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大道之行》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96K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道之行》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道之行》讀後感範文

《大道之行》讀後感1

《大道之行》一書是武安作家安秋生所著,全書三十餘萬字。書中講述了我們公司董事長郭恩元開拓進取櫛風沐雨的創業史。作家安秋生用樸實的語言,詳細的講述了郭董艱難曲折的創業史以及創業精神;講述郭董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從一個太行山區的普通農民,白手起家,歷經磨難,成長為享譽全國的農民企業家的光輝歷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郭董的創業史真是險象環生,驚心動魄,離奇曲折。然而現在看來,這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轉折,又都是郭董的創業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人説: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從郭董的成功經驗來看,説這些話的人一定不是成功人士,郭董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每一個成功想要成功的人,必須是走自己的路,才會有成功的希望。

要知道成功絕非易事,成功的道路上人很多,但大多數人都倒在了成功的路上,只有郭董堅持到最後,如馬克思所説的那句話:只有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郭董的經驗就驗證了這句格言,郭董成功的到達了光輝的頂點。

郭董的一生有幾個精彩的看點:一、郭董放棄了高考。這是怎樣痛苦的放棄,痛徹心扉的放棄。在中國人的傳統中,人生四大喜事中有句話叫做金榜題名時。可見高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而且是十年沒有高考,這是怎樣的一次珍貴的高考?而且有能力高考的人也十分有限,郭董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這樣的放棄是他一生的痛,也是最精彩的放棄,最華麗的轉身。而正因為這樣的放棄,才有郭董後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

第二個看點是:在鍊鐵最低迷的時候,可以説幾乎是全行業虧損,很多小鍊鐵廠都已經停掉了。有人説:誰有能夠穿越經濟週期的資本,誰就有成功的可能。在當時“誰生產誰賠錢”的情況下,郭董依然堅持不停產,終於等來了勝利的曙光,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誰都不會想到,當時的郭董是沒有穿越週期的錢,可他卻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膽識穿越了經濟週期,取得了巨大成功,絕對是企業家的神來之筆,堪稱是經濟奇蹟。

後來的鍊鋼、軋鋼都是在逆境中取得成長。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裏,郭董從來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在偏僻的太行山中,由一個小工廠歷經歲月洗禮成長為聞名遐邇的十里鋼城,這堪稱世界鋼鐵發展史上的奇蹟。

凡做大事者,必有雄才大略,郭董就是這樣。郭董最重要的一點不是他事無鉅細,也不是他洞察秋毫,而是他在大勢把握上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準確的把握整個改革開放的大方向,號準時代的脈搏,緊跟市場的腳步,順勢而為,事半功倍。沒有對大勢的準確把握,站在改革開放的潮頭之上,怎麼能看到雲捲雲舒?怎麼能笑到最後?

如今普陽鋼鐵已經成為全國五百強企業,十里鋼城,巍峨的屹立在太行山中,每到夜晚普陽鋼鐵熠熠生輝,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普陽鋼鐵是太行山中的最璀璨的明珠,閃爍着奪目的光芒,是太行山人的驕傲。

總之,《大道之行》這本書值得一讀,通過這本書,讓我們重温郭董創業的崢嶸歲月,體會成功的喜悦。在書中還可以看到郭董所領到下的普陽人在這幾十年中,是怎樣艱苦奮鬥創建普陽鋼鐵的。郭董以及所有普陽人的奮鬥精神,將永載史冊,永不磨滅。

《大道之行》讀後感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道路問題、方向問題日漸成為一團籠罩在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羣眾心頭的疑雲,揮之不去、驅散不盡,而且這種疑惑隨着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深入越發濃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大廈就在這種不斷加深的疑惑中日益風化破損,瀕臨倒塌。如何力挽狂瀾於既倒,如何讓“三個自信”在人民的腦海裏紮根?除了黨的理論工作者在試圖用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註解當前中國的發展道路外,很多有識之士都在思考着這個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大問題,而且,相較於純粹官方背景的口徑化解讀,這種思考往往更務實,更具建設性。由五位青年學者共同完成的《大道之行》無疑就具有這種特質。

本書在分析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得失的基礎上,誠摯指出在新的經濟和社會形態下如何改善黨的建設如何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正如該書作者們坦承的那樣,“作為共產黨員,我們不屑於隱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作為學者,我們不憚於尖鋭的批判與顛覆性創新。像開墾過的'大地裸露自己靈魂一般,我們捧出我們的心靈”,本書的立場觀點與他們的良知同樣擲地有聲。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為我們如何通向那個我們一直都説不清道不明的“聖地”——社會主義——設計了明確的方案,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理論勇氣將一個“空中樓閣”的抽象概念描繪成了一幅生動的施工藍圖,這可以説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創舉。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的信仰終於從不可望不可及的遠處,翩翩走來了。

本“方案”從文明、政治、社會、基層、經濟五個領域分析得失,提出走向社會主義的方法和路徑,這些植根於中國發展現狀基礎上的思索無疑是客觀、理性和深刻的。其邏輯起點,是必須對當前已呈脱韁之勢的“資本邏輯”進行制約,給它戴上“籠頭”,防止其“獲得支配其他領域的最高優先性”。資本這個“必要的惡”,放出制度的牢籠後,“已經滲入中國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等到它“對政治權力的馴化和對於人民民主的閹X割”時,社會主義的“南轅”就可能行進在它所希望的“北轍”上了。只有將“資本邏輯”納入到“政治邏輯”的統攝之下,同時不斷加強政治主體性、國家自主性、人民主體性和資本社會化建設,天下為公的“大道之行”將在我們堅實的腳步中昂首向前。

政治主體性。就是要通過有效的建設,使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與政治覺悟的政治主體,在長期執政過程中始終不能遺忘、偏離、背棄革命的理想與信念,“確保資本的逐利性不會衝擊、動搖、瓦解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與共識”。要在重建“自我經典體系”的基礎上,以“類宗教”組織為目標,通過“實修”來動員廣大黨員踐行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

國家自主性。由於政治的主體性,決定中國政府有着不被資本輕易“俘獲”的自主性,並能在“很大程度上做到為人民服務”。然而官員個體與市場主體間的利益糾纏,“可能扭曲政策的方向”,從而給國家的自主性帶來隱性的侵害,同時損害執政黨自身的先進性、代表性、純潔性。官員個體的變異,特別是普遍存在的“一家兩制”問題是植入國家自主性肌體上的一隻“特洛伊木馬”。要通過建立“看得見”的授權機制和問責機制,在幹部選拔和考核中嵌入更多更有效的民主“防火牆”,防止“木馬”作亂的可能。

人民主體性。社會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一個崇尚集體生活的天然的“人民社會”。然而,作為持續30年的大變局的結果之一,基層從“團結”走向“鬆散”,基層的去組織化、自治不足、民主失序、羣眾失語等等亂象,讓“人民”這個整體逐漸“原子化”。要重新粘合這個分散、分裂的社會,必須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的再組織,必須通過落實基層的實質民主,通過鼓勵和引導人民“以志願和非贏利方式組織起來”,將業已分化的羣體重新整合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倫理共同體和文明共同體”。

資本社會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生產資料公有”的設想,是對我們的現實道路構成質疑的主要因素。文字遊戲式的理論創新,往往缺乏説服力,更沒有在人民羣眾中達成必要的共識。然而,“資本社會化”理論的祭出,終於讓人們看到了“從根本上打破資本的私人壟斷,打破資本對知識的僱傭,打破資本對勞動的僱傭”的希望,看到了“資本服務於人民”的希望,看到了“勞動者主體性解放”的希望。到那時,“通過社會制度的有效安排”,“即使不出賣勞動,也可以維持基本的生存”,“許多人真正投身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業”……

雖然,這並不是我們原來所渴望的那種理想化的社會,但是,無疑這不再是一個“烏托邦”式的臆想,而是可望又可及的存在。其實,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共產主義,所追求的本不應該是生活上的無止境的享受與物質資料的無節制的索取,而應當是基本生活條件滿足基礎上的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與提升。這使我想起了梭羅的《瓦爾登湖》,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多的極簡生活,通常被看作是一次超驗主義的實驗,他以滿足極低生活標準的勞動換取充足的自由時間“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種當時康科德人眼中的遊手好閒,在今天看來難道不是對自己“主體解放”的一次勇敢嘗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