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通用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84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通用10篇)

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1

談美,得從人談起,因為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於經濟範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因此,研究美絕不能離開人,美學是隨同對人的研究而逐步展開的,認為研究人是打開美學殿堂的金鑰匙。當然,對人的研究首先是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是把人當作一種物種來研究的科學,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對於美學來説,主要回答了一個問題,就是藝術起源的問題。谷魯斯和普列漢若夫談藝術起源就是站在人類學角度,認為藝術起源於日常生活實踐如吃飯穿衣、男婚女嫁等。

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2

一文中,作者比力詳細、完整地解説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中人物與情況的關係。他起首回顧了這一實際孕育發生與生長的汗青,進而指出,典範人物是可以或許表現社會汗青生長的某些紀律而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抽象,而典範情況則是典範人物所處的可以或許反應社會汗青生長現狀和趨向的詳細情景和配景。典範人物應生存在典範情況中,而不能與情況相脱節。在這裏,共性是經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別中顯示一樣平常。文學之以是能在偶然性中見出一定性,是與再現“典範情況中的典範人物”這一實際分不開的。

固然此書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資助。

類似如許的例子另有許多,在此也就紛歧一詳談了。

朱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委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 ”“此地(我的職位地方、我的情況)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職位地方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力的表現。這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談美書函》不是一樣平常的高頭講章,它接納書信體的情勢,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普通化。

《談美書函》是什麼?

《談美書函》是作者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老年末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對本身漫長美門生活和美學頭腦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復興。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先生就青年朋友們普遍體貼的美和美感、美的紀律、美的領域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化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文學的創作紀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頭腦上的,又是要領上的,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冊本。

八十二歲的高齡仍舊著書立説,對美學頭腦回顧和整理,給青年朋友們復興,體貼美學教誨,這是何等的學者風範和社會責任感!

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3

第一遍讀《談美書簡》只用了三天,因為朱先生深入淺出、妙例迭出的敍述完全把我帶進了那個奇妙的美學世界,儘管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論論着,但我去讀得津津有味。由於初讀時過於心急,錯過了不少珍寶,於是我第二次再讀時便採取了邊閲讀邊做讀書筆記的方式,筆記既包括原文的精華摘錄,也有自己當時的閲讀感悟。結果因為自己一向嚮往的“完美主義”,為了使筆記在日後更具參考價值,則第二遍的閲讀邊擴展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後來很多內容都讀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認為,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呈現於心者只是直覺,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態度與科學的和實用的態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實用等,只是聚精會神地對於一個物孤立絕緣的意象的觀賞。1950年以後提出主客觀統一説,認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為物的形象,然後提美。60年代,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把主觀視為實踐的主體“人”,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統一於實踐。

什麼是美?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完了朱光潛老先生寫的《談美書簡》才找到了答案——和諧就是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只要去細細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去仔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會發現生活中無處沒有美。就拿羅丹的維納斯塑像來説吧!它雖然缺少了兩隻手,但裝上後反而讓人感到有些畫蛇添足。相反,正是因為那兩隻手的自然掉落,才給人一種和諧、自然的美感。

對我們而言。外表美不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美。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外表美只能取悦於一時,心靈美方能經久不衰。”我最近就聽到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長在洪水氾濫之時,跳入急流中,為了救一名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小女孩,而犧牲。從這裏,就體現出了一個人的人情美和心靈美的統一。這是一個人無法去刻意模仿的。這是一種內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長一樣。

生活中充滿美,不是嗎?

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4

讀完《談美書簡》總體感覺就是稀裏糊塗,包含了各種不明白。留下鮮明印象的很少而且也模模糊糊的記不清楚,也許是這本書的內容本身就很乏味或者專業性很強,雖然作者也竭力寫得明白清楚而不是趣味,最好能達到“深入淺出”的目的。但就我本身而言,一個從為看過聽過“美學”,壓根不知道有美學存在的人,突然讀到一本美學大師談美學的書,總覺得有些唐突,甚至是不知如何是好,難以應付。

可以做個比喻來形象的詮釋我的感覺。

看這本書,就像看T台秀一樣。看着各種各樣想盡辦法創新的時裝,卻得不償失的讓人看到另類的搞怪,難以接受。但當你知道這是一位知名大師嘔心瀝血的作品,你就會按奈住自己的煩躁,耐心品位,試圖找到一點可以看的過去的地方。但當你發現這樣也是徒勞的時候,你又看到別人對這些設計讚不絕口,你便會心生疑惑,不得不從其他方面來尋找樂趣以作消遣。於是你便會將注意力轉到主體的龐雜部分,比如你會欣賞模特的粧容、身材、造型,或者聆聽秀場的音樂,或者研究T台的設計。總之,你會找到主體以外出彩的地方,以便使自己感到欣慰,沒有白白的浪費時間,但卻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內容。

讀它,需要靜心,在一大堆晦澀難懂的文字中,努力的想尋找到一點能讀懂的,能理解作者觀點的,但往往是努力與收穫不成正比。

和服裝設計師類似,作者也努力的想做到使文章通俗易懂,但卻收效甚微。至少作為萬千讀者之一的我,確實是在還沒弄明白是怎麼一回事的情況下就讀完了,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對美學的認知。當然,這也不能全怪作者。或許是內容涉及知識面太廣,含蓋內容太多,這就對我像我一樣知識面狹窄的讀者造成了很多的捆擾。這個問題,即使作者再怎樣神通廣大也解釋不清楚。比如,書中常提到的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根本就沒接觸過,試問,我又怎能理解透徹呢?所以,我還是要多讀書,多涉獵些不同領域的知識,也許這樣,便可以理解此書的內容。(當然,這是後話)

正如看T台一樣,如果我看不出精彩的的,無法理解晦澀難懂的內容,我就會從其他細節方面來尋找這本書的精彩,好鼓勵我繼續讀下去。作者朱光潛先生,是一位民族責任感很強的人,他對社會學風很是憂慮,也不斷鼓勵年輕人去打破禁區,為文壇帶來清風。他也確實是個“老實人”經常自我反省,不斷思考,不斷改正,不斷進步。他這種務實的科研精神,是他的思想精華,也是這本書的精華。而且,作者在這本書中一直流露出的是謙虛,謹慎的態度。他的文字也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並沒有拘人與千里之外的意外,這也是朱光潛先生與其他一些咬文嚼字,拿理論拘人與外,讓人心生畏懼的學者的最大不同,這才是真正有學識的表現。“唯有品質好的人才能寫出好書才能寫出好書”,所以,從這點上來説這本書也有它的可貴之處。

對於這本書,我沒有讀懂,所以,也不敢枉加評論。只希望以此來記錄下讀它的心情,也算是一種紀念吧。

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5

“五一”期間逛新華書店,應女兒的要求,買了一本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篇目《談美書簡》。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頁的小書。女兒學習忙無暇閲讀,我便拿來品讀,了有收穫。

很難想象,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匯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顧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覆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覆。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於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於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併回覆了,而且回覆的很詳盡,對於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於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説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對於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穫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於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説也很有收穫。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説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並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脱節。在這裏,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一節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心血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的學者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娓娓道來,無論是對於想要擴展知識的讀者還是對於有志於美學研究或者文學創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在《談美書簡》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對於怎樣開展學術工作,他教導説:“我們乾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恆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苟地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習,做一點有益於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説老實話,辦老實事’,這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容不謀而合。所也説:無論做什麼工作,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6

朱老説過,美學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更小的説便是唯物主義。也就是説一切的藝術品與美都是從現實中出發而高於現實,引領人類進步的。唯物主義論傾向於一切源自於勞動生產,勞動使人進步,產生理想,從而有經濟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這句話是適用的:經濟基礎決定上次建築——美的精神生活。而勞動生產和現實條件又決定着經濟情況,而唯心主義恰恰顛覆了勞動生產與理想的位置。

對於美感是一種傾向,還有更精確的解釋。人是一個整體,他是有聽覺、視覺、嗅覺、意志、思想等感官組成的。從前西方人分割開來看,以黑格爾等為首的美學大家們只注重聽、嗅、視三感,認為美是客觀的,與人的主觀感覺無關。可正如上文所説,沒有美感何來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與思想的一種傾向。可總結為:人是一個整體;美與美感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文中有一處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解釋,我頗為喜歡。人是審美過程的主體,自然為客體,當然,主體也屬於客體,人也是審美對象之一嘛。主體與客體並不是互相對立的兩面,客體產生美,主體應而產生美感,二者為一整體。同時,人類的勞動生產便是不斷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自然,讓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豐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質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對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強和提高了。”這便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相互依存,而又相對獨立,而自然中有人類,人類中又有自然。馬克思説過:“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質只對於社會的人才存在;因為在社會裏,自然對於人才作為任何人的聯繫紐帶而存在——他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為他而存在——這是人類世界的人生活要素。只有這樣,自然才作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礎而存在。只有這樣,對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變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對與他就成了人。因此,社會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統一體——自然的真正復活——人得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的人道主義。”多麼好的人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人道主義啊!這不正是我們應該追求和嚮往的麼?我想那應該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

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7

《談美書簡》是作者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覆。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先生就青年朋友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徵、文學的創作規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書籍。

《談美書簡》不是一般的高頭講章,它採用書信體的形式,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

八十二歲的高齡仍然著書立説,對美學思想回顧和整理,給青年朋友們回覆,關心美學教育,這是何等的學者風範和社會責任感!

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8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後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學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説:“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

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9

“一位老朋友的來信,寫過一篇為《美的定義及其解説》的近萬言長文,承他不棄,來信要我提意見。”朱先生看過之後説道:“這種玩弄積木式的拼湊也煞費苦心,可是解決了什麼問題呢?難道根據這樣拼湊起來的樓閣,就可以進行創作,欣賞和批評嗎?”“‘定義’之後還附了十三條‘解説’,仍舊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並沒有把‘定義’解説清楚。作者始終一本正經,絲毫不流露一點情感。”

從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潛嚴謹的治學態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態度堅決,措辭嚴厲,即使是老朋友為了科學也毫不講情面。

朱光潛作品談美書簡讀後感10

節奏是音樂、舞蹈和歌唱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體的藝術所同具的一個要素。節奏不僅見於藝術作品,也見於人的生理活動。人體中呼吸、循環、運動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規律的起伏流轉就是節奏……

文藝作品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原來是相統一的。

本人的感受還有很多,限於篇幅限於水平就説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