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8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1

應學校的安排,寒假期間我從“噹噹網”選購了一本書—《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初為人母又是老師的我拿到以致閲讀這本書時,感受最深的是張老師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觀點,真誠樸實,貼近生活。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張老師主張把耳熟能詳的兩個成語:“理直氣和”與“義正辭婉”。原本對教育孩子還有些朦朦朧朧的感覺,待到讀過張文質先生的《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眼前竟然敞亮起來。

張老師的思想深深觸動了我,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為人父母,在學校教育中我們為人師者。“理直氣和”、“義正辭婉”是我們在教育中應該努力做到的。生活中孩子讓我們生氣的無非是學業功課、行為習慣等問題,有時我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會採取急風暴雨的教育方式。相反,我們不妨換一種温和耐心的方式,這樣更能體現父母的智慧。教育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不論是教育自己的孩子還是教導自己的學生,如果我們多一些“理直氣和”,多一些“義正辭婉”,那麼我們不就保護了孩子和學生的心靈,收穫着教育的快樂了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和父母相處,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孩子學會了為人處事,養成了行為習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悄然的,是深遠的。我想,這也是張文質先生提出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的原因之一。

可以説,作為父母,理解孩子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解了才有同情,才有慈悲,才有勇氣,也才有以無限熱情接納孩子的信念。張先生説,在他看來,今天中國教育最大的麻煩,第一個麻煩就是父母不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第二個麻煩就是很多父母下班後不能及時回到自己的家中。實際上養育孩子比所謂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情感,每個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俗話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是緩慢的過程。教育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作為家長要堅持把鼓勵、讚揚、肯定、分享、幫助變成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滿愛意和希望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會更堅強、更自信、更有美好的人生。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2

我拜讀了《父母改變,孩子改變》這本書。書中講到父母可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解決問題,這充分説明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要想做孩子好的老師,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首先要從自己做起。我的女兒2歲多一點,正處在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的階段,我的脾氣不好,經常因為瑣事和老公爭吵,這時女兒在一邊咬着牙,攥着拳,嚇得渾身發抖,幾次下來,我發現女兒性格變了,有時候經常揮舞着小拳頭,對着大人説:“打,打,我打”,還有每當看到電視上出現有人爭吵的畫面時,她就嚇得趕緊跑開,躲起來,不敢看。最近,我發現女兒的性格變了,變得暴躁,易怒,動不動就發脾氣,使性子。每當我看到女兒這樣,作為母親的我深感自責,內心無比愧疚。我作為一名教師,成天忙於工作,顧不上照顧孩子,加上我的性格暴躁易怒(這是教師的職業病),在孃家的時候就喜歡説一不二,父母都讓着我,所以造就我驕橫跋扈、為所欲為的性格,通過看這本書,還有假期陪女兒學習《弟子規》,使我的內心收到了很大觸動,我為我以前的所作所為感到深深的自責!

首先,我們要給孩子良好的生活環境。在以後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要爭吵,要給孩子一個和諧、友愛、寬鬆、愉悦的成長環境,要孩子遠離爭吵,遠離抱怨,決不能在孩子的幼小心靈中留下陰影。其次,要教育孩子要恪守孝道。“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家訓。在家裏每次丈夫洗了蘋果、割開橙子,總是叫女兒拿一塊先送給她奶奶,再讓女兒送給我,最後才讓女兒吃,還有每天晚上丈夫都給婆婆捶捶背,揉揉肩,天長日久,每天晚上丈夫給婆婆捶背的時候,兒女就爬上沙發用她的小手給丈夫和我捶背,那時候心裏是滿滿的温暖和幸福。再有就是從小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個家庭合理科學的家規,對約束孩子的行為,使這向好的方面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父母要時刻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要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在做人的基礎上成才。要培養孩子具有一顆愛心,與人為善;要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心態;讓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鼓勵孩子的社會交往,讓孩子在交往中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評價能力。

在具體教學工作中我和我的學生一起做操、一起晨讀、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課輔、一起自習……教育我們的學生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樣,在學校我們就是他們的代理家長,用我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教育和引導我的學生,我用我的真心去交流,用行動去感化,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孩子,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我們做父母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做父母的行動就是孩子最好的鏡子。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3

由於時間緊,所以讀完《一盞一盞的燈》以後,接着又趁熱打鐵把張文質老師的《父母改變,孩子改變》這本書一氣讀完了。

讀了張文質老師的文章,感受最深的是張老師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觀點,真誠樸實,貼近生活。他告訴我們在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泄而是剋制。當孩子讓我們很生氣時,一定要忍一忍,先不着急發火,因為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首先冒出來的“第一念頭”往往是有問題的。為了避免犯錯誤,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忍一忍,多想一想,剋制一下。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張老師主張把耳熟能詳的兩個成語:“理直氣壯”、“義正詞嚴”,更多的時間的都應該改為“理直氣和”與“義正辭婉”,即管教從嚴,講的是原則從嚴,心思從嚴;態度則要儘可能的誠懇、温和、耐心。張老師的思想深深觸動了我,回首教育彎彎的路程,有時候真的覺得很慚愧。為人父母者在家庭教育裏,為人師者在學校教育中,在教育方式上“理直氣和”、“義正辭婉”顯得多麼重要啊!

兩個成語,一字之差,教育的效果也許大不一樣。生活中孩子讓我們生氣的無非是學業功課、行為習慣等問題,有時孩子真的錯了,儘管我們“理直”、“義正”,卻不一定要採取急風暴雨的教育方式,換一種温和耐心的方式也許更能促進孩子反思和糾正錯誤,消除反感,更能體現父母的智慧。因為和煦的春風往往比熱烈的陽光更讓人感到舒適。所以父母教育孩子尤其要克服“一吐為快”的衝動,一生氣什麼話都出口了,一生氣什麼顧忌都沒有了,看上去很“有效”,但後果往往很麻煩。父母太粗暴,孩子一定性情同樣狂躁,這不是我們的願望,更何況口服心不服也無助於錯誤的糾正和問題的解決,既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教育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不論是教育自己的孩子還是教導自己的學生,如果我們多一些“理直氣和”,多一些“義正辭婉”,那麼我們不就保護了孩子和學生的心靈,收穫着教育的快樂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就是花紅柳綠、鶯歌燕舞的教育的春天嗎?

作為教書育人的人更應該做到“理直氣和”與“義正辭婉”,只有這樣,才能夠與學生打成一片,才能夠深得到學生們的擁護,為今後的“桃李滿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4

這幾天一直在讀張文質老師的《父母改變,孩子改變》一書,有醍醐灌頂之感,正如張老師所説:“世界上沒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錯,更具風險;也沒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感到自豪。孩子是我們的甜蜜,我們的憂傷。”合上這本書,我決定做以下改變:

一、儘可能多“陪伴”孩子

書中説“陪伴是送個孩子最好的禮物”。這句最普通的話,卻道出了當前家庭教育出現諸多問題的本質。由於是心理教師的緣故,我有更多機會接觸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極其家長。每次諮詢過後,我都會深深感慨,是無知的父母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注造成的啊。結果,當父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後,便到處求醫,急於求成,往往使得問題愈演愈烈,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陪伴”需用心,才能與孩子同呼吸,共成長,才能深切地感知孩子的點滴變化,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才能進行最有效的對話以及積極的影響。張老師説,要千方百計儘可能多地與孩子進行交流。深感在這一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每每工作壓力比較大時,回到家,除了陪他寫作業之外,更多時間會用於完成白天沒完成的工作或看書、寫文章,與孩子貼心的語言交流太少。難怪,兒子在看完《美麗的契約》時,忍不住跟我説:“媽媽,我希望你像宋丹丹演的花美麗一樣幽默!”小小的他,為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

二、儘可能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

找我諮詢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在同伴交往方面出了問題,導致心情抑鬱,不能靜心學習。這與他們從小缺乏與同伴廣泛交往的經驗有很大關係。張文質老師説:再也沒有比把孩子單獨關在家裏對其進行教育更糟糕的事情了。我很贊同!隨着年齡的增長,來自同伴的影響、教育所佔比例越來越大。

同伴之間的互相教育可以讓孩子以最快的速度瞭解他所在羣體的潛規則,從而儘快適應這個集體,進而獲得被接納感與安全感。沒有實戰經驗,沒有與同伴之間交往的喜怒哀樂,那多麼詳盡、完備的技巧訓練也無法幫助孩子學會與各個類型的同伴愉悦交往的祕訣。

三、做好培養“醜小鴨”的長期準備

母親過於好強,對於孩子來説,不是好事!不妨把孩子想得普通一些,做好跑一場超長距離的馬拉松的準備。這樣,父母的心態就會平和得多。在這一點上,我深感自責。我把最大聲的斥責獻給了孩子,甚至有時還會氣急敗壞地對他動用武力。

實際上,孩子就是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的,多次重複犯相似的錯誤也是很正常的,為什麼自己就不能更有耐心一點,動腦筋想出更有效的辦法,靈活幫助孩子改進呢?張老師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育兒經驗毫不保留地寫在了書中,讓讀着這些文字的我內心平靜了很多。我們都是平凡的“醜小鴨”,但都有機會找到讓自己幸福、快樂的方法,那麼,我們對孩子的要求的目標為什麼不可以是普通而又快樂的人呢?

四、鼓勵孩子找到自己“迷戀”的領域

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那將是快樂無比的事情。從小,喜歡畫畫的我,一直遺憾於自己沒能獲得父母的支持,也沒能堅持下來。看到兒子同樣喜歡畫畫之後,我很高興,於是,迫不及待地給他報了畫畫輔導班。原來他一天可以畫上十幾張畫,快樂無比,可如今,一週卻只畫一張,好像在完成任務一樣,技巧提高了,但興趣鋭減了。

我知道,是我的要求過於苛刻的緣故。張老師説鼓勵孩子找到“迷戀”的領域無比重要,可以讓孩子最終過上有目的的生活。於是,我不再提有形的要求,而是默默在培養于堅持自己的愛好,讓他看到我沉浸在自己的興趣中的快樂。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敬畏生命,珍視生命,以謹慎和熱情的方式對待生命。教育孩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向社會遞交考卷的過程。不用心的人怎能拿到高分呢?唯有父母改變,才能陪伴自己踏上一條芬芳的共同成長之路。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5

假期學校推薦讀書之二是張文質老師寫的《父母改變,孩子改變》。關於這本書,我早先就讀過,也聽過他本人做的專長報告。張老師主要是講述自己和改變讓孩子也改變的成長故事。

作為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最初張老師也和我們一樣的嚴厲,暴躁,當發現這樣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關係拉的越來越遠,孩子的脾性變得越來越差,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為,當他在某些事情上沉靜下來,換一個方式處理時,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不預想的還好。

他的改變帶來的是孩子的改變。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學生時很好的借鑑。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錯了,我應該不要急於劈頭蓋臉的大聲斥責,而是冷靜處理,問明緣由,和孩子一起分析這事的對錯和教訓。我想起孩子小時候的一件事,現在想來真是不應該那樣處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罵,而是換一種處理方式,那麼也不至於到現在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事情是這樣的:孩子喜歡上了打卡的小玩具,他的同伴都有,他也想要,但不敢和父母開口要,就在他同伴的慫恿下偷了10元錢去買了兩套,還藏起來。那幾天他是心裏惴惴不安的,畢竟是犯錯了嗎,待最後還是被我們發現了,我知道後,很是生氣,覺得他怎麼能做這樣的事情,偷錢是我一向反對的,也一已給説過了,想要什麼就可以給父母説,父母會考慮買的。千萬不同偷錢。為什麼當時能點頭,現在卻做了這樣的事情呢?我沒有考慮孩子其實從拿錢的那一刻就後悔了,就知道錯了,就已經有了負罪感了。

這幾天他也是不好過的,我們知道兒子是個好孩子。只是一時糊塗犯了這樣一個錯。拿起皮鞋就狠狠地打了屁股,他雖然很疼,也流淚了,但沒有哭。想想自己當時的那可怕的樣子,真不應該。到現在孩子還常提起此事,我知道這已經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了。

教育學生也又是會處理不當,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較靦腆,讓其回答問題,答不上來時,我總是覺得應該給他機會再思考,其實沒有想到他已經感到很窘迫了,正確的處理時應該讓其坐下,給個台階下。結果還是一再啟發,結果是隨着時間的延長,他內心增加的是氣惱和怨恨,覺得是老師給他過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師的氣,也就不喜歡老師了。

要想讓孩子改變,首先要我們做父母的和做老師的要改變。方法變,效果變。多動腦子,效果更好。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6

在學校推薦的三本寒假讀物中,我最先讀了《弟子規》,因為這是最熟悉的,也是家中最容易找到的,讀後感容易寫。而後兩本書我沒見讀過,只能根據書名選擇適合現狀的書,前段時間老校每位老師都發了一本《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我借看了馮老師的很不錯,因為我脾氣急,解決孩子問題有時方法不正確,看完這本書之後對我有很大幫助。所以這次我又選擇了《父母改變,孩子改變》,想讓自己接受更多的教育,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好的幫助自己進行家庭教育。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這本書我是在網上看的,看到適合自己的實例我就開始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我平時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有時工作多了,煩了,身體累了,兒子有事情時就會對孩子大聲的。我也總是犯老毛病拿別的孩子和自己孩子做比較的毛病,而兒子在外人面前不善言辭,不主動和人打招呼,膽子有些小,這些是我最擔憂的。這種擔憂我知道是我平時對兒子太嚴肅、有時過分的嚴格,讓兒子對我有些害怕,也就導致孩子對外人並不熱情,遇事膽怯沒自信。看完這本書我終於知道做父母的真的沒必要過分的焦慮和擔憂,自然陪在孩子身邊耐心的指導和觀看孩子一步一步的變化靜心的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度過成長的階梯。書中寫到:我們用心於他的點點滴滴,陪伴他每天的生活,其實就是作為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你和孩子的關係越親密、越自然,你對他的影響就會越為廣泛,你能夠改變、改善、幫助他的地方也就越多。這一點對我目前對兒子的教育問題中要改變自己的。

我近期希望自己改變收斂急、大聲,學會能做到心平氣和。想想班裏學生的實例,和家長交流溝通了解的多了,的確是在孩子寄予希望太多,要求太嚴格,往往會適得其反。孩子一個階段會有一個階段的變化,只要自己對自己不足之處進行調整改變,孩子也會隨之有變化,耐得住氣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