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城南舊事有感集錦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城南舊事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城南舊事有感1

寒假裏我讀了林海音寫的《城南舊事》一書,這本書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北京城南為背景,由五個短篇組成。

《城南舊事》中我最喜歡的是主人公林英子,她是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孩。也許我們該學學那些小孩子,用童眼去看世界,因為這也是有很多好處的,就像英子那樣,如果她當時和其他人一樣認為秀貞是瘋子,也不會擁有這段珍貴的情誼;如果她當時遇見小偷時就慌忙逃跑,説不定就沒有下面的故事了。一件事不要把它看得那麼複雜,先用簡單的眼光看它,再一一解開它的祕密,這樣會輕鬆許多。

來吧!讓我們以後用童眼先看這個世界!看出這個世界的美好,看出這個世界的善良!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用童眼去看這個世界,讓世界變得善良,變得美好。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用童眼去看這個善解人意的世界!

《城南舊事》這本書講了英子善良動人的一面,同時也講了我們現在應該用童眼去看這個世界。

讀城南舊事有感2

作者林海音用筆描述了自己的童年,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城南舊事》這本書。英子初到北京,人不生,地不熟。但他在七歲到13歲的時候,結交了很多朋友。但在英子的世界,所有人都是純真的。英子剛認識瘋子的時候,英子就幫她們母女相認,這就體現了英子熱情善良品質。這也是他朋友多的理由。

除了瘋子秀貞,英子還結交了漂亮愛笑蘭姨娘,爸爸的好友德先叔,小佳子思德叔,小偷等朋友,其中英子還當了一次紅娘,把德先叔和蘭姨娘説到了一起,湊成了一對,讀着書想到她們每個人的畫面,感覺像一副非常淳樸的鄉下生活的圖畫。

同樣,在開心的同時也是悲慘的,英子在一個美好的十五歲,她的父親走了。隨着父親的離開,她變成了一個肩負重任的大姑娘了,從此這個大姑娘的童年的消失了,讓她成了一個有責任有擔當小大人。照顧弟弟妹妹,還要幫助大人,

讀了這本書裏的悲悲喜喜,快快樂樂,都在這本書裏展現的淋漓盡致。這本書看完讓我體驗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

讀城南舊事有感3

説到童年,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本書。《城南舊事》

是以林海音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小説,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經歷的童年往事。

這本書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文章,講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英子家門前來了幾頭駱駝。英子從來沒見過駱駝,為了珍惜這段看到駱駝的機會,她特意搬了一把椅子,目不轉睛地看着。直到駱駝隊走得沒有了蹤影,才戀戀不捨地走進家門。就在之後,英子就每天追着宋媽問:“駱駝隊來了嗎?”

我讀完了這篇文章,想了想,以前自己為了玩,沒有好好學習,在學校上課,還想着時間過去得快一點兒。現在想一想,我覺得我以前是不對的。現在的生活和讀書的機會都是來之不易的,機會只有一次,要珍惜現在讀書的機會。如果不珍惜,將來後悔的不是別人,而是我自己。

每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時,就會想起這件事。在一個星期六的早晨,媽媽把我從熱乎乎的被窩裏拉了出來,讓我去上課。可是我不想去,於是心生一計,趁媽媽去開車時,一溜兒煙跑到了樓道里。當媽媽回來時,發現我不見了。媽媽提着嗓子,拼命地喊着我的名字找我。看到這個情景,我不禁有點心疼,正想着要不要告訴媽媽。可是如果我現在下去,就要去上課,上課那麼無聊,枯燥。我不想去上課,所以我並沒有下去找媽媽,而是安靜地躲在樓道里。我本想等媽媽走了再回家,可是過了沒多久,媽媽找到了我,讓我去上課。我蹲下身子,搖了搖頭,對媽媽説我不要去上課,可媽媽卻罵了我一頓。無奈之下,我一邊哭一邊去上課。現在回過頭來一想,我當時是不對的。媽媽辛辛苦苦地賺錢給我報補習班,我卻不去上。我這樣既浪補費了媽媽的錢,還浪費了學習的機會啊!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緊緊抓住現在讀書的機會,努力汲取知識,朝着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不能讓將來的自己後悔。

讀城南舊事有感4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讓人回憶離別的歌謠在我讀《城南舊事》時一一浮現。

這部作品由六個篇章組成:《冬陽童年駱駝隊》(後記)《惠安館》《我們去看海》《蘭姨娘》《驢打滾兒》及《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以她純潔的眼睛來看在北平的生活點滴,旁觀着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憑着自己微妙的記憶,將年幼時圍繞她發生的生活舊事記錄下來。

我最愛的一篇文章卻是後記《冬陽童年駱駝隊》,裏面那駱駝吃草的樣子讓我彷彿身臨其境,駱駝温暖的鼻息彷彿就迎面撲在我的臉頰上,是那樣的細緻動人。賣煤人一袋一袋地從駱駝身上卸煤,沒有輪到的駱駝便在一邊歇着。英子為駱駝想着:這麼漫長的旅程也夠累了,多吃一些草,多在地上卧一會兒,等交易完了又該上路了。於是,天真可愛的英子望着駱駝啃嚼的樣子也開始學起來。想象着草的味道英子也跟駱駝們一樣,唾沫沾在薄薄的脣邊。“慢慢地走,慢慢的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做一切的事情都必須遵守這個原則,要想做好,就要耐得住急躁的性子。就是應為駱駝這種不慌不忙的性格,它才能耐得住長途的寂寞。

看完整本書後,我閉上了眼。睜開眼時,我好像又看到了英子為辨別好人與壞人,天空與大海時的樣子:“天空和大海都是藍的,而好人與壞人不都是人嘛!這怎麼分?”那種俏皮可愛的樣子。想着想着我便笑了起來,而且越笑大聲了。弄的媽媽二丈和尚摸不着頭腦,照照鏡子,摸摸衣服,最後説:“我怎麼了?”但這讓我笑得更大聲了!媽媽卻對爸爸説:“這孩子中了笑魔了。”咦?這句話在哪看到過啊?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花兒落了,英子也長大了。伴着這淡淡的離別哀愁。

讀城南舊事有感5

這些天,我閲讀了《城南舊事》一書,我非常喜歡它。要知道一個作者要寫一本能打動人心的書很難,更何況要將自己的生活經歷融合在書裏更難,但作者林海音做到了。

這本書講述了英子的生活經歷和一些童年趣事,以及孩子稚嫩的想法。

這本《城南舊事》的每一個章節都有自己的特點,我最喜歡的章節卻是最傷感的章節《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可能是因為我是女孩子吧。雖然我也是性格十分豪爽的“女漢子”,誰又能想到我會被書中的一句“爸爸的花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打動呢?每當我看到這句話時,腦海裏會很清晰地浮現出畫面來,晶瑩的淚珠也不知何時滳在了書上。就連我自己也奇怪,“女漢子”也會因為一句話而哭?是的,我哭了。可能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吧,一個情景足以讓人覺得温暖,一句話也能讓人落淚。

總而言之,我喜歡這本書,喜歡這本書裏的每一個故事,也喜歡這本書裏的每一段文字。

讀城南舊事有感6

“長亭外,古道邊……”從小我就聽到這首歌,可卻不知道它唱的是什麼意思。直到我今天讀了《城南舊事》才知道這首歌是在歡送畢業學生時唱的離別歌。文中英子第一次聽到它是在上小學一年級時參加歡送六年級的畢業典禮上,當時她還不懂得歌詞的意思,但是她“更不喜歡離別,雖然六年級的畢業同學都不認識,卻有一種想哭的衝動”。看完這篇文章後,我的心裏澀澀的,也有着似懂非懂、一種説不出來的感覺,像吃了一顆怪味豆。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轉體小説,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展現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舊北京最底層人民的真實生活。透過主人公林英子稚嫩的雙眸看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讓我們在看她的一次又一次的離別中,知道英子告別了童年,長大了。讀後,我不禁感慨萬千。

英子的童年快樂而複雜。在惠安館她結識了被人們叫做瘋子的秀貞,在玩耍時認識了妞兒。當英子發現妞兒就是秀貞要找的小桂子時,設法讓她們母女團聚,並把鑽石表和偷拿的媽媽的金手鐲送給她們作為盤纏,去找思康三叔。可是她卻大病一場。醒來後,她家已經搬到新簾子衚衕,聽到大人議論,她想:“媽媽啊!你為什麼又提起那件奇怪的事呢?”可是她又記不得了。她上了廠甸附小一年級,在離家不遠的草地上又與一個小偷做了朋友,聽他講弟弟上學的故事,還在畢業典禮上看見了他和他的弟弟,他的考第一的弟弟代表同學上台領畢業證書。最後這個小偷被便衣抓住了。後來,宋媽的小栓子死了,小丫頭子送人了,“我”吃着驢打滾和宋媽到哈德門那一帶去找也沒找到,“我”在自己的畢業典禮領回證書回到家中,知道爸爸不行了,她看着那垂落的夾竹桃,默唸: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英子的童年快樂。與妞兒玩耍,讓秀貞與妞兒相認,住進了新房,上學了,她喜歡的韓老師讓她扮演一隻飛來飛去的小小麻雀,甚至當她聽小偷給她講故事,都是那麼地快樂。英子的童年也複雜。她不懂為什麼自己看到的總是離別,不懂為什麼供弟弟唸書的哥哥不是好人,不懂為什麼宋媽家裏有兩個孩子還要給別人當奶媽?就像她分不清海跟天一樣,她分不清誰是好人、壞人,瘋子和賊子。

我想:因為她有一顆純潔的心靈,有一雙洞察他人的明眸,所以她快樂。因為大人人前一套,人後一套,所以她情感複雜。可以説她的童年是幸福的,是精彩的,所以作者才給世人記錄下了自己的童年往事。我已經是初一的學生了,回想我的童年,應該説是在無憂無慮中度過的,如果讓我像作者一樣採擷童年的花束,我還真有些難哪,因為我的童年和大家一樣,也是在做遊戲,上幼兒園中度過的,生活同樣給了我童年的快樂,可是我卻沒有作者那麼細心,以後我要善於觀察人生,感悟幸福。

撫摩這部小説,別樣情緒佔據心頭,如同咀嚼着一顆怪味豆,齒間流動淡淡的書香。

讀城南舊事有感7

童年的記憶是珍貴的,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正因如此,在假期裏,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做《城南舊事》。這本書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寫的。本書中,寫的都是她自己小時候發生的一些趣事。

小英子的趣事大多發生在惠安館裏面:當時,惠安館裏住着一個“瘋子”。每一次經過那裏的時候,宋媽和媽都不讓她停留,但是,小英子卻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孩子,她揹着家裏人來到了惠安館裏,找到了傳説中的“瘋子”————秀貞。慢慢的,小英子與秀貞成為了好朋友。後來,小英子才知道,秀貞“瘋”的原因是為了她的孩子———小桂子。當時小英子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好朋友,名字叫妞兒。並且發現,妞兒就是秀貞幾年前丟失的孩子,小桂子。雖然有些不捨,可是她還是很開心。最後,秀貞帶着小桂子一起走了。

由此可見,小英子是一個樂於助人、善良的小孩。

可惜,與小英子成為好朋友人不知道為什麼,最後都不知道去向,與小英子分離。與她永別。就連她那嚴厲又慈祥的爸爸也離她而去。

通過這本《城南舊事》,讓我知道:童年是每個人小時候最珍貴的記憶。可是,童年就像一架飛機一樣,飛快的駛過,永遠也不能回來,我們也一去不復返。我要在我的童年時光裏留下最美好的記憶。並且,我要把我的童年記憶永遠記下來,要珍惜我現在的朋友,以後可能會忘掉,所以我要珍惜朋友,記住童年……

讀城南舊事有感8

《城南舊事》這本書,敍説着一個叫英子的女孩的童年。我讀完這本書第一個感想就是:有趣,作者寫作的方法的不同之處就是作者並沒有像其他作者一樣剛開始就表明主人公的名字和家庭環境,而是慢慢的隨着事情的發展才説到。

故事是從一九二三年開始的,英子從一個天真、可愛、活潑的七歲小女孩到一個聰明、能幹、成熟的小大人,在英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趣事和苦惱。影子經常給她不喜歡的人取外號,英子小時候,她媽媽的奶不夠,所以就請了一個奶媽,這個奶媽叫宋媽,英子的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都是宋媽喂的奶,宋媽的丈夫沒出息,從來都不幹事整天閒着,所以英子就很討厭他,英子發現宋媽的丈夫的牙齒很黃,就給他取個外號叫“黃板兒牙”。還有一次,英子要進小學,可是要被小學錄取要會數目,英子吃飯的時候媽媽問她:“你來數給我聽聽。”英子就數起來:“一、二、三……二十、二十一……”英子的媽媽説:“不是二十,你聽我年啊。二俗、二俗錄一、二俗錄二、二俗錄三……”像這類有趣的事有很多。我的小烏龜可帥了,小小的腦袋,尖尖的鼻子,大大的嘴巴,脖子忽長忽短,四隻小腿不停地在水裏蹬來蹬去,背上揹着一個鍋蓋似的龜殼,只要一碰它,它的頭會立刻縮回殼裏。我的烏龜特別有趣,一天早晨,我給小烏龜餵食,它迫不及待地咬住食物,不一會兒,就把食物吃了個精光。中午它懶洋洋地伸出四條腿趴在魚缸裏曬太陽。

英子他們那個時候的童年樂趣是踢皮球、玩過家家、養寵物……而我們的童年比他們的童年比他們好多了,可以踢足球、打籃球、玩電腦、PSP……

我的童年是多麼美好,多麼幸福啊!

讀城南舊事有感9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特別有意義的書——《城南舊事》。僅僅一個“舊”字,就讓我浮想聯翩,幼時的鄉鄰、往日的朋友、童年的遊戲,這一切童年的記憶在我腦海翻騰。

轉眼間,就到六年級了,我手捧《城南舊事》,裏面的故事情節,歷歷在目,彷彿身臨其境,作者的往事,生動到好像就在我身邊發生過那樣真切:惠安館的秀貞,草叢裏的小偷,愛笑的蘭姨娘,小夥伴妞兒,不理睬英子的德先叔,從小就陪伴英子的宋媽,患有肺病而去世的父親,以及冬陽下的駱駝隊。這些美好的人、事、物,都離英子遠去了。但唯一沒有遠去的是英子對童年的記憶。

讀完這本書後,我想:美好的童年終究會離去,但給我們留下的記憶卻是永遠無法明滅的。忍不住再次翻開目錄,看着這六個小標題,再閉上眼睛,回想自己五年級以來發生的事,歷歷在目,那麼值得回憶和留戀。我不禁想起小英子喜歡的那首詩《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起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到海面照到船頭。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

睜開眼,我想到媽媽辛勤勞動的身影,為了家庭過上好日子,媽媽每天拼命的加班。週末,我常常陪媽媽一起去廠裏貼產品標籤,從七點半貼到八點半,從白天貼到黑夜……1000張紙,光打印、切紙就夠用大半天了,更別説貼紙了。看着媽媽消瘦的臉,我心中感到陣陣痠疼。今天我讀了《城南舊事》這本書,我更懂得了珍惜,以後一定要幫媽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學會體貼和關愛,要孝敬父母,長大了一定讓媽媽享受美好的生活!

童年,是美好的,但它又是短暫的。童年的回憶,永遠深藏於心田。手捧《城南舊事》,我又一次浮想聯翩。

讀城南舊事有感10

約定看海去

——讀《城南舊事》有感

“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着白色的帆。”這是作家林海音筆下的小英子和一個朋友的約定。

小英子又搬了新家,新朋友走進了他的生活。在家附近,小英子與一個陌生男子成了朋友。他們是怎樣成為朋友的呢?

那一回,爸爸在睡覺,兩個小孩到他們家門口踢球,不小心踢到了牆。宋媽要英子把他們趕走,英子就來到門口,大模大樣地命令他們去對面沒人的房裏玩。隨後,她回到家裏,宋媽要她出去玩,她就匆匆忙忙跑到那兩個小孩邊,幫他們撿球。可是,這次球掉進了草叢,英子沒有找到,那些小孩就走了,可她還在尋找。突然,他發現了一個包裹,但是,當英子要打開它時,宋媽就抱着弟弟,要她回家吃飯,她只能帶着疑惑丟下包裹離開了。第二天,英子來到草叢邊,繼續尋找包裹,居然發現了一位陌生的哥哥坐在那裏。哥哥把球交還給了英子,並囑咐她:“我經常來這裏,你可以常常來聽我弟弟的故事,他考試年年第一。”英子把球放進書包裏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學校要進行兒童節演出,英子很榮幸地被選中當了演員,表演《麻雀與小孩》中的小麻雀,並且很快投入了排練。當英子排練好了就再次回到神祕的草叢,聽哥哥給她講關於他的故事:“等到我有了錢,就讓弟弟到海外去讀書,那時,我帶你去看海!”英子高興地答應了。他還告訴英子:“小妹妹,你記住,我是好人,不是壞人”英子最分不清的就是好人和壞人了。演出那天,孩子們來到學校,等領導給考試第一的同學發了畢業證書後,就輪到英子她們的表演了。英子發現了那位朋友哥哥,猜測他一定是為了他弟弟而來的,她從心底裏認定他沒有騙她。晚飯後,英子溜出家門走向空草地,沒有那位大哥哥,只有一個油布包袱。她撿到個小銅佛,送給了一個戴着草帽的陌生男人,當她後來才知道是便衣警察的時候,內心懊悔不已。過了幾天,宋媽帶着妹妹和英子來到門口,聽説是抓到小偷了,出來探望。英子很害怕,終究看到了他,“他低着頭,眼睛望着地下,手被白繩子捆上了,一個巡警牽着……”英子傷心極了,因為與他的約定——“看海去”永遠無法實現了。

在《城南舊事》這篇小説中,林海音把可惡的竊賊與善良、慈愛的哥哥這兩個似乎無法聯繫到一起的形象結合到了一起,兩種截然相反的身份被合為一體。小説通過小英子與這位大朋友的交往,向讀者展示了二十年代北京的生活畫卷和深刻的社會矛盾——為了生存,窮人甚至被逼走上了偷盜、犯罪的道路。幸運的是,我們現在都生活在舒適、富裕的環境中,像英子這樣的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偶爾有一些類似於這樣的事發生在我的身邊。

寒假裏,我來到書店買書,看見一個要飯的老爺爺,只見他衣衫襤褸,蓬亂的頭髮,眼睛裏充滿了血色,嘴脣發紫裂開了,顫抖地捧着手裏的碗。我看他可憐,碗裏沒有多少乞討的錢,就讓媽媽給我一塊錢。我接過錢,放進了老爺爺的碗裏,然後才安心地進了書店。買完書回了家,媽媽卻對我説:“寶貝,下次同情別人時不要亂給錢。有的是好吃懶做,騙人的;有的實在窮,就要施捨給他;而有的是被利用的,就像小孩子被拐走了,壞人把他的腿打斷,裝可憐,到外面去幫壞人賺錢,他們就是被壞人利用的賺錢的工具,所以這就不能給,聽見了嗎?”“嗯。”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説,“那怎麼幫他們?”媽媽語重心長地説:“還不如送一些吃的給他們,你給他們錢,有時並不一定能幫他們,你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

有時候,眼睛看到的和耳朵聽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生活是複雜的,就像英子的朋友——那位哥哥一樣。我多麼希望每個人都能生活在和諧、幸福的環境中。晚上,我夢見英子和那位大哥哥站在大海邊,藍色的大海上,揚着白色的帆。金紅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

讀城南舊事有感11

全書由英子一個人引起,以英子純潔的眼睛觀察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了英子七歲到十三歲的成長經歷,從英子的視角旁觀着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像惠安館的瘋子秀貞,約英子看海的小偷,騎在毛驢上的奶媽,最終離她而去的父親,她憑着微妙的記憶,將年幼時圍繞她發生的生活就是記錄下來。

不得不承認,讀《城南舊事》時,我的內心是沉重的,那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時代;善良的女子被深愛的人拋棄,讓人同情憐憫的人被世俗的眼光鄙夷,原本正直的青年被迫向生活屈服,深沉的母愛因為生存而面臨痛苦的選擇,年僅13歲的孩子因為家庭變故挑起生活的重擔,然而,傷感的心頭有時又會湧起一絲絲的温暖,因為失散六年的母女竟又重逢,因為一個被生活壓彎了腰的青年竟然和一個天真的小姑娘許下“我們看海去”的美麗約定,因為所謂“門不當户不對”的兩個年輕人在那個年代最終走在一起,因為爸爸對英子説過的話“不要怕,無論多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這樣的純淨美好,這樣的温厚醇和,這一切一切讓我感動不已,心潮湧動。

《城南舊事》使我回想起我的童年,使我更加珍惜我所擁有的一切,這本書也給了我許多的人生啟示,它教給我面對弱者時要有同情心,面對困難時要有責任心,面對挫折時要堅強勇敢,面對親情友情時要懂得感恩回報,《城南舊事》使我長大了許多,成熟了許多,這本書定會成為我人生永久的回憶。

思緒像進入了記憶的海,越來越來清晰:那些定格在似水年華中的風聲,那些飄飛的鳳凰花絮,還有你的微笑?我不想等待,只想再愛。在青春之書裏,我們同在一行字之間。如果,還有下輩子,你會選擇我嗎;本來想寫一些別的文章,但此時的我抑制不住心裏對你的思念時間過了那麼久該結束的結束該開始的開始該忘記的忘記我卻還無法消除對你的記憶轉眼間已經三年了從相識相知相愛,我們義無反顧的為彼此付出了所有最終還是沒能走到最後如果我説當初的離開我不是故意的,你會信嗎。

讀城南舊事有感12

童年是一條船,滿載五彩斑斕的夢;童年是一條路,一路灑下歡聲笑語,讓人流連;童年是一本書,記載着美好愉快的時光。今天,就讓我們隨着作家林海音的腳步,來到《城南舊事》裏尋找童年。

《城南舊事》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惠安館》。“惠安館”裏有不時響起小販叫賣聲的衚衕、種着夾竹桃的四合院、屋裏冒着熱氣的暖爐、厚厚的能直立起來的小棉褲、西廂房的小油雞、佛照樓的八珍梅......而故事中的慧貞是老北京城南一個衚衕裏有名的“瘋子”。其實,她並不是真瘋,而是因為太過於思念自己的孩子小茬子,而當英子發現自己的好朋友妞妞就是慧貞的孩子小桂子時,不禁大吃一驚。讀到這裏,我也是好驚奇,原來英子一直以來的好朋友妞妞就是慧貞的女兒!同時,我也為他們感到由衷的高興,一家人終於團聚了。可是還意猶未盡,好像繼續看看他們的幸福生活。

在《惠安館》裏最好笑的就是英子一家人念“惠安館”了,媽媽念“灰安館”,宋媽念“飛安館”,宋媽念“惠難館”,由於地區不同,她們每個人念出來都不一樣,真的是太有趣了。還有一次,媽媽把“買一斤豬肉不要太肥”,念成了“買一斤租漏,不要太回”。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誰叫英子一家都不是北京人,也説不好北京話呢?

後來過了幾年,爸爸得了重病,他的夾竹桃,石榴的葉子都落了。英子十三歲,不再處於童年階段,她已經長大了。這就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是啊,童年就好比一朵擁有十三片花瓣的花,每增長一歲,就掉了一片花瓣,掉完了花瓣,童年也就結束了。

我讀了《城南舊事》這本書,深深的被老北京城南所發生的事情感動,彷彿我就是英子,我格外珍惜我的童年,除了努力學習之餘,童年也正是快樂放肆的玩耍的大好時機,只因為我們都有一顆毫無雜念純真的心。

還有,小英子是善良的。她並沒有因為秀貞的“瘋”,而害怕她,反而和她成為了好朋友。並用她自己的方式讓秀貞和妞相認,還偷了媽媽的金鐲子給她做盤纏,體現了她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本質。這些優點我們都要向她學習。

讀完這本書,我們彷彿能聽見林海音輕輕的歎息,以及對童年的眷戀,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歎。想要去抓住童年的`時光,卻只剩下回憶。那美好的時光悄悄地“溜”走,越走越遠……

讀城南舊事有感13

我到此刻還記得暑假讀完《城南舊事》這本書時的情形,我合上書後摸着書面沉思了好一會兒,就像要從書中的場景---20世紀二十年代老北京的某條老胡同裏走出來一樣,帶着不捨和傷感。

這本書是台灣作家林海音的一部自傳體小説集。正是由於作者要使“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才讓幸運的我們感受到了不同的童年時光和時代畫卷,使人彷彿置身其中,也寧願沉浸其中。姑且不談文中許多非常棒的人物描寫、心理描寫,場景刻畫等等,但就“情懷”這個主題就讓我感觸很深。

一是悲憫的情懷。書中英子雖然是一位孩童,但從她的心理活動、對人的判斷,甚至是使的小伎倆(書中《蘭姨娘》篇)等等,我認為她其實就是一位成年人。作者利用英子孩子的身份,利用她的眼,表面上是表明英子眼中沒有成人世界的標籤,如“瘋子”“賊”等,在她眼中,瘋子和張家、李家的大姑娘沒什麼兩樣。實際上,我的體會是,作者要表明的就是不要有標籤,才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應該有的樣子,有了悲憫的情懷,這個社會才會温暖。誰敢説擁有悲憫的情懷還分小孩和成人嗎?

二是成長與離別的情懷,或許這不能稱情懷。離別總是讓人傷感,但是成長總伴隨着離別,這是人一生中永恆的“主題”,誰也不能改變它,就像書中每個篇章的主人公到最後都會離英子而去一樣。而英子也正是通過對“離別”的感悟成長了,就像文中所寫的“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是的,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成長。

我想,讀書正是有這樣的意義,通過對他人的經歷的瞭解,有自己的感悟,讓心靈開花、讓自己成長。這是我讀《城南舊事》最深的兩個感悟:要有悲憫情懷;成長有時會伴隨着離別,要去珍惜和努力!

讀城南舊事有感14

人們常説,文學是時代的反映。那麼亂世在作家筆下就常常表現為一種奔騰激盪的大江大河。雖然也有沈從文先生筆下遠離了亂世塵囂的《邊城》裏最最純粹的愛情等待。然後我們看到更多的卻依舊是郭沫若筆下奔騰的天狗和涅槃的鳳凰。

當我們把着眼點放在在歷史、政治、文化的大激盪上,個體之為人最細膩的那部分喜怒哀樂便似乎沒那麼重要了。就好像巨浪拍打過後,沿岸上僅存的三兩個水滴一樣,輕而易舉的被忽略掉了。

這本由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追憶之作《城南舊事》卻通過另一種視角,即通過一個孩子天真稚嫩的雙眼帶領讀者重新走過那個往昔亂世,不為人所注意的一個個側面。

在那裏烽火狼煙將被隱去,一羣無關緊要的小人物逐漸登場,他們在當時動盪不安的大環境下的各種喜怒哀樂將逐漸清晰。這裏沒有大江大河的奔騰激盪,歲月只不過是城南老街巷裏一條緩緩淌過的清澈小溪。

兒童的活動範圍是有限的。對於小説的主人公林英子來説,她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北平城南的一方土地,那裏有爸爸精心侍弄的花草,衚衕邊上空地裏的荒草叢,沐着冬陽悠閒而來的運煤駝隊,還有偶爾得了父母恩准可以去逛一逛的熱鬧街市,這便是她生活的全部。

她的生活好像不受亂世控制的世外桃源一樣。至少外面的風雨激盪,她感受不到,也看不到。然而我們並不能説這並不是我們生活的真實。

就像《論語·先進》曾皙所説的“異乎三子者之撰”的志向一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或許只有當每一個個體都可以自由地唱着歌的世界才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大同。

胡適先生説過,為個人爭自由就是為國家爭自由。爭取個人的人格就是為社會爭取人格。真正的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羣奴才建立起來的。正是同樣的道理,童年雖然在亂世中度過的,但是回憶並不一定要承擔起書寫亂世的義務。文字在這裏拋棄了它慣常地被賦予了書寫時代的責任,僅僅只是一個人回憶她童年的愚愛而神聖。

構成《城南舊事》的五個故事裏面的每一個人物——被逼着學唱曲的妞兒、惠安館瘋子秀貞、騎着驢回鄉下的宋媽、不理人的德先叔和斜着嘴笑的蘭姨娘,還有草叢裏的偷兒、愛喝酒的善良爸爸。

他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軌跡都或多或少地被當時所處的亂世影響着、改變着,甚至我們可以説他們最後的悲劇都是根植於時代和社會的癥結。然而在兒童視角的敍事當中,時代背景僅只是作為一個人背後存在的,甚至被有意無意地淡化和抹去。

對於宋媽失去一雙兒女的悲劇,英子罵的是宋媽的丈夫。她説:“宋媽為什麼要嫁給黃板兒牙這蠢驢?”對於荒草叢裏的小偷被巡警抓走,大人們抱怨的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英子卻念念不忘曾經約好的“我們看海去”。

《城南舊事》中的細節尤其值得注意。第一個故事惠安館的結尾:妞兒跟着她媽媽秀貞在大雨的夜裏趕去坐出城的火車。對於她們的結局究竟如何,作者並沒有明確交代,給讀者留下了懸念與想象的空間。但我們卻可以根據書中一些記載來簡單拼湊出一個模糊的情狀。

書中是這樣講的:

英子在半睡半醒當中聽到媽媽和宋媽的一番對話。媽媽還在哭。宋媽説:“可也真怪事,她怎麼能一拐就拐了倆孩子走呢?咱們要是晚回來一步,英子就能追上了。唉!越想越怕人,乖乖巧巧的妞兒。唉!那火車,倆人一塊,唉!我就説妞兒人家長得俊是俊,就是有點薄相。”

“別説了,宋媽。我是聽一回心驚一回。妞兒的衣服呢?”

“雞籠子上仍的那兩件嗎?我已經燒了。”

“在哪兒燒的?”

“我就在鐵道旁邊燒的。唉!挺俊的小姑娘。唉!唉!”

兩個人唉聲歎氣,停了一會兒沒有説話。

時代的癥結帶來了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但是作者沒有明確的去説,而是用一個模糊的結尾為人物留下了最後一絲温情。

《城南舊事》的五個故事,每一個都是以離別為結局——秀貞和妞兒在雨夜裏出逃;草叢裏的小偷被巡警抓走了;德先叔和蘭姨娘一起離開了;宋媽騎着驢回鄉下了,最後爸爸的花兒落了,而英子也再不是小孩兒了。

大時代的悲歡離合在兒童視角的敍事中被縮小了,人卻被放大了。亂世在一個人的記憶裏漸漸模糊,由湍起的大江大河倒退回記憶中流淌在北平城南的那一條清澈的小溪。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經過過濾的,篩去了雜質和渾濁,也篩去人和事物背後的錯綜複雜的關係與糾葛,只留下最外面的一層。雖然看不到世界的全貌,但也恰恰是因為如此,有時反而更能看到世界的真實。

採用兒童視角敍事形式的《城南舊事》,將故事侷限在北平城南的街巷和衚衕裏,淡化了時代的影子。將其中的人物當成一個個個體來書寫,不必是某一類人的縮影,也不必是一個個生命的符號,僅僅是用最虔誠的温情還有敬意來書寫他們最真實的喜怒哀樂。

1988年當作者林海英女士再次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北京時,眼見着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卻只能怔怔地問了一句“我的城牆呢?”牆,對於一個城市的過去來説,它意味着安全。對於一個城市的現在來説,它阻礙了交流與擴張,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説,它可能就意味着永遠回不去的夢中童年。

讀城南舊事有感15

童年,是曾經的天真可愛;童年,是美好記憶的開始;童年,是人生旅程的起點;童年,是一輩子也抹不去的記憶。林海音女士的這本《城南舊事》,是她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不捨情懷。

合上這本書,主人公英子的童年生活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這本書中,主人公英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是充滿疑問的。她總會表達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也絕不掩飾。所以,她和惠安館裏被人們認為是瘋子的秀貞結下了友情,總是愛往惠安館裏鑽;她和“小偷”訂下承諾,而且認真的聽着“小偷”的故事;她愛着自己的奶媽,得知她要走了,英子傷心難過……透過英子稚嫩的雙眼,我們瞭解了人世間的種種悲歡離合,雖然其中藴含着複雜的情感,但在英子的眼中卻顯得很天真。這一件件事情,一個個人物都在英子懵懵懂懂中悄然離別,暮然回首時,英子便隨着時光的穿梭長大了。

英子善良、細膩,初到北京城時,認識了被人們認為是瘋子的秀貞,卻與她結成了朋友,答應她要幫她找到她的親生女兒——小桂子;還認識了妞兒,為她的家庭感到憐憫,卻得知她的爸爸媽媽不是親的,答應要和妞兒一起去找他們。後來,英子再生病的糊塗下,無意中把妞兒帶到了惠安館,讓秀貞母女相認。但秀貞母女在趕火車的途中,卻葬身在了火車車輪下。母女倆如此悲慘的命運,讓小小年紀的英子初嚐了離別的悲與傷。

英子分不清“海與天”,也分不清“好人與壞人”,她與素不相識的“厚嘴脣男人”立下了約定:長大了,我們一起看海去。英子無法區分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但被他的善良感動了,認真的聽着他的故事,瞭解了他的無奈。但後來他被抓,英子傷痛欲絕,再一次品嚐到了離別的無奈。

英子深深愛着自己的奶媽——宋媽,經常和弟弟妹妹們圍坐在宋媽身旁聽她講她老家的故事,講她的小栓子和小丫頭片子。宋媽愛着她的小栓子和小丫頭片子,為了家庭,才迫不得已到英子家來做奶媽。可就在幾天後,宋媽的丈夫來了,宋媽得知她心心念唸的小栓子和小丫頭片子都沒了,蒙着臉哭起來,英子也為宋媽感到傷心。英子的爸爸媽媽讓宋媽回去了,三四年的朝夕相處,如今卻要相隔兩地,英子無法想象沒有宋媽的日子會怎麼樣。宋媽的離去,讓英子感受到了離別的不捨與惆悵。

童年在一次又一次的離別中慢慢走遠,英子小學畢業了。六年前爸爸希望她能代表同學領畢業證書和致謝詞,英子真的做到了,可爸爸卻病倒了,躺在醫院裏的病牀上奄奄一息。沒有爸爸的陪伴,英子有些害怕,但仍咬緊牙、鼓足勇氣闖過來了。英子回到家中,卻發現爸爸種的花兒落了——她心愛的爸爸走了,她再也不是小孩子了。英子小小的內心滿是離別的撕心裂肺。

這一個個人,一件件事,都隨着英子的長大沒有了影子,都跟英子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雖然我的童年生活和英子很不一樣,但是成長的感受卻如此相像——因童年一次次離別而無法挽留的哀愁;因對未來無法把握和預知的無助……因為成長,我們不得不從我們熟悉的父母、親人的庇護下抬起頭來,獨自堅定地往前衝,無論我們的內心多麼害怕;因為成長,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感情,都一個個、一樁樁、一點點的離我們遠去了,就像有一首歌唱到的: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但是回過頭去看看,每一次的離別,每一回的失去,又何嘗不是一次成長、一次華麗的蜕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