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論語讀後感1

我讀了《論語》後,我知道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它的意思是説:“學的知識要時常去複習的,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呢!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放學回家後從來都會自覺去複習,總以為自己腦子聰明,很輕鬆地在課堂上就能把這些知識全部記住。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段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我的作業和試卷,才發現我學的知識很多都沒有鞏固,有印象的東西並不多。在離段考的前幾天裏,為了能考出優秀的成績,我被迫每天晚上“開夜車”很辛苦地補缺補漏到深夜,熬到眼睛變成“熊貓眼”。導致嚴重睡眠不夠,第二天起牀晚了上學遲到,耽誤上課。即使是這樣,加班加點還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記牢。後來在段考時我果然吃了大虧,雖然很努力,但是考得並不理想,語文才80分。後來讀了《論語》之後,我開始學會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學會了每天晚上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不知不覺記得牢固了,學習變輕鬆了,期考成績竟然提高到了90幾分,我別提多高興啦!《論語》教會了我一個絕好的學習方法,使我學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意思説:“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記得小時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想一個人獨佔。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現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後,我主動地把牛奶拿出來和姐姐分享。媽媽也表揚我大方。《論語》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從此以後我做事光明磊落,越來越有君子之風。

《論語》教會我的做學問、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終身受用!這便是我讀《論語》的寶貴收穫。

論語讀後感2

《論語》每個人肯定多少都讀過一些,一開始我也覺得很無聊,一些讀不懂的古文放在誰面前都會覺得無聊,但有一次,我又從書櫃裏發現了我那本陳舊的《論語》,閒來無事就坐在沙發上看了起來,誰知一看就是兩個小時,裏面的內容好像無師自通,一看就懂,也許是讀過好幾遍的緣故吧,這已經是我第四次讀《論語》了,從中我不僅體會到了孔子淵博的知識,更體會到了孔子流傳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個自強不息的人,他生在世風日下的亂世,但孔子卻從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個品德高尚的賢人,他不因為自己地位卑微而隨波逐流,正像曾子所説的,他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孔子還是一位充滿睿智的聖人,這絕不是個人的小聰明,而是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創造的大智慧,無論是歷代權貴、士子文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從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説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靈的花朵。

讀過《論語》之後,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視“文、行、忠、作”。不僅重視課本知識,更強調社會實踐,這正是當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備的。如果拿孝道與學業來比的話,那就像孔子所説的“行有餘力,則以學之”。

《論語》其實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史書,不光講了文、史、哲、人生、教育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瑣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沒讀《論語》之前,我覺得歷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對“道”視而不見,讀過《論語》之後,我發現孔子與歷代文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站在以人為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為本”的千古絕唱。

《論語》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讀,就會讀懂其中的道理,領悟人生的真諦。

論語讀後感3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着論語二字,下面寫着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時常温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讀後感4

最近一段時間,通過閲讀《論語》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還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雖不是孔子的言論,卻也是《論語》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它用我們今天的話説,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了嗎?跟朋友交往真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複習了嗎?作為一種反省自己的指標,它給我們的啟迪實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導我們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錯。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應當注意的三個細節:辦事、交友與學習。只有做到了這些細節,生活才變得完整。

作為搗蛋大王,我做的調皮事實在太多了,也的確應該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媽媽要下地幹活,臨走時讓我把晾在院子裏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應着,心裏卻在想:算了,把這章看完了再去。可媽媽一走,我就把這件事拋到腦後去了,只顧着看書,好不容易把這本書看完了,媽媽卻回來了。這時我才想到媽媽交代我的事我沒做,不由的低下了頭,免不了有被媽媽批評了一頓。

而在學習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們班學習《虎口藏寶》,下課後,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納塔莉,那為什麼提到其他人物的細節會更多些呢?那這種敍事特點又要歸納進那種寫作特點中呢?我便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可直到放學,我還是沒有絲毫頭緒。本想第二天去請教老師,可一起牀,這個問題卻又被我遺忘了。唉!

對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憐。若是朋友傷害了我,就算創傷不大,我也會好幾天不理他,弄得我倆很是尷尬,關係也越鬧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在哪裏摔倒就應該在哪裏爬起來。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複犯錯的最好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麼錯,以後怎麼辦,才可以避免自己重複的犯錯。

人都會犯錯,這是肯定的。但一個錯決不能犯兩次。多反省自己,就能少走些彎路。

論語讀後感5

《論語》是我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精華思想。以前未曾學過《論語》,對它知之甚少。自9月份以來,由李華老師引領我們學習《論語》後,才瞭解到,悠悠華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源頭竟然是《論語》。

孔子是一位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也是一位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匠。他用最鋭利的智慧,打開了一道為時光所塵封的門,使仁愛之心溢滿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讓子孫後代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簡單樸素的教誨,鑄造了一把堅韌的利斧,在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猶如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邊上,細細品茗。彷彿《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中,喝一口,它就順着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盪漾胸懷,足以洗滌沖刷你靈魂中的一切慾念。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彌留在充滿油墨芳香的字裏行間,感受儒家思想與仁義之道的巨大魅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包容與豁達以及“仁”是做君子的根本。《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而深邃,不失為一次精神旅行。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仁義之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心中。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讀《論語》是一場精神洗禮。讓原本枯燥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來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句句循循善誘的言語,那一段段平易樸實的文字,震醒了你我,也澆濕了被快節奏生活帶動下,一顆顆騷動的心靈。

總而言之,讀《論語》讓我感受到的是古文化的濃郁芳香,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聖賢思想的深刻內涵。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後感6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而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開《論語》這本書,我發現裏面的話語雖然簡短,但是都充滿了哲理,這讓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開篇三名話,也是《論語》中比較著名的句子。從小,媽媽就經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話來教育我。學過的功課一定要時常加以温習,不要學一點兒忘一點兒,到最後不就是什麼也沒有學到嗎?如果經常回顧複習過去的知識,那麼所學的所有知識都會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腦海裏,這樣不是很快樂嗎?是呀!在複習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把所有學過的東西都熟記於心,的確是很快樂的事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讀了這句話,我的感觸很深。在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很好的老師,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所以,我們要從別人身上學習優點,發現他們的不足,並且借鑑改正自己的不足。這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嗎?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兩小兒辯日》。講述的是孔子向東遊學時,遇到兩個小兒在爭辯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為此,兩個小兒爭論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後,十分誠實地告訴了兩個小兒,他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讀到這兒時,我想到了《論語》中孔子説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自己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在兩個小兒爭辯時,孔子沒有賣弄自己的學問,依然實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説知道,不知道就説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讀着《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更加美好。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時刻銘記先人們的教誨,努力學習,讓未來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