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張學良傳》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71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張學良傳》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張學良傳》讀後感範文

《張學良傳》讀後感1

歷史的滄桑如波濤洶湧般襲來,回憶過去的血淚史,在《張學良傳》中感受痛苦困難的抗戰時期。

張學良是個有爭議的人,有人覺得他是忠臣;有人覺得他是中立;也有人覺得他是漢奸,我讀完《張學良傳》後,我贊同第一種説法,因為我認為張學良為祖國貢獻地很多,有功於保家衞國。

中原大戰是一次規模較大的內戰,雙方激鬥,死傷慘重。我在心中感到十分焦慮:“你們千萬不要再自相殘殺了,士兵是用來保家衞國而不是用來消滅國人的!”我心中的勸告無功而返,聯軍被東北軍重創,失敗告終。我心中一怔隱痛,聯軍要是能同意與蔣介石停戰,也不會損失慘重了!

中原大戰及萬寶山事件之後,日本人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我國軍隊被打敗,所持有的武器戰鬥機、機關槍、大炮等被日軍獲得,日軍很快侵佔東三省全境。看到這消息,我悲痛不已:“殘忍的日寇佔領我國的領土定沒有好事,又要毀壞家園的和平,還要欺壓無辜的老百姓們,真是罪該萬死。可憐那些百姓了。我覺得張學良按照蔣介石的意圖撤退不合理,應該想好戰術,堅守城池!

我堅決反對蔣介石進行的圍剿紅軍,這是一件恥辱的事情,放着日本鬼子不殺,偏要對自己人趕盡殺絕,簡直天理難容!之後張學良逼蔣介石聯合共同抗日,造成“西安事變”。最後,在張學良的不懈努力下,蔣介石停止對共產黨的圍剿,達成一致,共同抗日。看到這消息,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我佩服張學良的這種勇氣,可是最後也被蔣介石軟禁在台灣,我為張學良感到憤憤不平:“張學良明明做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為什麼被高等軍事法庭判處有期徒刑10年!你們應該感謝他啊!”

對張學良的評價,我認為他做的“西安事變”是對的,蔣介石只關心誰會與他爭奪政權,共產黨也是中國人,張學良的思想就開明得多,他認為爭不爭政權無所謂,因為共產黨也是中國人,那時的當務之急是抗日,日本人決不能佔領我們的國土。所以我對他的評價是:為國為民,利民不利私。這是一位好軍人,甘願為民受罰的好軍人!

《張學良傳》讀後感2

張學良,堪稱傳奇的一生,中國歷史上聞名的人物,他傳奇的一生經歷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閲讀了《張學良傳》。通過對這本書的閲讀,我對張學良將軍一生有了一定的瞭解,對那時中國的歷史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張學良傳》通過大量翔實的歷史事實為依據,對張學良將軍公正評價,是一部很優秀的歷史着作。這本書敍述了從張學良將軍的青少年時期一直寫到他住在台灣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眾多,書中展現出了張將軍的曲折坎坷、又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道路,並從多方面角度表現出了他那紛繁複雜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從一個封建統治集團成長為一個傑出愛國將領的過程,他的一生,更是從民國初年至今的一部歷史畫卷的縮影。在我看來,張將軍面對中華民族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者蹂躪,國破家亡的局勢,主張愛國一家,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力諫蔣介石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要改弦更張,聯合同抗日。

1928年,在張將軍父親被日本人炸死後,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張學良將軍在個人利益的與國家利益選擇中,選擇中選擇了國家利益;在個人安危與祖國安危的選擇中,選擇了祖國安危,正確處理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個人安危與祖國安危的關係,使日本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企圖變為泡影,使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他這種顧全大局的.行為以及他將民族、國家放在首位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都説是時勢造英雄,但我認為張學良將軍能成就一生,還在於其優秀的各種品質。從張學良早年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作為一個自幼處於“東北王太子”地位,年紀輕輕就帶兵打仗的年輕將領來説,他能虛懷若谷,團結部屬,並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隨波逐流,確是難能可貴的。但他的不同凡響之處,還不止此,在瞬息萬變的政治軍事鬥爭中,他也是敢作敢為、雷厲風行的。據説,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帥的珍貴遺物,他很喜愛,一直把它帶在身邊。這刀做工精緻,鋒利無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寫的是:事到臨頭須放膽。看得出來,這對他以後的行動也不能説沒有影響。

張學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國救民的出路,為了追求一統的中國,愛國情懷一貫始終。在他28歲的時候他以少帥身份成為東三省的領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獨樹旗幟稱霸一方,但他深明大義,以統一祖國為己任,怒斥日本帝國主義的威脅利誘,拒絕日本顧問要他做滿洲的皇帝,毅然宣佈東北易幟,歸屬南京政府,為了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他遊歷歐洲期間,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響,相信領袖至上,以為這樣就可以救國,可以實現統一,但在後來的實踐中他發現,單單的領袖至上,僅僅依靠蔣介石是不能救中國的,必須聯合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他敢於承認錯誤,知錯必改,敢於承擔責任,胸懷坦蕩。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團結,他可以犧牲個人的利益,顧全大局。晚年的張學良,他反對台灣脱離祖國,期盼兩岸早日實現和平統一,併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記者問時,借于右任的詩“葬我於高山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苦。”表達思鄉之情。

看了這本書,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個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輩子因為一個西安事變再也無法為祖國的建設出力,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遺憾,看完張少帥,突然聯想起三國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覺得這兩位在氣質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氣風發,壯志未酬。”但是,張學良將軍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也是十分重大的,其為國貢獻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實踐的。

張學良是現代愛國主義者的典範,儘管愛國主義征程中也有過挫折,但暇不掩瑜,他為祖國和平統一,為東北的建設,為抗日民族解放大業所立下的豐功偉績,以及那種心地純潔的愛國主義和舉世罕見的犧牲自我精神將永垂青史。

張學良將軍的歷史,也是中們,但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時刻以他為榜樣,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為祖國的繁華民族近代史的一個縮影,讀完整部書,讓我看到了在那個年代,一個錚錚青年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興亡的頑強拼搏,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風亮節。張將軍已經離開了我榮富強做出自己的貢獻,時刻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扞衞國家主權,隨時響應國家號召。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為新的年輕一代,我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個年代對我們來説也很遙遠,但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要為祖國更加強大,更加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隨着祖國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挑戰,努力學習,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讀完這本書,深深感受到對於一個民族來説,作為個人一個時時將民族、國家放在首位,這樣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