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68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的境界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 篇1

馮友蘭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裏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諸多問題,這種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級)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説,人的境界不同是由於人存在於自然和社會之中的“覺解”不同而決定的。這種提法應該説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俗話説:人分三六九等。的確,人與人是不一樣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不在於個人財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別體現在對人生的感悟,對人生的把握,個人“覺解”的差別上。正是這“覺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馮友蘭先生把它分為四種,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與傳統思想中把人分為人、大人、賢人、聖人四種是一個道理。

該怎樣選擇人生境界呢?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着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他做的事對於他並沒有意義或少有意義。這種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為四種境界中最低一級,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來説不會停滯在該境界。而處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後果可以有利於他人,但其動機是利己的。

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為了自己固然沒有錯,但若終身停留在該境界則難免有俗氣之嫌。一個人若僅僅為利而活,那不能不説是人生的一種缺失。真正讓人不同於人的在於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兩者是人本來就是的人,後兩者是人應該成為的人。

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是傳統文化中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即神於天,聖於地,即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人的意義應與天和地一樣。天地人並稱“三才”。天時、地利、人和才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

我認為人生的境界當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為高尚。賢人與聖人不同於市井之輩也就在於其人生“覺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個人到自然,由“覺”入道達到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諦。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 篇2

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認為人只有兩種境界:一種是做人,另一種是做神。

從小長輩就為我們灌輸一種思想:想要學會做事,先要學會做人。而到底具體怎樣做人,沒有誰可以為我們解釋清楚。長大一點後才瞭解,並不是先做的人,後做的事,而是我們在做事中學會了怎樣做人。

我想童年時代大概就是馮友蘭説的第一種境界――自然境界。那個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限定,不知從何而來要到哪兒去,當然我們也不會考慮這些東西,只是“按計劃行事。”這是做人之前的階段。因為每個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慢慢產生了。

城市裏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在上學之前無憂無慮,上學之後感到了約束,漸漸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或許是四十分鐘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許是放學回家後令人煩惱的家庭作業……於是高年級的小學生開始了一連串的為什麼,直到大人告訴他們是為了將來,他們才去俯首思考將來是什麼,才去為約束的童年找個繼續的理由。

山區貧窮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恰恰羨慕的就是教室裏坐在座位上聽講的四十分鐘,回家後還有可以做的作業。有了他們與“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們的對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昇華,才開啟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個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對於他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的,由此看來,我們小時候被送去上學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於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達到的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人性的本來面目。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損人的,而多數損人的事都是利己的,這使我們在學做人的過程中不斷地去衡量自己與他人的利益或損失,而當我們實在不能明確誰是誰非時,當然會私心一點,做出利己的舉動。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奪權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種真實的體現。除非他的私心膨脹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會被時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環節就是道德境界了,從自身修養開始,從一句“你好”“謝謝”開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説的“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道德是一根標杆,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會繞着標杆走的。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多,即使我們已經夠講道德了,卻也避免不了一時的過失。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看上去是最講“禮”的了,而人們往往不能把講“禮”與自身的責任和義務聯繫起來,如果我們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種責任和義務,那麼上升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難事了。

做人或許只能做到這種程度了吧,我不認為最後一種境界屬於做人的範疇。所謂的聖人也是不存在的。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脱於人性的,能達到這種境界,我想那已近乎於神了。從古至今,總有被壓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脱俗,而這僅僅存在於幻想之中。即使我們已經從細胞研究到了宇宙,卻還是不能為所欲為,從人成為神。這種境界只能成為人們一個永恆的美好向往。

人類是高級動物,大腦的潛力、思維的深邃不可預料。長大成人已然是一件難事,而要學會做人就更是難上加難,想要從人跨入到神的境界,那就是極其難了。所以既然是人就不要奢求去做神,我並不認為和尚或隱士的境界有多麼崇高,就算把一切都視為“空”,他還是不能把飯看“空”,把衣看“空”,還是不能超脱出做人的範圍。

做神只是個幻想,做人才是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學習的,所以歸根結底,人生只有一大境界,就是做人。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 篇3

曾讀過這樣的故事:有個叫楊密的官員,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拒收了屬下送給他的賄賂。屬下很詫異:這件事沒有人知道,你這樣清高是做給誰看的。只見楊密坦然説出了這樣的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説無人知道?天地之間,人最大。

這種 “大”,不是個人形體上的巨大,而在於發自他心靈深處那種讓人震撼、讓人汗顏的東西。這是雖處“舉世皆濁”的世道,仍能自覺保持洞察萬物,淡泊名利的一種心態;這是擺脱世俗的監督、約束之後,仍能自覺保持清正廉潔的一種品行。楊密的行為充分體現了這種“大”,他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成了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馮友蘭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將“境界”定義為個人在做事時的意義。這種意義不是來自於別人的強迫,也不是來自於對別人的表演。它是發自內心的,真真正正體現自己良知的一種自覺行為。這種自覺的行為可以讓一個平凡的人,甚至是現實中“不合格”的人,脱穎而出,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小説《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從他身上,我們看不出他有一點成功的影子。他沒有同鄉成才的機靈,沒有班長老馬的靈活,沒有連長高成的剛強果敢。他只認一個理:人的一生不能白過,要做幾件有意義的事。他不會的事,只要認為有意義,他就認真學;他會的東西,只要認為有意義,就認真保持下去,即使遭到別人的冷嘲熱諷也在所不惜。許三多在紅三連五班的生活情景:其他四個兵,寫作的,打牌的,算命的,每人都有自己打發日子的方式,完全沒有了“兵”的味道。

但是,許三多自己出操,自己打掃內務,自己踢正步,嚴格按新兵受訓的要求來做,而且一做就是幾年!尤其是“修路”一節,他畫白線,揀不同色的石頭,鋪路石,種花草,有條不紊,實實在在。那些老兵們卻在營房內打牌,還抱怨他的多事,甚至盼望他的失敗!許三多的路鋪的確實艱苦,頂着風寒,頂着嘲諷,一步一步地鋪着,鋪向了成功。

他用自己的毅力與認真完成了一個加強排沒有完成的工作,花費的代價僅僅是買花種的五塊錢!誰説“境界”離平凡人很遠?誰説聖人、哲人都是做大事的人?許三多做的就是平凡的事,只是他是用人生的“意義”來鋪路,他鋪出了自己的境界,實現了從“平凡”到“偉大”的飛躍,成了凡人中的“哲人”,自己心中的“聖人”!

馮友蘭先生將人生的境界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做事完全出自“本能”, 類似於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於為什麼要下地幹活,他們也不知道。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則是歸結於一個字“利”。“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出發點是為了別人,目的卻是為了自己,對社會有益,是積極的功利行為;損人利己,為了自己不惜損壞別人,對社會有害,是消極的功利行為;至於損人不利己,則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害人害己,是愚蠢的功利行為。與功利境界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做事則是另一個字“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這些話語是對“義”的最好解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還有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們,他們的偉大是他們對國家、對集體、對他人的那份犧牲,是那份不求回報的責任和良知。

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正是由於這些人的執着追求與默默犧牲。他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不屈脊樑!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眼界更為開闊,行為更顯博愛。抗戰時期的加拿大醫生白求恩,不遠千里來到中國,手術枱就是陣地,最終犧牲在中國。他的愛心跨越了國界,着眼於不幸的人類,做了天地之間更大的“人”!印度洋海嘯中的國際捐助,汶川地震中的國際救援同樣體現了各國具有“天地境界”人們的愛心,彰顯了他們對異國生命的尊重,對自然同類的同情,活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四種人生境界,體現了個人對人生的認識差異,體現了個人的素質高低,也體現了個人為人處世的影響力。這四種境界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也不會成為個人的固定標籤。一念之差,可以造成人生境界的千步差別。有三個工匠,同在幹一件砌磚的活兒。

一個説自己在砌磚,第二個説自己在賺錢,第三個説自己在建造一座漂亮的房子。同樣一件事,由於三個人的認識不同,心境不同,導致他們做事的境界不同。第一個是為了做而做,至於做的好不好,他不管;第二個是為了錢而做,砌一塊磚,賺一些錢,至於砌的結實與否,好像與他無關;只有第三個人是為了心中的一個偉大設計而做,他時刻想到自己夢想,也會時刻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們的認識有多遠,我們的行動就會有多遠。第三個工匠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完成了砌磚的任務,他的成功實現了認識水平的提高,實現了心態的平和,是用自己較高的人生境界做事,幸福的鮮花理所當然為他綻放!

為什麼我們在工作學習中總有一種苦累的味道,有一種枯燥單調的感覺?關鍵是我們對做事的意義不明確,自覺性不高,自然而然心態不平和,生活質量逐漸下降。

同樣是上班,有的人只是看到八小時的勞累,有的人只是看到百十元的收入,卻很少有人想到工作是一種生活的充實,是一種夢想的孕育,是一種價值的體現,是一種忙碌的幸福!我們認識上的偏頗,妨礙了心境的平和,也讓我們離幸福越來越遠。人生是在做事,不是在表演。我們的一生不是在創造奇蹟,而是用自己的“心”在實實在在的做事,這就是我們對人生境界的最好解讀。

人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許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許是人生失意後的一份曠達。人生的境界是一個不斷歷練,不斷成熟的過程,也是一次冷靜選擇,認真把握的結果。幸福始終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會以更高的人生境界,活出自我,活出灑脱!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 篇4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天地的意義。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於覺悟狀態;不覺解,就處於“無明狀態”。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級到高級,可以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於利己的動機。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聖人,達到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物,後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造。哲學的任務就在於使人覺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為賢人、聖人。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的哲學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來的哲學要滿足人類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答案補充 當讀過馮友蘭的《人生境界》,我知道了一個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即構成他的人生境界。“覺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覺(覺悟)的意思,可以具體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係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我想就像達爾文,小時候看昆蟲是順着本能在做事,對他所做的事並無覺解,屬於自然境界;後來他成為生物學家後,是在為社會利益進行觀察和研究,屬於道德境界。我還想到那則作文素材:有人問三個泥水匠在幹什麼,一個答道“在砌磚”,第二個答道“在掙錢”,第三個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樓”。後來,第三個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築專家。第一個泥水匠屬於自然境界,第二個泥水匠屬於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個泥水匠也屬於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慾。正是應了“態度決定高度”那句話。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認為,人生的境界可以引申到讀書的境界上來。在讀書境界這個問題上,應該推崇蘇軾的讀書方法,那就是把書當做下酒之菜,讀到會意處,就來上一大杯,前人筆記中記載他“每夕讀書以一斗為率”,就是讀一晚上的書需要一斗酒下去,這和陶潛的讀書境界異曲同工,都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是不可學的。還有人拿王安先生三境界説來説事,實際上他所説的三境界主要指向獻身學術,畢竟還是屬於小眾化的讀書境界。以上所舉的三種讀書境界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以後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誰若是能做到三種中任何一種,將會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 篇5

記得第一次聽説季羨林先生,是因為他的這句“遠離諸虛妄,隨順於眾生”。當時就在感慨,這是怎樣達觀的一個人,能夠説出這麼樸實普世的一句話。直到現在,我讀完了他的《人生的境界》,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季羨林先生的文字質樸無華,沒有任何雕琢與修飾,似一位長者娓娓道來,乍一聽似是人生道理,細細品味,那更是人生的哲理。季羨林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給我雕刻出了我在人世間的一個神。他先是讓我知道要做成什麼樣的人,然後讓我知道這一生要怎樣去做事。原來人真的可以一生保持求道者的初心,雖然外表看起來是温温的,但心思堅定,敢於探索、一生做注。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説,“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而中國哲學總是傾向於強調,為了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

這本書集中了樸實的美德,並展現了樸實的力量的典範。季羨林先生筆下的樸實帶有落盡塵華的純真,在寫三個小女孩和兩個乞丐的故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著名學者謝冕曾讚譽季先生:“他是那樣的普通,普通的無法和周圍的人區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無聲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圖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無比渾厚的黃土地的渾重之中。”這是多麼高的評價!

這本書有着不染纖毫的純和自然。淳樸恬淡,本色天然,絕沒有半點架子和派頭。季羨林先生在描寫壓力和愛情的時候,用筆自然,寫的非常真實,沒有用過多豐厚的辭藻去堆疊,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他作為一個過來人的真實看法。《中庸》説:“率性之謂道。”人本來都是平凡的,可當許多人都要顯得不平凡時,那個衣着和行止都平平常常的人,就自然露出他的不平凡來了。老子所説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就是這個道理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季羨林先生的一生幾乎跨越了整個二十世紀,一個正直的中國文人肩負着民族與文化的雙重重任走過了一條崎嶇的道路。“惟有厚德能載物,豈有量小可贏人”。是的,曾經滄海的季羨林先生,在這本充滿人生感悟的書中,其厚德能載得起或深或淺的沉重和滄桑,經歷了風雨的心,可在駭浪峯間坦然泛舟。他以自己超然的人格走過血與火洗練的歷程,我在讀這本《人生的境界》過程中,從字裏行間總是看到兩個詞在熠熠閃光,這便是先生的“仁愛”和“厚德”。

這本書中有多篇飽含深情寫親人、寫朋友、寫自己,令人看到他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世界。季羨林先生在評價許多人的時候都用到了“大節不虧”這個詞,我想,這個詞同樣適用於季羨林先生。先生位尊而平和,待人無半點矜持,人皆稱其為仁者風範,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用筆寫下那些沁人心脾的小篇章,讓人通過品味他的人生經驗而受益良多。

“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這時央視06年感動中國寫給季羨林先生的頒獎詞,寫的尤為貼切。通過品味這本書,我體會深刻。外面的種種大風大浪,似乎從來都難以傾覆季先生筆下的生活——這並不是因為季先生對於外界的事情主張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因為,在與這世界喧囂激憤的波瀾壯闊之間,似乎存在着一種天然的隔閡。季先生筆下的人生裏帶有一種“自私的淳樸”。這令他和一切“他人的生活”相分離,從而能夠長長久久地安於此事,安於此處,安於此心。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 篇6

馮友蘭教授,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是河南唐河人,算起來,我們也是鄰鄉了。

據我所知,馮友蘭先生是近代以來中國能夠建立自己體系的少數幾個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國現代史上佔重要地位,在國內外都有很大影響。他在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面,形成了富有思辨性的獨特思想體系,是第一個把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進行比較研究的人,也是較早地把中國哲學介紹到西方的中國人之一。他一生著述甚豐,中、英文著作近500萬言。

馮友蘭先生從事教育六十多年,辛勤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哲學工作者,可謂桃李滿天下了。同時,馮友蘭先生始終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不論在什麼環境,他始終如一地熱愛自己的祖國,拒絕國外奢華的生活,義無反顧地回到自己的祖國,建設自己的國家,把一生都獻給了自己的母親――祖國。

馮友蘭先生在學術界的造詣在國內沒幾人能及的,其學識自不用説。我現在想説的是,馮先生的人品和人格。近日重讀先生的《談人生的境界》,感悟頗深。反覆體會先生的這篇經典之作,我才對先生生前曾寫下一幅對聯,有了一番領悟了。“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原來,先生的上聯説的是自道平生志事,下聯説的是所求理想境界,我想,這副對聯也許最能充分表達了先生的為人為學。也使我真正領悟先生之“智山慧海傳真火,願隨前薪作後薪”的境界了,唉,原來先生就是一位傳播人類智慧“真火”的人啊!。

先生在《談人生的境界》中開宗明義:“哲學的任務,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

從最低的説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按照先生的説法,人人都有境界,只是由於自己的閲歷、經驗及所處的地位等因素影響,人的境界有相當大的差異。可以説,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這點就不難理解了。

我在想,所謂自然境界,無非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這種境界是本能的,與習慣、習俗相關聯,我理解就是一種原始的力量,勿需教化、勿需覺解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你可以想象,連初生的小孩都具備這種境界的。

那麼,功利境界呢?那就是人開始考慮得與失了。他會思前想後,會利益取捨。他的動機是利已的,後果也是利人的,也就是説動機、行為對已有利,對人也有利,但從出發點來看,當初他行動前,他就考慮了這些因素了,人畢竟要患得患失了呢!

道德境界當然是更高一個層次的了。具備這種境界的人,考慮的是社會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而從不考慮個人的得失。所謂“取義不取利”也,為社會利益做事,符合道德規範,滿足人們的需求,是一個純粹的利人不利已的人。

再來看天地境界。關乎天地之上,其思其想超乎凡人,大多遠見卓識,考慮的是一個團體、集體及社會之利益,是所謂的大境界。這種人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為目標奮鬥、努力,積極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想,自然境界自不用説,我們每個人通過不同的歷練、教化,最起碼對自己的要求是利人利己,不損人利己,做一個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功利境界的人,這個應該不難,這也是一個人為人的基本標準吧;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説,要考慮為他人謀福利,為社會作貢獻,為社會留一些物質和精神的財富,也就是要做一個道德境界的人;當然,對於一些志存高遠之人,就要追求人生之最高境界了,你就要達到天地境界啊!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 篇7

如今我們所處的競爭時代,是一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年代,等待別人的幫助或者是祈求神靈的恩賜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只有知難而進,勇於第一個吃“螃蟹”,才有機會抓住屬於自己的待遇。

每個人都是渴望成功,成功意味着很多美好的事物;成功意味着人生的欣欣向榮;成功意味着更好地享受生活;意味着獲得讚美、贏得尊敬;成功意味着自由,免於各種煩惱、恐懼、挫折、與失意的壓迫;成功意味着追求生命中更多的快樂與滿足;意味着勝利,意味着最大的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成功者,沒有人喜歡終日唯唯諾諾,看人臉色;沒有人喜歡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二流角色,平平庸庸度過一生。可以説,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是為了獲得成功,就是為了獲得不斷的成長,不斷向高處前進。

人生充滿了挑戰和機遇,進與退、損與益、智與愚、榮與辱、福與禍、強與弱、剛與柔、難與易、有與無、生與死、勝與敗…….種種的矛盾衝突交匯,變化,伴隨着人的生命過程,這些矛盾即是人生的挑戰,也是人生的機遇。

如果直麪人生的挑戰?是沿着別人鋪成的路走下去?還是自己奮鬥來尋找新的出路?

直麪人生是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必須接受的挑戰,也是抓住機遇的首要前提。沒有前提成功的路就沒有基矗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種辯證的思維,至今對我們依然啟迪着。他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是從微小處萌芽,都是從頭開始的,只有知難而進,不斷的努力才能夠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