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曾國藩讀後感(通用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曾國藩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曾國藩讀後感(通用10篇)

曾國藩讀後感1

在午後安靜的宿舍,我一個人捧着一本書,細細的品味,我觸動甚深,我似乎忘記我自己。它使我對曾國藩這個偉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認識,他為官清廉簡樸又敢與任事,剛正不阿……即為廉官又是能員,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國家的未來,看到了一種鐵的品質,它激勵我要恪守自己的信念,無論在什麼時候也不能夠改。從他的身上我學到如果在這個複雜的社會的關係中如何去處理好與上級,與同事,與下級,與家人的關係。

在別人的眼裏曾國藩也許是個固執頑固的人,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為官就是為了發財,光宗耀祖,而曾國藩卻天天吃豆腐,醃菜,身為朝廷二品大員還要依靠借錢生活,還有賣字畫來維持這個龐大家庭的生計。在那種社會中,饑荒,天災,……中國內憂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請政府fu敗,無能,誰都在為自己,想為自己謀求利益,宮廷的權利的爭鬥。滿族對漢人的歧視,漢官在朝廷中也受到滿人的排擠。誰都想向上爬,唯有曾國藩他沒有去巴解睡,自己走自己的路,讓其它的人去説。在處理滿官欺壓,魚肉百姓時,他毫不給情面,鐵面無私,冒着自己的頂戴和頭顱果斷的公正的處理好每件案子。他一個人身兼數職,整天忙與公務,大小的事物都要經過他一個人的手,但是他還是做到那麼的遊刃有餘。

曾國藩是清朝罕見,歷代罕見的人,他‘’出淤泥而不染“,京城時常都有應酬,為了省錢,他卻謝絕參加任何的宴會,為了省錢,雖然是大官但是沒有坐二品大官坐的轎子。他為了大清朝,他多年沒和母親和妻子兒女見面,對待下人從來沒有看低他們,對待朋友有情有義,在他送別恩師的時候最能夠體現他的這種的情義了。他一心向着國家,大公無私!在曾國藩我們能夠學到很多的東西,特別是他那種對真理的追求,和對自己的嚴格的要求。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改變,我們要一份責任心,對待工作要克盡職守,兢兢業業,對待身邊的朋友要有情有義,對待親人要盡我們的孝心……

曾國藩讀後感2

我本非文壇大家,也不是經世學者,粗略讀完《曾國藩傳》和《曾國藩家書》之後,心中略有不平之處,有慷慨之氣,因此故作文雅,記錄文字,僅為自娛耳。

曾國藩是一代文壇大家,軍事統帥,中興之臣,也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買主求安的賣國賊,是封建倫理的衞道士,這一點我們總所周知。

曾國藩出身卑微,祖上也沒有什麼成就,可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自幼飽讀詩書,刻苦鑽研,潛心休學,主張經世致用,渴望功名之心急切,這是他以後能夠被賞識重用,官之極品,披堅執鋭,叱吒風雲,光宗耀祖的前提條件。

身懷絕學,渴望建功立業,為國爭光的曾國藩,自己在上京之後知道,要想得到皇帝賞識,就必須投其所好,於是委身於唐鑑名下,在一幫士大夫的保薦之下,終於在朝廷能夠為官做宰,這是他以後建立不朽功名,名垂青史的重大意義上的轉折點。

曾國藩在兩次回家奔喪之間,都是臨危受命之際,在忠孝之間他明智做出選擇。由於洪秀全,石達開,楊秀清等人發起的反清農民起義,身處紅塵亂世國運衰弱的他,敢於抓住機遇,操辦湘軍,創立水師,創辦安慶內機械所,設立審案局,跟太平天國將領一決雌雄,他要應付的不只是太平天國的重重圍截,而有咸豐的猜忌和大臣的挑唆,還有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戰鬥實力,例如招兵買馬,糧餉問題等。在與之較量中,無論是官場或是戰場,幕僚之間或是兄弟之間,軍政事物或是家事之間,總能夠權衡利弊,進退自如,明哲脱身,真不愧為一代文武梟雄的傑出典範。在天平天國後期,天京破陷之後,位高權重的他身兼欽差大臣,兩江直隸總督,督辦蘇、浙、贛、皖四省軍務,朝廷半壁江山都由他調遣、指揮。其實在攻破天京之際,作為這樣一個老謀深算,處事圓滑,城府極深,心思縝密的大將之才早就想過是否要成為第二個趙匡胤,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改弦更張,這一點又體現出了傳統文人但求無過,明哲保身的特點。那他又是怎麼做的呢,首先大力削弱自己的嫡系湘軍力量,在能夠保住自己的功名,侯爵之位,其他什麼都可以不要。在這裏,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曾國藩變通的出世思想和智慧的哲學思想,這是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得以成就和保住功名,福祿兩全。

再者,曾國藩殘忍暴虐,湘軍殺怒成性,這是事實。在天津教案中,曾國藩委曲求全,投降賣國,只求自保,殘害同胞這也是事實。但是我覺得曾國藩本人比起他的學生李鴻章來,無論是才學、修養、治國、平天下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所以還是不要把曾國藩與李鴻章相提並論,不可同日而語。

曾國藩讀後感3

讀完了這本以史實為材,又帶一些小説特質的曾國藩傳,感觸很多。曾公是一位讓後人尊敬的偉人。

第一,曾公的識人,培養人的能力。個人感覺跟早年其擔任刑部侍郎有關,通過察言觀色,從言談舉止的細節把握一個人,培養了大量人才。

第二,曾公強大的自律能力。感覺他的這種自律甚至達到了死板的地步,多年如一日的記日記,身居高位依舊簡樸如初,公事再忙也要對詩歌字體的磨鍊,名聲顯赫而對妻子始終如一,佩服。

第三,曾公對後人的教育堪稱典範。首先他因材施教,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己的後代,那個年代,擁有開放的心態,讓後代學習英語,算學。另外,傳於後世的曾國藩家書,看出曾公對家庭的重視。家國事業是要並重的。

第四,曾公對家國的忠誠。在本書末尾,唐老師藉由山人道士之口,委婉表達了曾公愚忠。的確,個人也感覺曾公若能揭竿而起推翻清王朝,歷史又會是怎樣。但我感覺曾公屬於封建時代的人,其思想有其侷限性,倘若真推翻清王朝,他會建立一個怎樣的王朝,況且,假若其真這麼做了,歷史上還會是現在的曾公嗎?

第五,曾公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一個科舉出身,官職一品的封建社會大官,能夠早早洞悉科舉的弊病,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思想,推進洋務運動,這胸襟與格局讓人欽佩。

還有很多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有些東西只有走過才能更好的體會,哈哈一些讀後感,有失偏頗。

曾國藩讀後感4

讀完第一本曾國藩,對曾國藩這個人有些自己的見解。

他對自己的人生價值相當明確,讀書遍佈其終生,讀書之勤,古今少有,這種精神正好激勵着我們年輕人,以讀書為高尚之舉,以讀書為興家之道,這或許是每一個讀曾國藩的年輕人最有收穫和最有價值的東西,要是每個人都能夠用曾國藩的價值觀引導自己的前進之路,能夠用曾國藩的勤奮之舉引領自己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能夠用曾國藩的用人之道豐富自己,那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將得到無法衡量的提高。

曾國藩出生寒微,但他始終以持之以恆的努力,終於平步青雲,在歷史上寫下重重的一筆。清朝晚期,太平天國運動盛行,步步緊逼搖晃中的清朝政府,戰勢越演越烈,清政府派官居户部右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幹部)的曾國藩去建湘軍抵制太平天國運動,最後經歷很多困難,一個文人硬是活生生的把太平天國運動抑制下去。

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當一個社會的政治制度已經不適合這個社會的生產關係的時候,他必然需要改革以求適應社會的發展規律,在曾國藩時期已經是封建社會矛盾重重,社會關係緊張並急需要有一個新的政治制度來改變現狀,於是出現了太平天國運動。雖然這個運動是打着上帝的口號,但並不代表他的存在沒有意義,並不代表他的反抗沒有價值。雖然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但他興起説明了當時的封建社會已經是搖搖欲墜了,在此姑且不談平天國運動失敗的真正原因,光是在清朝政府這個已經走向衰亡的封建政治制度下,一個文人公然能夠拖住歷史的車輪,將封建政治制度延續要幾十年,由此可見他的力量是多麼巨大,他的手腕是多麼高明。我們不能以清政府的滅亡判斷他是失敗的,雖然他是在挽救清政府。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他是在與歷史較勁,可奇怪的是他真的成功了,成功的讓清政府沒敗在自己國家的人手裏,而是讓清政府敗在了洋人手裏,或許這個是他無法預見的,也或許他知道太平天國運動就算勝利了結局都會是一樣,難道當時的他已經看到太平天國運動的侷限性?真正要拯救一個國家,重要的不是挽救這個國家腐敗政治制度帶來的弊端與矛盾,這個矛盾是解決不完的,本十年解決了,下一個十年又出現了,無窮無盡,無休無止,而更應該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當時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這才是根本,才是根源。當時的曾國藩已經是個文化底藴很深的人,難道是這個問題他看不到嗎?又難道是他已經看到了所以才去做的嗎?我們都無法對此做出評價,這個評價本身也都沒有任何意義。

但是從讀曾國藩這本書後,我們更應該吸取的是其中重要的積極元素,比如曾國藩的為人處世、用人之道、學習之勤、堅持之力等等一系列優秀的東西,這才應該是曾國藩給後人留下的真正寶貴的文化遺產。

曾國藩讀後感5

不好的習慣:把欣喜當作知識、把收藏當作學習、把閲讀當作思考,把存儲當作掌握。

發現《曾國藩》時來自於一個朋友的推薦,為什麼要説“發現”呢?知道《曾國藩》這本書其實已經很早了,那個時候由於自身的惰性,一直沒有翻閲。讀到第三本《黑雨》的時候,不經暗歎作者唐浩明,強大的故事構造力,短短半個月時間,把三大本與曾國藩有關的史事,當小説一樣一覽而盡,甚至常常需要打破作息規律,挑燈夜讀。

一個從湖南走出去的小官職,沒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如何發展成為國家重臣,曾國藩的官場路,就如同生活中與各種妖魔鬼怪的一場鬥爭。

第一章中,當曾國藩身邊最得力也最親信的金鬆齡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時,曾國藩痛下決心,將金鬆齡斬首示眾,面對曾國藩冷酷無情的趕緊殺絕,我一度想甩書而去,看不下去看不下去,為什麼會有這麼下的狠心的領導者?當閲讀到後面,才明白,也許對於當時的大清,老中堂這一斬釘截鐵的做法,才是捍衞了真正的士氣之在吧,對於自己的忍痛割殺,可能當之後想起的每一天,慚愧和隱痛的才是對他最大的折磨吧。

曾國藩對戰事的敏鋭,對人性的洞察、對人情世故的尺度把握、對親人的嚴苛禮教,對君的傾心盡力,無疑是當時社會中的寶藏。

對於書籍所牽扯到中國近代史,借用一位書友的評論:“完整地讀過兩遍,比較佩服的是唐浩明,反而不是曾國藩。唐對曾的瞭解如此之深,當代應該是拿不出第二個了。曾國藩為人處世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其才幹本能在那個歷史轉折點成為力挽狂瀾的人物,可惜視野和格局有限,錯過了近代改變中華民族最好的時機,這也是曾身上最大的缺陷。”

曾國藩讀後感6

一、左宗棠。

左宗棠比曾國藩只小一歲,自稱當今諸葛亮。他家掛着二副對聯“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身無半文,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你能感受到他的志向抱負和雄心氣魄嘛。他耿直成性、剛勇忠義、嫉惡如仇;他滿腹經綸卻又不只會滿口之乎者也;所以他時常覺得曾國藩虛偽做作;靖港慘敗曾國藩受挫跳江尋死,左宗棠敢説敢言,罵其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一番慷慨激昂的議論讓曾國藩重拾信心;樊燮事件,左宗棠身陷囹圄,曾國藩上書力保;金陵一戰,左宗棠又毫無情面的.直指曾國藩欺上瞞下,這次之後兩人長達八年沒再有私人聯繫;天津教案,左宗堂再次尖鋭的直指錯誤也是傷透了曾國藩的心;後來曾國藩縱論天下人傑,縱使他傷心失落,他仍認為左宗棠之才為當今海內第一人;他能清楚的認識自己的長短,愛才惜才用才,補己之短、揚己之長;這又恰恰是他最擅長的。再後來左給曾寫了副對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也;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不負平生。怎麼説呢,同道中人相愛相殺又惺惺相惜吧。

二、陳春燕。

年輕時的曾國藩也是喜歡鶯歌燕舞的,他還曾為一個歌樓女子寫過輓聯:“大抵浮生若夢,姑從此處銷魂”。生而為凡人,誰又能夠做到六根清淨,擯欲絕緣呢。曾國藩就做到了。他作為理學門徒,秉承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謹言慎行,規規矩矩;後來為打造一支軍容整肅的湘軍,他更是不近女色,真正做到六根清淨。後來娶妾也是因為常年在外行軍打仗,確需要一個女人照顧,經彭玉粼介紹娶了如夫人陳春燕。這個女人應了他的要求,長的不過於漂亮、性格温和、識字,把他的生活照顧的井井有條,他慢慢的愛慕上春燕。可惜好景不長,春燕患疾,在她將要離世的時候,他竟然去處理公務,沒有陪她最後一天,最終沒能給她一絲最後的温情與安慰。看到這裏,我在想能陪在這樣男人身邊的女人得有多大的胸襟,不知道春燕閉眼的最後一刻心裏有多少期盼和怨言。春燕死後的第四天,他半夜悄悄去了她的靈柩前,撫摸着春燕生前他送的唯一的一件紅木梳禮物,久久坐了一夜,一遍遍默唸着“未免有情,對帳冷燈昏,一別竟傷春去了;似曾相識,悵樑空泥落,何時重見燕歸來。”鐵漢柔情,不動聲色,深藏於心,可惜這份綿綿柔情春燕到死也沒感受的到,又怎能不是薄情寡義呢。

三、康福。

康福的結果我最意外。兩人於“康福殘局”上歐陽兆熊的解圍而相識;曾國藩以識人用人聞名,他稱奇康福的武藝和棋藝,通過幾次對弈觀察,他認為康福是一個孝母愛弟、正直誠實、情趣高潔、才智超俗的君子;而康福也因為堂堂侍郎大人的人格魅力和知遇之恩從此生死追隨,成為了曾國藩最得力、最信任的貼身助手。康福曾三次救過曾國藩的命,回荷葉塘奔喪被太平軍擄走險些被砍頭,是康福冒死營救;初建湘勇靖港慘敗,曾國藩縱身跳江,又是康福跳水營救;轉戰江西,曾國藩三敗石達開,最後一次在樟樹鎮中計險些被活捉,又是康福以身阻擋避免大禍;後來用傳家之寶深入敵營策反太平軍將領韋俊;正直正義的他為了權術爭鬥、為了保護他的曾大人,甚至親手除掉了宿敵德音杭布。曾國藩率領湘軍對抗太平軍的十幾年裏,一切的榮辱得失康福全部見證,於他公立下了汗馬功勞,於私更是有天大的恩情。戰天京的一戰,康福遭算計被同伴槍擊,曾國藩對這個出生入死的夥伴好像並沒有過多的詢問和掛念;他寫了奏摺為所有將士論功討賞,可偏偏沒有康福;後來借韋俊頭顱裁撤湘軍更是讓康福對他的曾大人徹底失望。最後一局圍棋,這個片段我讀了三遍。我理解康福用最後一局棋劃清界限的決絕;曾大人身在權術界,不管是不是身不由己,一將功成終歸是骨山血海;他的博學、智謀、手段都註定了他是一名了不起的政治家,而不是,英雄。

四、曾氏家教。

曾國藩臨終前給他的孩子們留了一份寶貴的財富,是他一生總結的家教。一是慎獨則心安;二是主敬則身強;三是求仁則人悦;四是習老則身欽。曾國藩的修身之道也是從《道德經》這裏豁然開朗的,大象無形、大音稀聲。曾大人説不為聖賢,便為禽獸,所以他一生堅持自律,勤奮有恆,小事易為難堅持,堅持下去就能起到大作用;於是他堅持早起,每天早晨必做練字臨帖;每天不管事情多忙,堅持看史書5頁,堅持寫日記;每天打坐一小時,靜心養性;甚至最後戒了煙、戒了色。自律這件事是很難的,堅持一生自律必定能成大人物,不得不叫人佩服的五體投地;談及讀書和寫文章讀書在於熟讀深思,看、讀、寫、作缺一不可。看指的默觀;讀指的高聲朗誦;寫指的抄寫;作指的是寫作練習,這四字訣竅我印象深刻,想着以後可以嘗試實踐。寫文章呢,他認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最高的境界為含雄奇於淡遠之中;做人也是一樣,將剛強藏於柔弱之中,將申韓融於黃老之內,乃為官之佳境。這些家教也濃縮出那句名言:盡人事以聽天,吾唯日日謹慎而已。正應了那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曾國藩讀後感7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了60多年,其功業無人能夠效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説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蔣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證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蔣介石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讀後感8

中國從古到今出過兩個半聖人,兩個聖人是孔夫子和王陽明,而半聖人,是曾國藩,他被稱為千古完人。且不説他的政治成就,單他的思想就足以讓我們受益一生。

翻開曾國藩家書,“堅持不懈”、“堅忍力爭”等字眼隨處可見,我們都理解這些字眼的含義,卻常為自己找退縮的藉口,退而不前。曾國藩天資平平,但他從一個落魄秀才一步一步走到了力挽狂瀾的中興第一聖人,這裏面的辛酸絕不是隻言片語所能表達,支撐他的就是他的堅忍。在予九弟的書信中,他簡潔的闡述了這一道理: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我深有體會,特別是到了大學,來了自由,各種放縱,玩的自己都收不住。經常提醒自己,要像高中一樣用功,卻總是喜歡做無益的事,總是管不住自己。比如上課,總是走神,回來以後總是反思,下節課要用心聽,結果還是走神,如此反覆。時間總是在猶豫中流逝,結果一事無成,相信多數同學也是如此,掙扎着,迷茫着,明知要好好學習,卻沒毅力來約束自己。現在才發現自己一無所知,還剩一個月便要期末,只能慢慢補課,只求不掛科了。

只是希望同學們多多提醒一下自己,約束自己,不要後悔。

曾國藩讀後感9

前天把曾國藩看完了,曾國藩從某種角度來説算是半個聖人,看完之後的確有過人之處,但離王陽明,孔子或者諸葛亮來説,真的是有些不如。

曾國藩一生又笨又慢平天下,讀書的時候笨,哪怕是躲在他牀底下的小偷都會背誦了,他仍然背的支離破碎,他的起伏得從團練説起,一手創建湘軍,嚴格要求,制度分明,把太平天國成功的熬死。之後又不貪大喜功,於是能夠終老。

不過我看曾國藩一生除了做人以外,他的功勞不是很明顯,創建軍隊,抵抗太平天國的時候也是勝少敗多,他會識人,手下的兵將確實是將才,成功阻擊太平天國的進攻,給太平天國沉重打擊。如果太平天國不內亂,我估計曾國藩想有所作為就有些難上加難了。

除此以外,我覺得曾帥得勝以後不要太張揚,甚至讓弟弟罷官回家的舉動更讓人欽佩。曾國藩除了穩中求勝外,還有幾點需要學習。他的毅力和剋制力非常人可比;認準目標不顧一切的性格值得學習;打脱牙和血吞的忍耐力讓人欽佩;曾國藩還善於分析歸納,格言是凡事要靠自己;腳踏實地,不見兔子不撒鷹,不做好準備不出馬;得勢時知道人生要絕對嚴肅;曾國藩的座右銘是慢慢來;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運用的相當嫻熟;他前半生層層碰壁,後來總結改過為,需要有謙的美德,必須要圓滑;只有相信運氣在人生中的巨大威力,才算是真正的懂得何謂人生。

這就是曾國藩,一個讀死書,打呆仗,卻能建立不朽事業的曾國藩。

曾國藩讀後感10

唐浩明《曾國藩》是小説,不是傳記。

這套書是媳婦買來送我的,買回來有三年多了,還沒開封。2020年2月疫情期間在家,先看完了《約翰·克利斯朵夫》,之後又看《紅樓夢》,三十歲了,第一次看紅樓夢,被深深吸引常常讀到天明,讀到晴雯的遭遇,唏噓不已,有時傷感,一個大男人常感覺悽悽慘慘慼戚,期間適逢家裏大喪,又加重了這種感覺。喪事結束時,紅樓夢也讀完了。便拿出了這套號稱政商追閲的小説《曾國藩》。

由於剛剛讀完《紅樓夢》,被其強大嚴正的文辭氣勢所震撼,一讀這套唐浩明的《曾國藩》有種強烈落差,如從雲端墜泥。正如評論裏書友所説,文筆平平,三流電視劇本的爛俗劇情。我對媳婦説了我的感受,標示我讀完第一本就不讀了,感覺太普通在浪費時間,媳婦表示理解。

然而當我堅持讀到陳廣敷應郭筠仙之邀去勸曾國藩出山時一切就都變了,陳廣敷從國家到個人,從忠君到報孝,從時勢到玄學對曾國藩的勸説精彩絕倫,也反映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淵博的學問。

通篇讀完,精彩處層出不窮,讓人不忍釋卷,當然劇情爛俗處也偶有出現。

首先擺正觀點與心態,這是一部小説,是演義,並不是一部完全寫實的傳記。其關係就如同《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全篇的骨骼框架都是基於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後作者通過自己的想象,通過那些在學術界普遍流傳的猜測,甚至是不入正史的野史傳聞把把這些事件串聯了起來。作者淵博的學識,深厚的文化功底在這裏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篇讀完也是讓人受益匪淺。

既然是演義,就把故事講的更有趣味,而弱化了其歷史的嚴謹性和寫實性。比如韋俊之死等。所以讀此書可作大致瞭解曾國藩生平的,但不可盡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