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漢語與中國文化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6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與中國文化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漢語與中國文化讀後感

語言是區別人和動物的重要標誌之一,是作為社會性的人所特有的。語言是在人類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所以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無疑要融進當時人們社會生活所特有的文化、風俗和思維方式。同時還要受當時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物質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由此可以看出無論哪一個民族的語言都與其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關。反過來,語言作為人類交際的最重要工具,還擔負着傳承文化和創造文化的重任。

隨着社會的發展,交流的需要,文字的出現成為必然,眾多古文明的文字都是以象形的形態出現的,漢字也是由象形發展而來,從今天發現的最早的漢字甲骨文到現在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表意文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漢語藴含了厚重的中國文化,首先表意的漢字其本身就具有明顯的人文性,從象形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生活中各事物的觀察能力及其活動所涉獵的範圍。指示、會意、形聲字更體現出古人豐富的想象、高度發達的思維以及對事物現象的分類等。如漢字中“示”部字之多,可以看出先輩對祭禮的重視,這是當時獨特的歷史文化風俗的見證。

漢字這種獨特的結構和中國特有的書寫工具毛筆,還造就了中國的書法藝術,或者説是書法文化。書法的背後是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文化心理和高遠空靈的意境美。不單書法,包括繪畫藝術,詩歌都追求這樣的境界。中國的'詩歌對語言運用發揮到了極致,打破了現代的漢語語法規則,或者説從西方移植過來的語法體系不適合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的土壤。如漢語中的成語、典故是完全不講求語法中的構詞規則的,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下形成的,通過邏輯分析是不能理解其本意的,不瞭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就很難完整地理解成語、典故、俗語等。如“足下”、“染指”背後是一定的歷史事件,不瞭解這些故事,就不能理解這些詞語。西方的“不和的金蘋果”、“阿基琉斯的腳踵”背後是古希臘神話,單通過字面分析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中國的語言重神不重形,這與中國的表意文字,中國人的悟性思維、重語感不重邏輯分析是分不開的。在當代的國語教育中,西方的語法體系佔據了話語霸權,對語句進行解剖式的語法分析,使具有濃郁人文精神的語文傳統喪失了其生存的價值。在母語教育中應根據漢語的特點,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感,以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尤其是在詩歌教學中,朗讀感悟應重於語言分析。理性的分析會喪失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各民族的語言不應該有優劣之分,不同的是它們背後的文化、思維方式等。我們不要把西方的語言語法套用在漢語中,這樣只會導致漢語的混亂及其活力的消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