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天行者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8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天行者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天行者讀後感

天行者讀後感1

天行者這部書我早已經讀完,原本沒打算寫讀後感的。可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我忍不住想寫點什麼。

那天,我去報告廳聽一個社會實踐報告會。我本抱着輕挑而去,最終卻帶着沉重而回。一位學姐為我們講述她在老家當支教的經歷。看着臉上泛着“紅暈”的孩子們,我們不禁有些心酸。到了最後,學姐問了一句話,那句話至今還讓我記憶深刻。

“你們知道嗎?老師的工資一個月才300元。”三百元啊,連我兩個星期的伙食費都不夠。這讓我不禁想到《天行者》中的那些民辦老師。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裏,擔負着為界嶺地區農村孩子授課的重任,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們人數眾多,卻又默默無聞。但是你可曾想過他們還擁有一個家?你可曾想過他們如何用微薄的工資養活一家人?我們不曾想過。我本以為這本書所説的都是中國過去的現狀,我本以為這本書只是為了讚揚那些默默無聞的民間英雄。我本以為一切都已改變。可是,我錯了。她的家鄉不是很偏遠,那麼,在更偏遠地方又會怎樣呢?

國家確實有提高教師待遇的政策,我也確實看到城裏老師待遇提高了,可是,我從來也沒有聽説過偏遠地區教師待遇提高的消息。國家也有大學生義務支教的政策,然而,這是長久之計嗎?他們也有父母啊。熱血可以流淌,青春年華怎可揮霍。一個人一旦成年,他就有了對一個家的責任。

那位學姐問我們有何好辦法,我們答道有國家政策呢。她説國家政策不知何時才能推廣到她的家鄉。是啊,什麼時候啊?或許會很久吧。我於是想到基金會,可是卻不曾聽説有這麼一種專門的基金會。這些年來,我們只關注那些貧苦的孩子們了,忽視了那些教孩子的人們了。

我真心的希望能夠有有識之士,有能力之士能夠建立一個專門為偏遠,貧困地區教師謀福利的基金會,如果您真有此願,請認真管理基金會,不要讓它從倒紅十字會基金會的覆轍。

天行者讀後感2

看完《天行者》,我還是被故事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幾乎是連着看完的,正如書上所説,很容易中了界嶺的毒。在界嶺村先當民辦教師、後來成為鄉教育負責人的萬站長,對外甥張英才意味深長地説:想説界嶺小學是一座會顯靈的大廟,又不太合適,可它總是讓人放心不下,隔一陣就想着要去朝拜一番。你要小心,那地方,那幾個人,是會讓你中毒和上癮的!……就像我,這輩子都會被纏得死死的,日日夜夜都脱不了身。是什麼東西能讓人中毒和上癮呢?正是這個卑微羣體那種幾乎是出自本能的奉獻精神和敬業品格。

書中最令我引起共鳴的是餘校長的一段話:當民辦教師的,什麼本錢都沒有,就是不缺良心和感情,這麼多孩子,不讀書怎麼行呢?拖個十年八載,未必經濟情況還不會好起來麼?到那時候再享福吧!不缺良心和感情,短短的七個字,道出了《天行者》的真諦!大家都知道,教師是個良心活,只有真心付出,對孩子嚴格要求,關愛孩子,蹲下身子來看孩子,才能有所回報。每每想起今年春天我因身體不適兩週後重返校園的情景,那是何等的温馨畫面,那麼多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孩子看到我進校園,便飛奔着撲到我的面前,緊緊地抱住我不放手,女生男生二十多人團團把我圍住,抱得我喘不過氣來,嘰嘰喳喳地問個不停,孩子們生怕他們一鬆手,我又會離開,那是多麼美好的回憶,那是多麼甜蜜的回憶。我想可能平時我也對孩子們付出真情,孩子們才會小小年齡懂得感恩,懂得回報。在平時學習,每當孩子們有一點進步,我總會送上一點好吃的糖果或者實用的學習用品作為獎勵,每次上課我都是精心備課,讓孩子們喜歡我的語文課,也喜歡我這個語文老師。

説到底,我就是想讓孩子喜歡學習,喜歡讀書。作為一名教師,任何時候都不能丟良心和感情,沒有了良心和感情,對學生不管不問,就會誤人子弟,成為敗類,被人唾罵。我想餘校長、鄧有米、孫四海他們,之所以能夠表現出如此突出的一種自我犧牲精神來,從根本原因上來説,也就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良心和感情。如果沒有這種良心和感情,我想他們早就會對界嶺的教育撒手不管,一心一意為自己的前程謀劃去了!何必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掙扎幾十年,一無所圖。既然我們選擇了這一行,我們就要有甘於奉獻的精神,為了祖國的下一代,我們也要像他們幾位那樣不能缺良心和感情,要無怨無悔!

天行者讀後感3

作者劉醒龍,講述了在一個名叫屆嶺的偏僻山村,三個民辦教師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默默、無私地奉獻着。

屆嶺地處偏僻,離最近的小鎮也有30裏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幾乎和外界隔絕。村民幾乎都是文盲,為了讓孩子們上學受教育,得用各種手段去動員,去強制家長將孩子送來上學。這樣才將適齡孩子的入學率從10%多一點提高到60%多。讓村裏出一個大學生是這些人多少代的願望,也是這些民辦教師的終生奮鬥目標。那個地區貧窮,貧窮得最好吃的就是油鹽飯,即用一點油將剩飯炒一下,然後加點鹽水;貧窮得許多孩子交不起學費。小説中的幾位民辦教師的工資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統支付,另外35元由村裏支付。由於工作在偏遠、落後、貧困地區,所以該由村裏支付的那一半兒工資,經常因為村裏沒錢、或是教育不被村長重視而被長期拖欠。由於上學的孩子因貧困而交不起學費,買不起書本,學校沒錢維修教室等等,為了使教學能夠進行下去,他們經常要將自己的錢墊進去。在業餘時間還不得不進行些開荒種地等額外工作,以創些收入,維持學校的各種開支和補貼貧困孩子的生活之用。他們在放學後,還要照顧那些離家很遠不能天天回家的學生。到了週末,還要步行一、二十里路,護送那些遠道的孩子回家。他們是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正因為這一點,他們一直在那裏着。能讓民辦教師堅持下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偶然會有一兩個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名額,小説中幾位民辦教師,十幾年來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難,使得他們有了生死之情。每當有了一個轉正指標後,他們既想自己轉正,有不願意捨棄自己共患難的同事,最後將名額讓給新來的年輕人。

其中記憶深刻的一段是,餘校長到城裏去聽課學習,但是記者王主任卻聯繫了學校讓他去當傳達,因為那份工資的關係,餘校長倒也沒有推辭,但是在擔任傳達室工作的時候,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工作,當他沒有工作的時候,他就去教室外面聽課、學習,每天早上,在學生們和老師沒有來到以前,他就打開一間教室的門,站在講台前面,進行試講,講完一遍,自己接着總結反思,然後再修改,再試講。他的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深深感動了王主任和實驗學校的校長,也深深的感動了我。

小説中描述的這些民辦教師,不僅要履行自己教書育人的責任,還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後觀念和勢力進行鬥爭。我敬重這些鄉村教師,他們或許沒有優越的物質條件,或許很貧窮,但是他們在精神上卻是實實在在的富有的,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他們對於教育事業的執着,看到了那種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他們奮發自強的,也看到了他們對於學生們的關愛。儘管他們的教學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公辦教師相比,但正是由於他們的默默辛勤奉獻,才使我們國家那些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沒有被應受的義務教育所遺棄。對照他們,我們應該捫心反省,更應該象他們那樣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天行者讀後感4

本書講的是民辦老師的故事,回想起來,恰好是在我讀小學時,民辦老師這一角色開始逐漸被趕出歷史舞台。在我的印象裏,他們文化水平不高,卻因着肚子裏的一點墨水好作斯文,身上不沾泥水,卻一樣的斤斤計較,喜歡耍點小聰明,貪點小便宜,脱不掉一身的農民習氣。他們拔出泥腿子直起腰,最後終究還是得弓着腰把腿塞回去,彷佛從來就沒有上過岸。

正是從他們那兒,一代代農村孩子學會了算數,學會了寫字,走出了山間故里。

如同赤腳醫生、行商走販,三教九流,各有各的活法,一樣的在時代的滾滾洪流裏隨波逐流,一旦被巨浪拋飛,也一樣的只能在岸上苟且枯萎。

我喜歡讀小人物的故事,他們一羣又一羣的淹沒在夜色黃昏,那些掙扎裏有歷史的血痕。

或許只有血色裏的爛漫才足夠撕開夜幕,映照那段蒼茫的歲月,可惜作者的魄力不夠,不敢把斧子劈進肉裏,非得小心翼翼地裹上一層又一層的温存,模糊了血色,也掩埋了歲月。

作者的筆力也不夠,一個故事講的支離破碎,書中人物也大多像提線的木偶,呆滯而沉悶。希望有後來者能夠好好地講述那段褪色的歷史,同在生活裏掙扎求存,為他們也為我們留下些動人的痕跡,是以為記。

天行者讀後感5

向萬站長、明愛芬、徐校長、孫四海、鄧有米、張英才、夏雪、駱雨……等等的中國大地的民辦教師深深致敬。因為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裏,擔負着義務教育階段的億幾千萬農村中小學生“傳到授業解惑”的重任,將現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們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人,他們是二十實際後半葉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間英雄,他們是山區孩子們的精神脊樑。“民辦教師”這個詞,也許將漸漸的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他們的精神不能讓人忘記也不應該忘記。他們用默默奉獻、匍匐前行、向上的精神譜寫一曲曲人間最美的讚歌。

這是一本相當令人震撼的書,很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我看着看着都流下了眼淚,隨着故事情節一起喜怒哀樂。看完之後都有一種想當民辦教師的衝動。民辦教師也許是物質的匱乏者,但絕對是精神的.富足者。在他們身上,我越來越多地發現了當今社會正逐漸缺失、人們又漸漸淡忘的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精神,一種不屈不饒、奮發自強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讓我們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雖説沒有華麗的辭藻,曲折的情節,但樸實的語言更能讓我感動。文中通過界嶺小學幾個民辦教師生活遭遇的敍述我們瞭解、感受、體知當地中國農村成千上萬個鄉村民辦教師生存環境的辛酸苦辣、情緒焦灼和痛苦無奈,他們沒有太多的文化修養,沒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身上沒有所謂的氣質修養,聽不到華麗的言語,但他們卻是實實在在的鄉村建設者,是真正農村文化的苦行者,他們是在用心、用情,全身心地做着別人不屑,而自己為之一生的事業。

他們的故事似乎與我們很遠,有些聽起來甚至讓人感到不解,覺得不可思議,但我卻又分明感受到他們離我很近,因為那是一種從內心深處產生的碰撞與共鳴。

在中國的社會階層中,他們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那種,很少有人去關注、正視他們的工作、生活及其生存現狀,但他們還是用自己的羸弱的身軀所藴含的良心、道德頑強支撐起了中國農村社會不斷向前前行。

中國的前途在哪裏?或許更多的人認為在城市,在工業化,但大家是否想過,一旦離開農村、離開土地,我們城市發展的動力在哪裏,前途又在哪裏。因為,無論什麼時候,農村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我由衷地敬佩我們的鄉村民辦老師,他們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他們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奉獻的是民族的希望;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對照他們,我們應該捫心反省,更應該象他們那樣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天行者讀後感6

帶着異常沉重的心情讀完了劉醒龍本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天行者》。書讀完後放下了,可是沉重的心情卻一直無法輕鬆下來。

小説中以三個在一個名叫屆嶺的偏僻山村教書的民辦教師為主線,講述了民辦教師在偏遠、落後、貧困地區,為了廣大貧困農民的孩子能夠早日走出貧困,早日擺脱無知,早日融入現代社會而默默、無私地奉獻着。

那個地區偏遠。離最近的小鎮也有30裏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幾乎和外界隔絕。

那個地區落後。村民幾乎都是文盲,被外界稱成為男苕和女苕。苕,即為白薯。讓孩子們上學受教育,得用各種手段去動員,去強制家長將孩子送來上學。這樣才將適齡孩子的入學率從10%多一點提高到60%多。讓村裏出一個大學生是這些人多少代的願望,也是這些民辦教師的終生奮鬥目標。

那個地區貧窮,貧窮得最好吃的就是油鹽飯,即用一點油將剩飯炒一下,然後加點鹽水;貧窮得許多孩子交不起學費;貧窮得許多孩子的衣着和身材都象非洲難民。

民辦教師就是那些農村中受到教育程度較高些的、願意為當地農村中的孩子擺脱文盲、愚昧狀態而甘於奉獻的、而被選拔到當地學校中任課的那批人員。

小説中的幾個民辦教師,完全不同於公辦教師,他們與公辦教師的待遇和工作條件有着天壤之別。

公辦教師拿着國家工資,退休後可以無憂無慮地領取退休金,安度晚年生活;而他們不在國家正式編制之內,他們的收入甚至不及在城鎮家庭保姆的收入。小説中的幾位民辦教師的工資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統支付,另外35元由村裏支付。而在當地縣城當保姆第一個月的工資是120元。

公辦教師從來不用擔心開支的問題;而他們由於工作在偏遠、落後、貧困地區,所以該由村裏支付的那一半兒工資,經常因為村裏沒錢、或是教育不被村長重視而被長期拖欠。

公辦教師在課外可以用開辦各種補習班、特長班的名義,再掙些額外收入;而他們由於上學的孩子因貧困而交不起學費,買不起書本,學校沒錢維修教室等等,為了使教學能夠進行下去,他們經常要將自己的錢墊進去。在業餘時間還不得不進行些開荒種地等額外工作,以創些收入,維持學校的各種開支和補貼貧困孩子的學習生活之用。

公辦教師放學後,除了業餘時間教學額外創收外,其它時間可以自由安排;而他們在偏僻的山溝裏,既沒有地方可去,也沒有電視可看。他們在放學後,還要照顧那些離家很遠不能天天回家的學生。到了週末,還要步行一、二十里路,護送那些遠道的孩子回家。

他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與公辦教師的不同點:公辦教師只是把學生當作學生來教;而民辦教師則是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這最後一點就讓人明白了為什麼條件那麼艱苦,收入那麼低,那些民辦教師還在那裏堅持着。

能讓民辦教師堅持下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偶然會有一兩個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名額,讓那些在民辦教師崗位上工作了一、二十年的老教師有了改變命運的可能。轉為公辦教師,對民辦教師來説,無異於一步登天。但那種名額少之又少,絕大多數民辦教師到死依然無法改變自己的農民身份和待遇。這點希望,也成為了支持他們堅持下來的一個終生夢想。

小説中幾位民辦教師,十幾年來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難,使得他們有了生死之情。每當有了一個轉正指標後,他們既想自己轉正,有不願意捨棄自己共患難的同事,最後將名額讓給新來的年輕人。

隨着時代的變革,隨着一些年輕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隨着一些公辦教師也來支邊體會了他們的疾苦,隨着民辦教師的重要性慢慢地被更多的人關注,民辦教師的疾苦慢慢地被更多的人瞭解,最後由中央出台了新政策,將所有的民辦教師全部轉成公辦教師。這對界嶺的幾位民辦教師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但當這讓無數人當作一種渺茫的希望、當作終身的夢想的好消息真正實現時,卻讓他們高興不起來了。因為要轉為公辦教師,還要買斷轉正之前那些年的工齡,以參加社保。買斷工齡的錢,工齡長些的要一萬多元,少點的也要七、八千元。這筆錢對於這些最早每月只拿幾元錢、到後來也不過70元工資的民辦教師無疑是個天文數字。由這麼一個看似是好消息的消息,卻又引發了一系列的感人的悲歡故事。

小説中還描述了這些民辦教師,不僅要履行自己教書育人的責任,還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後觀念和勢力進行鬥爭。這更加深了我們對他們的敬重。

儘管他們的教學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公辦教師相比,但正是由於他們的默默辛勤奉獻,才使我們國家那些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沒有被應受的義務教育所遺棄。

據説我國曾經有四百多萬民辦教師,他們擔負着農村中一億幾千萬的中、小學生義務教育任務。

儘管民辦教師這一稱呼已成為歷史,但民辦教師的歷史作用在我國教育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小説將幾位民辦教師的工作事業和生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向我們講述了他們許多悲歡動人故事。讓我們在閲讀時,也隨着作者的情感一起高興、悲傷、憤怒、惋惜和遺憾。儘管小説的結尾似乎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但留給我們思考空間似乎更大,讓你放下小説後,還在繼續為他們的命運而擔憂着。

本次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五本小説,我已經讀完了三本。這三本書中,如讓我評選,我會將《天行者》放在靠前的位置。

我非常討厭現在在書的封面上流行再加上一條叫做腰封的東西。真是畫蛇添足。這條腰封,使得我在讀完小説後,無意中拿掉腰封,才看到了印在封面上非常有寓意的、精美的設計圖案。

天行者讀後感7

天行者,聽上去彷彿是飛翔在萬里高空的最自由的、最灑脱的、最不受拘束的一羣。但是,在《天行者》裏的這羣人,卻是實實在在是匍匐在社會最底層的。他們是排除在三百六十行之外的一羣民辦教師。他們確實為了一個轉正指標勞心費力,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的良心和操守,守護着貧困地區和大山深處的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們。除了書中詳細描寫的餘校長、孫思海和鄧有米等人,我們還可以看到望天小學的胡校長,以及那在學習交流會上所有的民辦教師。他們都是在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間英雄。

《天行者》敍述的故事很簡單,民辦教師的日常生活和反抗自私村長的故事。他們所遇到的所有好人都是類似於萬站長那樣的角色,有點護短,但是在關鍵時刻又十分可靠。他們所遇到的所有壞人都是類似於村長餘實那樣的角色,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如果只是單調地穿插劇情和言辭堆砌,那一定是萬分單調乏味的;如果只是敍述人物美好的一面,那一定只會是歌功頌德,讚美高大全的。他們是民辦教師,在身處最艱苦環境為了孩子的同時,也在心裏為一個指標憤憤不平、摩拳擦掌。

小説在剛進入描寫餘校長三人時,並沒有給出什麼正面的“表揚”,甚至讓他們三人顯得有點猥瑣、市儈。但是讀者的視角隨着張英才的視角逐步深入,通過升國旗、送孩子們回家和最後的轉正指標的轉讓,都讓校長等三人變得高大起來,但是同時不失樸實和坦然。張英才走了,一個個支教的老師來了又走,他們還是繼續守在這大山裏,幾十年前如此,下一年依然如此。

小説發展到最後,所有去過界嶺小學的又出去的人,最後又回到了這個地方,聚在了一起。鄧有米落跑了,王小蘭死了,藍小梅嫁給了餘校長,餘校長轉正了,孫思海競選村長成功了,餘實失勢了。新的學校修好了卻又倒了。然後,然後再也沒有敍述學校的故事。當大家歡聚一堂時,所有的辛苦都被遺忘,再也沒有後續的故事,我們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但是至少現在是最美好的時刻。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結局了。

天行者讀後感8

讀完了劉醒龍的《天行者》,可是沉重的心情卻一直無法輕鬆下來。

《天行者》以三個在一個名叫界嶺的偏僻山村的民辦教師為主線,講述了民辦教師在偏遠、落後、貧困地區,為了廣大貧困農民的孩子能夠早日走出貧困,早日擺脱無知,早日融入現代社會而默默無私地奉獻着。

界嶺是一個偏遠、落後、貧困的地方。離最近的小鎮也有30裏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幾乎和外界隔絕。村民幾乎都是文盲。讓孩子們上學受教育,得用各種手段去動員。讓村裏出一個大學生是這些人多少代的願望,也是這些民辦教師的終生奮鬥目標。貧窮得最好吃的就是油鹽飯,即用一點油將剩飯炒一下,然後加點鹽水;貧窮得許多孩子交不起學費。

民辦教師就是那些農村中受到教育程度較高些的、願意為當地農村中的孩子擺脱文盲、愚昧狀態而甘於奉獻的、而被選拔到當地學校中任課的那批人員。小説中的幾個民辦教師,完全不同於公辦教師,他們與公辦教師的待遇和工作條件有着天壤之別。

公辦教師拿着國家工資,退休後可以無憂無慮地領取退休金,安度晚年生活;而他們不在國家正式編制之內,他們的收入甚至不及在城鎮家庭保姆的收入。小説中的幾位民辦教師的工資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統支付,另外35元由村裏支付。而在當地縣城當保姆第一個月的工資是120元。

公辦教師從來不用擔心開支的問題;而他們由於工作在偏遠、落後、貧困地區,所以該由村裏支付的那一半兒工資,經常因為村裏沒錢、或是教育不被村長重視而被長期拖欠。

公辦教師在課外可以用開辦各種補習班、特長班的名義,再掙些額外收入;而他們由於上學的孩子因貧困而交不起學費,買不起書本,學校沒錢維修教室等等,為了使教學能夠進行下去,他們經常要將自己的錢墊進去。在業餘時間還不得不進行些開荒種地等額外工作,以創些收入,維持學校的各種開支和補貼貧困孩子的學習生活之用。

天行者讀後感9

春雨輕落,沒有詩,沒有酒。“以為錯過的是一場繁花,一片星光,一次夕陽巷口的演出,待到繁花再來,星光重現,歌舞又起,我們錯過的是一個時代。”

望着稻田的淺黃,再看看這些似非洲饑民般的孩子,放學後在山坳裏躍動着似瀟瀟春雨裏燦爛桃花的紅書包,他們在採摘野菜和蘑菇;二三十個學生靠着餘校長的微薄工資和山裏的天賜之物度過了書聲朗朗的春秋。餘校長那雙大骨節的手,他的妻子在病牀上痛苦的呻吟,孫四海和鄧有米吹奏的哀怨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這些似乎是界嶺在素白年代光陰成河的見證。

“面對他們,我無地自容。”記者在採訪被清退的民辦教師後,感歎民辦教師是中國教育的血淚史,他們一手握着鋤頭,一手拿着課本,在學生們的心中開出一朵天荒地老的花,承擔着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

支教生夏雪,將青春的美麗無邪地留在了界嶺的山上,玻璃板下唯美悵惋的詩抄,記載了那段可遇不可求的煮酒年華。是界嶺紛紛而下的雪淨化了她的心靈,一本本認真批閲的作業本是她人格的見證。

還有一位出來只想做秀的駱雨,在冰冷的教室裏光着腳丫,最後因為哮喘不得不回省城休息。但他毅然決然地回到界嶺,他中了界嶺的毒,靈丹妙藥無法解的精神之毒。

偉岸的形象、堅定的目光是英雄定格在相框的樂章,但我更想看清身邊的風景,看清身邊的感動。界嶺之毒可以似流感在人羣中蔓延,我們可以用真誠藴育花開,用微笑湧動關愛。

轉正對於民辦教師是夢境深處的希望之花。唯一的轉正名額,餘校長將它讓給年輕的張英才,界嶺的三劍客餘、鄧、孫,要麼全部轉正,要麼繼續站成時光的鐘,敲響界嶺的上課鈴。將厚黑當哲學、玩弄權謀的藍飛,偷偷將自己的名字填在轉正單上,也許是心生愧疚,抑或是感染界嶺之毒,他決定涉身官場,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改變界嶺的未來。圍繞着轉正,一陣陣涼意襲擾我的清淨;圍繞着轉正,一絲絲温暖滋潤我乾涸的心靈。

街上飄來縷縷肉香,餘校長在昏暗的街角抿着冰涼的紅芋。黃昏放學路上,老師領着學生走着崎嶇的山路。茯苓窖裏家長們在忙碌,孫老師的茯苓可是孩子們的書本費和伙食費,學生是老師的孩子。

《天行者》是行走在中國大地的精神楷模。

天行者讀後感10

前幾日因在辦公樓下等人,覺得無聊便去圖書室,看桌上有本《天行者》,作者劉醒龍,十幾年前,他的一部《鳳凰琴》曾讓我讀的潸然淚下,內容講述的是在極其艱苦壞境裏的民辦教師,擔負着農村小學“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力圖用知識改變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命運,卻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為他們的執着感動,為他們在在遭受不公面前的無奈而難過。那麼這部作品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

“九月的太陽,依然不想讓人回憶冬日的温情柔和,從出山起,就露出一副急得人渾身冒汗的紅通通面孔,傲慢地懸在空中,終於等到要落山時,仍要掙扎一番,將天邊鬧得一片猩紅。這樣被烤的蔫蔫的山村才從迷糊中清醒過來。一隻灰溜溜的狗從竹林裏攆出一羣雞。沒玩沒了的雞飛狗跳,讓暮歸的老牛實在看不下去,抬起頭來發出長長的叫聲。安靜了一整天的大張家寨,迫不及待地想發泄鬱結。大大小小的煙囱,冒出來的黑煙翻滾的很快,轉眼間就飄上了山腰,並在那裏徐徐緩緩地變化成一帶青雲。”作品開始用生動、詼諧的語言描寫了九月山村一天的景色,把讀者馬上帶入無聊、焦躁、懶散的山村環境,書中內容繼續講述幾位鄉村民辦教師,這些介於農民和知識分子的邊緣人,在這個知識如沙漠的落後土地上堅守着,像傳教士一樣執着於文化的傳播,他們有着世俗人的七情六慾,在轉正指標中的自私與狡黠,關鍵時刻我們又看到了這些小人物糾結後的高貴心靈。餘校長、鄧有米,孫四海等一個個真實的人物躍然紙上,每天響起的笛聲吹奏出艱難環境中的苦澀浪漫。作品通過這些活靈活現小人物的描寫,我們看到了這些平凡人物所呈現出來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思想境界,和鳳凰琴不同的是這部作品孫四海的競選村長,讓人有了改變的希望,葉碧秋的成長,讓這些苦苦支撐知識改變命運的老師得到了慰藉,作品有對偏僻落後百姓貧窮愚昧的憐憫,頌揚人性中最淳樸的善良,以及與命運抗爭的不屈和堅韌,散發出人性的光輝。掩卷沉思,心不能平靜,因為自己的啟蒙教育就是如他們這樣的鄉村知識分子所給予的,家鄉的朋友也曾是民辦教師,條件雖然沒有他們艱苦,卻有着相同的煩惱,自己也是教師,知道教師工作是一種憑良知的職業,所以讀起來更易產生共鳴。

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既有對人物在利益面前心裏掙扎的細膩描寫,又採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寫出了山裏漫天飛舞的冬雪,落日餘暉中孤獨的笛聲,在小人物樸實的語言中藴含着耐人尋味的哲理,老村長的墓碑、拋擲的硬幣,還有那篇幅中幾次出現的“真的有狼嗎”?讓人們 感受了楚文化的詭異,這些現象出現在落後的山村讀起來一點也不讓人覺得突兀。作品中着墨不多的萬站長,不但把張英才送進了大山,也把讀者帶進了作品中,他就像一根線把山裏山外連接起來,把作品人物串聯起來,有一句話説的深刻,“雖然改變了民辦教師的身份,骨子裏還是民辦教師。”他始終放不下對界嶺小學的牽掛,其實是忘不了對那片土地的眷戀,他的命運怎又不算是一個悲劇呢,作品中的這個小配角給我的印象同樣深刻。

總以為只有經過漫長冬季蟄伏的北方,才能孕育出厚重、深沉、悲壯的作品。讀了劉醒龍先生的佳作才認識到,原來楚地不僅是“楚國巫風甚厚”,還有着如此感天動地的悲壯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