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8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1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兩年半的時間,進行身心與自然的觸碰,思想與萬物的摩擦,他所洞察到的,是每個人心中最貞潔的花海。

梭羅所敬仰的是生於自然,用於自然。在整本書的開始,看似普通的生活方式,樸實的文筆語言,卻藴含着豐富的人生哲理,他認為我們生活在喧囂繁雜的塵世中,應該為了自己內心的追求去生活,而不是被現如今城市,農田的生活環境所禁錮,工作日復一日,耕地年復一年,從這一代,傳給下一代,使日後的人們永遠被土地禁錮,永遠被工作束縛,而每天的生活就是為了生存而活着,在梭羅看來,在這樣紛爭的環境中,只有進入自然,去聆聽內心的話語,去感受萬物的和諧,通過雨聲來洗刷沾滿自己身上那塵世的污穢,用孤獨去深思自己內心的渴望。

他不僅有對生活的追求,也有對自然的敬畏。雖然在瓦爾登湖旁自己建造了一個小屋,但是他從不去打擾森林中原本的主人,總是用眼睛去觀察自然給予他們的恩慧,用耳朵傾聽大自然中的音樂盛典。並且將商人們的貪婪,自私,予以抨擊,為了利益流量,將原本的生態環境進行開發,利用,他們關心的只有每日的收成,也僅有這個。

梭羅所追求的正是一種與世無爭的心態,一種心屬自然的嚮往,一種整潔而淳樸的生活。海子在生前身上總會帶着這本書,在海子的詩:我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正是對那樣對純潔生活的渴望,正因為感受太深刻,對現代環境的厭惡,對樸素生活的渴求,使海子與死神慢慢靠近。

瓦爾登湖讀後感2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人類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實這兩種需要和大多數的動物的需要沒有本質的區別,從這裏,我領悟了最簡單的人生哲理——其實我們可以活得很簡單,因為簡單,我們也可以活得更加灑脱,沒有羈絆和束縛。他説:“我們心目中還有一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上卻是所有階層中貧困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經積蓄了一些閒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脱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一副金銀的鐐銬。”

他在湖畔的兩年自耕自讀的生活,雖然暗合了我們中國文人的耕讀傳家的隱士風格,因此梭羅在中國能夠大受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梭羅的那種自耕自讀的生活方式,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並不相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隱士是消極避世的。而梭羅在湖邊的那兩年的生活,是極其積極地在體驗生活。建造木屋、種豆、釣魚、觀察野生動植物,無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梭羅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對話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羅先生告訴我,要熱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説,讀這本書有五種讀法:

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

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

3、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

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

5、作為一本神聖的書。我想,不管是哪一種讀法,於我都是合適的,這也是我鍾愛這本書的原因了。

瓦爾登湖讀後感3

要説美國19世紀的超自然主義之父大衞亨利梭羅,不免想起田園哲學筆錄《瓦爾登湖》。這部書都圍繞梭羅為了驗證自己離羣也能生活的想法,並對當時底層農民的眼界狹小的不滿,決定靠自己,靠智慧和雙手生活,因此在一個叫瓦爾登湖畔定居,自己建造小木屋,説實在的,我自己很喜歡木屋的,還有草場。木屋裏的東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張桌子,一個燒水壺,一張牀,還有一些工具和乾糧。每天出去捕魚和翻地種豆,這不免讓人想起了中國東晉的陶淵明,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的詩句

在一個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時候,偶爾有一些過路人來拜訪,大家一起談論些發生在自己身邊有趣的事,是一種原始的最質樸的生活。

然而在過了將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懷戀當年梭羅離羣的原因,在如此喧囂的世界,是否還真的有人類安居樂業的寶地,不用關注現代科技的文明,遠離紛爭和鬥爭,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瓦爾登湖》詮釋的是一種最原始生態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見底的湖泊,不用擔心魚的過度捕殺,只在需要是一種含信念,一把鋤頭,力量是不大,創造不了摩天大樓,但對一小塊土地實則是厚愛,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潤,使作物成長。梭羅做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事的活動,但最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想要效仿,但最後又放棄了呢?原因嗎,是複雜的,在經歷了幾百年後,人類是否還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説,梭羅做的是我們嚮往的生活,但能體會其真正滋味,非梭羅莫屬。

瓦爾登湖讀後感4

編者按:《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1845年,亨利·戴維·梭羅拿了一柄斧頭,一個人走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一間小木屋。在自己親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為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我案頭的這本靜靜的書——《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只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清神澈。

看着這本綠色封皮的《瓦爾登湖》,眼晴似乎透過這層綠的書皮,已經看到了湖畔翠綠的森林和那碧波盪漾的湖水。湖邊有一間精緻的小屋。一切都安靜極了。心靈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滌了一遍,也變得安靜,恬淡了。而到萬賴俱靜之時,心便為之神往了。正如徐遲先所説: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泌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賴俱靜之時,我更為之神往了。的確,在讀這本書時心靈會逐漸寂靜不來,在慢慢的嚼讀中,你逐漸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瓦爾登湖讀後感5

身在喧囂都市的我,幾乎對鄉村的理解只有:窮,荒蕪。但一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並讓我對生活更加有希望。

梭羅,一個無名小卒,一生困苦,但在鄉村中自得其樂,著名的《瓦爾登湖》便出自他手,正是此書改變了我。

這本書是我和奶奶去書店時買的,奶奶當時看我才二年級,便不停地向我推薦兒童故事書,但這些故事書讓我厭煩,我偶然看到了這本書,從我的目光剛接觸到它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碧藍色的捲曲花紋讓人神往,如同清澈的湖水。我將此書從書架上抽出來,一張書卡上寫着:“美國最偉大的寫實文學,平淡生活中透出人性的光芒”我當機立斷,將它買下。

回到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簡約生活,硬着頭皮讀了一會之後,覺得十分深奧,實在讀不下去,便不再讀了。

後來,我升上了四年級,一天無意翻開這本書,我竟愛不釋手!這部自傳體小説,如水一般的平淡描寫,寫出了作者的鄉居生活,看着看着我入了迷,我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在美麗的瓦爾湖畔釣魚,我多麼想與作者一起耕作……看完了,我的心就如同碧澄的瓦爾湖水,無比的平靜。原來我經常渴了就買水,餓了就掏錢買零食,但是讀了這本書以後,我一直在奉行節儉。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孩子的精神寫照以及憧憬,但最後他依然承受不住精神壓力卧軌了,梭羅雖然沒有幹出這樣的事情,但我能從他的書中看到他,就像海子一樣希望自己的心靈能有一處平靜的居所。

瓦爾登湖讀後感6

梭羅是現實的,瓦爾登湖也不是一個理想國。看完這本書也許這樣的概括最能體現我的感受了。梭羅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每條道路都是命運之路,唯獨你自己的不是,既然如此請繼續走你自己的路吧”他之所以來了然後有又離開其原因用他的話説“或許是因為我認為還有好幾種生活等着我去體驗,而且無法勻出更多的時間給那一種生活”梭羅是有信仰的,信仰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如電影《等風來》上的那句話:“人活着,總得信點什麼”但不幸的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已不知自己還有什麼信仰。終於明白了為什梭羅把那個“總是頌揚上帝,貶低煩人,反正他的頭腦裏只有這些崇高的思想”的哲學家視為貴客了。

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它的人也可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瓦爾登湖在梭羅眼中並不僅僅是一個湖,而是一個充滿着性情的湖,是一個心靈的歸所。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有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這塊地方可能並不是我們現在正在匍匐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發去尋找它,它不僅是我們身體的棲所,也是我們心靈的故鄉,精神的家園;它給我們活力,給我們靈感,給我們安寧,更是給了我們信仰,我們可能終老於此,也可能離開它,即使離開,我們也會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樣時常需要它。

寫的無拘無束,沒有一點迂腐和胭脂氣,為必要表達什麼看法,只傳達一種温馨的氛圍。梭羅用質樸的聲音,歡快自信的語調告誡我們,一億人當中才能有一個人生活的詩意而神聖。

瓦爾登湖讀後感7

“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我認為這是一本孤獨的書。

這本書描述的是作者梭羅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邊建起了一個小木屋,過着自食而又富有詩意與哲理的生活故事。

書中並沒有運用太多華麗的詞藻,但卻很生動的描繪了那時的情景,一幅心中嚮往瓦爾登湖的景象。

梭羅用自己的實踐向人們證明了,不需要許多物質,我們依舊能好好的活着,並且快樂的活着。他的觀點也許不完全符合現代人的想法與做法,但我卻認為依然有許多可以參考的地方。

作者並不是要表達任何一種他他所無比深愛的大自然的哪一個孩子,甚至不是他自己,這麼多年的林間生活,他用自己的雙手雙腳,自己對周邊花草樹木農田湖泊或者説魚兒兔子或是陽光微風雨露的描寫上,來用心感受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物質在他心裏都有生命。他的語言對大自然無比舒坦,他對社會的見解是赤裸而指人心的,他的情感無比細膩真實。

或許他喚醒的人們心中丟失的最美好的最真實的東西,喚起的是一種原始的不自我欺騙的對事物的見解和情感,對大自然的尊重與熱愛。讓你無端端變得坦率和真誠。這也正是讓人愛這本書的原因所在吧。

物質上的簡樸至極,精神上的豐盈充實。這是我最後對這本書的評價。

瓦爾登湖讀後感8

《瓦爾登湖》裏有一句話:“假如可以證明生活的卑微,那麼就要把生活中所有卑微的地方弄明白,昭示一切人;假如生活是崇高的,那麼去體驗、瞭解它,這樣在下一次遠遊時,把它如實記錄下來。”

我覺得生活是矛盾的,它的確很卑微,但我卻不知道哪些地方卑微。小時侯,生活的卑微就是困苦的家庭還有父母勞累的雙肩,但這種日復一日的卑微卻帶來了豐碩的成果:兒女長成、又添了新房,這是一種崇高吧!

體驗、瞭解崇高的生活,就必須以卑微的方式去進行,也就是説,沒有卑微就沒有崇高。

《瓦爾登湖》裏有一句話:“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或者説,指明瞭他最終的歸宿。”

生活中有這麼一部分人,可悲的是對自己沒有什麼看法,就象一片樹葉,任憑風將它吹向哪裏,一度的我也是這樣的一片樹葉,孤零零隨風飄落,有時我想回到温暖堅實的大地,但風卻不止。越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走,越被傷害的嚴重。我想做一棵樹,這就是我對自己的看法,寧可做樹而不願做樹葉。

做為女人我如此悲傷,生活對於我是卑微的。做為妻子我是卑微的,做為母親我也是卑微的。在家庭裏、在工作單位,我就如一隻卑微的螞蟻,忙忙碌碌毫不引人注意,這就是我的生活,但螞蟻的崇高在於,它在不停地思想、不停地做事。

瓦爾登湖讀後感9

“昨天那本書跑到哪兒去了?”我一邊嘀咕着,一邊像只小狗一樣在圖書館密密麻麻的書中尋找那獨特的芳香。

啊,在這兒!漆黑的書脊,閃閃發亮的四個字《羣星閃耀》。它像極了夜空的一顆星,閃爍着迷人的光芒。我像一個餓了許久的人看見大餐一樣,不由自主地跳進了書的海洋。

我一會兒和拜占庭皇帝一同守護城牆;一會兒與亨德爾見證奇蹟的發生;一會兒跟斯科特上校一起去往神祕的南極;一會兒又痛心地看着在決定命運的一分鐘拿破崙慘敗滑鐵盧,無可奈何地看着格魯西率領着將士們慢慢遠去……

在家裏,我沉浸在《瓦爾登湖》,流連忘返。書房看,餐桌看,就連上廁所也在看。瓦爾登湖的叮咚流水聲;梭羅的咔咔造房聲;周圍松鼠、百靈的歌唱聲就像一支變幻莫測的曲子;湖面碧波盪漾,周圍盡是參天大樹,梭羅的精緻房屋美不勝收……真是令人歎為觀止。我陶醉在如詩如畫的瓦爾登湖,腳麻得猶如蟻齧卻渾然不覺,只知陣陣書香撲鼻,全然不知身處“烏煙瘴氣”的廁所。

“啪”,門被擰開。媽媽一臉的不悦:“又這樣!”雙目噴火,似乎又是一場暴雨。“這是最後一次,絕沒有下次。”我趕緊乖巧的保證。其實,我的心裏卻盤算着下次怎麼逃過媽媽鷹一樣的眼睛。

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書海深處。爭讀,爭讀,惹得媽媽憤怒。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陽光透過細密的樹葉,被剪成細碎的鎏金灑落地面。樹上,松鼠吱吱叫着,捧着一粒松果,睜着天真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這個世界。樹下,鷓鴣領着它的孩子在悠閒地散步。地面上,有一隻褐色的螞蟻,就好像是一個強盜,正拽着一隻長有透明綠翅的、彷彿是一個公主的昆蟲,在艱難的行走。不知在安徒生的眼裏,這又會變成一個怎樣的童話

林邊,湖水盪漾。風陡然向東拂過它不透光的表面,直到吹皺那遠處鮮活的水面。光輝燦爛、緞帶似的水在陽光底下閃耀,光溜溜的湖面上洋溢着歡樂和青春。

沒錯,這就是梭羅獨居的地方,被稱為“世界上最修心的地方”——瓦爾登湖。

翻開書,無論你的內心多麼浮躁,這時都會安靜下來,連空氣都變得像書中森林裏那樣:清澈、濕潤、流暢,有股沁人心脾的薄荷的靜,綠的香……

在瓦爾登湖的湖畔,梭羅的小屋中,茂密的樹林間,我品味到了精神上的寧靜與優雅。記得歌德説過:“只有把自然當人一樣看待,當我們的精神狀態、喜怒哀樂與自然完全一致,我們所愛的那雙明眸中的亮光與早晨清新的空氣渾然一體時,我們對往事的沉思與森林有節奏的喧聲渾然一體時,大自然才會以其全部力量作用於我們!”相信遠離喧囂的梭羅,正是有了大自然的力量,才寫出了這部100多年經久不衰的奇書吧。

在物質橫行的年代裏,能讀到《瓦爾登湖》這本書真是幸運,我的內心,如瓦爾登湖,平靜、安寧、優雅、超然。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瓦爾登湖》是作者戴維·梭羅獨居於瓦爾登湖,遠離塵囂,想於大自然的安謐中尋找本真,質樸的生活狀態,一種更具詩意的生活。或許這次選讀這本書,是希望我們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並尋找本真的心路歷程,感受來着大自然的力量,並尋找我們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讀後我也發掘了自己身邊的瓦爾登湖,對我來説,大學就是一個瓦爾登湖,一個全新脱俗的環境。我通過這兩個月的生活我越來越能發掘生活節奏,變得適應和恬然,心境也越來越好,逐漸開始安靜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會思考的問題。可能很多會在大學應接不暇的節奏中亂了方向,而我卻藉由這股亂流讓它成我我的瓦爾登湖,讓我變得更好更優秀。

在大多數人看來,《瓦爾登湖》一本嚮往平靜的大自然,是內心的嚮導。其實這個瓦爾登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可以讓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塵之所,是慰藉心靈的地方。讀這本書或許可使我們在這浮世中釋放安靜的靈魂,減輕焦慮,這或許就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讓我們在大學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去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最開始接觸《瓦爾登湖》是因為前同事的推薦,每天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閲讀,就這樣斷斷續續,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把它讀完,對它的印象仍處於懵懵懂懂階段。讀書時,我能清楚的知道作者所經歷的是什麼,所展示的內容又是什麼,彷彿身臨其境,和作者一樣走進大自然。但是合上書時,腦袋一片空白,可能是因為作者的思想覺悟太高了,太哲學了,而我,只是一介平凡人,太淺薄了,無法達到作者的境界……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評價很高,很多人都説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這是一般超凡入聖的好書,親近自然的思想讓世界所有的人為之懷念。的確如此,讀完這本書的最大感受就是體會了自然的美好,感覺到心靈的純淨。最喜歡的是書中的“當農人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見得因此而更富,反而會是更窮了,是房子擁有了他……”

這不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嗎?隨着高科技的發展和電子產品的普及,手機的功能可謂千變萬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機依賴症,當我們空閒時,不玩手機會手足無措,沒有安全感,總覺得錯過了什麼,我想我們是被這些電子產品給控制了,是手機擁有了我們,而不是我們擁有了手機。我們應當適度的遠離手機,更多的追求樸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一樣,不要為物所困。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每個人最不缺的都是時間,然而卻都顯得沒有多少時間來閲讀思考。在讀瓦爾登湖的過程中,一些想法明顯的拓寬了我的思路,雖然有些問題沒有能夠得出最終的結論,但還是多了一些方向,而不是僅僅身陷於原本的想法。

偶爾無聊會在想人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幹嘛,我們光溜溜地來到世界,最後什麼也沒有帶走。像玄幻小説裏,最後主角都是自己創造了世界,自己成為了世界裏的神,但是他們卻還是沒有脱離受想行識、色香味觸法等,最終還是沒有脱離親人、愛人抑或是朋友之類的感覺。或者當一個人不需要旁邊的其他人的時候,他是不是需要不斷地滿足自身的感覺來促使自己更好地活下去,所以最終我們是否是都是為了過日子而過日子,或者是為了一種感覺,但是到最後都變成了一種空。

就像是當一個人做慈善的時候,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自認為做了一件正能量的事情,但是卻沒有想過他們所在的困境是他們今生所必須經歷的[]磨難,我們可能傳播了一種負能量,打破了他們自己所應該走的路。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生活的過程中,是不是隻是為了找尋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的思路更加寬廣?為了尋找一種另類的方式麼?

然而,為什麼現在的我們幾乎都是活成了同一個人、同十個人,是因為在前人的經驗模式下我們能夠更好地讓自己生活嗎?所以我們是否只是另一種模式下別人的延續呢?就算最終我們能夠活成了自己,到了那一種傳説中的情況,是否真的是?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兄弟的離世讓他難過,但人總要愈傷,他到了瓦爾登湖畔,在碧水蒼山的環繞中,在悲痛之餘,開始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思考。

他便是梭羅,《瓦爾登湖》的作者。

那時世人不解,笑他,奚落他,嘲諷他,説他離經叛道,不識時務,但他不為所動,他心中有一支火炬高舉,早已為他指明瞭方向。

在瓦爾登湖的日子,他窮盡自然,返璞歸真,而思想的深度卻愈發向縱深發展。他在走出了人羣,卻始終不忘人羣,人權思想之木傲然生長,他遠離城市,卻掛念城市,環境保護思想在溪畔源流。日復一日的樸素生活中,他從未停止思考,他的思想,在日復一日的打磨中,也終於實現了蚌育珍珠的過程。

終於,歷史的判官筆是公正的,在那時人眼中盧梭所謂的“離經叛道”,終在時間的淘洗中散發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光彩,《瓦爾登湖》的出版,超驗主義不斷轉化為切實的社會制度。就算總有世人看不得,可又奈何時代的巨輪永不停止前進。

憶往昔,回首今朝,時代飛速的發展把每個人的時間打散撞碎,走出機械式的日復一日,當代人是否也需要如“瓦爾登湖”一般的寧靜呢?我認為是需要的。縱使往昔不可度量,但在當下,我們也總要讓自己保有思考的空間,站在以往時代巨人的肩膀上的我們,看到的,也應該是更大的世界,更廣闊的天空。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最美的事情不過於此書最後一篇以春結尾,春天總是象徵着希望和新的開始,帶給人以無限的憧憬和生生不息的力量。這本書的結尾就如開頭一般,總是讓人無法預知作者的思想,彷彿作者是凌駕於宇宙之上的智者,沒有人能完完全全懂得他天馬行空、跳脱不羈而又句句箴言的思想。面對如此浩瀚無窮而又簡單通透的真理,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無知的小孩,任憑作者的思緒和文字,帶我徜徉。每每讀到樸實幽默的道理時,那些似懂非懂的道理讓我心中稱讚,作者竟可以一語道破,那些全然不知的道理讓我暗下決心,作者經歷之豐和思想之深,只求某年某月再次拜讀時,可以更加明白其中深意。

除了作者偉岸的精神形象,其對生活體味之細及周身萬物之愛,讓人讚歎。作者筆下的一樹一湖,一草一物,都極具生命張力,一幅幅美景呈現在讀者眼前。所有比喻的措辭讓我驚訝,因為是我之前從未想象到的,然而卻用的恰到好處,讓人眼前驚豔,深深感到文字的力量。

可能因為不能完全理解書中的文字,所以每次拿起來讀的時候,總是內心會變得安靜,一心只想揣摩更多。漸漸發現,讀瓦爾登湖成了治癒我內心煩亂的良藥,反倒把開始想要揣摩深意的初衷忘了,後來索性就不想那麼多了,只想安安靜靜把它讀下去。

大道至簡,無慾無求。看過豆瓣,聽過書評之後,我也還是不能完全將它明白。也許作者的思想高度是我一輩子所不能企及的,但是讀書這個過程卻給了我與大家思想碰撞的機會,很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