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非理性繁榮》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1

中國古人説,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咋一琢磨,這個講話價值含金量夠大的,那十來年讀的書,都讓自己處於懵懂狀態,幸而遇到這位高人高屋建瓴,幾句話讓自己茅塞頓開,讓自己醍醐灌頂之感;其實不完全如此,如果聽眾沒有十年書的積澱,沒有廣闊深厚的閲讀(書本上的實踐上的)體驗,很難説聽他一席話,就豁然開朗,雲開日出了,説不定你會認為這人腦殘,在忽悠你,在拿聽眾的智商做實驗。

其實也説不定真是如此:就拿國內很多沸沸揚揚,甚囂塵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基礎教育而言,就足以迷惑一部分人。什麼建構主義的支架理論,從實用主義出發的生活教育,多元智能評價論,誘思探究,目標分類層次分類,認知接受論,翻轉課堂……從洋思中學,臨川二中,杜郎口中學,山東即墨中學,衡水實驗中學,鄲城一高,周口一中……一些中學,年年跑馬燈似的帶一部分骨幹先進、典型模範去取經,都去了若干撥了,正像安師大的一位心理學教授今年暑假教師説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結果常常是不得而知。起碼以上中學沒有出過第二個,更遑論超越了。真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出現這類情況,愚以為大多是這個聽話者,不是沒有一顆踏實篤定的心,而是沒有認真直面思考當下的傳道者所處的語境,沒有拿望遠鏡和顯微鏡看到講話者和自己所處的非理性繁榮背景。不過,也可能想到了,看到了,但是面對基礎教育的個別非理性繁榮現象,自己肯定無能為力了,除了跟着某些領導到處跑跑露露臉,吃吃喝喝,心裏就跟明鏡似的呵呵了吧。

“非理性繁榮”這一説法來自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主席葛林思胖1996年底在華府希爾頓飯店的無聊演講,後來,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羅勃.席勒拿它作了書名,寫出來一部風靡世界的名著。(席勒曾獲1996年經濟學薩繆森獎,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本名著,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論述美國的金融的非理性現象的,國人有一個很形象的説法——“泡沫”。

看到這個書名《非理性繁榮》,腦海裏蹦出一個詞叫“羣體性盲區/失明”,好像突然大家都失去智商了。席勒説非理性繁榮,首先得有繁榮的基礎,比如美國2000年的互聯網高速發展,美國相對於全世界的大繁榮,減税財政刺激,人口紅利,貨幣政策,養老金入市等等,他把這些稱之為結構性因素。想到什麼沒?最近半年的P2P跑路啊,虛擬貨幣傳銷啊,期貨質押爆倉啊都是這回事。

結論顯而易見,是不可能持久的,完全違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這不,非理性的繁榮最終是社會經濟危機爆發,之後,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出現,美國的特朗普從2018年6月開始,跟全球的經濟實體較勁兒了,跟各個國家大打貿易戰,9月1日甚至威脅要退出世貿組織,鬥爭的結果肯定是一場零和博弈的遊戲,為何不能多贏共進呢?現在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互聯網資訊和資本全球流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人類的共同繁榮,地球的美好明天攜手共進不好嗎?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2

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經濟實體,美國當然不是傻子,白宮的智囊團和五角大樓的精英們絕不是隻會喝貴州茅台吃四川榨菜,口袋裏裝着三隻松鼠天天用老乾媽辣醬吸溜着阜陽格拉條,他們是喝慣了可口可樂和熱狗薯條的傢伙。二戰以來,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主導着世界的經濟金融走向,全世界的最好的東西似乎都可以拿來,統統拿來,“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在這種格局下,美國利用國內經濟充分積累,國力蒸蒸日上,一片繁榮,高速路,摩天樓,娛樂廳,進出口,建基地,你不服,開戰局……歌舞昇平,似乎是河清海晏,一片繁華,也會一直繁華下去。

但是世界上更多的是發展中國家,貧窮國家。美國單方面的繁華繁榮,享用的資本、資源和服務的果實是在這些國家——這些繁榮是非理性的、不具有可持續性,有些不合情理,不合法律的;而這些國家也在默默發展,奮起直追,其中就有中國在內的很多經濟體。他們也要發展,也會發展,也能發展。甚至終於有一天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而美國拋出“4000億貿易逆差”,開始和各國貿易戰——這同樣是非理性的,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不會任由你美國來割羊毛,不是第二個日本,被你忽悠個“廣場協定”,社會倒退二十年。今非昔比了,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雖然你美國在高中就強行開設馬克思主義相關課程學習,但是,中國才是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

中國的偉大導師鄧早就説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有一句廣告詞很妙,“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按照《非理性繁榮》的視角,某個時期,某個地域,某個領域的繁榮,以超前的,過度發展,而其他都遠遠落在後面,甚至把自己單方面的繁榮建立在對其他盤剝、壓榨的基礎上,通過制度的'、意識形態的、軍事幹預的、資本流動的手段而到達的,都不是理性的繁榮。讀過後,結合我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這些道理都淺顯易懂。

這裏可不是給各位普及世界史,我也沒有這個水平和能力。但是,非理性繁榮的現象,在現階段的某些地區某些領域卻不同程度存在着,甚至大行其道。國家也意識到這一點,在方方面面做出調整。遠的不説,就拿教育上的事情來説吧,就是開頭所談到的事情。在教育的細分領域,是不是存在諸多的非理性繁榮呢?

大一點的説,各種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標準不斷花樣翻新,讓人目不暇接:一會兒美國,一會兒學習澳洲,近幾年又開始推崇芬蘭;專家像辛勤的小蜜蜂飛來飛去,各處“傳粉授精”,一線老師們稍不注意,就難以與時俱進,落後於時代,自絕於人民,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起來,學習各種技術,掌握各派理念,最最最重要的是靈活運用於教育教學的實踐之中,提高教學,打造高考課堂,高效課堂,讓人民滿意,才能無愧於人民教師這一光榮稱號。於是,各種學習,培訓很是熱鬧,教培市場也是一派繁榮。這是好事,多見識總比沒有見識好。不説了,此處省略二百字。

某些五六七線的農村小縣城,有的學校在歷史積累的基礎上,全體教師任勞任怨,克己奉公,兢兢業業,一代代青春年華奉獻了,一個個人才走出去。加上高考擴招等重大政策利好因素,近十年來高考喜報頻傳,高考成績,教學質量一片繁榮,再度繁榮,確實可喜可賀,一時間出現了很多個教育強縣,教育大縣。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3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隨着中國經濟的日益繁榮,儲蓄、股票、房貸、基金、債券等金融理財產品,已深入千家萬户,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説,當今社會幾乎人人離不開金融,學金融,懂金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因此,作為當代青年,應將金融學作為自己的一項人生必修課。經朋友推薦,我閲讀了金融系列圖書之一的《非理性繁榮》,對股票投資有了新了認知,頗有收穫。

《非理性繁榮》描述了導致20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泡沫的心理因素。該書序言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呈現出一個典型特點,即投機性泡沫:暫時的高價得以維持主要是由於投資者的熱情而不是與實際價值相一致的預測。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市場可能維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裏,股市的總體前景將會是非常慘淡,甚至十分危險。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結論。

對於股市,“什麼是利好消息”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們就可以通過投資來獲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卻告訴投資者,這樣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誡投資者不要過於相信自己已經掌握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規律。目前的金融學不足以提供確定的結論,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預測和理解股價的波動規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們的對未來的預測很不可靠。

對於導致股價變動的原因,作者試圖把潛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領域,討論更多人類行為和事件:從1929年的金融危機,到生育高峯,從通貨膨脹到社會中的賭博文化,從貿易結構到媒體如何影響政治,幾乎涵蓋了我們能夠想到的所有影響到股價的因素。猶如一個龐大的模型,變量集合可能是個無底洞。他指出,在決定股價因素中,股票價值很重要,但是人們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許對宏觀性的股價波動有更大的影響。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都難以擺脱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即使投資者是在追求一種理性的目標,結果往往也難以實現。我們當然不能説投資者是賭徒,可是誰敢説自己沒有賭心?虧了的想翻本,賺了的還想賺的更多,市場就這樣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強起來了。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比較自信,覺得自己肯定能賺錢,也就是作者所説的信心過度,可是幾次波動下來,大家又覺得還是隨大流走最保險。於是,“社會傳染病”也就由此而產生了。這本書中總結了社會心理學對這種現象的分析,使人頗受啟發。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4

“公眾也常被認為了解到,股票投資聰明的做法在於選擇共同基金,因為它們瞭解市場的變化。我們發現大部分確實是這麼想的,但是他們又一次錯了。選擇業績良好的共同基金所獲得的收益比投資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評為年度最佳讀物,至少説明講得內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夠支持結論,並且説服了一些讀者。作者列舉了12條主要原因用以説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誘因,社會力量如何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放大機制以推動牛市不斷走高,新聞媒體和新經濟思想如何扮演關鍵性角色,以及投資者羣體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歡。放在2008年的春天來看,除了12條誘因的其中二三要對其略略地調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動,我認為應該也可以對當下中國的股市進行完整地詮釋了。

價值投資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經過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聯合賬户到1929年為止資金已達250萬。但是隨後的危機接踵而來,儘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謹慎,還是在1930年損失了20%。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然而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聯合賬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書,是對1929年西方世界經濟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物,奠定了格老作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年輕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後,毅然決定選擇哥侖比亞大學就讀並終生追隨格老。

格老雖有價值投資理論,但生不逢時,30年代的大蕭條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戰使其無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運得多,格老的理論讓他四十餘年來大放異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巴氏1963年收購併改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為他的投資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沒有放過他和其它任何投資者:70年代的兩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以及水的雙重打擊,使美國工業生產下降22%,失業率高達11%,通貨膨脹率達到18%,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1973年1月的最高點1016點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點,紐約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縮水超過50%。自1982年底美國經濟擺脱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進入復甦以來,美國已經歷了長達95個月的經濟擴展,創下了舉世矚目的和平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擴展記錄。80年代初期,股票價格開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達到2722點。10月19日,華爾街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潰,單日跌幅達22.6%,巴菲特損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國經濟繼續強勁增長、無通脹壓力和網絡、科技泡沫的推動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點大關。而巴菲特則在泡沫中業績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報。

結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東的信中寫到:“2007年我們的資本淨值收益為123億美元,這使得我們的A股和B股的賬面價值同時增長了11%。在過去的43年裏(意味着自這一任管理層接手那天開始),我們的股票賬面價值已經從每股19美元漲至78008美元,相當於每年21.1%的綜合增速。”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5

最近在看兩本書《黑天鵝效應》、《非理性繁榮》,覺得是兩本很不錯的書,推薦閲讀。對於經濟、股市、樓市的分析很有啟發作用,尤其是羅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對整個美國股市和樓市的梳理,論據充分、有條有理,不愧是大學問家的作品。而我越發覺得“地球上沒有新事物”。一個對美國經濟瞭解深刻的人對於世界其他地方的類似現象就應很容易把握,當然也越容易利用機會賺取財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當今中國的經濟現象,先學別人的理論經驗,看到本質,添加入中國所特有的影響因素,會相對容易明白些。

股市、樓市有“死多頭”和“死空頭”兩種説法,所謂“死多頭”就是偏執的一向看多的人,而“死空頭”當然就是一向看空的人咯。我本身是一個極容易樂觀的人,有些時候甚至是盲目的樂觀,但是對於中國的樓市,中期並不看好。樓市一向在瘋漲,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房價不會降。有人跟我説,中國就是能走出中國特色的樓市,讓樓市持續上漲,只要政府想讓它漲就能一向漲下去。也許我比較愚鈍,但我從未見過一個國家的發展能夠逆經濟規律而一向健康前行的。有些東西“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種下的因總是要收穫果的。一旦樓市的“非理性繁榮”走到盡頭,承受巨大痛苦的終是百姓,正因既得利益者有他們自我的好去處。

在經濟現象中,媒體的影響力是個不容忽視的重大因素。媒體的作用不是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所謂的一些專家但是是“磚家”,為了一些好處昧着良心為某些人搖旗吶喊,拼命鼓吹。謊言被現實戳穿後,收穫板磚無數,因此名為“磚家”),媒體的作用只是在經濟現象發生了之後,產生很多吸引公眾眼球的報道,導致經濟現象的結果被放大,最後,非理性繁榮的`非理性被放大到最大,泡沫破裂時候的破壞力則導致經濟恢復的更困難。忽然想起巴菲特的投資名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不知道到時候清醒的能有幾個美國金融學教授羅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榮》出版後,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在此書中,希勒用了較多的金融行為學理論來解釋九十年代後期美國股市的泡沫成因。由於中國股市這幾年的連續上漲對投資者的心理衝擊,這在美國股市更為劇烈。希勒就指出,那些堅信股市會下滑和連續減速的人由於年復一年不斷地出現決定錯誤,對自我的壞情緒很敏感。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6

每個人都想知道,對於股市,什麼是利好消息?只要抓住利好消息,人們就可以通過投資來賺錢。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卻告訴投資者,這樣的方式不完全可行。

通貨膨脹高是利好消息?不是。低通漲是利好?不是。

人口生育高峯利好?不是。人口增長減速利好?不是。

有戰爭是利好?不是。和平年代是利好?也不是。

新聞影響政治和立法是利好?不是。新聞失去對政治的影響力是利好?也不是。

在最近二十多年來,全球的金融學家通過他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研究,發現了以上這些答案。而這些答案本身所暗示的可能的規律,則足以讓任何一個認為,或者曾經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的人驚心。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其原因就是因為確定了“人是理性的”這一基本假設。儘管在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之中一在有人試圖以實證的研究去證偽這一基本假設,但他們持續的失敗一度使人們堅信,我們如果發現有任何事情可以動搖“理性人”這一基本假設,那隻能説明我們的研究不夠深入。但金融學的發展及對現實世界的研究使我們再次迴歸為懷疑者:這一假設可信嗎?

在二十世紀末,金融學開始成為一門正式的科學,不再從屬於經濟學。但是,希勒在這個時候警告投資者不要過於相信自己已經可以掌握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規律。目前的金融學不足以提供什麼確定的結論,而且不能可以理性地預測和理解股價的波動。希勒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們的對未來的預測很不可靠。

什麼是股價?學院派的説法是“資產定價”。但是,任何定價都會遭到投資者的質疑:為什麼我們要用這麼多的錢(股價)去買一份資產呢?這看起來是個經濟學問題,卻反映了投資的心理動機。

通俗的解釋是,現在花所買的是這份資產將來的回報。因此,與現在的股價接受,是建立在人們對未來的現金流期待和潛在風險評估。而這樣的預測又是基於人們對於當前這份資產的評估。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悖論。簡單地説,投資者對於現在的付出,取決於對將來的預期,然而預期又建立在對現在的分析之上。

關鍵問題是什麼變量能夠確保對未來的預測是可靠。希勒悲觀的指出,一些潛在因素,對股價的影響超過一些常規的因素。比如,19××年10月13日的一次股市暴跌,整個股市市值縮水了6.91%。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這次暴跌和UAL公司的一項槓桿交易失敗有關,實際上UAL暴跌只能解釋全部市值的1%下降。有趣的是,事後對於市場交易員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6%的人在這場暴跌之前聽説了UAL的交易失敗,也就是説股市縮水過程中,有其他因素帶動,導致了另外5.91%的損失。

目前最經典的例子是1929年到1933年美國的金融危機。至今沒人找出它是由哪次具體事件引起的。金融危機爆發前幾天裏,全球也就只發生了這幾件大事。你也可以參與到這場評判中來,看看哪個最有可能是一種可以引起危機的事件。

1.州際商會將推進其收回超額鐵路收入的計劃;

2.康涅狄格州製造者協會成功的引入了一條有利的關税條款;

3.墨索里尼演講稱法西斯主義下的人民能面對任何危機;

4.法國總理候選人愛得華德宣佈了其未來內閣中的外交部長;

5.一架載有七人的英國飛機在海上失蹤;

6.格拉夫計劃探險北極;

7.大衞的小分隊正向南極推進。

對於導致股價變動的原因,希勒試圖把潛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領域,討論更多人類行為和事件:從1929年的金融危機,到生育高峯,從通貨膨脹因素到社會中的賭博文化,從貿易結構到媒體如何影響政治,幾乎可以涵蓋我們所想到的可能以及不可能影響到股價的因素。這是一個龐大的模型,變量集合可能是無底洞。他指出,在決定股價因素中,股票價值很重要,但是人們的信心和理性或許對宏觀性的股份波動有更大的影響。

希勒的《非理性繁榮》一書成書於二十世紀末,其所討論的事件及文化都只涵蓋了美國,最多加上歐洲。對於中文的讀者來講,與討論理性是否應該成為金融學的前提等深奧問題相比,與中國有關的思考或許會使我們更感興趣。看我們的賭博文化,媒體與政治,投資工具等與希勒所討論的美國有什麼不同,而我們又應該如何去看待今日的中國,為我們的情緒去定價,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避免這種情緒化的投資給我們帶來的不良的影響。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7

美國金融學教授羅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榮》出版後,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在此書中,希勒用了較多的金融行為學理論來解釋九十年代後期美國股市的泡沫成因。

由於中國股市這幾年的連續上漲對投資者的心理衝擊,這在美國股市更為劇烈。

希勒就指出,那些相信股市會下滑和連續減速的人由於年復一年不斷地出現判斷錯誤,對自己的壞情緒很敏感。

那些不斷預測下滑的人由於總是在錯,會痛苦地感覺到丟面子。由於對認識世界的滿意程度是自尊和個人身份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以前悲觀的人想建立一個不同的世界觀,或至少會在公眾面前呈現出不同的態度。也正因為如此,“空翻多”的能量有時會很強大,甚至很多人在高位也奮不顧身地湧入市場。

尤其是當股票投資已經成為一種大眾文化,投資人更是害怕“踏空”。

對於人們為什麼不能做出獨立的判斷和選擇,一般的解釋是迫於社會壓力的屈從,人們害怕被看成是另類或是傻瓜,他們的判斷受到了動搖。

但社會心理學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通過實驗表明,人們未必是害怕在一羣人之前表達一個相反的觀點,而是“傳統理性”告訴他們,當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斷時,那麼差不多可以肯定,大部分人是正確的。所謂順勢而為。

人們對股評家、分析師和經濟學的所謂“權威”的依賴感。尤其是在社會分工日益明顯的今天,人們信賴專家成為一種習慣,總以為專家推薦的股票或走勢的看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跟他們走沒錯。

還有一點也頗值得關注,就是投資者經常對價位高估習以為常,只有等到股價跌了個50%甚至100%,才恍然大悟。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們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會受到身邊因素的影響。

在股市中,暴漲和暴跌適合喜歡刺激的投資者與大牛市的熱潮。但一般而言,陰跌和緩漲則容易讓人輕信,或者説有時更能把一般投資者套住。其中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價格的持續性能給害怕風險的人以心理依託。

在市場和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有些向來謹慎的人會突然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險舉動,這往往是和信心過度有關。過度自信有許多表現形式,最典型的'事是“事後聰明”,它使人們認為世界實際上很容易預測。

1987年10月19日美國出現“黑色星期一”之後希勒做過一個問卷調查。第一個問題是“你當天就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反彈嗎?”在沒有參與交易的人中,有29.2%的個人和28%機構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參加交易的個人和機構中也有近一半人認為是知道何時反彈。

“事後聰明”確實在股市中頻繁發生,除了過度自信外,也可能與“虛榮”傾向有關。

市場的真正命脈在於信息與判斷未來,雖然後者是極難做到的事情。

在希勒看來,美聯儲主席格林斯可能也是金融行為學的研究對象。1996年12月4日,希勒向格林斯潘和美聯儲董事會作了證明股市水平不合理性的報告。第二天,格林斯潘就發表了“非理性繁榮亢奮”的演説,導致股市暴跌。但僅僅幾個月後,格林斯潘又站到了樂觀派的一邊,提出了“新時代”的看法。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8

這是一本富含經濟學原理和現實實用知識的綜合書籍。在通讀完本書後,帶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似懂非懂,也許是由於經濟學知識體系的不完善,也許是思維深度的欠缺。但是值得我肯定的是,這本書是值得二刷的一本書,在將來恰當的時機,我也會帶着新的視角來學習,因為這是一本對投資者/投機者都揭示了投資本質的教輔書籍。

《非理性繁榮》【美】羅伯特·J·席勒?

在瞭解這本書之前,我建議作為讀者的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兩個經典的金融理論前提。這兩個理論相互矛盾,但其作者卻均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作為平凡讀者(普通投資人)的我們,在閲讀完本書後,只要有了獨到的自我見地那我便認為這次閲讀是成功的。這兩個理論一個是尤金法瑪教授於(EugeneFama)於1970年提出並深化的有效市場假説,另一個則是本書作者羅伯特·J·席勒教授提出的“非理性繁榮”。這兩個理論都極為深刻並富有內涵,我在盡力理解後,淺顯的認為前者闡述的是市場是有效的,是不可戰勝的;而後者則提倡,市場是非理性的,是可以戰勝的。(此處對於2個經典理論筆者也未深刻體會其內涵)而在讀完本書後,對於投資理財這件事情,我則更加傾向於後者。一者是因為去年在我讀過的一本名為《烏合之眾》的大眾心理讀物後,讓我有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認知,那就是人們甚至是我個人都會在某個特定的時點有着近乎瘋狂的“盲目跟從”行為。(如果有讀者感興趣,可以去搜索本書《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另一個原因則是本書列舉了無數非理性的因素,讓我認識到了金融市場的複雜多變和投資/投機收益的原因。

本書主要的結構作者闡述的非常清晰,我將其概括為一個歷史前傳分析、三個原因集合體的論述、面向對立觀點的分析及駁論和富含個人思維深度的建議。

本書在開頭詳盡記述了美國在股票證券、債券和房地產市場的歷史發展走向及動因。雖然資本主義社會與我國有着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經濟治理理念,但從歷史發展考量的角度去分析,我認為這3章或多或少都可與中國的股票、債券和房地產金融市場有着微妙的關係。這其中比較神奇的一點是,這世界是不存在先知的,就好比沒有人能説出第二天股票是漲還是跌,而席勒教授曾在2000年和2008年準確地預測了股市和樓市泡沫的破裂,我想這也是本書一直暢銷的重要原因(本書有三個版本,隨着作者不斷更新而完善。第一版出版於2000年,第二版出版於2008年)。接下來,作者通過揭示了結構、文化和心理三大層面裏的各類原因,向讀者展示了金融市場(尤其是股票證券市場)的一次次漲跌起伏,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麼理智(如果市場處於理智狀態,理論上是掙不到錢的)。而也正是因為各個參與者在上述多種因素的共同或單一作用下,造成了市場的漲跌進而催生了盈利、投機和各種投資機會。

比如在結構層面,作者列述了12個基本要素:互聯網的高速增長所衍生的技術革命;美國經濟的發展及文化自信;國內政治及文化的變遷;税率的調整;人口結構因素;新聞媒體的渲染;專業分析師的言論;固定繳費養老計劃的推廣(類似於中國的社保基金);共同基金的發展;通貨膨脹;交易量的變化和參與者的賭徒心理;上述每一個內容都會或多或少的在金融市場中成為人們非理性決策的依據,而也正是由於這些因素,造成了你我他,不同人之間的認知偏差和決策,進而衍生出股市的不可預見性。本章還提到並分析了廣為流傳的龐氏騙局及衍生內容(書中稱為蓬齊過程),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基礎理論(在通過作者闡述後我認識到,但書中卻説現代金融教科書並不涉及此內容):過去的價格上漲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投資者進一步抬升股價,股價上升為投資者帶來了財富,投資者通過財富創造了更多的GDP,GDP進而體現出國家良好的經濟運行狀態(直至出現危機或其他不可預見風險時)。這一過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形成這書中所提到的反饋環機制,並在逐步的,被動的放大。

在文化層面,作者詳盡的介紹了新聞媒體和新時代的經濟思想(隨社會進步而不斷迭代)對股市(或其他市場)帶來的影響,並在最後做出了對“新時代”的分析。媒體在為股市變化進行鋪墊以及煽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這點毋庸置疑,而且結合本人的股市投資經驗,這一現象也確實客觀存在。這是一種矛盾的需要及不需要的平衡狀態,沒有任何一個投資者會希望兩眼摸黑的進入水裏摸魚,但又會受制於(或受益於)新聞所帶來的影響。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有意思的是發生重大新聞不一定對股票造成太大波動,而發生重大波動時也不一定會爆料出大的'新聞。因此,如何辯證帶有自我主觀的去接收吸納媒體的觀點,是我在日後需要實踐和學習的一個長久目標,因為媒體是投機性價格變動的主要宣傳者。

在心理層面上,作者介紹了股市的心理定位、從眾行為(與烏合之眾中闡述的主要理念較為類似)以及思想傳染這一現象。正是由於投資者在決策時,經常會用到數量定位(對股市點位甚至是個股價格位置的預測)以及道德定位(對資產投入股市的百分比)這兩種心理模式,因此使得每一次交易並沒有像人們在未來時間回顧當下時間點時那麼的理性和客觀,這也進而會催生出最露骨的價值問題,即盈利還是虧損。

之後的兩篇作者分別從學術層面駁斥了有效市場理論(本篇未理解很透徹,淺顯的認為是這樣)並且説明了在此種環境背景下,我們個人該如何操作。這裏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投資者一些誤區的闡述,比如説人們認為績優的基金不錯,然而他們可能會有較高的手續費,而且其實在你簡單瞭解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後,我認為也許你會發現基金並不能給你帶來豐厚滿意的收益(但這裏,我要強調沒有一種投資方式是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能為投資人帶來正向收益便是成功的)。最後一篇作者闡述了貨幣當局應運用温和的貨幣政策來抑制泡沫,而當泡沫即將發生時,個人投資者如何能規避更多的風險(這裏指的不是同時持有各類型的股票)。

總的來説,如果你是一位出入投資領域的新人,或是想了解更多金融知識的投資者,這本書也許並不會帶給你實際直觀地收入,但卻會像園丁一樣,慢慢的修繕你認知的“枝枝葉葉”,也正因為有如此多的非理性繁榮因素,投資者才會通過自我認知去獲得正向(或逆向)的經濟收益。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9

昨忽有一感,如人生能重新選擇,桂明覺有四種挺讓我激情澎湃的,第一就是做個小説家,遠的不説馮夢龍,就像現今的王朔、劉震雲、餘華、張大春之流,講故事的能力異常彪悍,會講故事勢必思想豐富,這亦是我所追求的;第二就是做個玄學家,天朝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研究統統撇開玄學,在桂明看來確實有失偏頗,試問共軍區區八千萬之眾無神論者,對抗世界主流的有神論,基督以信上帝、得永生在全球就有20億以上的教徒,共軍高舉唯物論的大旗,就連孔子也只敢説“未知生,焉知死”,而有着“半壁江山一紙書”豐功偉績的漢文帝劉桓對青年才俊賈誼也是“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而共軍對於自古一脈相承的有神論活動皆以封建迷信打發之,試問此舉有木有考慮到我們這些不太向組織靠攏的唯心需求。第三,當然是現今時代的需求、時代的寵兒最赤手可熱的金融才俊,遠不説巴菲特、索羅斯老人家、近的如楊百萬、“纏中説禪”李彪(據説曾操盤億安科技)、帶頭大哥777(現在好悽慘,淪落到一個勁的在網上推銷書,不過我還是一如既往的看他的博客)、王亞偉、孫建波等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一呼百應、指點股市、激揚文字;不僅名利雙收,而且也抱得美人歸,如台灣第一甜姐侯佩岑(婚後王牌大明星居然停了,至今桂明還難以釋懷)、薩頂頂等都花落金融才俊。第四無疑還是桂明的老本行----地下工作者,記得在激情燃燒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位姓毛的偉人對我們行業下達過最高指示“開發礦業、大有可為”,古人夢寐以求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寫照,古語云“小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洞”在這個物慾橫流、玉體橫陳、官二代、富二代橫行的年代,我們居然能淡泊、灑脱的揮手告別沉魚落、閉月羞的.師妹們,前仆後繼地鑽入村姑無處尋的大山深入的礦井裏,我們當真、果然才是這個時代的隱者。

閒言少敍,正題要緊,卻説桂明在新世紀的第二年,掐指一算,眾所周知就是2001年,不才考上高中,才上高一,雖課業繁重,但那會有些誤入歧途,有點文青的範,整天詩文不離手,偶爾也做做小詩,那會流行下半身現代主義風格,但無奈小縣城,能閲讀的只有讀者、知音、故事會等人文社科類期刊雜誌,當然最上檔次的還是讀者,那會從《讀者》上看到美國原版桂明因其在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傑出成就獲2001若貝爾經濟學獎,那時開始知道劣幣驅逐良幣及檸檬市場,當是時還是有點小感慨,乖乖,這麼簡單的觀點就能獲若貝爾獎啊,從此就開始對經濟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10年一口氣看了好些佛學書,心態變好了些,6月底重新殺入股市,到年底有所斬獲,期間由於王牌大明星停播,故找來不少耶魯大學公開課取代之,剛開始看博弈論,不過了無新意,所講大部分已懂,後來看羅伯特希勒(RoberJShiler)講金融課,羅伯特希勒人巨帥,講課時,時常從骨子裏甩出的微笑賊迷人,剛開講他就推薦自己2000年出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而《非理性繁榮》之前也頗有耳聞,但不知是這丫寫的,因當時手頭上還有很多書要看,就沒有立即購買,一晃就到了上個月,當時原本是想買原版英文的,但是要160多,於是作罷,在噹噹買了中文版,書到幾天後開了個頭,便匆匆煞了尾,大概只看了20多頁,本週末由於木發工資,閒來無事,從昨天下午看到今天中午,草草翻了一遍,還是頗有所獲的。預知所獲幾何,且聽桂明慢慢道來。

首先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Exuberance)是在1996年底由格林斯潘(Greenspan)所講的,後來該詞成為格老所有講話中被引用最多的一個詞,1994年初道指還在3600點附近徘徊,而到1999年卻已突破了11000點,以道指為代表的股市整體價格在五年內總漲幅超過了200%,然而為何稱這股市的繁榮為非理性呢,同期的一些基本經濟指標並沒有同幅增長,美國居民個人收入和雞的屁增長不到30%,如果剔除通脹,這個數字還要降低一半,而企業利潤增長也不到60%,故股價如此大幅度的增長是缺乏實際經濟基礎的,從歷史上看,這種情況也不會持久。

書中第二章,希勒就通過大量的數據、詳細的分析指出長期來看投資房地產的回報是不理想的,其中很多的觀點都挺全面,能深深地讓人有共鳴,比如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們經常會認為作為房價最主要組成部門的土地價格會不斷上漲。他們確信居住在這些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人們可以享有生活在名人聚居區的聲望,也可以從這些地區的商業機會中獲取利益。那裏的居民很容易認為,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抱有和他們一樣的想法,人們會繼續哄抬他們所在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開始出現。但事實上,如果房價相對於居民收入漲得太高,人們就很,難負擔得起一套像樣的住房。人們的想法也會因此發生改變。他們將逐步意識到,居住在大城市裏給人們帶來的聲望並沒有那麼重要,儘管個別城市由於擁有獨特的商業活動而名聲在外。人們會發現擁有同樣商業活動的其他中心在不斷建立起來,最後會引發企業重新選址,人口會由老的中心向新的中心轉移,從而對老中心的房地產價格產生壓力。除此之外,過高的房價將帶來政治壓力,迫使政府放鬆對土地使用的限制,最終導致這些大城市住房供給(如高層公寓)的增長。

在第三章的促使市場泡沫產生的12個因素中的市場經濟的疾速發展與業主社會(ownershipsociety)中也有有趣的解釋,甚至讓我掩卷深思。

第四章説實話對我炒股在理念上是很有啟發的,炒過股後看這章確實受益匪淺,這章詳細闡述了放大機制:自然形成的蓬齊過程(通過一種反饋環(feedbackloop)),這章雖篇幅不多但筆記最多。

高潮精華後希勒還圍繞文化、心理因素等方面再展開發表真知灼見......

罷,罷,累了,長話短説,以後再敍。總之一句如果要炒股、炒房,甚至買房等投資,這本書都可以是奉為圭臬的一本書,桂明傾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