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7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1

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日後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飄萍離散——人生哪裏有恆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麼呢?

——龍應台《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台女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依靠書信體共同完成的兩代人的對話:東方文明與西方價值觀的碰撞;成年母親和80後兒子的思維分歧;還有便是一個普通母親對於分開多年的孩子的內心關照。如果安德烈的母親不是龍應台,而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或許這些靠電纜計算機才得以實現的溝通交流不會產生這麼廣大的影響;如果這對母子之間不是中間隔着三十年,並且隔着東西文化,或許這些交流就不會有如此深遠的意義;如果這些多年來的書信沒有集結成冊對外銷售,或許那會是中國文壇的一筆損失和中國社會的莫大遺憾。

這是一個五十歲的母親和十八歲的兒子之間的對話,是一個“自以為成熟理性”的人和“被認為年少輕狂”的人的對話。

一、愛與不愛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可以不必了。”

老師對學生似乎也永遠有一種這樣的以愛作藉口的不愛,比如説我們常聽常説的“這是為你好”,因此而不溝通不解釋的種種,並沒有把學生當成能思考,有主見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2

我有開明的父母,生活,學習,社會,國家,世界,我們之間無話不談。有的時候親密無間,不像是中國傳統的子女父母之間的關係。倒更像是朋友。但是如今的朋友關係也是有代價的。他們從未乾涉過我,但在對保送、高考與否;選擇哪所大學這件事情上,他們完全把我的意願否定,將我的夢想束之高閣,讓我面對現實。然而在我進入大學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和夢想背離的痛苦的現實。如今的我仍然奔着夢想前進,並且因為大學父母為我做的選擇,讓我的追夢之路更加曲折,漫長。看到現在的我,我的父母應該是有遺憾和愧疚吧。所以現在他們對我的選擇並不一味干涉。他們只要我對現實有清醒認識,對未來有明確規劃,並且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我父母的轉變,是以我的妥協和痛苦為代價的。我有過埋怨。然而在看了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之後,我才明白其實大多數父母都會有這樣一個對孩子不信任,想讓自己的意志凌駕於孩子之上的階段。而這樣強權的方式,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放緩孩子成長的速度,甚至讓孩子處於痛苦之中。

“認為自己年長,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都多,走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都多”的心態不只是父母專有的。身為老師的我們,可能也會不經意間陷入這樣的思想狀態。我們常常跟孩子講應該怎麼怎麼做。然後用我們親身的經驗當例子説服他們,期待把他們引導我們認為的正道上來。但是孩子聽的時候就算覺得萬般正確,聽了之後仍然走自己的老路子。

我有一個要參加保送考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聽不錯,就是做聽力的時候沒有讀題目、預測問題的習慣,導致聽力完成情況和她實際能力很是不符。我不知道講了多少次:“一定要拿到聽力題目之後,審選項。再通過選項對問題進行預測,這樣聽的時候才有指向性。即便是聽力一開始就開始做筆記,效果仍然是不好的。這是考聽力不是考速記,並且我們沒辦法把每一個字都記下來.”這樣的話,講到我自己都覺得自己都快成祥林嫂了。這孩子習慣還是沒改。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3

這本書是目前為止自己最喜歡的一本了。現在大二,對未來充滿期待和好奇啊。龍阿姨的這本書就像是一位博學精深的親人講述兒子成長中的疑惑,有大到國家政權,有小到抽煙喝酒。現在的我們,更多擔憂的就是生活,學習,感情等問題。

生活中我與安德烈有好多相似之處,喜歡找個地方坐下來與朋友們暢談,相對於淺層次的對話我更喜歡有些兒走心的交談。自己也喜歡抽出一些獨處時間,享受自己內心的最明亮的想法。我更喜歡聽歌,打球,這些在現在的生活中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啊。

在學習上,就像書裏説的是為了在以後擁有選擇的能力,而不至於被迫過上逼不得已的日子。況且相比於頹廢的日子去把玩當成一種負擔,我更喜歡充實自己的每一天。所以啊,不擔憂明天,不懊悔昨天,踏踏實實的做好今天的此刻的自己,這樣就夠啦,以後是怎樣誰説的準呢!

感情上,自己的不斷分分合合已經讓我感到厭倦。但有時也是很期待那個唯一的人,所以就會很寂寞。阿姨説的那個可以在驚濤駭浪中牢牢我住我手的人,真的讓人很為期待啊!

生活中,自己對人際關係等等問題還是有些擔憂的,但我相信不論別人如何,我始終會保持對他人有温度的笑臉。人麼,怎麼能全是讓你討厭的地方。

自己現在印象深刻的是兩個兒子對母親的憤怒的勸導。一個是在多為他人着想,一個是對待地位低下侍者的態度。真好!

羨慕有這樣的媽媽這樣的家庭,但我不會抱怨自己出生平凡。我要做的是讓自己優秀,讓自己博學精深,為自己的後代創造出一個更高層次的學習氛圍。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4

其實我一開始並不願意看這本書,因為裏面只是一封封枯燥無味的信。比不上小説的奇異有趣,漫畫的絢麗多彩,笑話的誇張搞怪。總之,自從它被買回來,我甚至壓根兒沒正眼瞧過它,直到曾老師要求帶。

課堂上,我看着封面上的幾段話,心中的興趣不由得濃了一分,那類似獨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來。於是我翻開了它。

直至看完一遍,我還有些發愣,一對母子從原本的哪怕有時間坐在一起也沒話説變為幾乎無話不談靠的是這一封又一封的信?我細細地回想,從商討獨立到思考政治,我最感興趣的是哪一段?哦……

記得有一封信講了旅遊景點的人只看錢,為了賺取最大的利益把許多人思象中寬廣遼闊永無邊境的草原象圈搖錢樹一般圈起來賣票收錢,進入了,照相業要收錢。當時我也説不出是什麼情緒,他們有錯麼?沒有。他們的景點收錢時應該的,可我仍覺得心裏不暢快。再看到後面的寺廟中的僧人們手上沾着香灰便開始數那油膩膩的錢,這……我覺得什麼信仰各方神聖的都不神聖了,他們只是信仰錢吧?!我覺得噁心,特別的噁心。

再看後邊,龍應台與安德烈對於很多事的不同看法,一方代表中國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國,或直接説一方代表中年人,一方代表少年--一個國家的新鮮血液吧。它們對於這些事的看法完全不同。如一箱蘋果,龍應台或説是家長認為應先吃快壞的,這樣可以吃完,而安德烈或説是少年認為應先吃新鮮最好的,不然豈不是一直吃的都是半壞的?

我看了覺得很有趣,這些信中所言幾乎是我和媽媽之間故事的一個影子。我嘗試着用書中所表露的方法與媽媽相處,果然少了很多麻煩與不快。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總而言之,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不但學會了與父母相處,還學會了許多事情。希望我與媽媽能與書中的母子一樣,一步一步地走近。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5

在大人與孩子之間,彷彿有一層無形的薄膜。大人們因為有他們的經驗,總想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好,讓孩子少走彎路,便老是絮絮叨叨地念個不停;而孩子彷彿都是不太領情,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對將來的思考,有着一股對新事物的追求,哪聽得父母那老舊的“經驗”之談。於是,兩代人就被這道膜越隔越遠,人們就管它叫“代溝”……

當我在讀過著名作家“龍應台”與她兒子“安德烈”共著的《親愛的安德烈》後,才發現,所謂的“代溝”只是人們不知道怎樣溝通而已。

書中的安德烈住在德國,他媽媽則住在香港,兩地有着強烈文化差異,他們也堅持進行着書信來往。在他們寫的36封家信中,母親毫不掩飾地給孩子談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求學,自己曾有過的困惑……而兒子也以極大的熱情迴應了對長輩的質疑,對自我個性的張揚,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憤怒……

每一封信都充滿了他們的真實想法,其中也不乏有些想法的分歧,但這36封信,使他們更加清楚地瞭解對方,瞭解了兩代人。最後,成果是顯著的,一個54歲的母親與她21歲的兒子,也能有共同的話語了。

龍應台曾寫道,以前,與他兒子通電話時,只能這樣:

你好嗎?

好啊。

學校如何?

沒問題。

……

彷彿與現在有些家庭的情況差不多,兩代人之間也沒聲麼話語,問問好,寒寒喧,就如普通人一般。大家都不願透露自己的想法。但這樣下去怎樣溝通?有溝通,得先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

要是真正溝通起來,當你瞭解對方的想法後,或許會發現,對方可能與自己的印象判若兩人。家長了解自己孩子,孩子也清楚自己的父母,這樣才不會有代溝啊!

龍應台在書後寫到:

我努力了,他有回報以同樣的努力。

我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

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那我們呢?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6

這是一本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通過三年的時間,所寫的36封家書。在這其中母親帶着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時間總會讓人改變,現在的安德烈已是一個成年人,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安安”了,龍應枱面對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終她選擇了與兒子敞開心扉,試着去了解兒子,這個有些“陌生”的愛人。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意識到我這樣的做法是強行讓我的意志凌駕於孩子意志之上。儘管,我的做法是對的,孩子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她仍然不會主動有意識地去改正自己的錯誤。並且她的錯誤習慣導致的結果並不是差到無法接受。所以她一直都保持着她的老習慣。

《親愛的安德烈》讓我意識到其實教育並不是單純的我説,你接受的過程,而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靈魂的對接。而這對接最直觀的方式就是讓他體驗和參與。而不僅僅是告知。就像我的父母,當初為我選擇的路,因為我們讓我體驗,參與,而是讓我直接按着他們的路線行進,使得後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很痛苦。而今,雖然和父母違揹我的夢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訴學生怎麼做怎麼做其實犯的錯誤和我父母為我指路本質是一樣的。所以,我要改變。

《親愛的安德烈》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本書,漸漸溶開了兩代人,兩國的代溝。也讓我認識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會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力。合上書,我輕輕閉上了眼睛。這便是兩代人的差距,兩代人的代溝。這本書讓我學到的不僅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而且是一次對不同文化和背景學習和體驗。從中也學到了很多人生的哲學,對生活和人生的態度。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7

漫長的寒假中,我細細品讀了龍應台經典之作——《親愛的安德烈》。

我有為之顫動和發自內心的心靈共鳴。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我覺得無比新奇、見解獨到。既有偏激、天真爛漫,又睿智幽默的安德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德烈的生活豐富多彩,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上學?這種兩點一線的生活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裏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也許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吧。在書中,只要滿十四歲了,就要用“您”來稱呼。但是,中國的家長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

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説:“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在書中,龍應台會叫這樣的家長去對安德烈説,而不是對自己説,這對安德烈,無疑是一種尊重和鼓舞。中國的家長們也應當向龍應台這樣的媽媽多多借鑑和學習。如果所有人都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的懂事和一點點的叛逆,龍應台那樣貼心的母親,新式獨特的教育方法。學習書中的好方法,給孩子們一點應有的尊重,和自由。這樣能使像安德烈這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們,少走彎路。也能告訴家長,在面對如此棘手的叛逆期時,該如何正確地面對和引導。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8

第二次讀《親愛的安德烈》感覺有所不同!我把自己和媽媽平時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一起帶入書中,去感受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差別。

書中安德烈生活極其幸福,豐富,充滿樂趣,他可以喝酒,聊天,開party,旅遊……遇到挫折,會有很多人鼓勵他,成功的時候,朋友就會為他慶祝。而身在中國的我們,聊天,開party只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每天都是早早起牀,上學,寫作業,複習預習,偶爾的娛樂和放鬆。安德烈可以做的事,中國和他同齡的大多數人都只是渴望。我們也希望有那樣放鬆的生活。

在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前往台北,他們之間慢慢出現一座無形的牆,但在他們母子的努力下,這座牆,被擊垮了。而我們,極大多數的孩子都在爸爸媽媽的身邊,他們之間的代溝無聲無息地變得越來越大,把他們越隔越遠。他們也有尋找解決的方法,但有一些卻只會更加地彼此傷害。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相差甚遠,中國孩子從小就要努力讀書,考大學,這段時間裏,根本就像與世隔絕。讀大學就為了張文憑,可以找份工作嗎?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大學生沒有工作?他們沒有社會經驗。在外國,他們經常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經驗,他們的適應能力才更強。西方國家是那麼尊敬小孩,在中國,只要家長聚在一起,就是是講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沒有在其他大人面前表揚過孩子,而是講他們做事怎麼怎麼不好,他們以為這是謙虛,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被深深地傷害!

真希望中國的爸爸媽媽們讀讀這本書,體會一下快長大的孩子的內心,多給孩子一些放鬆的時間,讓他們有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事,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一心為孩子好,幫他們打點一切,可我們也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啊。

真希望我們可以彼此瞭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9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整本《親愛的安德烈》,其中《給河馬刷牙》《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這兩章令我感觸頗深。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一生碌碌無為,覺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嗎?”其實要看你站在哪一條跑道上。設想一個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衝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見那跑百米的人會全身緊張、滿面通紅,心裏會“顫抖”嗎?不會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見那跑五千米的人氣呼呼地追過來了,他會因而恐懼,覺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嗎?不會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來散步的。

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着大樹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嗎?書中舉了個提摩的例子:他從18歲開始失業,到41歲還在失業中。那麼大了還沒有工作,因為沒有工作,也就沒有結婚,沒有家庭。每個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樣。為什麼害怕呢?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沒有意義。每天為了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與其為了金錢和名聲成為工作的俘虜,不如找一份能充分體驗生活的工作。

龍應台説過這麼一句話:“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很多讀者回信説自己就是在被迫謀生,我相信我身邊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謀生。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義呢?

不跟別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尋找自己安適之所在,那還談何“平庸”?“平庸”是跟別人比,我們的終極負責對象是自己,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平庸”與否,不是在於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於你做的是否有意義,是否快樂。這樣看來,小草平庸嗎?答案是“不”。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10

讀龍應台和兒子的書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書拿到手,由衷地喜歡。慢慢讀下去,突然明白為什麼龍應台的圖片為什麼這麼不加處理和修飾,任由歲月的痕跡坦露無遺,原來在這本書裏,她只是一個和我們所有的中國媽媽一樣,面對孩子的成長和越來越遠的距離而不斷掙扎的本色母親,心裏一下子變得非常温暖。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正是這樣的兩代人,所受的教育薰陶迥然不同的兩代人,兩種環境下長大成人的兩代人。卻相互敞開了心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進行交流。

在龍應台的筆下,我們總能獲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經名噪一時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還是那本風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現在被稱為育兒典範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全書,我驚奇的發現龍應台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筆,儼然成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安安的內心深處。遇到兩代隔閡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龍應台總能用温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説中國籍的媽媽為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不為説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而這本普通的書籍所包含到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説實話,裏面涉及到政治的內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於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瞭解的心情。不管結果如何,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動。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11

一位母親,一位已滿十八歲的兒子,他們是兩代人,中間相隔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相隔着文化。這位母親與這個兒子在信中共同交談着他們自己的十八歲,時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個如同黑白的電視機,一個如同彩色的電視機。兩代人,兩代心,通過信來熟悉對方,通過信去熟悉心,也通過這本書去讓更多人瞭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這本書中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悲憫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後面對權力的傲慢、慾望的囂張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這句對於我來説,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語重心長的話是一位母親給孩子説的話,她們比我們看的世面要多,給我們的都是最温暖、對我們最好的提醒關愛。現在耳邊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説了多少遍的話:“姑娘,多喝點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説是因為愛我;愛我,她才會説。

以前,我總是不理解媽媽,讀了這本書我開始漸漸明白,因為我們是兩代人,我們之間有相隔的代溝,可能只有像這位作者與她兒子一樣,雙方相互瞭解,讓屏障一層一層減少,兩人之間才會慢慢認識對方,母女或母子之間要和朋友一樣,因為他們才是你最忠實的聽者與陪伴者。我變了,媽媽也變了!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影響了我,也改變了我,我和媽媽從一開始的“形同陌路”,到現在的嬉戲打鬧,中間變化很大,我與媽媽從“路人”變成了朋友。我們是兩代人,中間相隔二十六年,現在也成為了“一代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12

前一段時間出的一本新書《親愛的安德烈》,是由龍應台女士與其兒子共同完成的。

讀完後,感觸很深。但感受最深的不是安德烈字裏行間躍動着的不羈靈魂,不是龍應台女士對於兒子直接大膽的提問所做出的巧妙回答,不是中西方文化劇烈碰撞綻放出的異彩。

而是一句話。

安德烈問她,在她離開人世後,希望如何被朋友、讀者和“我”——安德烈本人記住。

對於前兩者,龍應台回答的乾脆利落——“不重要。”

僅三字,完美地表現出她非同一般的氣度個性,高度冷靜的心,清明的眼。

對一個作家來説,讀者如何評價自己往往被俗人認為是最令人關心的,而真正好的作家,如她,堅定自己的信念,筆尖永遠對準心中的方向,筆桿和脊樑一樣挺直,寧折不屈,更罔論會寫些博讀者一笑的文章了。所以,不重要。

而那最令人動容的,是她回答如何讓自己的兒子記住自己時,文字氤氲出的裊裊暖煙。

“有一天,你也許走在倫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也許是一陣孩子的笑聲飄來,也許是一株紫荊開滿了粉色的花朵在風裏搖曳,你突然想起我來,腳步慢下來,然後又匆匆趕你的路。

可是正因為有最終的滅絕,生命和愛,才如此珍貴,你説呢?”

不知道寫下這些文字時,心中是否有些許不甘,酸楚,哀傷。畢竟,離世的人們,只能活在別人的記憶當中,而歲月的沖刷,使這些記憶不可避免的像泛黃的牛皮紙一樣蜷曲,最終碎裂,一片一片漸次脱落,最終,在之後的之後,化為虛無。

但我深信,作者寫完整段話後,只餘釋然。

每個人都是別人生命中的過客,無論你在他的生命中曾經佔據怎樣重要的位置。終有一天,會化作那穿梭的風,靜默的雲,以另一種形式遨遊四海八荒。

龍應台以她的豁達與優雅,給了這個問題最動人、最美麗的答案。

之後,只要你偶爾想起我,也便足夠。我願化作那無拘無束的風,吻去你的淚水,你的傷悲。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13

終於讀完了“人生三書”之一——《親愛的安德烈》。這是一本兩代人共讀的36封家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分。

作者龍應台,與她的兒子安德烈,分隔在異國他鄉,兩人的關係似乎沒有曾經那麼親密了。原因有很多,譬如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年齡、閲歷導致的不同視野等等。

對一位母親而言,不論你的年齡有多大,都始終是她的孩子。龍應台,也是這樣一位母親,只是我認為她的愛有些過盛,自始自終都將安德烈當作一個幼童來對待。而安德烈,雖然有愛,但卻成為了一個彼此不認識不瞭解的人。

在最開始,這份母愛名曰“佔有”,但後來,卻成了“放手”。

孩子就像鳥兒一樣,不喜歡被束縛的感覺。與其讓孩子每天像一個提線娃娃似地聽從指揮,不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開創一片新天地。我想這個道理大多數家長都深深懂得,但是真正嘗試,並且沒有中途放棄的,又有幾個呢?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也相當重要。寫信這種方式其實比面對面更好。因為在有些時候,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會忍不住端起長輩的架子。而寫信,能更好地讓父母換個角度與孩子溝通。由此觀之,龍應台很成功。她處在一個朋友的視角,與安德烈交流,甚至能夠接受那些大多數家長無法忍受的詞彙、言語。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希望我們能走在他們為我們鋪好的路上。但我們走遠了,他們又覺得無限荒涼和悽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裏,沒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護,我們全部都牢牢地記在心裏。當然,我們也願意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回報父母。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父母可以從安德烈的字裏行間知道現在的孩子心裏在想什麼;而年輕的我們,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龍應台那一封封飽含母愛的回信,也許會對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14

在閲讀《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之前,因為聽了老師對這本書的介紹,所以我一直覺得這本書中的36封信都是在講龍應台和安德烈對人生的感悟或是一位母親淤兒子之間的普通對話交流,但是,等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卻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我記得在看這本中間二十幾封信的時候,感覺他們談論的東西離我很遠卻又很近,有談國家,有談離我們最近的生活,將每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進行分析,並談論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觀點。

有時候在某件事情上龍應台有着她自己的看法,但她的兒子卻又有着他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哪一種觀點,都各有各的道理就算有時候內心不認同、理解,卻也不能説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理解。

在第二十六封信中提到兩瓶牛奶的例子,大人覺得不應該浪費,小孩卻認為應該以舒服、享受為主,而我覺得有時候節儉並不是一件壞事,畢竟不管是一杯牛奶還是一顆蘋果,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換來的。其實在這種一瓶快過期另一瓶還是鮮奶的情況下是可以有很多解決方式的,我覺得有時候在處理事物的過程中,應該懂得變通,只要願意,總有能做到兩全的辦法。

後面的這幾封信,內容偏向於談人生,聊未來這一方面的內容。談的這些話題雖然離我們比較遙遠,但是卻又非常實際,特別是安德烈對龍應台發出的一系列反問,讓我突然也想問問我的媽媽,想知道她將會怎麼回答。有時候我也覺得,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做好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沒必要浪費時間去想明天之後甚至是更遠的事情,但是又有一些事情是遲早都要去想想的,這樣來來回回的去想其實還真的是挺累的,走一步看一步不是也挺好的嗎,將來的事等到將來再去想好了,並且未來的事現在也沒辦法預測,對吧!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心得體會15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義的一件事,那就是讀了一本書,一天裏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讀了15萬多字的書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雖然我現在還堅持持着兩週至少看一本書的計劃,也確實沒想到自己還能有這種毅力這種興趣去讀這本書--《親愛的安德烈》。

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書》媲美的書,傅雷通過家書培養了一名鋼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學習。而龍應台通過家書首先是認識了兒子,然後也是教育了兒子,同時也被兒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師們學習。

我不想贅述這部書的好!對於我來説,每一部書的好,寫出來的或是説出來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或文傳的。那是一種心靈的享受,這種享受經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靈魂的亢奮!

其實,邊讀,我也在搜索我身邊是否也有類似她們母子那樣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結果是幾乎為零。如果我們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龍應台母子一樣的,能夠彼此進行心靈的交流,那我們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們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們的社會才是真正和諧的社會。世上可以沒有成批的科學家,但不能沒有成批的心靈健康的社會人。反過來説,有了成批的數也數不盡的心靈健康的社會人,就會有真正的於社會於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學家。

買本《親愛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邊,比如你的隨身的兜子裏,比如你的書房的書桌上,比如你的辦公室的辦公桌上,比如説你的牀頭櫃上,比如説你的私家車裏。儘管你可能曾經認認真真的讀過一兩遍了,你還是可以在閒來無事時,把她當做一種心靈的消遣,繼續讀一讀她,再接受一次心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