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6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着自我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理解,他的人生不會愉悦。我也沒有理解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領悟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我有職責和義務在正確明白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期望咱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咱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忙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好處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刻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正因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那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性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個性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但是,咱們此刻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因此此刻領悟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個性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咱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領悟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領悟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咱們領悟《弟子規》,背誦下來就應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刻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領悟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領悟《弟子規》,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這本書是人們的生活規範,依據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仔細閲讀《弟子規》就會發現從中得到的東西會使我們受益一生。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它還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整潔,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信”即誠信待人,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另外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看見他人的優點,要立刻想到學習,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最後是“餘力學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值得我們全心全力去研讀,讀書的時候還要不恥下問,要温故知新,如此才能讀好書並從中取得最大收益。

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有時,父母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的父母。

墾利縣董集鎮官莊聯小四年級秦夢璐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3

這説的是“聽話”。來自父母的,無論是呼喊、命令、教導還是責備,都要恭恭敬敬地接受。一個人只有真心孝順父母,才是善良的人,“百善孝為先”。沒有孝,談不上善良。

有人可能説,那麼父母錯了呢?也要聽嗎?這個問題在後面有講到,這裏是一個總的原則,就是無論什麼,都要先聽下來,懷着恭敬的心。我看到有的人,在上司面前倒是做得到,在父母面前卻做不到,真是不可思議。上司雖然給你一碗飯、一個職位,可是沒有父母,你連身體都沒有呢。

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温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牀,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這些具體的事情,我們都能夠做到嗎?雖然事情很小,但孝順就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是説非要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才是孝順。

看韓劇就發現韓國人對於這一點很講究。即使是同事,他們對比自己先進入公司的人都很恭恭敬敬地叫一聲“前輩”。在家裏,出入都要和長輩打招呼。我們現在很多家庭做不到這一點了。因為沒有恭敬之心,就不會這麼做。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裏一定十分難過。”

有的家庭,孩子私自拿了父母的錢,他們也不嚴厲批評,不制止事態的發展,結果發展到最後,孩子偷盜、搶劫,才後悔莫及。做孩子的本分,就是要對父母坦誠。做父母的,也要尊重和愛護孩子的坦誠。如果父母不愛護這種坦誠,孩子就不會繼續坦誠相待。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這裏所説的,當然應該是以不觸犯法律不違反道德為前提的。因為,如果你做了很多壞事,為了讓父母開心,結果你入獄了,你被社會正義所譴責,父母反而是最受傷的人。

孝順父母,説容易也容易,説難也難。容易的是,這些事情,不需要花很多錢、花很多時間,更不需要高學歷。我認為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説難,是因為,你做這些事的時候,是不是出於對父母的愛,是不是真心誠意的,是不是能夠堅持天天如此。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4

今昔的弟子規還都一樣,崇拜於弟子規的人還是那麼的多啊,因為它的內容極為精簡,讓人易懂,讀起來確實有味道!

穿越時空回到古代

古人們熟讀弟子規,要小孩從小養成讀弟子規的好習慣,長大後方能做一個誠、謹、善的人。讓孩子熟讀弟子規,雖一時不知其含義,熟了便懂其義。證實了“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讀於弟子規者,必知如何孝敬父母,關心他人,誠實守信,善待他人……

古代一小孩不喜歡讀書,他父母用盡辦法逼孩子讀書,可小孩卻更厭倦讀書。後來父母請先生來教孩子,先生什麼也沒做,每天只要求他背弟子規,起初他還不想讀,不過是囫圇吞棗地讀。但背的滾瓜爛熟了,自然而然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知道了怎麼做人是最重要的,懂得人生在世間決不是碌碌無為的……

弟子規善於給兒童開啟心靈,即在幼時,即當教以誦讀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善於分辨好壞,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俗話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看今朝

當今社會乃知識社會,凡可以啟發人的道理,決會憑空消失,卻被人視為財富。知識勝於財富,裝滿滿腹的知識勝於裝滿滿屋的鈔票!當然了,這只是個人的看法而已,也有反駁這話者,蘿蔔青菜個有所愛,是好是壞自己去挑。

“弟子規,聖人訓,首教悌……”這聲音怎麼那麼的熟啊,是弟子規啊!原來隔壁家嬸嬸的孩子也在讀弟子規,怪不得我覺得很耳熟。現在小DD小MM都在讀了,看來現在很提倡。説起這弟子規來,我原先還不知道是什麼呢!由於我小妹的影響,我也讀,不錯!讀起來很有味道,教了很多道理,有收穫有收穫!

以文鬥,不以武鬥

妹妹還和我比賽讀,看誰讀的好。我則與她比個高下咯,米想到我輸了,這丫頭,説實在我還很慶幸呢!有時老媽叫妹,她沒有迴應一句,我瞧見了,嘿嘿~~不放過她,我溜出兩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妹妹瞪了我一下,二話不説,跑去問老媽什麼事了。哈,這丫頭。老媽哪知道我們底下還在鬥,不過可是以文開鬥,決不動手動腳的!淑女動口、不動手,鬥得還蠻有趣!

有時妹妹惹我生氣了,我真的氣死了,那丫頭居然搬出一句來:“言語忍,憤自泯”。(意思我也不用説了吧,搬弟子規裏的道理來,拋磚引玉嘛!)誰叫她説的有道理啊,我投降了……

後記:

古代流行弟子規,今天仍然流行,它不怕人認為那是老傳統的,現在什麼世紀了還讀。總之弟子規是好的經典。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5

為了進一步提升員工的思想素質,並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集團人事企管部特組織全員學習《弟子規》。通過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的講解,我對“誠信”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這裏與大家進行分享。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儒家倫理的重要內容,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早在中國古代文獻《説文解字》中就提到:信,誠也;誠,信也。可見誠與信是分不開的,“誠實守信”正是對其最好的詮釋。

古今中外,關於“誠信”的格言典故着實不少。孔子曰:“民無信不立。”墨子曰:“言不信者,行不果。”左拉也説:“失信就是失敗。”羅素認為:“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還有一言九鼎,一諾千金,郭汲守信,柱下期信等都是關於“誠信”的典故,足見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那麼,我認為:誠信重在一個“守”字,即守時,守約,守承諾,對社會要守責任,對企業要守崗責,與人相處要以誠相待、以信相待。既然作了承諾,就要履行;既然身在其位,就要履行相應的責任;既然接受工作任務,就要盡最大努力完美落實。可見,“誠信”滲透於我們周圍的每個角落,也是社會文明,企業發展的標誌。

在我們的企業文化中,“誠信”不僅是第一要義,也是貫穿整個企業文化體系的重要元素。“誠信·人性”是我們的企業精神,“細微之處做到精緻”是我們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中強調:注重細節,完美達成目標,它指導員工如何完成工作目標,如何高效的履行自己的職責,這何嘗不是員工對企業的“誠信”。

此外,“與員工共贏,與夥伴共贏,與社會共贏”的企業價值觀則體現的是企業對員工、對夥伴、對社會的“誠信”,有以下三層含義:

第一,在員工創造價值的同時,企業為其提供不斷提升和發展的機會,並尊重員工的選擇;第二,與合作伙伴誠信協作,雙贏共進,在行業內樹立良好的口碑;第三,之於社會,我們誠信經營,勇擔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回饋大眾。

“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用人理念;“互尊、互信”的團隊理念等都體現了“誠信”這一重要思想。我們説:“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這就要求我們的員工要養成慎重、踏實、負責任的工作習慣。同時,還要樹立“見賢思齊”的工作態度,要有目標,不斷向先進學習,努力提升個人能力。

總之,做一個善良、正直、誠實守信的人,對社會有益,對企業有益,對自己也有益。

讀弟子規有感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6

今日,教師給我們讀了一本書《弟子規》,其中的一部分。"冬則温,夏則;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意思就是兒女不管多忙的時候,也要孝順自我的父母。

同學們都喜歡過春節吧,因為能夠收到親戚和家人的壓歲錢,可是在高興的前提之下,千萬不要忘記了一件事情哦,那就是在新一年的鐘聲敲響之後,我們要給父母和家人拜年,讓父母明白你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啊。今年我就犯了十分大的錯誤,因為祖母提前給了我壓歲錢。我就光顧玩了。只想着錢,並沒有注意我們的風俗_小孩要給長輩拜年。

大年初一,我看再看電視節目的時候想起來了,就立刻給長輩一一拜年了,爸爸媽媽一年辛苦了。我們如果連這一點小事都做不到。怎樣能好好孝敬父母呢?同學們你們也犯過同樣的錯誤吧,那就必須要及時改過來。弟子規教師讀後感3

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此刻禮貌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貼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能夠説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日能夠説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歎,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能夠説是茫然無知。

"弟子規"有很多塊:"入則孝、謹、信、泛愛眾、親仁、有餘力"在看完弟子規的時候,在我生活不足的地方改善了。比如説:在吃飯的時候,長者沒坐下吃飯,我們應當等着大人們吃飯。

還有,我們都明白,人一生出來,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此刻社會它的動亂,我們能夠説源於家庭不健全。如果説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當要從我們的學習中着手,而我們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我們的根本。

你明白嗎?在古時候,他們十分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瞭解應當如何把兒童教好。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們很純潔。如果你惡他就惡,你善,他就善。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7

3月30日星期日,在集團禮堂有幸聽到張永久教授精彩講課,小故事,大道理,大家聽的都很明白,但做起來,就各有差異,這也是這個社會豐富精彩的地方,其中張永久教授講課時經常提到的一本書《弟子規》,以前沒看過,聽完課後,在逛超市的時候正好發現一本註釋版的《弟子規》,毫不猶豫的拾入筐中,在家裏安靜的角落,慢慢的品,慢慢的悟,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也明白做人的道理,也知道做人有許多規則,但就是沒有把這些規矩系統化。“弟子”也有“規”。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弟子規》裏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釦,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順便説一個故事:以前著名詩人王安石是當時國家的重臣,可他有一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國家開大會,他也參加了。正當國王在大會上公開地對王安石説話時,一隻蝨子,從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臉上,會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這件事就傳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話。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不然也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笑話呢。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親仁,當然好,好日來,壞日少”我們可要努力啊!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這是我讀後的一點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8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才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

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衝要考察的便是其為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在古時候,即使你身份顯貴、腰纏萬貫、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樣會被世人所不齒。北宋有官員名叫李定,為謀高官厚祿瞞母喪不報,其行為實屬大逆不道,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説“首孝悌”。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才會有感恩,才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為。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

縱觀 《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餘言為後人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筆法之遺風!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利為主的物質社會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孰不知這就是人的本性呢?!這大概也就是《弟子規》的現實意義所在吧!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出生於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

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弟子規》中某些封建禮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學到其中“孝信”的主旨,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重讀《弟子規》,重塑中華禮儀之邦、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便不言而喻。從這方面來講,《弟子規》仍不失為一本傳世經典。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孝親尊師,與人為善”,《弟子規》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於此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9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是《弟子規》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説:“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帶來憂愁。我們的品德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這句話給我的感悟最深,回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我總會深深地自責,因為我懂得了給父母帶來憂愁、讓父母沒面子就是對父母的大不敬。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週末,我不顧父母的反對,堅持去野外玩,爬山的過程中我不小心被一塊玻璃片扎傷了腳,幸好有大同學幫忙把我背到了醫院,並通知我的爸爸媽媽,等爸媽趕到醫院時,已經包紮好了。看到我滲血的腳,媽媽急得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問我疼不疼,我看到媽媽那麼着急,咬着牙故做輕鬆地説:“媽爸,沒事的,一點都不疼!”大夫也安慰媽媽説:“只是紮了一個口子,不礙事的,注意不要讓她的腳着地,這樣好得快些。”媽媽抹着眼淚答應着。

回到家裏,媽媽心疼地看着我的腳説:“丫頭,真的不疼嗎?”還憂心忡忡地説:“唉!這得什麼時候才能好啊?”為了減輕我的疼痛,媽媽不肯讓我下牀。不但抱着我大小便,而且親自餵我吃飯。閒坐無事的時候,媽媽怕我的傷口疼,還用扇子對着我的腳輕輕地扇風。在爸爸、媽媽的精心照料下,我的腳很快地好起來了。但是經過幾天的折騰,媽媽圓圓的臉卻明顯得消瘦了。如果不是因為我沒有聽媽媽的話執意出去玩,如果不是因為我沒有照顧好自己,媽媽也不會如此擔心,如此憂愁,現在想來,我真是不該啊!

我的腳康復後,由於落下許多課,媽媽不得不把我送到了補習班。因為我不喜歡補習班的老師,我時常故意在補習班裏大聲説話,補習班裏的老師説我,我就會大聲得頂撞他,老師忍無可忍,給媽媽打電話讓媽媽把我領回去,媽媽氣喘吁吁地趕來,馬上面紅耳赤地道歉:“老師,真對不起!我一定好好教訓她,求您千萬別讓我把她領回去!”老師不肯,媽媽又説:“求你了老師,我再給您多加點錢好嗎?”老師不耐煩地説:“也求求你了,放過我吧,我把你交的學費退給你吧!”媽媽説了很多好話,老師執意不肯留我,媽媽只好羞慚地領我回家了。回到家後,媽媽什麼話也沒説,只是坐在椅子上哭了起來。看到媽媽哭了,我的心裏也很不是滋味。

現在想來,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而我卻因為品德的缺失,不但讓媽媽丟了面子,而且傷了媽媽的心。想到媽媽低三下四地為我求老師的樣子,想到媽媽淚流滿面的樣子,我後悔得不得了,我真是一個不孝女啊!

感謝《弟子規》,它讓我明白,如果你心疼自己的父母,那就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要讓它受到損傷,免得父母為你擔心;如果你孝敬自己的父母,就要注意言行,培養良好的品德,免得父母因你蒙羞。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10

每天清晨,撒滿光輝而顯得生機一片的校園裏,伴着悠揚的音樂,便會傳來朗朗的誦讀之聲,整齊而又洪亮。同學們在讀什麼呢?哦,原來是我們第三實驗小學人人都在誦讀的《弟子規》。

《弟子規》為孔子編著。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學習《弟子規》(雖然他們早已當客成名)?不計其數。就連權力至上的皇帝也對它“怵”三分,拜倒在它腳下。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經常採納下屬的正確勸諫,先後接受了魏徵二百多次批評規勸,還把他比作可以糾正自己過失的一面鏡子。因為“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唐太宗對臣下的意見能夠認真聽取,擇善而從,這在中國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無人可比的,正可謂“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同時讓我們懂得“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弟子規》教育人們首要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要謹慎、言語講信用。每時每刻對眾人都得有愛心,向每個人學習,有仁德情懷。然而生活中我也有做得很不夠的地方,記得那一次……

我剛熟背完“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就被爸爸叫去吃飯。我一邊嗯嗯呀呀地答應着,一邊慢悠悠地走出房間,然後慢騰騰地去洗手,磨蹭了好一會兒才到餐桌,還東張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不覺間,當回過神來時,才發現碗了多了好多菜:紅蘿蔔、大白菜、香菇……似乎把白米飯也壓得喘不過氣來,簡直就是喧賓奪主嘛,我滿臉不高興,不由自主把碗裏的菜統統夾回盤子裏。爸爸此時又開始了他的説教:“吃不能只是為了好吃,而要吃得健康,這些菜富含維生素……”我最怕聽爸爸的“經書”了,只有乖乖把那些菜“物歸原碗”,皺着眉頭勉強“一掃而光”。可是,一旦有機會在串串香面前,我卻是表現得那樣“貪婪”,一連可以挑十幾串,狼吞虎嚥地吧唧吧唧嚼得歡。因為這樣的“垃圾食品”若非特殊情況爸爸媽媽是絕對不會讓我碰觸的,可我就是嘴饞,怎會不把握機會狠狠地一飽口福呢?

現在你該知道我為什麼長得高卻長得瘦的緣故了吧?是的,挑食!特別是對吃水果,從來都不主動,最讓爸爸媽媽頭疼。我可是在媽媽使出渾身解數後才開始慢慢喜歡上香蕉、草莓、奇異果、橙子、甘蔗的呢。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相信在《弟子規》的不斷感化下,在爸爸媽媽老師等長輩們的關懷教導下,我一定也會對最近被評為全球十大健康食物之首的蘋果情有獨鍾的,對富含維生素A、B、C的青菜來者不拒的,因為它——《弟子規》乃是我成長之路的良師益友也!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11

近來有幸學習了《弟子規》,它用獨特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民族精神典故,展示了充滿智慧的中華文化,完備而深刻的道德倫理,為我們提供了豐盛的文化大餐。讀了《弟子規》後,我覺得職工素質培養與教育孩子有相類似的道理,因此如何把握這個“度”很重要,制度即“規”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對於孩子而言,他將在此約束下,逐漸矯正不良行為,健康成長;對於成人而言,他將在此約束下,認真工作,獲得精神和物質的回報。

一、正確處理上下級關係

在《弟子規·入則孝》這部分中,如果我們換一種眼光來看《弟子規》,站在企業的角度,把父母換做領導,那麼《弟子規》就可以看作是領導對職工的一種教導。它告訴我們:要尊敬領導,對領導交代的任務要及時完成,如果有事外出,一定要向上級報告請假,回來後要及時銷假。和領導發生矛盾衝突,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當面衝撞,這樣不利於工作的開展。如果能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帶着關愛去處理問題,那麼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就會處理得很融洽。

二、正確處理同事之間的關係

在《弟子規·出則悌》這部分中,從企業的角度來説,可以看作是如何處理同事之間關係的指南。它告訴我們:同事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如果上級領導有事找別的同事,而如果他碰巧沒在,我們就應當主動去承擔他的工作。如果這樣去做,就有利於構建成一種和睦而輕鬆的上下級和同事關係。有利於企業文化的建設。

三、正確培養職工品德,提高素質

《弟子規·信》這部分,是講做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不要講沒有根據的話,不要輕易許諾;不要在背後説別人的壞話。不要與人攀比,要重視自己品德、學問、業務技能的學習和培養,“君子憂道不憂貧”,意思就是要求我們養成良好的節操;如果不小心犯了錯誤,就要勇敢去承認,並且努力改掉它。從企業職工素質培養的角度看,這部分也很有現實意義,是在提醒職工要加強個人修養,要在個人品德才能的提升上不斷努力,清醒而正確的把握住自己的發展方向,堅決拒絕邪門歪道的誘惑。

四、正確交友、把握為人處事的原則

在《弟子規·泛愛眾/親仁》這部分,講的是同樣是人,可是良莠不齊,善惡邪正、心智高低各有不同。大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而仁慈博愛的人畢竟是少數,這樣的人往往身正行正,特立獨行,如果能夠接近他,向他學習,那麼過錯就會減少,品德就會增長。反之,接近小人,就會墮落,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對職工同樣具有警示作用。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12

最初接觸到《弟子規》,是在愛和慧國學幼兒園的讀書會上,愛和慧張園長説《弟子規》是國學經典基礎中的基礎,是每個人言行的規範,每個人都要讀《弟子規》,不但要讀,更是要踐行弟子規中的每一條準則,向大家推薦了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既然是好書,我也推薦給了我的學生家長,我的弟子規學習之旅就是從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開始的。

《細講弟子規》是蔡禮旭老師“幸福人生講座”的講演稿。剛剛拿到這本書,只有一個感想,這麼厚的書我什麼時候能夠讀完呢?但當我讀了第一頁就有一種很迫切地要讀完的感覺,這種感覺中有一些“恰逢知己”的喜悦,可是,隨着蔡老師的諄諄深入,我的心一點點變得沉重,我忽然懂得我活過的這三十多年尚不知何為做人,我真的枉為人子,更枉為人師!

原來以為《弟子規》就是來約束孩子行為的,讓學生們背,我不用背,要求他們會背就行了。興致來的時候,我也會給他們講一講膚淺的道理,覺得是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其實我懂得的也只是那麼一丁點兒膚淺的意思,我從沒有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去讀,去做。至聖先賢的教誨,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卻在埋怨孩子不聽話,埋怨孩子不講禮貌,埋怨孩子自私不替人着想。可是我又做到了多少?我不懂得“身教重於言教”,“上行下效”這句話,我並沒有懂得真實的意思!

做為老師,我捨本求末,沒有把經典融入我們的生活。直到今天,我才懂得《弟子規》是用來做的,不是拿來背的,孩子在沒有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前,知識只是他們傲慢的資本!

感謝蔡老師讓我清醒過來。他讓我懂得自己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太多太多的欠缺。面對這本書,我有一種得遇聖賢的感慨。引用本書後記中的話:《弟子規》教誨我們,真正幸福的源泉在於時時以一種恭敬的心,以一顆付出的心,對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心境,要有隻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境界,那麼,人生之舟一定會划向幸福的彼岸。當下自己感覺是幸福的,才可能給周圍的人帶來幸福,才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幸福,所謂“教兒教女先教己”。

希望天下父母都讀一讀蔡老師的《細講弟子規》,都來認真學習《弟子規》。因為“一杯清水,把一滴墨汁滴下去,時間才一秒,可是你要花多少秒才能恢復到本來的清淨呢?可能十倍、百倍。孩子的思想也是一樣!”人生至要莫若教子,《弟子規》孩子要學,老師要學,父母更要學。學會恭敬,學會謙卑,學會付出,學會感恩,學會愛人。幸福的人生不在金錢,不在地位,不在名利,而是生活在感恩和愛人的世界裏,我們有誰不想,讓孩子的人生之舟划向幸福的彼岸。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13

從小時候起,我就一直在《弟子規》的世界裏遨遊。那時,我只知道坐在小板凳上拿着它搖頭晃腦的`讀,不明白它到底講的是什麼,不明白它對我的生活有什麼啟發,不明白它的世界如何豐富多彩。

隨着時間的流逝,把《弟子規》爛熟於心的我已經把它的意思和含義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這幾句。它告訴我們同樣是人,但是“真善醜美惡”各個都不同。喜歡追隨潮流的俗人多,仁慈博愛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慈博愛的學者出現,大家一定會敬畏並學習他的,因為他公正不阿,因為他關心社會底層老百姓。《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是“孝”與“信”,這也是我們的做人道理。作者為後人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金錢為主的物質社會,這樣的道理就像是一陣清新質樸的微風,吹散了瀰漫在我們身邊的銅臭味,吹走了自私自利,吹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嶄新氣象。

《弟子規》的真正用意並不是讓每個人僅僅背誦和搞懂它的意思,而是讓每個人在生活中實踐它。如果大家只是背會《弟子規》,那它的作者李毓秀的良苦用心就白費了。《弟子規》不但薈萃了古典文化的精髓,還將中國風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它在最純粹的東方,成了我們“黃皮膚、黑頭髮”的代表。它的一字一句,在大地蔓延,從東方到南方,從南方到西方,再從西方到北方,處處是它的身影。傳統美德隨書香流淌在四方,經典圖書隨我們發揚到全球。

我做到了《弟子規》中所倡導的。比如:以前,爸爸媽媽叫我幹事情,我總是一拖再拖,想盡各種方法拒絕,《弟子規》就教導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現在爸爸媽媽有什麼我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叫我幹,這樣既提高我做事的能力,又成為了父母眼中的“乖寶寶”;以前我見到長輩從不打招呼,總覺得説不出口,但是《弟子規》中説“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我就知道了如果你遇見長輩,就一定要打招呼。而且,必須要向叔叔阿姨説再見,你才能走,否則,會顯得很不禮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弟子規》中的警句,已越來越成為我的行為準則。

在遨遊《弟子規》的世界中我進步了許多,從幼稚的小女孩變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這過程中《弟子規》教會我許多許多,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我會繼續銘記《弟子規》對我的教導。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1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是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啟蒙讀物,也是傳承數百年而不衰的人文經典。《弟子規》是由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文章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三字韻文,極易成誦;流傳甚廣,意義頗豐。

我初讀《弟子規》,是在上小學時,學校統一組織安排各班在下午上課前的唱讀時間學習背誦文學經典,《弟子規》便是其中一種讀物,我那時並未領會其中的深義,只覺三字韻文通順易背。後來上初中時,學校又要求背誦《弟子規》,因為練習背誦反覆讀背的次數多了,我漸漸開始思考其中的意思和內涵。之後由於已經背過所以有許多句反覆在心中縈繞,印象深刻。現在雖只記得其中原來經常背誦的幾句,但漸覺其中意義非凡,想來大凡經典便是常讀常新的。

《弟子規》除總敍外,共分為七個部分,我理解為對人的七個方面作出規範和要求。首先是談“孝”,中國人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宗族和家庭關係十分重視,所以對於孝道十分看重。歷史上知名孝子老萊子和李密等人孝親的故事廣為傳頌。這一部分短短數行將與長輩相處的方方面面寫得極為詳細,把幾千年中國人對孝子的期待化成對幼子教育的殷殷之言。

但是“弟子規”中間的孝是有理智的,是有節制的,不是盲目地孝親,更不是愚孝,裏面寫道“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無聲。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所以它要求的孝並不是簡單的順從,而是有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孩子明辨是非,能夠判斷父母的對與錯,其次要有勇氣指出父母錯誤的地方,第三還要注意勸諫時的技巧與方法以及耐心,所以《弟子規》對孝道要求很高。但它不僅僅是有要求,它還提供了方法和技巧,譬如“怡吾色,柔吾聲”“號泣隨”這些不僅僅可以看作是勸諫父母的要求,也可以看作是規勸父母的技巧和方法。

弟子規雖是出自清代的作品,但它的現世教育意義很高,以為其中藴含的不僅僅是當時社會的要求,它也能體現出中國人幾千年秉持的那種優秀和偉大的思想觀念,如在“泛愛眾”部分中間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高尚品質已經流行了數千年,再比如其中“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體現的謹慎端莊和君子慎獨的品質。可見其中體現的偉大品質不勝枚舉,還需我們不斷品讀和靜心思索。

《弟子規》短短數頁,字裏行間無不體現着中國人幾千年積澱的大智慧和先人對子孫後代的無數期許。它是一本啟蒙讀物,但它勢必對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起着指導作用。朗朗上口,弟子成誦;寥寥數頁,紙短“道”長;諄諄教誨,化育人心;經典傳承,文化大光!

中國經典《弟子規》讀後感1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多少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弟子規》,可這其中的道理,又有幾個人懂得?這其中的要求,又有幾個人真正做到了?

《弟子規》中有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説:父母叫你的時候,就應該立即答應,父母有什麼事要你去做的時候,千萬不要拖拖拉拉,更不能偷懶。父母的教誨一定要恭恭敬敬地牢記在心裏,父母批評你,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你必須虛心接受。

説得真好!難怪俗話會説:百善孝為先。

這幾天,我剛好閲讀了《弟子規》這本書,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明白了孝道的意義非凡。而今天下午在放學的路上,我就看到了令人感動的一幕。

這是一個特別愛高高地扎着丸子頭髮的小女孩,圓圓胖胖的臉,笑起來還有兩個淺淺的酒窩,看起來特別可愛,估摸是讀二三年級了吧。也許是住得遠,幾乎每天我都會看見他在校門口旁邊商店的屋檐下等她媽媽來接。

這天,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們都跑到屋檐下躲雨。幾分鐘過去了,十幾分鍾過去了,雨還是噼裏啪啦地下個不停。很多同學被送傘來的家長接走了,只剩下我們幾個焦急地等在原地。我也忍不住猜測爸爸媽媽為什麼那麼久還不來接我,抱怨着煩人的鬼天氣。可不經意回頭一看,那個小女孩卻靜靜地靠在牆壁上,抬頭仰望,眼角帶着淡淡的笑,彷彿在欣賞什麼。

“你在看什麼?”我好奇地問。

“雨。”她輕聲回答,聲音清脆,真好聽。

“雨?雨有什麼好看的!就是這雨讓我回不了家!”

她扭頭看着我,笑了,又露出那淺淺的酒窩。

“當然好看了。你看這雨,晶瑩,透亮,像珠子一樣一顆一顆從天上掉下來……媽媽,我在這裏!”我還沒反應過來,就看見小女孩跑了出去。百米之外,小女孩一把奪過媽媽手中的菜,把媽媽也拉到了屋檐下。

“媽媽,看你衣服都濕了,我幫你拍拍。媽媽,你不用着急的,我會乖乖在這裏等你的。我不會亂跑的。媽媽,回到家了,你要快點洗澡,別感冒了……”那清脆的聲音一直在耳邊響起,而那位衣衫盡濕,卻並不顯狼狽的媽媽只是微笑,沒有多餘的話,差點讓我弄不明白誰是媽媽,誰是孩子了。

瞧,這不就是《弟子規》説的“孝”嗎?小女孩做到了,我也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