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一夢許多年——讀《我們仨》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夢許多年——讀《我們仨》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滄海遺珠彈指夢,行雲深處遠山隔。

——題記

在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中,我讀完了楊絳先生所著的《我們仨》的最後一句:“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彷彿深秋的樹枝上終於落下了最後一片枯葉,在淡美的秋風中沉寂

最初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便忍不住在心中咀嚼:我,們,仨。多親切,自然又多緊密的聯繫,一定是充滿了濃情與思念。而楊絳先生的文風也是我一直都很喜歡的,如午後淡雅怡神卻又温熱的清茶。在楊先生清淺和暖的筆觸下,一幅其樂融融的學者家庭的全家福在我面前緩緩展開。

全書開篇是楊絳先生的一個夢。荒郊野地,蒼蒼茫茫,她竟與錢老走失了。她大聲呼喊錢鍾書,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中,發散又沉寂。惶急中忽又驚醒,她便輾轉半夜待先生錢鍾書醒來,細細描述。錢老只是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這便是全書的第一部分,它的題目分明是作者的心語:我們倆都老了。似是無奈歎息。

歎息什麼呢?是歎息自己走過的一生,抑或是無奈於自然輪迴的規律?在這塵世間,我們總是被如梭似箭的時光牽着行走的,那麼多悲歡,那麼多離合,終有一天會成為記憶,伴着你的心,糾糾纏纏成一個萬里長夢,偶爾夢覺,或淚或笑。同樣是凡世中的一分子,楊先生又如何例外?她的不同,在於她將她的夢付諸於紙筆,讓自己的夢伴着油墨清香變得更加悠遠綿長。

歲月如沙,細細地在兩位老人身邊流過,似乎無形,卻又極富質感,打磨出淡淡的痕跡。我悉心拜讀着楊絳先生筆下的一字一句,感受到一種真切的.温暖從手中微微發黃的書頁中傳來。一家人的嬉笑打鬧、同甘共苦,從兩人遠赴英國留學到攜幼女回國,從“圓圓頭”到錢瑗的成長,我彷彿也置身於這個大家庭中,心隨之而動,情隨之而牽。

楊先生的筆調清淡,淡如空氣,她筆下的一切情感亦如此。可空氣雖淡,卻濃濃地滿溢周身,離不開,放不下,纏綿而温柔,填滿了我的心房。

讀文章時,我不住地在想:我若遭遇楊先生所遭遇的這一樁樁一件件,我會如何?失親之痛,我已是斷然承受不了,更何況還有戰爭、疾病、家人的離別及當時混亂的社會政治。接踵而來的磨難與痛苦,光是讀起來就令我感到心悸不已。然而這一切竟在楊先生細膩平和的敍述中逐漸藏匿在了一家人的歡笑聲裏,我也只得暗自佩服楊先生的超脱與淡然以及那濃厚卻有節制的思念。

楊先生像是一位串珍珠的手藝人,將一顆顆圓潤飽滿的美麗珍珠連綴成一條熠熠閃光的珍珠項鍊。她説:“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大夢方覺,只是不知歸途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