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瓦爾登湖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9W

讀瓦爾登湖有感1

若要表達對閲讀了梭羅的作品,尤其是閲讀《瓦爾登湖》之後的感受,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梭羅在林間漫步,他走過的地方,或許只是樹林中的小路,但也可能是某座聖神殿堂的階梯。繆斯是他的摯友,自然之神總和他在親切交談。即便通過他的文字,也很難完全看見他所看見的一切。這並不是説他的文字表達,而是我沒有那樣的天賦——閲讀的天賦,是的,天賦,再加上如運動員一般的訓練,那才能真正懂得那些偉大的文字中所藴藏的美麗。

讀瓦爾登湖有感

應該説,如果單單只是生活方式,那麼《瓦爾登湖》的第一章就足夠了。簡樸生活,適用於當今任何一個想要對生活做出一點別樣改變的人。其實不必借一把斧子,去大興安嶺深處砍樹搭建木屋。我相信大部分人在砍倒第三棵杉樹之前就會放棄了。帶上帳篷,找到一條僻靜的小溪,或是幽深的山谷,在那裏過上半周時間,嚐嚐用松木搭起的篝火堆烤出的小魚的味道,然後在自然特有的那種寧靜中睡去——或許無法睡得很安穩。或是像《河上一週》那樣,給自己一到兩天的時間,沿着河流順流而下,體會漂泊與自由的感覺——是的,漂泊的感覺,有着特殊的浪漫。然後,回到現實之中。嗯,在這繁忙的現代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下看來,那河上的,湖畔的生活是多麼吸引人,更不要説那許多次的,説走就走的,緬因森林的遠足。這樣的生活方式讓現代人感到羨慕,或許是吧。迴歸自然,哪怕只有一天時間,徹底地忘記社會競爭、忘記房貸、忘記各種工作壓力、忘記一切工作上的煩惱。多麼美麗,又是多麼的沒有意義。因為該回來的還是會回來,該要做的,還是要去做。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樣説,"如果身體不能去旅行,就讓心靈去旅行吧",或許是有效的。梭羅在河上漂流的時候帶着的是地名辭典,我覺得我們也需要一本。很多人們歡迎並喜愛梭羅的文字,部分原因就在這裏吧——儘管這樣的生活,在他那個年代,只能是一種獵奇的談資,或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當然,如果真的選擇了這樣的生活,那麼就一定是自己所認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自己選擇的自己,別的不值得一提。就如同梭羅始終認為自己開墾的兩英畝土地是自己所需要的,最好的土地。哪怕任何一個路過的人都會對這片種着玉米或豆子的地橫加一番不好的評判。

《瓦爾登湖》告訴我們生活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生活是否有其具有普遍性的,標準性的真面目?不同的兩人所代表的生活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可能會是高尚的極端與卑劣的極端。我認為,每個人現在所過的生活,必然就是這個人所能選擇的,以及所過的最好的生活。生活不是被強加的,但命運必然是存在的。

讀瓦爾登湖有感2

如果鳥兒的翅膀繫上了黃金,鳥兒就不能在空中自由地飛翔。如果我們的精神之翼繫上了黃金,我們就不可能有詩和遠方。——————————題記

曾國藩曾説:"看書猶如攻城略地,開拓土宇。"我非常喜歡這句話,認為它非常形象。閲讀時獲取知識與攻城略地的成就感一樣"過癮",這種唯心的臆想與感受,在功利主義氾濫的時代,真是顯得天真又幼稚。但或許正是因為這份天真與幼稚,我們的精神羽翼才得以不斷豐滿,才能飛向有詩、有夢的遠方。

閲讀是一種關乎心情,也關乎心靈的精神體驗。一卷唐詩,會讓你舒暢愉悦;一闋宋詞,會讓你豁達超然;一首元曲,會讓你痛快淋漓。你在孤寂時,可能去讀陶淵明抑或蘇東坡;你在憂傷時,可能去讀李清照抑或陸放翁;你在茫然時,可能去讀李太白抑或辛棄疾。當然,不同的文字也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其實,閲讀就是為了尋找一份精神的寄託與寧靜。

人們時常會在成功與失敗,得意與失意,清醒與茫然,希望與絕望之間糾纏、矛盾、掙扎。不管你此時是怎樣的狀態,如果你選擇閲讀,我認為有一本書總能帶給你想要的心靈歸宿感,它就是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

9世紀的美國,經濟迅猛發展,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思潮氾濫,刺激着人們對財富進行瘋狂的追逐。工廠的濃煙取代了裊裊炊煙,高樓的聳立取代了鬱郁森林,機器的轟鳴取代了婉轉鳥鳴,污濁的廢水取代了清澈河流。到處瀰漫着物質的銅臭,人們的精神空間被不斷侵襲,緊接着便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淪陷。面對這些,梭羅毅然選擇"拒降"!他要徹底掙脱那無數的羈絆,他要"做一個幸福的人",要過一種"真正的生活"。1845年3月,梭羅借來一柄斧頭,走進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裏,開墾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這裏沒有工業社會的喧鬧,沒有現代社會的浮華,他與湖水、森林、飛鳥對話,他在船上釣魚、吹笛……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梭羅用寧謐又温暖的文字,記錄下他在瓦爾登湖長達兩年的時間裏的日常生活狀態、思想體悟與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他説"從瓦爾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湖水就像一面鏡子,太多的人從中看到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卻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鏡,放下束縛靈魂的東西。但是梭羅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與命運交叉的城堡裏,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與神聖。他用詩句熱情地歌頌着瓦爾登湖,他的女神,他的情人:

這不是我的夢用於裝飾一行詩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於我之生活在瓦爾登我是它的圓石岸飄拂而過的風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羨慕這樣的詩句,更羨慕陶醉在這詩境中的梭羅。

真正好的作品,帶給人的不應當只是短暫的歡愉。閲讀也不應當被我們視作逃避現實的方式。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告訴我們的不是逃避"無往不在的枷鎖",而是教我們尋找一塊可以照視自己心靈的鏡子,放下靈魂所有沉重的東西,才能得到精神的昇華。

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我也有過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世俗的浮躁與喧囂的渦流中,追逐着財富與功名,束縛了靈魂的自由,迷失了精神的方向。幸運的是《瓦爾登湖》給了我啟示,因為我所在的學校裏也有一方湖,"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卻需要人們睜開那雙發現她美麗姿容的眼睛。我時常漫步在這湖畔,併為她寫下這樣的詩句:三月之晨,細草微風,煙柳繞堤,疏影橫斜,林鳥爭鳴,魚躍有聲,意自悠然。六月夏夜,涼風習習,涳涳濛蒙,端坐待雨,荷塘蓮子,暗香襲人,最是愜意。秋月行空,星垂平野,一泓汪洋,明瑟可愛,桐葉漂逐,信步閒吟,胸中灑然。冬雪揚灑,水天一色,雲氣浮冉,如龍藏焉,踏雪尋梅,濯魄冰壺,莫不暢懷。我還為她取了名字——醒湖,喻示莫要隨波逐流,應保有皆醉獨醒之志。

後來,我在學校組建了"醒湖詩社",編輯出版《醒湖詩刊》,創辦文學網站,開設文學講座,做着自己喜愛又有意義的事情,身邊聚攏了一大批熱愛文學的青年學子,他們作詩填詞賦文,盡情地展現青春的活力與風采。林間清風,湖上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都成為永久的精神財富,他們體會到了生命的幸福和意義。"醒湖"也成為我們共同的"忘形知己",就像那神聖的"瓦爾登湖"。其實,梭羅想教給人們的正是透過純潔透明的湖水看清自己靈魂的面貌,透過悠然空靈的天籟之響聽清自己精神自由的聲音。所以,我認為自己真正讀懂了《瓦爾登湖》。

法國浪漫主義詩人雨果曾説:"我們不只需要一雙腳在地上走,我們還需要一雙翅膀在天上飛。"化用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如果鳥兒的翅膀繫上了黃金,鳥兒便不能自由地飛翔",我説我們的精神之翼也不能揹負黃金,因為,我們不能只有現實的苟且,我們還需要有詩和遠方。

擁有純潔、豐滿的精神之翼吧,讓我們飛翔在自由的天空,體味生命的美好與神聖。

讀瓦爾登湖有感3

美國著名作家哈丁曾經這樣評價《瓦爾登湖》:“《瓦爾登湖》內容豐富而又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

許是在嘈雜社會中生活太久,剛翻開書的我還不太懂哈丁為何如此評價這本書,隨着深入,我似乎漸漸懂了。

《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所見所得,想象彼時的梭羅漫步在瓦爾登湖畔的田地裏,聞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品嚐野果的甘甜,在田埂與農夫並肩坐下閒談莊稼,眼中卻眺望着瓦爾登湖,碧水藍天印在眼中......

我很欣賞梭羅的一種做法,“懷着反正可以再抵押給他的心思,以他開出的隨便什麼價格買下土地”,“甚至會出一個更高的價錢把每件東西都買下來”。我想稱之為“隨意”,而我卻做不到如此的“隨意”,可以説現在已鮮有人能做到如此地步,我又極羨慕這種“隨意”。梭羅擁有的想象力將他帶到遙遠的地方,我們卻被現實折斷想象的翅膀,無法飛翔。想起舒伯特,他也曾在水清林碧的維也納森林居住,這片森林帶給了舒伯特的不僅是心靈的放空,還有靈感,《美麗的磨坊姑娘》便誕生於此,我想這便是大自然的魔力吧。

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是孤寂的,在《訪客》中梭羅説:“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喜愛交際,任何精神旺盛的人來時,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緊緊吸住他不放。”與“朝聖者”交流生活意見,體驗勞動帶來的人生的快樂和自尊,送走嚴冬,迎來春天。在他眼中“春天的來臨,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他是熱愛生活的,是熱愛春天的,春季能給人帶來的是新生的喜悦。雪萊在《西風頌》中有這樣一句話:“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呵,春日怎能遙遠?”人生的冬季來臨,春日怎會遙遠?陽光會照亮內心的每一個角落,一如春日的來臨那般再現黃金時代。人生的低谷自會過去,我們需要勇於挑戰。

在《結束語》中作者講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們身體內的生命像活動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無窮的注入到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着不可思議的愚蠢。”我們的確愚蠢,被慾望遮住眼睛,混混沌沌的行走於世,一生奔波勞碌卻不知心靈真正追求的是何物,我們的確像水,新奇的事物如注入水中的各種東西,是被慾望玷污,還是努力前行追隨夢想,全靠自己的抉擇,我希望每人皆可像後者,“一個人若能自信的向他夢想的地方前行,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願你我都能尋到夢想的地方。

讀瓦爾登湖有感4

又是一個難得清閒的週末,信步走入書店,來到書架前,俯下身來,希望可以挑選到一本讓自己滿意的書籍。

目光正掃過排排各形各色的書,忽的,眼角的餘光瞥見一本封面暗黃又略顯沉淡的文集,插圖是一池略顯灰暗的湖水,旁長盡了蒼綠色的樹木,不過,依舊是一種類似於巴黎聖母院風格的米黃色,赫然寫了四個字:瓦爾登湖。上方則是一行藝術的英文,顯得有些龍飛鳳舞,卻不失優雅,下方則是一行小字:"(美)梭羅—著。

"真是一本奇特的書。"我心裏暗暗讚歎道,外表優雅,不知內容如何,匆匆翻開書,閲讀起來。

看了許久,書裏講的是作者隱居於瓦爾登湖長達兩年又兩個月的時間,講述了附近的優美景色,看似是一本介紹瓦爾登湖的書籍,實際上則是作者對於世間紛擾的一種無聲抗議,和一種避諱。他隱居於自然當中,享受清新與寧靜。使他脱胎換骨,重塑之身。——這種脱胎換骨不同於當年孫悟空被困在煉丹爐裏後經三昧真火磨練後涅槃重生後的脱胎換骨,他更是一種抒情緩和的,使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淨化,縱使作者擁有的一種田園式樂觀的心態,絲毫不受世塵所影響,領悟了人生真諦,而這些,都是都市人而望塵莫及的,心靈不衝淨,不滿足。我們還是會困在單一的死角出不來的。我所喜歡的一個佛教故事正好可以簡單説明:"有一天,梵志拿了兩束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兩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説:"兩手皆空,更放下什麼?"

佛曰:"你應當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拾卻。到了沒有可拾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別的境界。

放下,也正是一種捨棄,想有所獲得,就必須有所放棄。 書中這樣一句也寫得好:"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我們往往可以有一種美妙的猜想,或許他正在湖邊,站在綿軟的草地上,湖面投影出青天白雲,他正跪下,親吻一束剛剛綻放出來的紫色雛菊,四周的青樟樹隨風飄蕩連成一片,這或許就是梭羅對人生的一種不消極,憐香惜玉的精神吧。

往往,心中能反映一切事物,如流水一般,當我們心平氣和的時候,它便是最安寧的平湖秋月,心情微微波動,它便是淙淙的流水,當我們高興時,它便是潺潺。更可能我們激動抒情時,它便是汪洋大海長江滾動,可不管怎樣,終將是如水一般的一種形態,總有它的獨特,一種靜謐,或一種浩瀚。

我們要憐惜,如水之心,即可包容萬象,緩和、靜謐,或許它可以柔軟到可以隨便一觸便失了形,同時也可以擁有剛烈到這天下無一物可擊散的一面,卻也可以用有滋潤萬物的能力,同時卻也可毀滅這世間的能力,這便是水的善變,水才真正懂得以柔克剛的境界。

其實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懷着一顆如水一般的心態,放空自己,讓純淨、潔淨填補內心,讓善良剛毅武裝心情,怕是到哪裏都一樣的,只不沾染世俗塵埃。心如水一般見明,不論是瓦爾登湖也好,都市也好,也就都一般的釋然了。

讀瓦爾登湖有感5

很多的言情小説中,女主角談論過你,很多的作者評價過你,也從很多的文學愛好者那兒聽説過你。

當我把你拿在手中,懷着無比膜拜的心情,激動地翻開你。徐徐讀來,平靜安寧便在心底氤氲開來。

這是一本享譽世界的名著,是美國作家亨利、大衞、梭羅所著。書中涉及了經濟、農場、木屋、禽獸、動物、自然、聲音、孤獨等很多內容。像我這樣的淺薄之人來寫你,也只能寫出一丁點皮毛,一丁點碎玉。我看完之後,合上書卷,也像有本言情小説的女主所説的,沒覺得好,有點讀不懂。但有些句子卻讓我摘記下來。

一個人的富裕程度如何,就看他能放得開多少東西。

我們需要荒野的滋養……我們必須看到自己的限度被超越。

每個早晨的降臨都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邀請,使我的生活變得和大自然本身同樣的樸素,也可以説,同樣純潔無暇。

我們一定要學會覺醒,並保持清醒。

人類毫無疑問有能力靠自覺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生活,我認為這是世間最鼓舞人心的事實。

可是我們仍然生活得很卑微,像螞蟻一樣。

時間無非就是供我們垂釣的河流。智力是利器,它能洞徹事物的奧祕。

讓我們像大自然那樣從容不迫地度過每一天。

晨風永遠吹拂,創造性的詩篇永不中斷,但能夠聽見這種樂音的耳朵卻不多。我發現孤獨在大部分時間裏都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

我們得益於太陽的光和熱,也該配以相應的信任於寬宏的胸懷。

我喜歡回到自己的地方,不喜歡走到引人注目的地方炫耀。但如果可能,我要與宇宙的創造者攜手同行。

我常常想,即使我富可敵國,我的目標任然是一樣的,手段也是一樣的。

像這樣的既富哲思又不乏警示的佳句,書中還可信手採擷。

葦岸評這部作品:是瑰偉的富於思想的散文著作。而我從這部作品的字字句句,卻讀出了清閒散淡之意。清淺而散淡,精微而幽眇。

它的閒適散淡在於作者的性情,至情至善,在於作者所生活的所選取的環境——瓦爾登湖,在於文辭的平靜和不動聲色。

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這章中作者是這樣描述的:我坐在一個小湖的岸邊,大約在康克德村南面約一英里半的地方,地勢比村子略高一點,就在市鎮與林肯之間的一大片森林中間,在我們唯一聞名於世的戰場“康克德戰場”南面約2英里處,但我所處的地方是在林中極低的地方,所以半里外那片和別處一樣林木葱鬱的對岸,就成了我最遠的地平線,在頭一個星期不管什麼時候,我往湖上眺望,它就像是個高高懸掛在山邊的冰川湖地不比其他湖泊的睡眠高出很多,當太陽升起時,我看見它脱下了夜晚的霧衣,湖上輕柔的漣漪或波平如鏡的湖面也逐漸地在各處顯露出來,武器就像幽靈一樣,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各個方向隱入森林,像一次夜間祕密集會散場那樣。正是這露水白天還披在樹上,像在山腰那樣,比通常停留的時間更長……以下還有細膩的描寫。

梭羅畢業於哈弗大學,愛好測量,需求甚少,從未婚配,孤獨一生,淡泊寡慾,這就決定了他的性情,也決定了他得筆墨的基調,也決定了他超凡出塵的大家風範。

時光清淺,靜水深流,像《瓦爾登湖》這樣的一書在手,便是現世無擾,歲月靜好。

讀瓦爾登湖有感6

説起《瓦爾登湖》,其實早在高中的時候就有閲讀過。在高中繁忙的,三點一線的生活之下,書中美好風光和淳樸的田園生活實在是令我向往。現在大學重新翻閲這本書,仍給我心靈的滋潤。它仍然具有哲學的成分,但並不像《蘇菲的世界》一樣晦澀難懂,他給我們啟示的,是生活的哲學。

許多人錯誤的認為,梭羅他隱居了。不,他並沒有,他只不過是體驗了一番農村的淳樸生活。在十九世紀的美國,城市文明的發展;已經是有了相當規模的了。他“逃離”到了距離城市16公里外的郊區,親手搭建起了自己的小木屋。這真的是足夠的鄉村化了,因為在我們老家,家家户户現在的新老住宅都是村民們攜手或者自己親手搭建的。我也曾經參與其中,所以我非常能感受到梭羅筆下的小木屋是多麼的具有平民化氣息的。

令人嚮往的,無非是他筆下的生活了。湖泊,樹木,還有淳樸的村民們。湖畔的風景作者是用了一定的筆墨的,我的老家門前也有一口大湖,每每讀到作者描寫湖的段句時,總能夠讓我想起我的老家。梭羅的屋子設施極其不完善,區塊功能的分類也很不健全,不明顯,現在國內的農村大多也是如此呀!他的木屋從不會上鎖,也沒有門栓,甚至向大眾開放。有人“到訪”他的家時,屋內的設施及食物可是隨意的使用和攝取。設想民風不淳樸他會有如此嘗試?當然與梭羅“逃離”的哲學也有一定的關係,他並沒有刻意的去保護他的財產,別的動物進來亂搗一通,他也只是感慨一下。高三,與現在大學的感慨也一樣,那裏的生活太美好了。

這樣的生活,讓我們的心靈保持潔淨呀。這樣説貌似我上升的有點快了。但是對於農村出身的我,我的體會就是這樣。城市與農村的差別真的是太大了。不幸的是,農村人民內心的純潔正在被一點點的蠶食,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功利化。農村本是我們融入自然的最好窗口,但……哎……“瓦爾登”越來越少了。我還是留念我小時候的農村。那裏的生活可謂是筆下的一大特點,它是我最留意的,淳樸的生活讓人們不虛標,懂得知足。最主要還是品味生活的過程,感受上天的饋贈。反觀現在有時間就聚會泡吧來宣泄工作上早出晚歸的壓力,一瞬狂歡,便跌落低谷,之後又再覓高潮的生活,湖畔生活真的來的健康,自然,舒服,淳樸的多。

讀瓦爾登湖有感7

我花了一個下午,讀完了梭羅的《瓦爾登湖》。那是一個靜靜的下午,世人忙着他們的事情,我做的只是閲讀。徐遲在譯本序言裏説這是一本靜靜的書,然而收穫的快樂,使我想叫喊,無法安靜。我讀了多久,就快樂了多久。之後,夜慢慢瀰漫了上來,我走到户外。腳踩大地,感覺它已變成了一個富礦,我面對着數之不盡的珍寶,歡喜異常。抬頭望天,星空像是為我開啟了天幕,在那裏我看得到天使的笑容,那麼美好與玄妙。我知道瓦爾登湖已化做神的一滴温和的淚,滴到了我心上。

梭羅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做過一段時間教師。那段生活賦予了他細緻入微的觀察技巧。他發現每個人都可以變的富足與無憂,只要我們“有蹼的腳穿上帶翼的靴”。他用博大温和的心,一針一線密密縫,為我們縫出了一雙這樣的靴子。

瓦爾登湖附近是他的老師和朋友愛默森的私人領地。徵得他的同意後,梭羅拿起一把斧頭,勇敢地走了進去。“人類在過着靜靜的絕望的生活……可是不做絕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種表徵。”在湖畔,他用雙手建起了一個約14平米的小木屋,開始了他兩年兩個月零兩天的生活。在這段不朽的時間裏,他自己開荒種地,或漁或耕,得以餬口,思考和寫作。

他過着至儉的生活,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裏,和瓦爾登湖水,岸上的鬆,飛翔的小鳥,林間的花叢一樣,沐浴在無量的光輝裏,他的思想變得更加深邃和寧靜。文明社會把生活變得越來越複雜,人們卻找不到原始生存狀態下的充實和幸福。看着那些勞碌了一天的人們,我想告訴他們:親愛的你們啊,快到這裏來,聽聽梭羅怎麼講。

他不勸説大家放棄掉我們的文明,走向深山老林,都過上自耕自種的簡樸生活,而是説,“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出並堅持他自己的合適方式。”選擇了你的方式並堅持,一個貧困的人也可以富足的象國王。

對那些愛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的人他説,“從圓心能夠畫出多少條半徑,就有多少種生活方式可讓我們選擇。”你認為成功的路只不過是其中一條。不要拿你的尺子來去衡量和鄙薄另一個。這就象我所看到的一首詩:今日為是,昨日為非;法國為樂,英國為悲。兩千年前,蘇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已為我們上了課:我去死,你們去活;我們究竟誰活的更好,只有神知道。

“幾百萬人清醒得足以從事體力勞動,但是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於智慧;一億人中,才能有一個人,生活的詩意而神聖。清醒就是生活。”我們應該清醒,為了保持我們的理性。雖然一億人中才有一個人過得詩意和神聖,但有了這個嚮往,我們就可以“去探尋生命中更高的緯度”。去探尋,去追求,我們是永遠不會來不及的,即便從現在才開始上路。

“我對於每一個作家,都不僅僅要求他寫他聽來的別人的生活,還要求他遲早能簡單而誠懇地寫出自己的生活,寫得好像是他從遠方寄給親人的信一樣。”《瓦爾登湖》就是那封“遠方親人的來信”,是150年前的梭羅用他的清醒與誠懇寫就。

小澤征爾第一次聽《二泉映月》,説“這樣的曲子應該跪着聽。”《瓦爾登湖》卻讓我站起來,從水沼中走開,並給我“有蹼的腳穿上帶翼的靴”一雙,於是我開始飛翔。那是怎樣的一種美好啊,我禁不住熱淚盈眶。

海子卧軌前,書裏放着四本書,其中一本就是《瓦爾登湖》。可憐的孩子,連死也要帶着它上路。我想另一個天國裏會有他的幸福,在那裏,和梭羅一樣,他開始每天“關心糧食和蔬菜”。他的笑容和他的房屋一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梭羅説瓦爾登湖是大地的眸子,更是“神的一滴淚”。我也想去看看這個神奇的地方,還有沒有垂釣種莊稼的梭羅,看看他的小木屋,破舊的四壁閃爍着怎樣的光芒。但是梭羅告訴我,我不必跑到康州去朝聖,瓦爾登湖就在我心中。

讀瓦爾登湖有感8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説:“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閲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

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份恬淡與灑脱,少一分浮躁,其實已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説,都是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生存製造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的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與奴役自然,稱霸自然。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輕輕地從正面翻轉到了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笑傲稱霸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這些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有一句公益廣告詞説:保護綠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我在想,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給“我”什麼真理?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心中的瓦爾登湖世界太擁擠,太複雜。雜這個東西,如今似乎已充斥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充斥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讓我們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或許生活中本就有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脱的雜,本就有許多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誘惑與選擇。只是它們一旦與大學校園本該有的詳和與寧靜發生衝突,我們往往就顯得很無奈甚至無所措手足。

在踏進大學校門之前,自己似乎也從未認認真真地端坐在書桌前,端詳一本自己真真正正愛不釋手的書。手邊放一杯清茶或者什麼也不放,只是任意地隨着書中的人物或悲或歌。窗外必定有很好的陽光,陽光透過窗户傾斜地照進來,於是手影同書影一塊兒跳動。---我想要的快樂其實很單純,我想要的生活其實很簡單。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大學校園遠比我想象中的要繁複蕪雜。

正如我們系的一位老師在課堂上對我們説的,你們現在誘惑太多。大學校園裏的誘惑的確不少,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墮落的也有高尚的;有侵蝕人靈魂的也有把它送入天堂的---或許你認為我説得太過,但至少,在我看來是如此。我進了一個很不被看好的專業,成天抱着一疊磚頭似的書穿梭在校園裏,在其他人或驚異或好奇的目光下游來游去。其實我並未怎樣地喜歡或者是厭惡我的專業,只是單純地感到它帶給我的單純的感覺。蕪雜的心緒會慢慢寧靜,流逝的時間彷彿也會止步---當你沉浸在書香瀰漫的大千世界中的時候,當你用心去感觸穿越時空的偉大的時候,當你伏案奮筆疾書的`時候,當你披着晨曦的微光書聲琅琅的時候。越是複雜的環境,越是需要一份難得的沉澱和寧靜。也許這個專業並不是我最適合的,但卻是最適合我的。也聽到師兄師姐們説過,這個專業教給我們最多的就是非功利的清澈的智慧,這將是我們一輩子都受用無窮的。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的話,我還是會微笑着選擇它。

我想是的。每個人追求的生活模式都不盡相同,但我敢肯定,簡單、寧靜、踏實不僅僅是我想要的,也是每一個人都從心底裏真正渴望的吧。於是乎我們不難理解梭羅為什麼要遠離塵囂獨居湖邊的小木屋過着那種原始的生活,只是因為他要守望自己心中的那片寧靜,守望心中的瓦爾登湖。在寧靜中拋開繁蕪,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敢説我也找到了,只是沒有放棄努力的希望。任庭前花開花落,天上雲捲雲舒,執着地堅持你內心的那份可貴的安靜詳和吧,不要讓雜掠奪走了它:它應該是深邃的瓦爾登湖,波瀾不興,清澈透明---而且閃爍着粼粼的波光。

讀瓦爾登湖有感9

初次接觸到《瓦爾登湖》,是在微信讀書上,可惜微信讀書一般都被我用來打發閒暇的時間的,不適合被我用來讀這些名著,名著還是讀紙質書來的有感覺。直到有一天我覺得自己的語言是如此的匱乏,面對大自然的美景,深有感觸,卻沒法用與之相配的語言表述出來時,我覺得自己有必要看些寫景的書了,於是《瓦爾登湖》就成了我選擇的一個目標。可是在我讀到目錄中的第一個內容《經濟篇》時,我一度以為我買了一本假書,還懷疑這些內容是不是梭羅寫的,可是翻來翻去發現這本書,這個章節確實是他寫的,突然有些失望,有些不知所措,説好的瓦爾登湖呢,説好的湖面美景,優美詞句呢?於是,書的第一個章節被我讀到一半就棄之一旁了。

直到今天晚上,這本書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手上,我跳過了第一章節和第二章節,直接來讀第三章《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和第四章《閲讀》,我發現我漸漸地被當中的內容吸引了。也因此知道了當初自己以為瓦爾登湖就是一篇極佳的寫景的作品是一種大錯特錯。

梭羅的研究專家哈丁説,《瓦爾登湖》至少有五種讀法:

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

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

3.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

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

5.作為一本神聖的書。

看到這句話,有種作者雖然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卻認為這是一種幸福的體驗的感覺!

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樣地簡單,也許我可以説,同樣地純潔無瑕。 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紀念的時節,是覺醒的時辰。

不管怎樣,人要有信仰的活着,每天的黎明將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將“藍顏色”説成是“天空的染料製造廠中最真實的出品”,這個説法真的很新鮮!

這也許就是梭羅最終的目標讓知識之花開遍世間的每一個角落。一個村子應該是一座大學,老年的居民都是研究生。人的一生目標都放在了自由學習上!

讀瓦爾登湖有感10

瓦爾登湖上冬去春來,河水的流逝,松脂的芳香,鳥雀的啼鳴,帶給我們無限的神往…… ——題記

炎炎的夏日令人厭煩,悶熱的空氣使人做事都會覺得焦躁不安。下午我躲在空調房裏涼快着,順手拿起了《瓦爾登湖》,讀着讀着,慢慢地心變得靜謐清涼了,人就不由自主地跟隨着亨利?戴維?梭羅(美國作家)離開了現代文明的大城市,來到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鎮,停留在瓦爾登湖畔,享受着那種自然、真實、簡樸的生活,也一點點體會到了他對人生、社會、生活的認識及思考。

梭羅展現給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澄明、甜美、素雅的世界,很安靜、很獨特。也許當生活歸結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時,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瓦爾登湖》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瓦爾登湖》畢竟是作者一個人在遠離世俗的環境下所思考的結晶,但梭羅無時無刻不在緊扣世人的常態,來仔細地剖析人們的心靈。尤其是他對閲讀的思考讓我印象深刻,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

梭羅愛讀書,因為書是一切知識的源泉。“無論我們多麼讚賞演説家偶爾爆發出的流利口才,但是,往往遠處於稍縱即逝的口頭語言的背後或高居其上的,是最崇高的書面文字。就像佈滿繁星的蒼穹隱在浮雲的背後一樣。”“書本是世界的珍室,多少世代與多少國土的最優良的遺產。書,最古老最好的書,很自然也很適合於放在每一個房屋的書架上。它們沒有什麼私事要訴説,可是,當它們啟發並支持了讀者,這時候書對於人類的作用就大於國王和皇帝的影響。”在這裏, 梭羅給我們講了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當目不識丁、也許還是鄙視一切的商人,通過魄力和勤奮掙得了垂涎已久的閒暇和衣食無憂的生活,進入了財富和時尚的圈子以後,最終不可避免地會轉向那更高的然而卻也難以企及的知識和財富的圈子,這時,他才會意識到自己文化的殘缺,以及他一切財富的空虛無用,不可以自滿,他煞費心機,要給他的孩子以知識文化,這正是他敏鋭地感到自己所缺少的。”

既然讀書那麼重要,那我們應該讀怎樣的書以及怎樣去讀書呢?大多數人對於閲讀的態度,都認為是它是一種生存的工具。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閲讀的訓練,讀各種各樣的書,或許還可以對教科書裏的文章、詩詞背得滾瓜爛熟,但我們是否能真正領會字裏行間深刻含義呢?大多數同學會認為只要記住要點及文章的主旨,應付考試就夠啊。

可是梭羅卻是這樣認為的:“讀得好書,就是説,在真實的精神中讀真實的書,是一種崇高的訓練,這花費一個人的力氣,超過舉世公認的種種訓練。這需要一種訓練,像競技家必須經受的一樣,要不變初衷,終身努力。”啊,原來,我們要讀好的書,要讀真實的書,的確時間很寶貴,尤其是我們中學生,平時能抽出時間讀點課外書都覺得是很好的享受了,不好好選擇閲讀的對象,還真覺得對不起自己呀!當我們拿到一本好書之後,未閲讀之前,且聽聽梭羅的建議吧,“書本是謹慎地,含蓄地寫作的,也應該謹慎地,含蓄地閲讀。許多人學會了閲讀,為的是他們的可憐的便利,好像他們學算術是為了記賬,做起生意來不至於受騙;可是,閲讀作為一種崇高的智力的鍛鍊,他們僅僅是淺涉略知,或一無所知;然而就其高級的意義來説,只有這樣才叫閲讀,決不是吸引我們有如奢侈品,讀起來能給我們催眠,使我們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種讀法,我們必須踮起足尖,把我們最靈敏、最清醒的時刻,獻予閲讀才對。”

現在我們可能都按照梭羅所説的去做了,然後會覺得自己很不錯,收穫了很多,真的是這樣子的嗎?《瓦爾登湖》第三章也展現了梭羅有關閲讀的許多新的認識。“別期待着你能從書中獲得多大的益處,別想着讀多少書就能有多大的學問。”詩人馬斯特馬説過:“讀書的美妙之處在於,舒適地坐着也可以馳騁自己的思想。”舒適地坐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當翻開一張紙飄來一縷縷墨香,思緒飛揚,那真是一種美妙的享受。

有人覺得我們與書中的世界相隔太遙遠,產生的共鳴不多。但當你靜下心來也許會不同吧。“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像它們的讀者那麼了無生趣,或許某些文字就能鍼砭時弊。倘若我們真能傾聽和理解這些,那對我們的生活將大有裨益,勝過清晨和春天,並可使我們的生活煥然一新。”書能給人帶來智慧,但前提是讀者得先有智慧,而不是一味追求讀幾本書就成為聖人。當我們真正想問題時,“今天我們難以啟齒的,或許在一些書裏已經出現了。那些困擾,迷惑我們的問題,也同樣為難過所有的智者,而每個智者都用各自的言語和人生,盡力地去解答這些問題。再者,擁有了智慧,我們才能有開闊的胸懷。”

以上只是我閲讀了《瓦爾登湖》第三章之後,一點點的想法和理解,我相信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本書只有不停地去閲讀,我肯定我還會發現更多值得我去珍惜的。今天,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瓦爾登時刻都能在我們的心中聲聲唱!

就讓這文章戛然而止吧,我已決定不給它寫結尾,在青春尚未結束的如今,不願意寫下這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