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楊玉環

楊貴妃趙飛燕的不孕之謎

欄目: 楊玉環 / 發佈於: / 人氣:2.29W

在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美女楊貴妃和趙飛燕都因其具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而受到當朝皇帝的迷戀。

她們卻沒能為皇帝留下子嗣,因為她們都不孕。研究證實,導致不孕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生殖系統的異常可造成不孕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以及內分泌系統的疾病也可導致不孕,比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異常等。根據史料中對楊貴妃和趙飛燕的記載可以得知,她們二人均不可能患有上述疾病。那麼,導致她們不孕的原因是什麼呢?下面,筆者就為大家解開這個謎團。

趙飛燕

趙飛燕是西漢漢成帝第二任皇后。她因具有妖冶冷豔的容貌和絕妙的舞技,受到漢成帝的寵幸,貴傾後宮。據史料記載,趙飛燕原名趙宜主,以身輕如燕而聞名。因她窈窕秀美,憑欄臨風,有翩然欲飛之美,故在其入宮以前,鄰里多以“飛燕”譽之。久而久之,人們漸漸忘記了她的本名,而把她叫做趙飛燕。趙飛燕輕盈的體態和出眾的舞技,使得她在後宮嬪妃中鶴立雞羣。她在表演一種舞步時,手如拈花般顫動,身形似微風輕移,令漢成帝十分着迷。一次,漢成帝在後宮太液池的瀛洲高榭上專門為她一個人舉辦一場舞技表演。漢成帝親自以玉環擊節拍,並命馮無方吹笙為其伴奏。趙飛燕隨着《歸風送遠曲》翩翩起舞。説來也巧,突然一陣風起,趙飛燕薄薄的衣袖隨風飄舞,好像真的要隨風仙去一般,多虧馮無方及時抓住她的雲水裙,才有驚無險。通過這次歌舞表演,漢成帝怕大風真的把趙飛燕帶走,故不惜斥巨資為她建造了一座名為“七寶避風台”的宮帷。由此可見,趙飛燕在漢成帝心中的地位無人能及。兩年後,趙飛燕便被冊封為皇后。相傳,漢成帝曾命宮女手託水晶盤,令趙飛燕於盤上歌舞。不過,趙飛燕雖然得到漢成帝的專寵,卻從未懷孕。據史料記載,趙飛燕為了使肌膚白皙嬌嫩,把一種叫做香肌丸的祕製藥丸塞入肚臍中。這種藥丸是由麝香、高麗蔘、鹿茸等名貴藥物經祕法煉製而成。相傳,將此藥丸放入肚臍內,可使人膚如凝脂,肌香甜蜜。但此藥有一定的副作用,這正是導致趙飛燕不孕的原因——宮寒。宮寒是傳統中醫學中的一個術語,直白地説就是“子宮寒冷”。中醫所説的“子宮”與西醫所指的子宮不同,它包括的範圍要更大些,是子宮、卵巢等生殖系統的全稱。中醫認為,宮寒是指女性腎陽不足致使子宮虛寒,可導致不孕。現代研究證實,宮寒的女性多表現為月經延後,少則推遲十多天,多則推遲兩三個月。通過B超檢查會發現,這類女性在行經期間均不能正常排卵,所以會導致不孕。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子宮的温度偏低不適合精子着牀以及胎兒的生長,即使能夠懷孕也非常容易流產。因此,女性在準備懷孕前,調理好子宮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趙飛燕過於瘦弱也是導致她不孕的原因之一。研究證實,女性過於瘦弱,其體內的脂肪嚴重缺乏,雌激素的水平降低,就會使其出現週期性的月經紊亂甚至閉經,導致其不孕。據統計,在患有不孕症的女性中,有6%的女性體重過輕。

楊貴妃

楊貴妃本名楊玉環,17歲時被冊封為壽王妃。天寶四載(公元745年),27歲的楊玉環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此時的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面如芙蓉,眉若柳葉”、“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所以她迷倒了李隆基。但是,後宮佳麗三千人,李隆基為什麼獨寵楊貴妃一個人呢?很多學者認為,這和楊貴妃豐腴的體形有關。唐朝人以胖為美,據史料記載,楊貴妃走幾步路就會嬌喘不已,香汗淋漓,可見她的體態偏胖,這正是李隆基喜歡她的另一個理由。然而,體形肥胖也恰恰是導致楊貴妃不孕的原因。現代醫學認為,肥胖是指由於機體攝入能量與消耗能量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導致多餘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聚積於體內造成了體重的增加。體形偏胖的女性,其生殖系統會接收到與服用避孕藥物同等效果的信號,使卵巢自動中止排卵。此外,肥胖不僅會影響卵巢的正常功能,還會對子宮構成威脅。肥胖女性的脂肪組織可將血液中的一種雄激素轉變成一種雌激素,而這種雌激素與其他雌激素相比,更具有致癌性。因此,肥胖的女性更易罹患宮體癌。研究證實,肥胖的女性發生不孕的概率要明顯高於體重正常的女性。

在我國曆史上,楊玉環與趙飛燕都以美貌著稱。然而這兩位美人“環肥燕瘦”,都不是很正常。中醫認為,形體偏瘦的女子多因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虛弱、陰血不足、胞脈失養,或因後天房事不節、腎精不充、衝任脈虛導致腎氣不足、胞宮虛冷而造成不孕;形體偏胖的女子則多因素體肥胖、脾腎陽虛導致藴生痰濕、氣機阻滯、衝任不通,或因後天恣食膏粱厚味或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鬱結、氣血失和、血瘀凝結、症瘕積聚,積於胞中而造成不孕。

拓展:

楊貴妃簡介

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用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形容四人

楊貴妃故鄉有三個説法,一説廣西容縣,一説陝西華陰,還有一説山西蒲州。據元、清版本《容縣誌》記載:“世傳唐太真故里,有井曰楊妃井,久已湮塞,鄉人為立楊妃廟焉。”這就是楊妃廟的由來,它曾被摧毀,只餘下一個遺址,後來又多次得到修復,而來訪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楊貴妃是不是容縣人,歷來就是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記錄了楊玉環傳奇的一生。碑文是與楊貴妃同生長在唐朝天寶年間(約公元734年——755年)的四門助教(四門指四門大學,是唐朝最高學府太學的組成部分,四門助教相當於今天北京大學的教授)許子真撰寫的,曾經立於容城東一百二十步,並收錄於皇家編寫的《永樂大典》、《全唐文》等史書。《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記載有“楊妃,容州楊沖人也,離城一十里,小名玉娘。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大被寵遇。天寶間冊為貴妃。”這是當前史學家能夠找到的最貼近楊玉環時代的人所寫的官方文章了。因為唐朝的容州是嶺南的大州,管轄包括今天原越南、海南、廣東一部分在內的十四個州六十多個縣。而今天的容縣在當時稱為“普寧縣”,所以這個碑名叫“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儘管關於楊貴妃的生地全國有多種版本,但最能讓人信服的目前還是這個《全唐文》裏的楊妃碑記。此外,楊貴妃的一個食性愛好——好食荔枝也可以説明這一點,一個人去家鄉千里萬里仍想着“八百里加急”送來荔枝,這自然是小時候就養成的嗜好了。而在當時的氣候環境,四川和西安顯然是不可能長有荔枝的。

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原名楊芙蓉(故有芙蓉出水),小字玉環,道號太真,陝西華陰人,後隨家遷至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市韓陽鎮獨頭村)。楊貴妃身高1。64米,體重138斤(有待查證)。自小習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羣。她原為玄宗第18子壽王之妃,後經大臣推薦,唐玄宗見她有傾城傾國之色,後招入宮做女官,天寶四年封為貴妃,從此楊門一族權貴顯赫。天寶十五年安祿山起兵造反,沉迷於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倉皇南逃。途經馬嵬坡,大將陳玄禮和部下認為楊家禍國殃民,怒殺楊國忠,迫使玄宗賜楊玉環自縊。貴妃死時,年38歲。

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有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所以荔枝又稱"妃子笑"。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説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曆六月初一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四川崇慶)司户,叔父楊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後來又遷往永樂(山西永濟)。所以問楊貴妃是哪裏人,有説廣西容縣的,有説四川的,有説山西永樂的,莫衷一是。就我看到的《唐國史補》有言: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雖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體有狐臭,因此特別喜歡沐浴。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 楊玉環(719—756),號太真,蒲州永樂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開元二十二載(734年)她被冊立為李瑁的妃子,後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這位以胖為美的楊貴妃,是最簡單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她真叫玉環嗎?

大名鼎鼎的楊貴妃,芳名是什麼?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舊唐書》與《新唐書》裏沒寫,《資治通鑑》裏也沒有明確記載,《長恨歌傳》只説她是“楊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楊貴妃死後大約100年,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裏才第一次提及:“楊貴妃小字玉環”。後人沿用至今。對此,有一種不同的説法,鄭嵎的《津陽門詩注》裏説:“玉奴,太真小字也”。鄭處誨和鄭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進士出身,所以他們的説法都有可信的理由。當然,也可能這兩個名字都屬楊美人,一個是真名,一個是暱稱。

管楊貴妃叫什麼,那個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歡。説他是老男人,一點不假,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楊氏才22歲,而他已經56歲了。老是老點,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夠為所欲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麼,而且也不管她嫁沒嫁人,甚至都不考慮她嫁的是自己的兒子,只要他喜歡,便一定要奪過來。

唐玄宗看上楊玉環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時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愛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沒有衞道士哭鬧着向皇上諫勸什麼“人倫之理”。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唐玄宗還是做了一些枱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着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説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並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着就迫不及待地將楊氏迎回宮裏,並正式冊封為貴妃。楊玉環不僅長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玄宗自然極為喜歡。不久,楊玉環便專寵後宮,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一切待遇(儀體規制)也都是皇后級別。

對此,唐人李商隱有話要説。他在《驪山有感·詠楊妃》裏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看來壽王真是鬱悶至極、尷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顧人倫,依然要奪子所愛,那就只能感歎楊玉環的美色太有誘惑力了。不過,根據常理推斷,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可能不僅是貪圖美色和牀笫之歡,更是將她當作生活體貼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猶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侶。

如《舊唐書》所述:“太真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裏的評語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專房宴”的提示。後世諸多文學作品,極盡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貴妃“以色邀寵”的本領,我以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當然,再老的男人,對美色還是很受用的,何況這位美人兒長得如天仙一般。

《霓裳羽衣曲》

楊玉環除卻容貌出眾,更令玄宗神魂顛倒的是她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修養。史載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這就難怪他會將她視為自己的藝術知音和精神伴侶了。這一點,從他“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的欣喜語氣裏便可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對曲樂、舞蹈都頗有研究,不少貴族子弟在梨園都曾受過他的訓練。《舊唐書》裏記載,玄宗曾組建過“宮廷樂隊”,選拔子弟300人,宮女數百人,招呼他們作指導。對於這樣很有才情的“藝術”帝王,精通音律的楊玉環自然顯得格外有魅力。據説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開一場演奏會,貴妃積極應和。當時貴妃懷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此,有白居易詩為證:“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楊玉環還是個擊磬高手,她演奏時“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梨園弟子,莫能及之”。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令人以藍田綠玉精琢為磬,並飾以金鈿珠翠,珍貴無比。

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鬱鬱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並賜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后。

楊貴妃有三位姐姐,皆國色,也應召入宮,封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虢國夫人楊花花排行第三,以天生麗質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國夫人》詩云:“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金門。卻嫌脂粉涴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杜詩詳註》卷二)乃為事實之寫照。

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温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此外,楊玉環在宮中與安祿山有染,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今陝西興平市有楊貴妃墓,佔地3000平方米,墓側有李商隱、白居易、林則徐等歷代詩碑。臨潼驪山北麓有華清池,傳為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遺蹟,其中尤以“貴妃池”更為著名,傳為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故又稱“妃子湯”,池側有“涼發亭”,傳為貴妃浴罷涼髮梳頭之處。這些名勝古蹟因為與古代著名美人楊貴妃有密切關係,而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