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王之渙

涼州詞王之渙背景

欄目: 王之渙 / 發佈於: / 人氣:1.37W

王之渙涼州詞的背景是怎樣的呢?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詩句佔據很重要的位置。瞭解涼州詞背景是學習涼州詞古詩的關鍵。下面小編為大家揭曉涼州詞背景,歡迎閲讀。

背景是正值盛唐,塞外邊關,作者有感而發.

這是一首古代邊塞詩,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 開元間,王之渙與高謫.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到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多 伶人中最美麗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後來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在當時為人所傳誦。

此詩所要表達的正是作者對戍邊將士不得還鄉的懷鄉之情的感慨,作者先從關外一派廣闊的景象,也寫出古城在眾山之中的孤僻之感,從而表達出戍邊將士的豪邁豪壯的氣勢,為了國家背井離鄉,讚揚了這些將士.而後句轉而寫吹楊柳之曲,現思鄉之情,而這思鄉之曲就是春風而進也無法傳到故鄉,寫出了對這些思鄉戰士的憐憫之情,但這種憐憫藏於大悲大壯之中不顯一絲消沉.

【原文】

涼州詞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黃 河 遠 上 白 雲 間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萬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羌 笛 何 須 怨 楊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風 不 度 玉 門 關 .

【作品介紹】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第二首詩反映的是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詩歌以漢代唐,寫一位邊地首領到唐朝來求和親而未能如願,通過描寫其行動與心理,從側面烘托唐朝國勢的強盛。

【賞析】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説“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説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裏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Tags:涼州 王之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