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王勃

《滕王閣序》教學內容的確定

欄目: 王勃 / 發佈於: / 人氣:9.45K

王勃的《滕王閣序》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中的一篇較難的文言文。

《滕王閣序》教學內容的確定

《滕王閣序》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中的一篇文言文。作者王勃是少年才子,“初唐四傑”之一。作為久負盛名的駢體文,《滕王閣序》文采斐然,其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如“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等。但是作為教學文本,學生學起來有很大難度,一者文章很長,二者文中有四五十處典故,所以實在不易解讀。對於這樣的文言文,如果還是按部就班逐字逐句地串講和對譯,估計沒有七八個課時是完不成的,而且學生也很難真正理解和感受此文的偉大意義。為此,筆者試圖嘗試長文短教,難文簡教,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收穫知識,又獲得精神享受。於是筆者確定瞭如下的教學內容。

一、自主閲讀,掃清文字障礙

字詞的疏通是解讀文言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本文也不例外,鑑於本文典故眾多且難度較大,筆者在該環節主要做了個兩個設計。首先,讓學生快速閲讀,搜尋、彙總文章中的成語,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不知不覺地掌握文意。 然後,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詞句進行師生釋疑,這篇課文雖然課下注釋幾乎每句都有,卻又不盡詳細,且有值得商榷之處,比如: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一句,課本對於“龍光”的解釋簡單之極,只説是“寶劍的光芒”,學生看了很糊塗,寶劍從何而來?筆者翻閲史書,發現初唐時的洪州大概在古楚地的位置,而楚地是盛產寶劍的地方,比如著名的“干將、莫邪劍”,這樣才能説是“物華天寶”。

再説“雄州霧列”,文中説是“雄偉的大州像霧一樣湧起”,試問:大州怎麼湧起?還有人認為這兩句是運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合起來説就是“雄州俊才霧列星馳”,以此來比喻洪州城中的人才多且為國家大事急速奔波。筆者認為也不妥,因為《滕王閣序》是一篇駢文,文中有很多工整的對偶句,且文意前後都有照應,若如上所説,這句和上下句的語境就不一致了。筆者比較認同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給的註釋,説“雄州霧列”是指洪州境內的建築如雲霧排列,到處都是,“雄州”就是大州。説“俊採星馳”是指有才能的人士如流星一般奔馳驅走,“俊採”指有才華的人。

“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這兩句也有典故,註釋沒有提及。教參書説“日下”一典源出《世説新語・夙惠》,多比喻嚮往帝都而不得至,希望和理想不能實現之意,這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另有一典出自《世説新語・排調》,説的是:晉代文學家陸雲、荀隱兩人互不相識,一起在張華家中會面。陸雲拱手説:“我是雲間的陸士龍。”荀隱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鳴鶴。”因為這副對聯,以“雲間”對“日下”,成為詩家常用的駢語。由於用典,這句就有了兩層意思。一是説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遊目騁懷,正好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二是借典故來含蓄地表達自己像陸雲一樣少年高才,卻遭遇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正好和下文“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應。這樣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貫通上下文。

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對字詞的解讀要準確透徹。

二、梳理思想,着重於文本內在結構的探究

每個文本都是獨特的結構體,文章的內在框架,就像建築物內的鋼支架一樣支撐着整個文本,使得文本或高大巍峨,或小巧玲瓏,或樸實厚重,或別緻精美。教學《滕王閣序》,把握其內在結構是理解作者思路、文本生成過程的關鍵。《滕王閣序》原題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據此,筆者將學生分成四組進行閲讀,以原題為思考集結點,集體梳理全文框架,然後交流。

筆者認為較長的文言文內在結構的梳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思路、情感變化,有助於加快背誦,這樣的探究很有必要。

三、鑑賞美景、探究悲情,着重於作者情感變化的探究

《滕王閣序》是一篇餞別的文章,但作者並沒有把寫作的重點放在對宴會主人和客人的歌功頌德上,從全文來看,作者重點抒寫的是自己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他藉助眾多的典故,反覆抒發這種苦悶,“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但是,作者的這種悲情不是無緣無故生髮出來的,而是有感而發,有觸動他悲情的點,這“觸點”就是滕王閣美景。因此筆者認為,“美景觸動悲情”是本課必須探討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可用幾個有效問題來引導。

首先,讓學生在精讀2~4段的基礎上,先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出理由,再説説作者在觀景的過程中有沒有情感變化。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味文章的語言美,同時也能明顯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變化――由樂到悲。

“樂極生悲”,雖然,他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消沉,他用“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等句來説明一個人即使年老,也應該朝氣蓬勃,堅持理想,即使貧窮,也不能拋棄志向。可見“悲極”之後卻不是“更悲”,而是一種豁達,一種堅持,就好像蘇東坡在《赤壁賦》中一樣釋然。

概言之,這篇文章,在着意鋪敍美景之後,由遊覽的豪興,陡然生出自己對人生仕途的感慨,表白自己雖報國無門卻絕不棄青雲之志的堅定態度。其中雖有悲愁情緒,卻是很短暫的,交織於作者內心的是希望與失望、追求與痛苦,奮進與失意的複雜情感。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謂“有效”,筆者認為即是學生在聽、説、讀、寫、思等方面有所得。語文課的教學不同於其他科目,教學內容存在着極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因此要想打造高效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確定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