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王勃

王勃送別詩的名句

欄目: 王勃 / 發佈於: / 人氣:2.7W

王勃作為我國著名的詩人,寫下了很多的詩,其中多數為送別詩。下面小編收集了王勃送別詩的名句,供大家參考。

王勃送別詩的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賞析:

這一句詩成為了千古名句,被用於朋友親人之間離別時的祝福語。而王勃也因為這一千古名句,受到了人們的敬仰。

《重別薛華》

王勃

明月沉珠浦,秋風濯錦川。

樓台臨絕岸,洲渚亙長天。

旅泊成千裏,棲遑共百年。

窮途唯有淚,還望獨潸然。

賞析:

這一首詩是王勃與自己的好友薛華離別是,專程寫來送給薛華的。而薛華在拿到了王勃為自己寫的這首詩之後,心中十分的感動,而王勃與薛華兩人之間的友誼也進一步加深。所以,每當朋友離別之時,除了會送上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外,同樣還會送上《重別薛華》當中的詩句,一表達自己與朋友離別所產生的不捨之情。

《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賞析:

首聯即切題。“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是説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艱難的路。當友人踽踽獨去,沿途問路時,心情是多麼的惶惶不安。此聯中一個“窮”字、一個“獨”字,乃傳神之筆:窮路悽悽送摯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作者,也是遠行人薛華心情的真實寫照,語意雙關。

頷聯“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緊承上聯“窮路”、“問津”而深入一層述説:在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顆悲涼失意的心作伴,這簡直會拖垮人生不過百年的孱弱身體。這二句是作者發自肺腑之語。詩人聯繫自己仕途的坎坷,結合自身的抱負有感而發。所以,詩意就不能僅僅理解為只是在向遠行人指出可能會遭受的厄運,其實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親身感受到的切膚之痛。

寫到這兒,作者覺得意猶未盡,還不足以傾訴心聲,更不忍與知音就此分手,於是又説:“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這一方面是同情與勸慰對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我安慰,大有“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離別卻又是不可避免的。這樣,順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聯“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兩句:離開的人,還是留下的人,彼此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杜甫《夢李白》的“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便是這個意思。而這篇在訣別之時,斷言彼此都將互相入夢,即明説自己懷友之誠,也告訴對方,我亦深知你對我相思之切。“俱是夢中人”的“俱”字,似乎雙方對等,而由作者這方面寫出,便佔得了雙倍的分量。

這首詩不同於一般五言律詩多借助景物的描繪或烘托氣氛,或抒發感情,而是以敍事直抒胸臆。優美洗練的語言,創造出了生動的形象、鮮明的意境,表達了真摯的情思。“興象婉然,氣骨蒼然”,是這首詩的主要藝術特徵。詩人採用了“古詩”的傳統手法,適當地使用疊字,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秋江送別二首》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賞析:

兩首詩都有趣地運用重複的詞語,表現一種迴旋反覆的美:第一首開頭兩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開頭兩句的第一字與第三字相同。王勃將陸與水相對,這是最普遍持久的對偶之一。在第一首詩中,詩人已經感傷於江水及其對離別的實際意義和象徵意義,但是他發現格外難以忍受的是陸地上的樹,這些樹遮斷了他的視線,使他難於看到離去的朋友。在第二首詩中,王勃運用了一個十分普通的宮廷轉喻來進行巧妙的議論:“誰説甲是真的(事實上甲是真的),因為乙(巧妙的構思)與甲相矛盾。”由於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羣?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賞析:

這首組詩作品,以江、山、亭、月、夜為主要意象,描繪了江邊月夜送別的情景,把送別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句句透露着離別的傷感與痛苦,表達了作者獨有的內心感受。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後用“誰見泣離羣”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歎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雲”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裏,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羣”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後的留連顧望之狀、淒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於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註》中還稱讚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説,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説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瀰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説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後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於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藴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