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李白

李白《夜泊牛渚懷古》原文翻譯賞析

欄目: 李白 / 發佈於: / 人氣:2.13W

  《夜泊牛渚懷古》

李白《夜泊牛渚懷古》原文翻譯賞析

  作者: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註解:

1、西江:古稱約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長江為西江,牛緒也在西江這一段中。

2、謝將軍:東晉謝尚,今河南太康縣人,官鎮西將軍,鎮守牛渚時,秋夜泛舟賞月,適袁宏在運租船中湧已作《詠史》詩,音辭都很好,遂大加讚賞,邀其前來,談到天明。

⑴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詩題下有注: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

⑵西江:從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內的一段長江,古代稱西江。牛渚也在西江這一段中。

⑶謝將軍:東晉謝尚,今河南太康縣人,官鎮西將軍,鎮守牛渚時,秋夜泛舟賞月,適袁宏在運租船中誦己作《詠史》詩,音辭都很好,遂大加讚賞,邀其前來,談到天明。袁從此名聲大振,後官至東陽太守。

⑷高詠:謝尚賞月時,曾聞詩人袁宏在船中高詠,大加讚賞。

⑸斯人:指謝尚。

⑹掛帆席:一作“洞庭去”。掛帆:揚帆。

⑺落:一作“正”。

作品譯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藍的天空中沒有一絲遊雲。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懷想起東晉謝尚將軍。

我也能夠吟哦袁宏的詠史詩,可惜沒有那識賢的將軍傾聽。

明早我將掛起船帆離開牛渚,這裏只有滿天楓葉飄落紛紛。

韻譯: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

天空湛藍湛藍沒有一絲遊雲。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

徒然記起了東晉的謝尚將軍。

我也是一個善於吟唱的高手,

但識賢的謝尚如今難得有聞。

知音難遇明早只好掛帆遠去,

前景宛若深秋楓葉飄落紛紛。

 背景:

這首詩當是詩人失意後在當塗之作,那時詩人對未來已經不抱希望,但自負才華而怨艾無人賞識的情緒仍溢滿詩中。

牛渚,是安徽當塗西北緊靠長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採石磯。此詩題下原有注説:“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據《晉書​·文苑傳》記載:袁宏少時孤貧,以運租為業。鎮西將軍謝尚鎮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聽到袁宏在運租船上諷詠他自己的詠史詩,非常讚賞,於是邀宏過船談論,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謝尚的讚譽,從此聲名大著。題中所謂“懷古”,就是指這件事。

評點:

本詩為詩人夜泊牛渚有感而作。牛渚為晉代詩人袁宏與謝尚將軍相遇,得到謝尚重用的地方。詩人想到先人典故,為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憂悶,因此寫下這首詠古懷今的名作,以抒發懷才不遇、知音難覓的傷感。全詩意境悲鬱。詩題中的“牛渚”是山名,在今安徽省當塗縣西北,突出於江中。“懷古”,詩題下原有注:“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據《晉書》傳載,謝尚字仁祖,是官鎮西將軍。袁宏字彥伯,早年孤零貧窮。謝尚鎮守牛渚時,曾在秋夜微服泛舟江上,偶然聽到袁宏在運糧船上吟誦自己所寫的《詠史》詩。謝尚深為讚賞袁宏的才學,將他邀請到自己的船上,交談了一夜。袁宏由此名聲大振,後來成為東陽太守。

這首詩的首聯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迴應題目,並描繪牛渚夜景。詩人從大處落墨,描寫遼闊的天宇與浩渺的西江,二者在夜色中融為一體,越發顯得空闊藐遠。

頷聯由望月過渡到懷古。此情此景,詩人不由想起了謝尚泛江遇袁宏朗吟這一詩意的故事。但是,詩人並不就此落入“懷古”俗套,而是別有會心,從這樁歷史陳跡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嚮往的美好關係:地位的懸殊、貴賤的懸隔,絲毫不能妨礙心靈的相通;對文學的愛好和對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這正是詩人在當時求而不得的。

頸聯由懷古回到現實。袁宏月夜遇知音,讓詩人想到了自己的遭遇。詩人不禁發出“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的感慨。

末聯宕開寫景,詩人想象明朝掛帆遠去的情景,烘托了詩人不遇知音之淒涼寂寞。此聯寫景清新雋永而不粉飾抒情,豪爽豁達而不忸怩作態。

本詩詩意明朗、單純,語言清新、自然,寓情於景,以景結情,自有一種令人神遠的韻味。

評析:

《夜泊牛渚懷古》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此詩敍寫詩人望月懷古,抒發不遇知音之傷感。首聯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頷聯由望月過渡到懷古;頸聯是由懷古回到現實,發出感慨,抒發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遠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淒涼寂寞。全詩結構層次分明,波瀾起伏,意象瑰麗,寫景清新雋永而不粉飾,抒情豪爽豁達而不忸怩作態,意境高遠,風格宏偉。

首句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次句寫牛渚夜景,大處落墨,展現出一片碧海青天、萬里無雲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蒼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為一體,越顯出境界的空闊渺遠,而詩人置身其間時那種悠然神遠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裏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過渡到“懷古”。謝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見袁宏月下朗吟這一富於詩意的故事,和詩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詩人由“望月”而“懷古”的主要憑藉,但之所以如此,還由於這種空闊渺遠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觸發對於古今的聯想。空間的無垠和時間的永恆之間,在人們的意念活動中往往可以相互引發和轉化,陳子昂登幽州台,面對北國蒼莽遼闊的大地而湧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感,便是顯例。而今古長存的明月,更常常成為由今溯古的橋樑,“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説明這一點。因此,“望”、“憶”之間,雖有很大跳躍,讀來卻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當中就含有詩人由今及古的聯想和沒有明言的意念活動。“空憶”的“空”字,表現了詩人對過去的回憶,也暗示了這份回憶註定沒有迴應。暗逗下文。

如果所謂“懷古”,只是對幾百年前發生在此地的“謝尚聞袁宏詠史”情事的泛泛追憶,詩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詩人別有會心,從這樁歷史陳跡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嚮往追慕的美好關係—貴賤的懸隔,絲毫沒有妨礙心靈的.相通;對文學的愛好和對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這,正是詩人在當時現實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詩人的思緒,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聯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現實,情不自禁地發出“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的感慨。儘管自己也象當年的袁宏那樣,富於文學才華,而象謝尚那樣的人物卻不可復遇了。“不可聞”迴應“空憶”,寓含着世無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離去的情景。在颯颯秋風中,片帆高掛,客舟即將離開江渚;楓葉紛紛飄落,象是無言地送着寂寞離去的行舟。秋色秋聲,進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悽清情懷。

詩意明朗而單純,並沒有什麼深刻複雜的內容,但卻具有一種令人神遠的韻味。這種神韻的形成,離不開具體的文字語言和特定的表現手法。這首詩,寫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畫,跡近寫意;寫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説盡;用語的自然清新,虛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於景,以景結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於造成一種悠然不盡的神韻。李白的五律,不以錘鍊凝重見長,而以自然明麗為主要特色。此篇行雲流水,純任天然。這本身就構成一種蕭散自然、風流自賞的意趣,適合表現抒情主人公那種飄逸不羣的性格。詩的富於情韻,與這一點也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