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李白

李白《蜀道難》教學設計

欄目: 李白 / 發佈於: / 人氣:3.12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白《蜀道難》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李白《蜀道難》教學設計

李白《蜀道難》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瞭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註釋,大體讀懂詩意。

3.把握詩歌情感基調,走進詩歌神奇的藝術世界。

4.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1.講授法:幫助學生疏通詩意。

2.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3.合作探究:訓練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合作能力。

4.啟示法: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藉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詩人所描寫的蜀道之難及其載負的情感。

2.進一步領略李白詩歌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種藝術手法的分析,比如誇張、想象、比喻等。

3.詩歌主旨的分析。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蜀道難》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蜀道難》是開篇,在講解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同時要涉及詩歌誦讀技巧,為接下來幾篇詩歌的講解作鋪墊;《蜀道難》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寫蜀道之難的過程中,以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造出了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值得師生鑑賞其魅力。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1.方法一:展示有關蜀道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視覺觀察蜀道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接着共同賞析幾篇描寫蜀道難的詩作,看看它們的表現手法,進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難》。

2.方法二:可結合課後練習第四題,借用李白“謫仙人”雅號的由來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難》。

【設計意圖】主要是激發學生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課程導入部分是必須的,好的開端等於成功課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學生雖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師應梳理作者信息,讓學生對李白的認知成系統。

2.創作背景。

注:可結合唐代文人壯遊天下以求功名為大背景,特別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時的精神世界,然後引入賀知章對《蜀道難》的賞識。

(三)樂府詩和樂府古題

1.樂府詩相關知識。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創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樂府雙璧為《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是收羅漢至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樑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歎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麴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為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彙集。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採用敍事寫法,刻畫人物細緻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着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敍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

2.樂府古題常識。

亦稱“樂府往題”,樂府詩類別名。即“擬古樂府”。漢樂府“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足以觀風俗,知薄厚”(《漢書?藝文志》),為漢末魏晉以來詩人所繼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藝術風格,並沿用其舊題寫了許多不再入樂的樂府詩。唐詩人更大量借用樂府舊題抒寫時事,從而賦予舊題以新生命。

【設計意圖】雖然必修二中學習過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和樂府古題《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紹一下相關知識,有助於學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注:要求學生有目的地聽:字詞讀音、句式停頓、情感基調。

(2)學生齊讀。

注:在學生齊讀之前,教師應結合相關資料,指導學生朗讀技巧。

2.細讀文本,梳理文句(重點)。

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按字句段的順序進行,類似於文言文的串講,但不等同於串講,在把詩句分離之後,要有句段的整體觀。結合註釋及參考資料讓學生了解基本文意,並在描寫內容和寫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適當的點撥,原因是《蜀道難》裏的詞藻比較新奇豐富,意象和技巧運用較多,學生理解有難度,也是為下文問題探究作鋪墊。

3.小組合作,問題探究。

(1)從課文可知,李白對“蜀道難”一詠三歎,試概括三歎的內容。

參考要點:一歎蜀道之高險,二歎蜀道之驚險,三歎蜀道之兇險。

注:一詠三歎是本詩的行文特點,也是讓學生宏觀把握詩歌的線索,結合第一部分的整體感知,通過此小題檢查學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説説全詩為什麼反覆詠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參考要點:首先明確這是反覆(復沓形式)的表現手法,那麼它的作用是什麼?應結合具體文本分析,立足於形式結構和詩歌主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既是作者詠歎的主題,也是詩意轉折和抒情變化的標誌。它在第一段出現,像晴天霹靂震撼人心,開啟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現,承前啟後──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巖不可攀”,引發後面的“其險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現,曲終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關心之意,溢於言表。從形式上看,每次呼出這句話,都完成了一種韻律的轉換,即抒情、議論和描寫之間的交替。

(3)請結合具體文本,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參考要點:豐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誇張揚厲的筆法,流轉華美的韻律。(這是主要的藝術特色,在學生回答後,需要老師點撥和補充,學生如果體會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

(4)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參考:關於這首詩的立意,歷來眾説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説法。

A.為憂慮房琯、杜甫而作,認為作者寫此詩是擔心身為劍南節度使的嚴武會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諷刺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入蜀,首倡者為給李白集作分類補註的元人肖士;C.諷刺四川軍閥章仇兼瓊;D.“即事成篇,別無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籤》和顧炎武《日知錄》為代表。經今人研究,前三種説法,或於史實不符,或於時間不對,都很難成立。所以我們以第四種説法為基礎,認為本詩的主題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有關主旨的爭議應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有所瞭解,但應提醒學生注意主旨的.理解應有理有據於文本,不可牽強附會。)

【設計意圖】古典詩歌解讀應以文本為本位,進行細讀,在學生整體感知後,由教師引導分層分析詩句,將詩歌壓縮的內容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澱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詩歌的字面意義,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礎和前提,體會詩歌的方法精髓在於文本細讀,所以在“細讀文本”部分重點是梳理字句,析詞解句是詩歌解讀的最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躍性地選取應試性的考點講解,而是注重發掘詩歌的和藝術,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會讀詩,讀懂詩,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狀態;“整體感知”到“文本細讀”再到“問題探究”,三個模塊重視的是基礎,能力層級是提升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解詩的方法。

4.反覆誦讀,讀出韻味。

可以欣賞不同的名家朗誦視頻,幫助自己理解。

【設計意圖】李白作品,渾如天成,不可節解,所以要多多誦讀,進行整體觀照。通過反覆誦讀、美讀,當能更好地領會這首詩的妙處。

七、課後作業

1.《行路難》(其一)與《蜀道難》寫作時間接近,請結合你對這兩首詩寫作目的的理解,對比分析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和情感狀態。

2.讀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説説它與李白《蜀道難》的寫作重點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陽章煙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衝江霧行,夜枕江濤眠。

蛟蜃作怪變,時時攀船舷。

魚龍吐火焰,往往出波間。

故為相恐怖,倏忽千萬端。

道在安可劫,處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萬錢,

自清西南來,此行非竄遷。

蜀山險可升,蜀道高可緣。

上無嵐氣蒸,下無波濤翻。

步覺閣道穩,身履劍門安。

惟懷史部節,不知蜀道難。

【設計意圖】勾連舊知,比較閲讀,仍是做整體觀照。

李白《蜀道難》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瞭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3.品味詩人熱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雄奇險峻的寫法。

4.感悟寓於詩中的思想感情,體味其對待生活的態度。

教學課時

共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峯,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傑”,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敍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簡介作者

李白與杜甫一向被視為唐詩世界中兩座並峙的高峯,同時,他們也構成了唐詩的分野,李白於太平盛世唱響了富於浪漫色彩的詩歌情調,形成了豪放飄逸的風格;杜甫則於亂世中傾注了更多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將自己的詩歌風格定義為“沉鬱頓挫”。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少年時就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才。“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從二十五歲起就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有體驗。其間曾因吳鈞等推薦,於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排擠,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使他對當時政治腐敗,獲得較深認識。天寶三載,在洛陽與詩人杜甫結交。安史之亂中,懷着平亂的志願,曾為永王幕僚,因兵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於當塗。李白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他糞土王侯,傲視權貴,同情人民,關心政局。有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情緒。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詩風雄奇、飄逸、直率、自然,對當時和後代都有巨大的影響。有《李太白全集》。

三、寫作背景

對《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説法:甲、此詩係為房(王官)、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並無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錄於唐人殷(王番)所編的《河嶽英靈集》,該書編成於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嶽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王官)、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説顯然錯誤。至於諷刺章仇兼瓊的説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章仇兼瓊鎮蜀時,雖然盤剝欺壓百姓,卻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結朝中權貴,以求到長安去做京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後一種説法比較客觀,接近於作品實際。

現在一般認為,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於天寶一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迴歸長安。唐唐代蜀中商業經濟極為發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有認識到這一地區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生叛亂的可能。

這首詩大約是開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長安之作。《蜀道難》是樂府古題,古辭都以蜀道險阻為內容,寓有功業難成之意。正是這一點,觸動了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當友人入蜀時,他便用這一古題寫詩送別友人。詩中極力描繪入蜀道路的艱難險阻,表達對蜀中軍閥割據作亂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擔憂,更藉此抒發世道艱難,志士功業難成的悲憤。

四、整體感知

《蜀道難》樂府古題,這首詩描寫蜀道的雄奇險峻,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詩中想象奇特、豐富,氣魄的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這首詩,要仔細品味詩人奔放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新奇大膽的誇張和生動活潑的語言,用心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五、朗讀課文、正音

1、 聽錄音 2、請學生注音

3、學生齊讀《蜀道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欣賞詩歌的內容。

1、提問:讀過這首詩後,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複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提問:這句話在文章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複?它們各自的作用是什麼?

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一段中説“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

3.賞析第一自然段:這一段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寫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寫蜀道的高峻。

第一層: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這幾句敍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四萬八千歲”為誇張寫法; “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這兩句敍述蜀道來由。引用了五丁開山的典故。

問: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説有什麼作用?

表現人和自然間的鬥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點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讀者。

第二層: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衝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曲折盤旋,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學習第二段:

第二段中説“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悽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震耳欲聾的“飛湍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後用“其險也如此”勸阻人們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5、學習第三段: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6、小結: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複,那麼連續出現三次,用意不一樣:

奠定了全詩的詠歎基調。一歎蜀道之高峻;二歎蜀道之險惡;三歎蜀中戰禍之烈。

7.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創新P29)(表現手法)

神話傳説: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小結: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作者表面寫蜀道之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遭挫折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

8.藝術特色:

(1)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説融為一體,豪放飄逸。

(2)發展了樂府古題,字數參差錯落,句子長短不一。

(3)反覆詠歎,一唱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