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韓愈

韓愈關於讀書的古詩

欄目: 韓愈 / 發佈於: / 人氣:1.11W

韓愈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下面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韓愈關於讀書的古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韓愈關於讀書的古詩

符讀書城南

〔唐〕韓愈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

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

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

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

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

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

金璧雖重寶,費用難貯儲。

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

君子與小人,不繫父母且。

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鋤。

不見三公後,寒飢出無驢。

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畲。

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

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

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

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

恩義有相奪,作詩勸躊躇。

【註釋】

(1)符:韓愈子韓昶小字名符。韓昶生於徐州的符離,故小名曰符。城南,韓愈別墅。

(2)提孩:即孩提,指二三歲之間,尚未離開襁褓的幼兒。顏師古在注《漢書·王莽傳》中“孩提之事”一句時説:“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提”與“挈”同義。

(3)一龍一豬:一是龍,一是豬。比喻同時的兩個人,高下判別極大。

(4)馬前卒:舊時在馬前吆喝開路的兵卒差役。現在比喻為人奔走效力的人。

(5)潭潭:深邃的樣子,後因稱他人居宅為“潭府”或“潭宅”。

(6)菑畲(zi yu):初耕的田叫菑,開墾了三年的熟田叫畲,喻耕耘。

(7)馬牛而襟裾:意謂馬牛穿上衣服華而不實。襟:衣領;裾:衣袖。這兩句説,人如果不通古今,就像穿了衣服的馬牛一樣。

【賞析】

這首詩作於唐元和十一年(816),是韓愈寫給他兒子韓昶的勸學詩。韓昶小字符,讀書於城南韓氏莊。

前六句為第一層,也是全詩的中心,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詩歌一開始就以木料作比喻,形象地告訴人們:同是木料,經過匠工不同的加工,有的就做成了車輪,有的則做成了車廂,成為形狀完全不同的兩樣物件。然後,詩人以木喻人,指出同樣是人,由於所受的教育不同,有的讀書,有的不讀書,於是便出現了差別,分出了賢愚,成了完全不同的兩種人。“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人,只有讀了書,才能以詩書的`規矩要求自己、規範自己,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人。由此説明讀書的重要。那麼如何來讀書呢?韓愈提出一個字,就是“勤”。這是韓愈體會很深也多次提到的一個詞,我們今天對韓愈在《進學解》中所説的“業精於勤荒於嬉”還非常熟悉。韓愈“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的詩句,與《進學解》中講述的是同一個道理。

接下來,韓愈對比了讀書不讀書的兩種截然相反的前途。韓愈認為,“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人在一生下來時,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到了十二三歲,就有些不同了,到了二十歲,這種區別就非常明顯了,到了三十歲,“一龍一豬”已成定局。“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這是造成不同前途的根本原因。

韓愈繼續從學問的重要來論述(這是以議論為詩),詩人指出,人們都以為金銀是寶貴的,殊不知文章比金銀更寶貴;大有金璧有限,學問無窮之意。詩人還指出一種令人深思的歷史現象:“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釵;不見三公後,寒飢出無驢”。這就是説,貧寒人家的子弟因為苦讀、勤讀,並因此而臍身於公相之列,而沿襲多代的公相子弟,則懶於讀書疏於思索,最後家道衰落,以至出門無驢。

讀書不但貴勤,而且貴多。詩人從反面來説,“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潢潦”是又淺又小的水池。這種水池,因無源頭活水的不斷樸充,因此,即使早晨注滿了水,經過一天的陽光照射和蒸發,晚上就會乾涸了。讀書亦然,讀得太少,知識太淺,在實際運用中很快就會捉襟見肘,深感不足,這就是古人所説的“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讀書多了,知識積累深厚,那麼,在實踐中就可以左右逢源,應付裕如。一般説來。“勤”與“多”是統一的,能勤讀就能多讀,因此,若要佔有豐富廣博的知識,歸根到底還是需一個“勤”字。而不讀書就等於是穿着衣裳的馬牛,算不上一個真正的人。詩中“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一句所表達的含義是,人要知曉歷史,否則就和禽獸牛馬沒什麼兩樣了。韓愈的這句詩源於《孟子·滕文公上》的“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意思就是説:人所以為人,與禽獸不同,吃飽、穿暖、住得舒適如不給以道德教化,就和禽獸相近了。韓愈取孟子的話,目的是從道德教化的角度來教育他的兒子。

詩歌最後提出對他兒子讀書的要求:“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壚。燈光稍可親,簡編可卷舒。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這幾句話也成了韓昶讀書的標識。明代徐渭《四時讀書樂題壁》按春夏秋冬取了四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中“符讀書,秋月隨。新涼入,親燈火”便是寫韓昶的。于謙《示冕》:“好親燈火研經史,勤問庭闈奉旨甘。”也是把韓昶讀書作為他兒子學習的榜樣。

韓詩歷來是以深險怪僻為其主要特徵,但他的哲理詩卻多為通俗之作,這首贈兒詩明白如話,體現出另一種風格。這或許與他喜歡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有關吧。這首詩從思想內容上説,它宣揚了孔子“學而優則仕”的陳腐觀念。這一點,古人也早已指出,黃庭堅讀這首詩後,跋了幾個字:“或謂韓公當開後生性命之學,不當誘之以富貴榮顯。”洪邁《容齋三筆》説:“符讀書城南一章,韓文公以訓其子,使之腹有詩書,致力於學,其意美矣。然所謂‘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鋤’等語,乃是覬覦富貴,為可議也。”但是,詩中也不乏閃光的哲理,對今天的讀者仍有一定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