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韓愈

《答張十一》閲讀練習題

欄目: 韓愈 / 發佈於: / 人氣:3.13W

《答張十一》是唐代文學家韓愈被貶到廣東陽山後的第二年春天的詩作,提供了《答張十一》練習題,歡迎來參考學習!

《答張十一》閲讀練習題

  答張十一

  韓愈

  山淨江空水見沙, 哀猿啼處兩三家。

  篔簹競長纖纖筍, 躑躅閒開豔豔花。

  未報恩波知死所, 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 鬥覺霜毛一半加。

韓愈《答張十一》閲讀答案

(1)詩的頷聯最生動傳神的字是哪兩個字?為什麼?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4分)

(2)詩的頸聯是全詩的關鍵,試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藴含的感情。(3分)

(3).前四句描寫景物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略加分析。(3分)

(4).前人評價尾聯寫得婉轉含蓄,對此你是怎麼理解的?(3分)

(5)頷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作簡要分析。(4分)

(6)“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這兩句是全詩的關鍵,藴含着作者內心深處許多矛盾着的隱微之情,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最傳神生動的是“競”、“閒”這兩個字,(1分)上句的“競”字同下句的“閒”字,不但對仗工穩,而且傳神生動,綠竹、紅花,色彩鮮豔、明快,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氣。(1分)“競”字把嫩筍爭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寫活了;(1分)“閒”字則把羊躑躅隨處開放、清閒自得的意態揭示了出來。(1分)

(2)這兩句詩意謂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餘生而已。(1分)藴含的感情:有無辜被貶的憤怨與悲愁,又有對自己從此消沉下去的擔心;有自己被貶南荒迴歸無望的歎息,又有對未來建功立業的憧憬。(2分)

(3).⑴襯托:以聲襯靜,猿的哀鳴打破了山村的寧靜;⑵擬人:“競長”“閒開”寫出了春天的生機。⑶寓情於景:猿的哀鳴觸動了詩人內心的悲愁,色彩鮮豔、充滿生機的春景反襯了詩人的哀怨之情。(寫出其中一點得1分,兩點得3分)

(4)⑴詩人寫愁不説愁,只説鬢髮白了一半;⑵只説讀張署的詩是白了鬢髮的原因,不正面寫自己的愁怨。(寫出一點得1分,兩點得3分)

(5)“競”“閒”用的比較傳神。(1分)“競”字把嫩筍爭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寫活了。(1分)“閒”字則把羊躑躅隨處開放、清閒自得的意態揭示了出來。(1分)以樂景襯哀情,色彩豔麗的綠竹和紅花,交相輝映,一切顯得悠閒超脱,沒有羈絆,更加反襯出作者無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1分)

(6)皇帝的深恩我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餘生而已。既有無辜被貶的憤怨與悲愁,(1分)又有對自己從此消沉下去的擔心;(1分)既有自己被貶南荒迴歸無望的歎息,(1分)又有對未來建功立業的憧憬。(1分)

賞析

詩的前半部分寫景。“山淨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勾畫出陽山地區的全景。春山明淨,春江空闊,還傳遞出一種人煙稀少的空寂。淡淡幾筆,生動地摹寫了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來是兩組近景鏡頭,“篔簹競長纖纖筍,躑躅閒開豔豔花。”篔簹是一種粗大的竹子。躑躅,植物名,即羊躑躅,開紅黃色的花,生在山谷間,二月花發時,耀眼如火,月餘不歇。這一聯,可以説是作者為前面一聯的冷落景象又點綴了一些鮮豔、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許春天的生氣。上句的“競”字同下句的“閒”字,不但對仗工穩,而且傳神生動。“競”字把嫩筍爭相滋長的蓬勃景象寫活了;“閒”字則把羊躑躅隨處開放、清閒自得的意態託寫出來。這四句詩,先寫遠景,後寫近景,層次分明。有淡墨塗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豔麗的綠竹和紅花,濃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謂詩情畫意,交相輝映。

這首詩中的景物,是與作者此時的處境與心情緊密相連的。它體現了這樣兩個特點,一是靜、二是閒。靜從空曠少人煙而生,作者從繁華嘈雜、人事紛擾的京城一下子到了這僻遠荒冷的山區,哀猿啼聲處處有,人間茅舍兩三家,這種靜與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獨和淒涼。這種閒,由他的處境遭遇而來,這裏的'一切都顯得悠閒超脱,沒有羈絆,然而不免使人觸景生情。身雖居閒地,心卻一刻也沒能擺脱朝廷的束縛,常常被“未報恩波”所煩擾,不能得閒,故而分外感慨。作者雖然寫的是景,而實際上是在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隱情,正如王夫之《唐詩評選》所説:“寄悲正在比興處。”

詩的下半段敍事抒情,“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貫“報”與“知”,意謂:皇帝的深恩我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餘生而已。這兩句是全詩的關鍵,藴含着詩人內心深處許多矛盾着的隱微之情;有無辜被貶的憤怨與悲愁,又有對自己從此消沉下去的擔心;有自己被貶南荒迴歸無望的歎息,又有對未來建功立業的憧憬。他雖然沒有直接説憂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卻比説出來更為深切。在這樣的處境中,尚還想“未報恩波”,這表現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這一聯的鋪墊,下一聯就容易理解。“吟君詩罷看雙鬢,鬥覺霜毛一半加。”“鬥”同“陡”,是頓時的意思。“鬥覺”二字用得奇崛,把詩人的感情推向高潮。這一聯寫得委婉曲折,詩人沒有正面寫自己如何憂愁,卻説讀了張署來詩後鬢髮頓時白了一半,似乎來詩是愁的原因,這就把全詩惟一正面表現愁怨的地方掩蓋住了。並且寫愁不説愁,只説霜毛陡加,至於何以至此,盡在不言之中。詩意婉轉,韻味醇厚。

詩寫僻境,以畫意出之,寫憂憤,以曲筆出之。詩人似乎盡力想把他那種激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覺不自覺地在字裏行間透露出來,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壓抑着的感情潛流,讀來為之感動,令人回味,形成了這首詩含蓄深沉的特點。

韓愈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