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杜甫

杜甫《諸將五首(其二)》詩歌鑑賞

欄目: 杜甫 / 發佈於: / 人氣:1.74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詩歌吧,詩歌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那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杜甫《諸將五首(其二)》詩歌鑑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諸將五首(其二)》詩歌鑑賞

諸將五首(其二)

杜甫

韓公本意築三城, 擬絕天驕拔漢旌。

豈謂盡煩回紇馬, 翻然遠救朔方兵。

胡來不覺潼關隘, 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 諸君何以答昇平?

註釋

韓公:指張仁願。

盡煩:猶多勞。

猶聞:過去聽説,現在還聽説。

至尊:指唐代宗。

百二:二萬人足抵百萬人。

薊門:指盧龍等處。

袞職:指三公。

王相國:王縉

譯文

韓國公築三座受降城的本意,是想杜絕異族入侵,讓國家永保安寧。

怎麼能總是煩外邦回紇的兵馬,反而遠來救助大唐的朔方軍。

胡虜來侵已經不覺得潼關是險隘了,也聽説天子晉陽起兵而水清。

諸君只讓天子一人操心社稷,你們何以報答豈非坐享太平!

賞析

《諸將五首》是一組政治抒情詩,唐代宗大曆元年(766)作於夔州。這裏選的是其中第二首。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邊患卻未根除,詩人痛感朝廷將帥平庸無能,故作詩以諷。正是由於這樣的命意,五首都以議論為詩。在律詩中發絕大議論,是杜甫之所長,而《諸將》表現尤為突出。施議論於律體,有兩重困難,一是議論費詞,容易破壞詩的凝鍊;二是議論主理,容易破壞詩的抒情性。而這兩點都被作者解決得十分妥善。

題意在“諸將”,詩卻並不從這裏説起,而先引述前賢事蹟。“韓公”,即歷事則天、中宗朝以功封韓國公的名將張仁願。最初,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為界,神龍三年(707),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突厥所敗,中宗詔張仁願攝御史大夫代之。仁願乘突厥之虛奪漠南之地,於河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突厥南侵之路。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遂安。首聯揭出“築三城”這一壯舉及意圖,別有用意。將制止外族入侵寫成“擬絕天驕(匈奴自稱“天之驕子”,見《漢書》)拔漢旌”,就把冷冰冰的敍述化作激奮人心的圖畫,讚美之情洋溢紙上。不説“已絕”而謂之“擬絕”,一個“擬”字頗有意味,這猶如説韓公此舉非一時應急,乃百年大計,有待來者繼承。因而首聯實為“對面生情”,明説韓公而暗着意於“諸將”。

頷聯即緊承此意,筆鋒一轉,落到“諸將”方面來。肅宗時朔方軍收京,敗吐蕃,皆藉助回紇騎兵,所以説“盡煩回紇”。而回紇出兵,本為另有企圖,至永泰元年(765),便毀盟聯合吐蕃入寇。這裏追述肅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禍患的原由在於諸將當年無遠見,因循求助,為下句斥其而今庸懦無能、不能制外患張本。專提朔方兵,則照應韓公事,通過兩聯今昔對照,不著議論而褒貶自明。這裏,一方面是化議論為敍事,具體形象;一方面以“豈謂”、“翻然”等字勾勒,帶着強烈不滿的感情色彩,勝過許多議論,達到了含蓄、凝鍊的要求。

“盡煩回紇馬”的失計,養癰遺患,五句即申此意。安祿山叛亂,潼關曾失守;後來回紇、吐蕃為僕固懷恩所誘連兵入寇。“胡來不覺潼關隘”實兼而言之。潼關非不險隘,而今不覺其險隘,正是譏誚諸將無人,亦是以敍代議,言少意多。

六句突然又從“諸將”宕開一筆,寫到代宗。龍起晉水云云,是以唐高祖起兵晉陽譬喻,讚揚代宗復興唐室。傳説高祖師次龍門,代水清;而至德二載(757)七月,嵐州合關河清,九月廣平王(即後來的代宗)收西京。事有相類,所以引譬。初收京師時,廣平王曾親拜回紇馬前,祈免剽掠。下句“憂社稷”三字,着落在此。六句引入代宗,七句又言“獨使至尊憂社稷”,這是又一次從“對面生情”,運用對照手法,暴露“諸將”的無用。一個“獨”字,意味尤長。蓋收京之後,國家危機遠未消除,諸將居然坐享“昇平”,而“至尊”則獨自食不甘味(至少詩人認為是這樣),言下之意實深,如發出來便是堂堂正正一篇忠憤填膺的文章。然而詩人不正面下一字,只冷冷反詰道:“諸君何以答昇平?”戛然而止,卻“含蓄可思”。這裏“諸君”一喝,語意冷峭,簡勁有力。

對於七律這種抒情詩體,“總貴不煩而至”(《詩鏡總論》)。而作者能融議論於敍事,兩次運用對照手法,耐人玩味,正做到“不煩而至”。又通過驚歎(“豈謂”二句)、反詰(“獨使”二句)語氣,為全篇增添感情色彩。議論敍事夾情韻以行,便絕無“傷體”(傷抒情詩之體)之嫌。在遣詞造句上,“本意”、“擬絕”、“豈謂”、“翻然”、“不覺”、“猶聞”、“獨使”、“何以”等字前後呼應,使全篇意脈流貫,流暢中又具轉折頓宕,所謂“縱橫出沒中,復含醖藉微遠之致”(《説詩晬語》),也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其他作品

諸將五首

其一

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

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涇渭,將軍且莫破愁顏。

其三

洛陽宮殿化為烽,休道秦關百二重。

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

朝廷袞職雖多預,天下軍儲不自供。

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

其四

回首扶桑銅柱標,冥冥氛祲未全銷。

越裳翡翠無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錫曾為大司馬,總戎皆插侍中貂。

炎風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聖朝。

其五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

正憶往時嚴僕射,共迎中使望鄉台。

主恩前後三持節,軍令分明數舉杯。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羣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