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岑參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岑參

欄目: 岑參 / 發佈於: / 人氣:2.58W

岑參的《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於安史之亂時期為送友人李判官創作,這首詩也可以看作一首雨中送客的詩作。

【原文】

虢州{1}後亭送李判官{5}使赴晉絳{2}得秋字{3}

西原驛路{6}掛城頭,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試看汾水{4}上,白雲猶似漢時秋{7}?

【註釋】

{1}虢(guó)州:唐屬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靈寶南。

{2}晉絳:指晉州、絳州。

{3}得秋字:拈得“秋”字韻作此詩的韻腳。

{4}汾水:發源於陝西寧武,向西南流入黃河。

{5}李判官:岑參的友人。

{6}西原驛路:虢州城城外一個地方,北出黃河的驛路是由城外繞山而去。

{7}漢時秋:漢朝的鼎盛時期。

【白話譯文】

遠處有重重疊疊的山,驛路在山上穿行,看來就象掛在城頭似的,驛路蜿蜓之外,江邊還有送客亭;雨景中又彷彿可以看見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時候,看看那裏的雲光山色,可還像漢武帝那個時代那樣雄偉壯麗麼?

【創作背景】

岑參是於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長史的,那時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由於戰亂,國土破碎,人民罹難,詩人親眼見到過的開元盛世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賞析】

要讀懂這首七絕,至少要掃除兩重障礙。其一,是詩的寫作年代及其時代背景;其二,是判斷最後一句話的語氣。

看題目,自然是送行之作。當時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築。西原是城外一個地方。北出黃河的驛路是由城外繞山而去的。所以詩的開頭,才有“西原驛路掛城頭”的話。此句驟看是寫景,又是在敍事,點出送行題目。再把這第一句和次句連起來讀,還可以看到一個雨中送客的場景。純然以寫景來敍事達情,卻又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在攝取、提煉、表現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説明。然而,這首詩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應酬之作,詩人在詩中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單純的'送別友人深廣得多。就在這樣的背景上面,可以看到詩人感慨遙深地寫下了這兩句話:“君去試看汾水上,白雲猶似漢時秋?”話裏隱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漢武帝劉徹到河東(今山西地區)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覽、飲宴,高興起來,做了一首《秋風辭》。有“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的話。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漢朝的鼎盛時期,而唐朝從貞觀到開元一百多年間,國力之盛,比起漢武帝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安史之亂一來,卻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詩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觸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晉絳去,詩人於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這樣的探問,很明顯,隱藏在這兩句話後面的,是詩人對於唐帝國衰落的深沉的歎息。一種對國家命運深切關懷的激情,在詩人胸中盪漾。有了這兩句,就給這首送行詩平添許多藝術光彩。

拓展閲讀:《送祁樂歸河東》岑參

送祁樂歸河東

祁樂後來秀,挺身出河東。

往年詣驪山,獻賦温泉宮。

天子不召見,揮鞭遂從戎。

前月還長安,囊中金已空。

有時忽乘興,畫出江上峯。

牀頭蒼梧雲,簾下天台鬆。

忽如高堂上,颯颯生清風。

五月火雲屯,氣燒天地紅。

鳥且不敢飛,子行如轉蓬。

少華與首陽,隔河勢爭雄。

新月河上出,清光滿關中。

置酒灞亭別,高歌披心胸。

君到故山時,為吾謝老翁。

【賞析】

祁樂,唐知名畫家。詩中表現了對懷才不遇的祁樂的深切同情,讚揚了他的愈挫愈奮的豪爽性格,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對埋沒人才的腐敗政治的不滿。詩為送行之作。先從被送者寫起,刻畫出一個才華橫溢、性格豪放卻屢遭挫折的人物形象。“祁樂後來秀,挺身出河東。”兩句中不僅交待了祁樂的故鄉河東郡(今山西西南部),為篇末“君到故山時,為吾謝老翁”伏筆,而且指明他是後起之秀。“挺身出”三字特別遒勁有力,祁樂這個出類拔萃的人物形象,由此而躍然紙上。然而,這樣一位人才,卻屢遭挫折:他到驪山温泉宮向玄宗獻賦,但玄宗耽於酒色,根本不召見他,他的文才得不到表現和施展;於是,他轉而從軍,希望建功立業以展鴻圖,但“前月還長安,囊中金已空”,依然未被賞識。這當中,隱隱透露出詩人對當時腐敗政治的憤慨,也有“英雄識英雄,惺惺惜惺惺”之意,滿含着深切的同情。在短短六句詩中,寫了祁樂獻賦、從戎、返京三件事,井然有序,意脈貫通,氣勢豪雄。使祁樂這個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接着,作者寫了祁樂在繪畫方面表現出的非凡才能。“有時忽乘興”的“興”,既指創作的衝動和靈感,也包含着胸中的一股鬱勃不平之氣。那江上孤傲的奇峯、蒼梧山上盤繞不去的愁雲以及天台山上那挺拔的青松,自然是他筆下繪出的景物,因為繪畫的生動逼真,掛在高敞的廳堂上,“颯颯生清風”,彷彿真景一般。這幾句詩,作者將寫畫和寫人融為一體,在畫和人的高度統一中,不但看出了祁樂的畫品,也呈現了他的難能可貴的人品。

同時,詩還通過插敍,以欣然嚮往之意,記敍了祁樂從戎出塞到達新疆火雲山的情形:那盛夏熾熱的赤雲,把天地烤得通紅,連鳥兒也不敢飛,而祁樂卻如轉蓬一般,行走如飛,履險如夷。這種表現,自然是一種大膽的誇張,其中“氣燒天地紅”一句,想象新穎而奇特,但在這誇張中,不僅形象地寫出了邊地夏天的異常炎熱,還表現出了祁樂這位剛強不屈的人物的不畏艱難。他不以自己的挫折為懷,也不懼怕環境的惡劣,仍然執着地走自己的路。四句中,飽和着作者對祁樂品格的讚美。

最後,作者才逐漸轉寫送行,先用“少華與首陽,隔河勢爭雄”二句過渡,從長安附近的少華山想到祁樂家鄉河東郡的首陽山,隱以雄偉的高山來襯托祁樂形象的高大和性格的威武不屈,同時也含送別之意。然後,作者才寫送別的環境和地點:夜晚,新月自東面的黃河上升起,清冷的光輝灑滿關中,也灑滿長安,為送別蒙上了一層淡淡的哀愁。他們在灞亭臨別之際,痛飲高歌,完全是一派樂觀豪放的氣概。作者將送別的地點安排在“灞亭”,也含有深意。據《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匈奴戰,失利,“當斬,贖為庶人。頃之,家居數歲。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此處隱以能征善戰而卻受屈於灞陵醉尉的李廣比祁樂,其中流露出作者對英雄無路的憤懣之情。儘管如此,他們仍是“高歌披心胸”。直到最後告別時,詩人才説:“君到故山時,為吾謝老翁。”點出別離之意。但就是在這兩句中,詩人也沒有半點叮囑祁樂本人的話,只是讓祁樂轉告作者對祁樂父親的問候。詩人讓祁樂轉告對“老翁”的問候,既是對長輩的尊敬,也是對祁樂的尊重,顯得情真意摯,表現出深切豪爽的友情。

這首詩,作者從祁樂的氣度、遭遇、才能和性格,一路層層寫來,結構上跌宕起伏,筆致搖曳多姿。中間暗中過渡,逐漸寫到最後的送別,也是鋪墊、烘托,富於曲折變化,充分體現出作者的藝術匠心。全詩一韻到底,讀來音韻鏗鏘,與全詩的豪邁氣勢相一致,表現出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