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語文手抄報圖片大全黑白

欄目: 黑板報 / 發佈於: / 人氣:2.44W

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語文手抄報圖片大全黑白,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語文手抄報圖片大全黑白

語文手抄報圖片篇一:宋代才媛李清照

李清照是山東濟南人,她出生於貴族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曾任官禮部侍郎,提點京東刑獄,是位身上帶點風雅氣息的官員。據宋史本傳説,李格非工於詞章,文字活潑,敍述傳情生動清洵,生平祈慕陶淵明,帶點出世之人的傾向。可惜他的作品失傳,我們已無緣見到。清照的母親,是王拱辰的孫女,王拱辰是狀元,據説也很淵博,因此,李清照所承籍家學可説是十分淵博。

她的丈夫趙明誠(德甫),對考古學極下功夫,以“金石錄”一書名滿天下。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曾作宰相,山東諸城人。他和清照同年,他們是二十歲結婚的。當時的趙明誠還是太學生,雖然是宰相之子,但略無紈褲氣習,他們的閨房之樂在於學問方面的共同研究。明誠編著的“金石錄”,便是由兩人集先秦及漢唐彝器石刻等加以考詮而完成的,全書共三十卷,大約花去他們夫婦很長的時間。李清照替這部寫了一篇後記,主要是敍述編書的情形,同時也間接敍述了他們夫婦的生活。內容大略是説:他們夫婦每夜工作以點完一支蠟燭為度,有時整理書籍,加以題簽,有時相互批評前代的書畫彝鼎,並不時還在工作中加入某種競賽。譬如,某一件事出在某書某頁甚至某行,如果誰説錯了,必須要煮茶獻奉,這種賭賽有時會把茶杯傾翻於懷中,大笑而更衣。從這別具風趣的閨中樂事,應該不難看出他們夫婦都是極聰明的人,而且學識相仿。

李清照是多才多藝的,她能詞,能詩,能文,能作畫,她的一幅“琵琶行圖”,一直到明朝還留存着。不管走得多遠,關鍵時刻還得回來,清照所處的年代,正好處於江南大變的亂世,北宋皇朝已瀕臨末日,北方的金人不斷南侵,這就是歷上有名的靖康之難。但是越是亂世越需要女性,因此也總是在亂世,李清照的詞一次次對整個中國發揮着獨特的功能。與當時迷戀名妓李師師的道君皇帝相比較,顯然起了提綱挈領式的點化作用。他們夫婦兩人開始與災難周旋,試圖讓災難洗刷掉只有走運時才會追慕的虛浮層面,去尋求生命的底藴。

這次流亡,讓他們由山東入蘇南,渡江到金陵,但對趙明誠的健康是有着損害的,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清照守着他,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心情的低沉可想而知。他們腳下的這塊土地給了他們那麼多無告的陌生,那麼多絕望的酸辛,但他們卻無意怨恨它,反而用温熱的手掌撫摸着它,讓它感受文明的熱量,使它進入文化的史冊。明誠死後,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二十九年的夫妻,感情彌篤。追憶從前,她抱憾終天的是過去值得回憶與悼惜的往事,是和明誠一起度過的二十九年的日子,最令她傷心的是在流亡途中痛失了知心丈夫。

她晚年的生活非常悽苦,可以説是居無定所,但大致以金華為多。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皆是名人,她自己,也負一時重譽。但她的暮年仍是孤獨的,南渡臣,到紹興之後已逐漸安定下來,大家在山明水麗的臨安享樂。乍一看,置身異鄉所接觸的.全是陌生的東西,原先的自我一定會越來越脆弱,甚至會被異鄉同化掉。其實事情遠非如此簡單。異己的一切會從反面、側面誘發出有關自己的思考,異鄉的山水更會讓人聯想到自己生命的起點,因此越是置身異鄉越會勾起濃濃的鄉愁。李清照開始行吟雙溪,不與當時的權貴同調。而且,還受着這批人的污衊。在這種環境中,她不噤感歎地吟出“南來尚怯吳江冷,北去應悲易水寒。”令人感慨深沉。

李清照是被南渡的權貴們遺忘的,甚至她的卒年,在史書中亦無可考,據一般推斷,她大約活了六十歲。一個偉大的作家,他之獲致成功,必須具有三個優越的條件:第一、要有豐富的情感;第二、要有超奇的理想;第三、要有獨特的創造力。因為沒有豐富的情感,無異喪失文學的生命;沒有超奇的理想,不易達到空靈博大的境界;沒有創造的能力,只是模仿前人,絕不能樹立特有的作風。在北宋詞人中,情感、理想、創造力,三者俱備,而能獨往獨來而自成一體系的,只有蘇軾和秦觀;其次應該數到的,那只有李清照了。

語文手抄報圖片篇二:趣説古代的怪異詩

中國是詩的國度,在古代詩歌的大花園中,不僅有大紅大紫的唐詩宋詞,還有零星開於詩叢一角的一些怪異詩,它們雖無很高的藝術水平,卻自有奇趣。這裏所説的怪異詩,是指詩人不按正統詩的格調來寫,而是臨場發揮,信手拈來,以表現生活的情趣和當時的處境。這樣的詩因其擺脱了形式的束縛而專注於表現詩歌的內容,因而更能表現詩人的'雅趣與心境。下面我們略舉幾例,以供大家欣賞,把玩。

生肖詩歷朝歷代均有“生肖詩”,但最有名的還屬宋代理學家朱熹寫的一首生肖詩:“夜聞空簞齧飢鼠,曉駕羸牛耕廢圃。時方虎圈聽豪誇,舊業兔園嗟莽鹵。君看蟄龍卧三冬,頭角不與蛇爭雄。毀車殺馬罷馳逐,烹羊酤酒聊從容。手種猴桃垂架綠,養得鯤雞鳴喔喔。客來犬吠催煮茶,不用東家買豬肉。”此詩不但寫出了12生肖的特點、功用,還形象地描繪了12生肖的生活習性和叫聲,可謂“形、色、聲”兼備。

不打詩宋代才女朱淑真的父親騎驢外出時,不小心衝撞了州官,州官要拿他治罪。朱淑真聞訊後跑上大堂為父求情。州官以“不打”為題,讓朱淑真當堂作詩。朱淑真稍加思索即吟:“月移西樓更鼓罷,夫收漁網轉回家。賣藝之人去投宿,鐵匠熄爐正喝茶。樵夫擔柴早下山,飛蛾團團繞燈花。院中秋千已停歇,油郎改行謀生涯。毛驢受驚碰尊駕,乞望老爺饒恕他。”全詩共10句,其中前8句分別暗含了“不打”之意,分別是:不打鼓、不打漁、不打鑼、不打鐵、不打柴、不打繭、不打鞦韆、不打油。州官聽罷,驚喜異常,連連誇讚,當堂釋放了朱父。

方程詩清朝時編著的笑話集《笑笑錄》中載,清代詩人徐子云曾寫過一首詩,全詩居然是道方程式:“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三百六十四隻碗,看看用盡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請問先生明算者,算來寺內幾多僧。”通過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算出,寺內共有和尚624名。

荒年詩明嘉靖年間,全國旱澇成災,野有餓殍,民不聊生。詩人金珊在除夕之夜做了兩首“荒年詩”,嘲諷時弊,發泄憤怒:“年去年來來去忙,不飲千觴與百觴。今年若還要酒吃,除去酒邊酉字旁。”“年去年來來去忙,不殺鵝時也殺羊。今年若要殺鵝吃,除卻鵝邊鳥字旁。”第一首詩,“酒”字除去“酉”,是個“水”字;第二首詩,“鵝”字去“鳥”,是個“我”字。詩人忙了一整年,到了年底,卻只剩下了“水”和“我”,不禁讓人想到了“竹籃打水一場空”這句俗語。

語文手抄報圖片篇三:有趣的析字聯

析字聯把能進行拆分拼合的漢字與富有民族特色的對聯融為一體,使之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尋味。精彩的析字聯意趣橫生,內涵深遠,在給人以語言藝術美享受的同時,還能啟迪人們去思考,增知益智,別有一番韻味!

相傳,元末朱元璋起兵造反,攻下姑蘇城時,朱元璋心潮起伏,想到古為吳地的姑蘇如今已被自己攻克,豈不是天意?於是脱口吟了句:“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

軍師劉伯温深諳朱元璋的心理,聽罷莞爾一笑,隨即吟出下聯:“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在上聯中,“天”字下加“口”,就是“吞”字,“天”字上加“口”就是“吳”字,“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表明了朱元璋攻克古吳地、今姑蘇城時的豪邁心情。是啊,吞併吳地的心願已了,朱元璋不由得心潮澎湃,攻克如此秀美、華麗的地方對於他來説竟然如同探囊取物,這可能是上天要讓自己獨霸天下,當皇上了。而下聯中,“人”字下加“王”是“全”字,“王”字邊加“人”是“任”字,“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表達了不管朱元璋在什麼地方,都是人中之龍,無論什麼願望都能實現,其意顯現了朱元璋壯志凌雲的王者風範。

上下聯巧析“吞吳”、“全任”之字形,對仗工整,寓意深刻,含蓄雋永,耐人咀嚼。

析字聯能描繪人民勞作的場景和自然界發生的.事情,並使其具有詩一樣的意境。明朝末年,海南島有一位秀才赴京趕考,行至桂林地界,借宿在城郊一寺院內。黃昏時分,他閒來無事便到郊外的街道上走走,但見一老者在賣地方小吃“桂林米粉”,飢腸轆轆的他簡直饞得垂涎!老人家見他舌舔焦脣,欲言又止,料他必定手頭拮据,於是便説:“書生,老朽有一聯求對,若能對上,‘桂林米粉’任你吃!”秀才聞訊,滿心歡喜,但一聽出句是“八刀分米粉”頓時大驚失色!眼見得秀才坐立不安仍一籌莫展,老人盛了碗米粉送給他,説:“不必焦急,吃飽肚子再作道理。”依然沉湎於思考中的秀才機械地把米粉囫圇吞下後,匆匆揖謝老人便滿面羞愧地跑回寺院中了。

倒卧榻上,秀才並無睡意,輾轉反側,冥思苦想。時過三更,朦朧中忽聽古鐘聲響,秀才不知何事,連忙披衣下牀欲看個究竟,卻原來是樑上一隻碩鼠碰掉牆頭的磚塊砸響了古鐘。鐘聲敲開了秀才的思路,他心頭一亮,眼前情景與自己千里赴考的情景自然而然地聯繫在了一起,對句也油然而生:“千里重金鍾”。

次日天未亮,秀才謝別寺院方丈後直奔城郊街上找到賣米粉的老人,朗聲誦道:“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鍾”。

這一念,直把老人家樂得見牙不見眼!他再一次把一碗香噴噴的“桂林米粉”端給秀才:“金鐘奏鳴,金榜題名,此番進京你定能高中!”還真巧,秀才赴考果然獨佔鰲頭!

老者的“八刀分米粉”乃連環析字——“八刀”為“分”,“分米”為“粉”,老人巧妙地利用析字描繪了自己日常做米粉的場景,十分形象。秀才的對句“千里重金鍾”也是連環析字——“千里”為“重”,“重金”為“鍾”,它描繪了秀才所遇到的情景:千里趕考,碩鼠碰掉牆頭的磚塊砸響了古鐘。

賣米粉老人的出句和秀才的對句都暗合當時的場景,又都連環析字,十分精巧,耐人思考,不由得讓人對能拆分拼合的精妙漢字感歎不已、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