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辛棄疾

辛棄疾的詞作鑑賞

欄目: 辛棄疾 / 發佈於: / 人氣:1.51W

辛棄疾的詞作鑑賞

辛棄疾的詞作鑑賞

生平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初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受學於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為同舍生,號辛黨。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義軍烽起。棄疾聚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奉表南歸。高宗於建康召見,授右承務郎,任滿。改廣德軍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論》、《九議》,力主抗金並提出不少恢復失地的建議。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闢江東安撫司參議官,遷倉部郎官,出為江西提點刑獄,調京西轉運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遷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五年(1178),召為大理少卿,出為湖北轉運副使,改湖南轉運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遷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藺劾棄疾“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落職,卜居上饒城北之帶湖,築室百楹,以稼名軒,自號稼軒居士,自是投閒置散凡十年。紹熙三年(1192),起為提點福建刑獄,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以諫官黃艾、謝深甫論列,丐祠歸。所居帶湖雪樓毀於火,徙鉛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長達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於會稽創建秋風亭。四年,改知鎮江府。開禧元年(1205),復以言者論列,奉祠歸鉛山。開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鉛山南十五里陽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諡忠敏。平生以氣節自負,功業自許,謀猷略遠,然讒擯銷沮,南歸四十餘年間,大半皆廢棄不用,故陳亮《辛稼軒畫像贊》歎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資為詞,激昂排宕,別開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傳。有《稼軒集》,又有《稼軒奏議》一卷,均佚。

今人輯有《稼軒詩文鈔存》。詞有四卷本《稼軒詞》及十二卷本《稼軒長短句》兩種。《四庫總目提要》雲:“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特起,能於翦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迄今不廢。”

●鷓鴣天·代人賦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辛棄疾詞作鑑賞

這首寫農村風光的詞,看上去好象是隨意下筆,但細細體會,便感覺情味盎然,意藴深厚。上闋頭二句在描寫桑樹抽芽、蠶卵開始孵化時,用了一個“破”字非常傳神地寫出了桑葉在春風的催動下,逐漸萌發、膨脹,終於撐破了原來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僅有動態,而且似乎能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崗細草鳴黃犢”“平崗細草”和“黃犢”是相互關聯的,黃犢在牛欄裏關了一冬,當放牧在平坡上時被乍見春草,歡快無比。“鳴”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悠閒,神態。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鴉”按説會構成一片衰颯景象,但由於用了一個動詞“點”字,卻使情調發生了變化。“點”狀烏鴉或飛或棲,有如一團墨點,這是確切的寫實,早春的寒林沒有樹葉,所以黑色的烏鴉,在林中歷歷可見,故曰“點”這不得不使人想到馬致遠《天淨沙》的警句“枯藤老樹昏鴉”。兩相比較,給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馬致遠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卻是在欣賞一幅天然的圖畫。

詞的上闋主要是寫近處的自然風光,下闋則將鏡頭拉遠,進而涉及人事。“山遠近,路橫斜”,一筆就將視線拉開了,在山區這種路成為村落與村落之間聯繫的紐帶,也成為與外面世界聯繫的橋樑,生活在山間的人們,時常覺得那路會給他們帶來新的東西,所以詞人對眼前蜿蜒于山間的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橫斜的路,去向不止一處,但詞人的注意力卻集中在有青旗標誌的酒家上。山村酒店,這是很有特色的一處地方風景。詞人在一首《醜奴兒近》中就寫過:“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只寫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個“有”字透露出詞人欣喜的心情。

眼前的農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種道理,在結尾兩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那散見在田野溪邊的薺萊花,繁密而又顯眼,像天上的羣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風雨開放,生命力是那樣頑強,好像春天是屬於它們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則憂風愁雨,春意闌珊。這兩句,上句宕開,借”城中桃李“憔悴傷殘的景象為下句作襯,雖只點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聯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則收歸眼前現境,”在“字穩重而有力,顯然帶有強調的意味。

這首詞通過寫景和抒情,表達了作者在罷官鄉居期間對農村生活的欣賞流連和對城市上層社會的鄙棄,並由此把詞的思想意義向縱深方向拓展。薺菜花的'花瓣碎小,顏色也不鮮豔,只有濃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裏,一般是算不上什麼花的,作者卻偏偏熱情地讚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並捕捉到的,還有桑芽、幼蠶、細草、黃犢等等,多半是新鮮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這些,連同那出現在畫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體現了一種健康的審美觀。詞中關於“城中桃李”和“溪頭薺菜花”的對比,還含有對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薺菜花不怕風雨,佔有春光,在它身上彷彿體現了一種人格精神。聯繫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賦”,當時很可能是朋輩中有人為作者罷官後的生活擔憂,因而詞人便風趣地以代友人填詞的方式回答對方,一方面借薺菜花的形象自我寫照,一方面又隱隱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風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堅強的薺菜花,以此與友人共勉。這首詞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與新鮮生動的藝術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多方面的啟迪。

這首詞在藝術特徵上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特色。理想主義是浪漫主義在思想內容上的重要特徵,而以夢幻的形式表現其理想則是浪漫主義傳統的創作方法。辛棄疾成功地運用這一傳統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這首詞中得到完美的體現。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馳騁奔逸,狂放不羈,洋溢着豪邁的激情。

它充滿瑰麗豐富的想象,大膽驚人的誇張,“摩挲素月”、“驂鸞並鳳”、“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圓”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麗光輝,顯現出光彩奪目的浪漫主義色彩。

●清平樂·憶吳江賞木樨

辛棄疾

少年痛飲,憶向吳江醒。

明月團團高樹影,十里水沉煙冷。

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

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

辛棄疾詞作鑑賞

這是辛棄疾閒居上饒時與他的朋友餘叔良的一首唱和之詞。餘叔良其人情況不詳。這首詞題曰:“憶吳江賞木樨”。木樨,亦作木犀,桂花別名。辛棄疾詠桂花的詞不少,如上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即是。

但這首詞寫得別有情趣,它不專門扣住桂花題材,而是能離開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經歷結合來寫,意境更為開闊,感情更加親切。

本詞上片“少年痛飲,憶向吳江醒。明月團團高樹影,十里水沉煙冷”四句,作者從自己的遊蹤引入桂花。少年時有個秋夜,在吳江痛飲醒來,看見一輪明月,中間映着團團的桂樹影子;江邊桂樹,十里花香,飄散在煙波江上,倍添清冷之氣:天上人間,都籠罩在桂香桂影之中。吳江即吳松江,在今蘇州南部,西接太湖。辛棄疾年輕時遊過吳江,所以他對此地頗為懷念。大概吳江兩岸,當時桂花頗盛,所以他詠桂花便想起吳江之遊。“明月團團高樹影,十里水沉煙冷”兩句,這裏用“團團”來寫桂樹,水沉,香名,這裏用指桂花馨香。詞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後看桂影、聞桂香的經歷來寫桂花,情調豪放,生動自然。

下片“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數語,由寫作者自己的經歷,轉到桂花本身。宮黃,指古代宮女以黃粉塗額,是一種淡粧,這裏是指桂花。桂花體積小,宛如淡施宮黃,可是開在人間,竟然這樣芳香。花小、色黃、香濃,正是桂花特徵。這幾句把桂花特徵都寫到,但着重寫它的香味,抓住重點,與上片相呼應。

這首詞意境優美,寫桂花能抓住其特徵,聯想自然,用詞簡練,不愧為詞中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