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王安石

王安石描寫春節的古詩

欄目: 王安石 / 發佈於: / 人氣:2.43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安石描寫春節的古詩,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安石描寫春節的古詩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他們都忙着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註釋

⑴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⑵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一年已盡。除,逝去。

⑶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⑷千門萬户:形容門户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温暖的樣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賞析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着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户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户。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還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脱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着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名家評價

王相《增補重訂千家詩》:“此詩自況其初拜相時的行君政,陳舊布新,順始行己之政今也。”

熊柏畦《宋八大家絕句選》:“這首詩既是句句寫新年,也是句句寫新法。兩者結合得緊密桔切,天衣無縫,把元日的温暖光明景象,寫得如火如荼,歌頌和肯定了實行新法的勝利和美好前途。”[7]

姚奠中《唐宋絕句選注析》:“用一‘換’字,即寫出當時的'風俗習慣,更為讀者開闢了新的詩意。揭示出新的代替舊的,進步的代替落後的,歷史發展的這個不可抗拒的規律。”

[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農曆的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中國民間過春節的習慣,大抵是從原始社會時代的“臘祭”演變而來的。我國古代人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便用他們的農獵收穫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

春節又叫“過年”,俗稱“年”,“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到了農曆臘月三十日,時針移過半夜十二點的時候,春節便來到了。按照我國農曆,俗稱年初一,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月初一前有祭祖、掃除污穢。三十日要貼門神、對聯、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等儀式;正月初一晚輩向長輩拜年,然後到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説些 “發財”、“過年好”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門拜年,節日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直到元宵節(正月十五)過後,春節才算結束。

春節的由來與傳説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説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