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王安石

王安石五首名作鑑賞

欄目: 王安石 / 發佈於: / 人氣:1.22W

引導語: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著述與詩詞頗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他的五首經典詩詞的原文註釋,歡迎大家閲讀與學習。

登飛來峯[1]

飛來山上千尋塔[2],聞説雞鳴見日升[3]。

不畏浮雲遮望眼[4],自緣身在最高層[5]。

【註釋】

[1]飛來峯:在越州(今浙江紹興)飛來山,據史志記載,山上有塔高二十三丈,站在山上可見海上日出。

[2]千尋:極言其高。古以八尺為一“尋”。

[3]雞鳴見日升:孟浩然《天台》詩:“雞鳴見日出,常與仙人會。”此用其語意。

[4]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自緣:只因為。

【導讀】

皇?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縣秩滿而歸,路經越州,有《登越州城樓》詩。本詩當亦同時而作。詩人登上飛來峯,頓覺視野開闊,胸襟寬廣,豪情萬丈。末二句寓哲理於形象,見宋詩理趣之特色。“浮雲”是具有比喻內涵的意象,比喻障礙、阻隔之類的事物。“不畏”是詩中的主題詞,表示一種堅定執著的追求態度。“身在最高層”,象徵人生期待之高遠。作者高瞻遠矚的胸懷和堅毅無畏的氣概躍然紙上。

葛溪驛[1]

缺月昏昏漏未央[2],一燈明滅照秋牀[3]。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4]。

坐感歲時歌慷慨[5],起看天地色淒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6],正抱疏桐葉半黃。

【註釋】

[1]葛溪驛:在今江西弋陽縣南。驛是古代供來往官員或遞送公文之人暫住和換馬的處所。

[2]漏未央:漏聲未盡,意指黑夜正長。漏:漏壺,古代的計時器。未央:未盡。

[3]明滅:忽明忽暗。

[4]“病身”二句:生病之人最為敏感,最先感受到風露的寒意,歸夢中不知道身與故鄉遠隔千山萬水。

[5]歲時:時節,此指秋天。慷慨:感慨悲涼。

[6]行人:作者自指。

【導讀】

這首詩寫於宋仁宗皇?二年(1050)自臨川赴錢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驛中。詩中抒寫了作者的旅愁鄉思。詩人選擇缺月、孤燈、風露、鳴蟬、疏桐等衰殘的景象構成淒涼的秋景和孤寂的旅況,襯托出抱病的行人,從而表現羈旅獨苦的處境和心情。紀昀評道:“老健深穩,意境自殊不凡。三、四句細膩,後四句神力圓足。”

壬辰寒食[1]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2]。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3]。

巾發雪爭出[4],鏡顏朱早凋[5]。

未知軒冕樂[6],但欲老漁樵[7]。

【註釋】

[1]寒食:節令名,在農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説客思如春風裏的柳條之多。客思:他鄉之思。思:思緒,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記》載,江南東道升州土元縣:古冶城在今縣四五里;本吳鑄冶之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

[4]巾:頭巾。雪:白髮。

[5]朱:紅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顏。

[6]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祿。

[7]老:終老。漁樵:漁人和樵夫,指代隱逸生活。

【導讀】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損之)曾為江寧通判。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卒於官,葬於江寧牛首山(今江寧縣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寧祭掃父親墓時寫下此詩。詩人用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抒發了自己省墓時沉痛的心情以及變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歸隱的願望。語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四説:“風神跌宕,筆勢清雄,荊公獨擅。”

示長安君[1]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2]。

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3]。

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註釋】

[1]長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妹王文淑,工部侍郎張奎之妻,封長安縣君。縣君,唐宋五品官員之母或妻的一種封號。

[2]愴情:悲傷,傷感。

[3]塵沙萬里行:指出使遼國。

【導讀】

這是嘉?五年(1060)春,王安石護送遼國使臣回國前寫給大妹王文淑的一首詩。“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年少時感情衝動,離別時頗感心情沉重;人到中年,相逢亦悲情,更何況離別?這首詩正抒發了詩人“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感情。此詩未用典故,不事藻飾,佳處在於深摯真情藴涵其中。頷聯準確地選擇家庭生活的細節,創造出温馨親暱的家庭氛圍,更見中年離別之“愴情”。“草草”、“昏昏”、“供”、“話”看似信手拈來,卻又用得精闢得當。吳可《藏海詩話》雲:“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語,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如此句無剩字。”在對仗修辭上,此詩也頗具技巧。首聯以“少年”與“老去”對起,造成似對非對的效果;頷聯無論從內容、用詞還是音調來看,確為工對;頸聯又用流水對,如此一來,全詩情韻相生,既工健又活潑。

明妃曲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1],淚濕春風鬢角垂[2]。

低徊顧影無顏色[3],尚得君王不自持[4]。

歸來卻怪丹青手[5],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6]。

一去心知更不歸[7],可憐着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8],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9]。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10],人生失意無南北。

【註釋】

[1]明妃:即王昭君。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秭歸)人,名嬙,字昭君。漢元帝宮妃。她入宮數年,一直不得召見。匈奴首領呼韓邪來朝求婚,自請遠嫁。晉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

[2]春風:指昭君姣好的容顏,語本杜甫詩句“畫圖省識春風面”(《詠懷古蹟》之三)。[3]無顏色:臉上失色,容顏慘淡。

[4]君王:漢元帝劉?。不自持:不能自持,不能自我剋制。

[5]丹青手:畫師。丹:丹砂。青:青灰。丹、青是古代繪畫常用的兩種顏料,後作為畫的代稱。

[6]“意態”兩句:《西京雜記》卷二:“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閒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鉅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此所記載畫工事,《南匈奴傳》未載,而後代文人喜用。

[7]更:再。

[8]寄聲:寄個口信。塞南:指漢王朝。

[9]氈城:古代匈奴人住在氈帳裏,故云。

[10]咫尺:形容極近。周代以八寸為一“咫”。長門:漢時宮門。阿嬌:漢武帝陳皇后小名。陳皇后失寵後被幽禁在長門宮。

【導讀】

嘉?四年(1059),王安石提點江東刑獄時作了兩首《明妃曲》,這是第一首。同時歐陽修、司馬光、劉敞皆有和作。

昭君出塞,是歷代文人喜用來抒發情懷的題材。前人的昭君出塞詩,不是唾罵毛延壽醜化昭君形象,就是詠歎昭君在塞外的悲慘遭遇。而王安石在這個題材上顯示出他慣有的自出新意的風格。他一反前人舊論,把昭君悲劇歸咎於剛愎自用、平庸無能的漢元帝,含蓄指責了統治者對人才的埋沒和扼殺。進而提煉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歷史規律:君心莫測而易變,臣子命運既無力自主又無法預料。王安石此詩當是有感而發。《宋詩精華錄》説:“‘低徊’二句,言漢帝猶有眼力,勝於神宗。‘意態’句言人不易知。‘可憐’句用意忠厚,末言君恩之不可恃。”還説:“二詩荊公自己寫照之最顯者。”雖然把“仁宗”誤作“神宗”,他這種説法還是頗有道理的。嘉?三年(1058),王安石有《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力主變法,卻沒有受到仁宗趙禎和當政大臣的重視。而此詩作於嘉?四年(1059),所以詩中含有不遇明主,才幹難施的深意,算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

王安石此詩立意新警,人們對其貶譽不一。李壁説:“詩人務一時新奇,求出前人所未道,而不知其言之失也。”賀裳《載酒園詩話》説:“王介甫《明妃曲》二篇,持猶可觀,然意在翻案。如‘家人(至)南北’,其後篇益甚,故遭彈射不已。”黃庭堅跋此篇卻説:“荊公作此篇,可與李翰林、王右丞並驅爭先矣。”

此詩寫法也頗新穎,寫美人之美,專從其不美之時寫起,“淚濕春風”、“低徊顧影”,皆美人最“無顏色”之際,尚且使“君王不自持”,則其光彩照人之時又將如何呢?另外,“着盡漢宮衣”和“寄聲欲問塞南事”兩個細節,也有力地表現了昭君情繫故鄉故國之深致。

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乃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張文章應“有補於世用”,“要以適用為本”,“巧且華不必適用”,“適用亦不必巧且華”。(《上人書》)他的散文邏輯嚴密、論理透闢、筆力雄健、語言簡練、風格峭拔,無論政論文、書論、短論、記敍文等都具有以上特點。其中《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答司馬諫議書》、《讀孟嘗君傳》、《傷仲永》、《遊褒禪山記》等篇歷來為傳誦之作。

王安石詩歌亦長於説理,且往往寓説理於形象之中,更加豐富生動,成就超過散文。王安石的詩風在其漫長的創作道路上經過了幾次變遷,正如葉夢得在《石林詩話》卷中指出:“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皆直道其胸中事。後為羣牧判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現存一千五百多首的王詩,從藝術風格和題材看,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三十六歲在京中任羣牧判官之前是前期,詩尚意氣,少含蓄,以政治詩為主。從三十六歲到五十六歲的二十年間為中期,此間隨着政治修養和文學修養的提高,詩歌藝術漸趨成熟,形成了雄直峭拔而壯麗超逸的獨特風貌。題材更為豐富,除政治詩外,還有詠古懷舊、酬答贈別之類的作品。總的説來,前中兩期的詩歌大部分思想性較強,藝術性亦較高。五十六歲退居江寧後十年為晚期。這時期王安石不再着意政治風雨,而流連山水、參禪學佛,生活和心境大為改變,從而引起了作品內容和風格的變化,多描寫湖光山色,講究藝術技巧、煉字煉句,早年詩中洋溢的政治熱情大大消退。多作律詩和絕句,且寫得精深華妙,清絕可愛。黃庭堅説:“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脱去流俗,每諷詠之,便覺沆瀣生牙頰間。”(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五)

王安石一生著述頗多,有《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詞集)。註釋王詩者以南宋李壁為最早,有《王荊文公詩箋註》五十卷。清人沈欽韓在李注基礎上,完成了《王荊公詩集李壁注勘誤補正》四卷,《王荊公文集註》八卷。中華書局將兩書校勘合並排印,名《王荊公詩文沈氏注》,極便檢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