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秦觀

秦觀《鵲橋仙》教學設計範文

欄目: 秦觀 / 發佈於: / 人氣:1.1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秦觀《鵲橋仙》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秦觀《鵲橋仙》教學設計範文

【教材分析】

《鵲橋仙》是選自高中新課標語文讀本中的一首詞作,這首詞將抒情、寫景、議論融為一體。敍寫牽牛、織女二星相愛的神話故事,賦予這對仙侶濃郁的人情味,謳歌了唯美的愛情。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古已有之,卻都因襲了“歡娛苦短”的傳統主題,格調哀婉、悽楚。相形之下,秦觀此詞堪稱獨出機杼,立意高遠。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字字珠璣、落地若金石聲的警策之語,掃古來悲吟尋恨之腐朽,顯豁達理性之神奇,呈現了詞人對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同時,這首詞閃現了一種亮麗的文化色彩,可以説是一部文化的經典之作。

詞作比較短,詞的內容理解起來難度不大,學生對詞作裏面的一些重要詞句熟記成誦。而各類教參中對這首詞作的解讀角度基本一致。如何打破傳統的教學思路,尋找到新的角度,是鑑賞這首詞作的關鍵。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從詞作的“美”入手,挖掘“美”的具體內容以及內涵;

知人論世,感受詞人的“不圓” 與“圓”,獲取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和人生體悟。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十多年前,和你們一樣,坐在這樣端正的課堂,卻痴迷着抽屜裏滿是風花雪月的詩詞,因為裏面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離愁別恨,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悲歡離合,我為她而喜,為她而悲。浪漫的愛情和經典的詩詞一結合,便彷彿有了一種魔力,可以讓人深陷其中,魂牽夢縈。這種感覺或許能在今天這節課上和同學們產生共鳴。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北宋婉約詞人秦觀的一首《鵲橋仙》

二、誦讀詞作,整體感知

示範誦讀

學生讀 先讀順(掃字詞障礙),再讀懂意思(掃詞句障礙),把握詞的內容

學生自由誦讀了1-2遍後,然後請一個同學們起來示範讀

齊讀(參照老師的節奏、快慢、情感的起伏)

設問: 詞作裏面有故事,寫了一個什麼故事?(可以提示:抓寫事情的詞語:暗度;歸)

(板書: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哪幾句是寫相會的情景的?(景:纖雲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情:柔情似水)

(板書:纖雲 飛星 金風玉露; 柔情)

詞人對牛郎織女的相會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和評價?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三、具體鑑賞

(一)鵲橋上的愛情——唯美

學生在讀懂句子的基礎上再讀一遍,然後思考問題:詞人説牛郎織女“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你覺得他們的“一相逢”,“勝”在哪呢?(提示學生上一步的板書中切入,即抓住寫景和寫情的詩句分析)

預設生成:

“纖雲弄巧” :“纖”,言云之輕柔;“弄”,言云之變幻多姿態。輕柔多姿的雲彩,變幻出許多優美巧妙的圖案。

襯托了人物:襯托了織女的美好巧慧,她似乎在為愛人的到來作着精心的準備,她沉浸在愛的甜蜜中, 歡愉的心情瞭然可見。

“飛星傳恨”:飛星可以解為流星,流星劃過夜空,不時閃過長長的白亮的光芒,和前面“纖雲弄巧”,星月相映,流光溢彩

襯托了情感:“傳恨”,原本是流星下落的天體現象,詞人賦之以情感,寫出了相會的`牛郎織女相思之苦,相盼之切。

“銀漢迢迢暗度”:銀河之寬闊,相隔之遙遠,暗襯相思之苦,相見之難

“金風玉露”:即秋風生起,白露為霜時節,以“金”、“玉”相飾

賦寒涼季節以吉祥的喜慶(舉例賈寶玉和薛寶釵的金玉良緣,吉慶,祥和)

寫出了情感的珍貴 真摯純潔

“柔情似水”:情深意重,繾綣美好

“忍顧鵲橋歸路”:這真像柳永雨鈴霖中“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啊!

結語:鵲橋上的相逢,我們看到的是温馨浪漫,流光溢彩,相愛的人情深意長,景美,人美、情美,成

就着這個古老愛情故事的唯美,難怪秦觀感歎: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板書:唯美)

(感受這樣的唯美,我們一起在上一次鵲橋,感受他們的愛情吧,誦讀。)

(二)鵲橋裏的人生——豁達

這首詞作寫於北宋年間,到現在已千年,為什麼會流傳這麼久,僅僅是它裏面有美麗的愛情嗎?

(描繪美麗的愛情故事的確是《鵲橋仙》這首詞流傳的一個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明人沈際飛評“(世人詠)七夕,往往以雙星會少離多為恨,而此詞……化腐朽為神奇!”

(將這句話打在屏幕上)

然後比較歷代三首詠歎七夕愛情故事的詩作

(屏幕出示或老師口述)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迢迢牽牛星》)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白居易《七夕》)

“乞橋樓空,影蛾池冷,佳節只供愁歎。(清 納蘭容若 鵲橋仙(七夕)

設問:同學們是否贊同這句話?是否能從詞中找到依據?“腐朽”是什麼?“神奇”又在何處?

明確:學生會找到兩處“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比較後得出結論:歷代詩歌詠歎七夕是悲吟尋恨(腐朽),而秦觀多了豁達之氣(神奇)。

秦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豁達理性?他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的人生,什麼樣愛情?

(屏幕上打出兩句話) “古之傷心人也” —馮煦在《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懷抱百憂中”。

(引入秦觀生平資料,事先發給學生)

設問1:同學們看完資料後,有什麼認識?

可能有的看法:沒看到他的豁達,就看到他的失意

但看到了他作為文人的多情,痴情。

設問2:正所謂人生不圓,愛情不圓,而以詩歌圓之,那秦觀在這愛情詞作裏面是如何去圓的呢?

提示:就詞作中的這個愛情故事而言,我們用現實的角度看,哪些地方是我們現實的愛情中所不希望的情形,請同學們默讀詞作思考。

明確:

“一相逢” “勝無數”:牛郎織女雖然是一年見一次,但卻是金風玉露似的感情,真摯,純潔,忠貞,愛情的質量遠遠高於人間無數朝歡暮樂的庸常夫妻。

次數少,但情意深。

“銀漢迢迢” 柔情似水

“佳期如夢” 愛情綿長,不可斷絕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久長

找出來後追問:而秦觀是怎麼去看這些不如意的?(抓住剛才找出的不如意一一作解釋)

小結語:詞人對鵲橋相會中牛郎織女的種種失意予以修復,消解着原本存在牛郎織女心裏,也存在芸芸眾生眼裏的哀傷。正因為一次次痛徹心肺愛情失意,才有了愛的真諦的透徹領悟;正因為一次次命運弄人的人生挫敗,才有了人生意義的理性思考,才能從從殘缺中看到圓,從失意中看到美,從少看到多,從短看到長。所以詞人會感歎牛郎織女“相逢”“勝卻人間,正所謂“此愛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也正因為此,我們才能看到他的至情至純。

(再讀詞作,感受愛的豁達,感受詞人至情至純的情懷)

(三)鵲橋中的文化——經典

因為有了至真至純的情感交織,《鵲橋仙》裏的愛才能如此完美,因為有了至徹至透的人生領悟,愛才能如此豁達,至愛之人,至美之文,至情至理,完美契合,《鵲橋仙》就變成了愛的文化的經典。

這裏面有我們民族傳統的東西,大家是否能發現呢?

明確:塑造的藝術形象:傳統的藝術形象(織女)

“纖雲弄巧”這可以是一個勞動的場面,沉浸在愛情中的織女體現中國傳統女性的勤勞巧慧

詠歎的情感:忠貞

西方“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表達情感的方式:七夕節

(介紹七夕節的傳統習俗)乞巧、求子、祈福、種生等等

(對比現在的七夕節和我們熱衷於過西方的“情人節”)

小結:這首詞作將繼續流傳,一定是要有我們現在正在丟失但卻有慢慢重塑價值的東西,文化是任何一部藝術作品生命力恆久的根本。

課堂總結

一對苦苦等待的愛人,讓我們感受了愛的唯美、情的永恆。

一場朝暮期盼的相聚,也讓我們品茗了愛的堅貞、人生的真諦。

而一段蕩氣迴腸的傳説,更讓我們涵詠了中國文化的綿延悠長。

一首《鵲橋仙》,讓後人玩味不夠,品味不足,讓一代代的讀者徜徉其中,品味愛情、思考人生、承傳文化,真配得上世人的評價:化腐朽為神奇。最後,我們再一次誦讀詞作,去感受它流傳千年的美,讓我們的脣齒留香!

【板書設計】

鵲橋仙 秦觀

愛情(唯美)

橋 人生(豁達)

會 文化(經典)

【教後反思

1、教學思路

立足文本,夯實基礎。

儘管要在這堂課上求突破,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這首詞作常規教學中的內容,首先引導學生緊扣文本,找找詞作中“美”的體現,比如人美,景美,情美,讓學生按着鑑賞詩歌的一般思路完成對詞作的理解。如何對一首詩詞進行鑑賞,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上是講了很多的,這是要求掌握的知識點,是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讓學生運用並最終掌握的共性的東西。

探究思考,個性解讀。

這首詞作從角度的切入上我認為遵循了語文新課標背景下提倡“個性化閲讀”的理念,我以“美”為切入口,分成三塊:愛情,人生,文化,其中愛情的“美”是常規教學中都會體現的,所以在這個板塊中我沒有花太多時間,而將重點亮點放在了第二個板塊,探究詞作裏的人生“美”,作為整堂課程的高潮部分。引導學生結合課外的一些資料,進行探究性閲讀,個性化解讀。這個教學的思路在課堂上基本予以了清晰呈現。我以為,詩歌教學不僅僅是利用掌握的鑑賞知識求得內容的理解,更多的是能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密吟恬詠,以玩其味”,和詞人進行靈魂的交流,獲得更深層的審美體驗,而這也是讓學生真正感受作品魅力的關鍵所在。

2、教學方法

遵循古典詩詞“美詞美教”的原則,從導語的設計,問題的設置,環節的銜接,課堂的結語,以及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歸納和補充上都儘量讓自己的語言生動起來;

遵循古典詩詞“誦讀教學”的原則,在課堂中儘可能多的讓學生誦讀詞作,由句到篇,再由篇到句,引導學生進行分層閲讀,在讀當中進行審美體悟。

3、教學實施

都説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真正完美的語文課只能存在於理想的中,在這堂課中,雖然角度的切入,課件的製作,教案的詳盡上已經做足了功夫,但在具體的操作中,有些環節的處理上顯得忙亂。

首先,在“鵲橋上的愛情——唯美”這個板塊中,暴露了我的課堂教學的智慧不夠,設計的問題不太清晰,讓學生無法抓住要點,達不到我的預設。甚至出現了被學生帶離軌道的情況,浪費了很多時間。

其次,在“鵲橋中的人生——豁達”這個板塊中,沒能做到精講精析,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體味作者情感方面有趕鴨子上架,急於求成的問題。這個板塊本應該是這首詞作解讀的一個亮點,但因為第一個板塊中浪費了太多時間,生怕時間不夠,為了提高教學的節奏甚至是直接將結果提供給學生,剝奪了他們獨立思考的過程,致使在這個環節中顯得緊張忙亂,亮點沒能充分呈現,尤其是在知人論世這一個環節上,對詞人的生平匆匆而過,學生沒能有深刻體會,發給學生的補充資料沒有起到很大效果,沒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師生交流顯得生澀。

最後,在“鵲橋裏的文化——經典”這個板塊中,問題設置不夠針對性,學生挖掘不到這個深度,所以無話可説,大部分是我講,致使這個環節中的課堂略顯沉悶,而且花的時間過多。

可見,上一堂課,任何環節的缺失都會帶來心態和狀態的極大不穩定,從而導致“一步錯,步步錯”,從時間的安排,問題的設置,過渡語的銜接,主次的處理等等方面都需要精心的籌劃和處理,同時,課堂上會出現備課預設之外的情況,非常需要有豐富的積澱和教學的智慧,才能牢牢地掌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