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陸游

談中國大陸游客的教養

欄目: 陸游 / 發佈於: / 人氣:8.98K

若干年前,我和一個朋友去新疆吐魯番旅遊,被當地的奇山異石吸引,離開現成的遊覽小徑,跑進了荒山野嶺。前面是一座小山,亂石磊磊,看不出任何人跡獸痕,我們決定爬上去。舉目四望,我們相信自己所到之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爬到山頂卻驚奇地發現,有人已經來過了,他們用碎石碼出了自己的名字。那些名字已經長進了山裏,少説也有十年以上。

面對這種“到此一遊”的題字,我們絲毫沒有感到不適,而是非常興奮,如法炮製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不知道要等到多少年之後,才會有人再來,通過這些信息穿越時空和我們相遇,或許永遠都不會有。

今天,如果我去台灣旅遊,在野柳地質公園的一處巖壁上,赫然發現“中國常州趙根大”幾個大字,我也會和台灣記者一樣感到不舒服,甚至和大陸網民一樣覺得丟臉。可惡而又可憐的六旬老者趙根大,這些天來成為蜚聲兩岸的名人,被罵得無地自容。大陸游客的種種陋習再次成為話題,也再次和以往一樣,將要在簡單粗暴的辱罵聲中落幕。其實,這也是中國輿論的一種陋習。

我想要弄明白的是,自己在吐魯番留下的“到此一遊”和趙根大在台灣留下的“到此一遊”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為什麼前者可以接受而後者遭人反感?或者説,為什麼趙根大會弄混這二者的區別,把旅遊當作探險,把遊人如織的台北公園當作荒無人煙的吐魯番火焰山?

“習慣”是一種習慣性的解釋,有人認為中國人就喜歡聚眾喧譁,喜歡亂扔垃圾,喜歡簽名題字,喜歡攝影留念,喜歡瘋狂購物。問題是,這些習慣是怎樣養成的呢?又一種習慣性的解釋是,這是民族文化的特性。聚眾喧譁是集體主義傳統,簽名題字是題壁賦詩的傳統。既然是文化,那外國人最好忍着點。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前不久就説過:“你看,在機場裏、餐廳裏,大家聚一塊説話的,都是中國人。可這就是一種習慣,我們還看不慣外國人那種小聲嘀嘀咕咕、當着面還要相互咬耳朵呢。”他認為,這些是文化差異,外國人有他們的禮節習慣,我們也有自己的禮節習慣,並不能説誰對誰錯。

當時武副部長是針對大陸人和西方人的習慣差異説這番話的,現在他必須要給出一個解釋:台灣媒體為什麼要對趙根大的“到此一遊”大驚小怪?難道兩岸的文化不是同根同源嗎,為什麼也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儘管各種文化之間的確存在差異性,但是在這些旅遊習慣上,我看不出有什麼歷史傳承的邏輯。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古代文明都留下了壁畫,可見在牆壁上記事和抒情並不是中國大陸人的專利。從一些影視作品裏就可以看到,歐洲中世紀的酒館裏並不安靜。震耳欲聾的迪斯科舞廳,也來自西方社會。如今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禮數,和日本人差距很大,但是唐朝的時候如何呢?清朝呢?民國呢?顯然,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不是傳統而是當下,給了人們什麼樣的`教養。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很多人家裏的牆壁上都掛有一個像框,像框裏最珍貴的照片是家人或親友在天安門廣場的留影。那時我想象每個外地人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天安門廣場去照一張照片,自己也打算有機會就這麼幹。現在的年輕人不再這樣了,他們的私人相冊裏最珍貴的照片,是在埃及金字塔前、紐約自由女神像下或者巴黎塞納河邊的留影。並不是因為北京變得不重要了,而是去北京變得容易了。

回望三十年前,內地人到上海出差,上海人到香港出差,就跟現在大陸人去巴黎旅遊一樣,大包小包瘋狂地購物。物資緊缺、貿易貧乏是一個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去一趟上海不容易,你得有個出公差的機會才行。你的家人朋友、左鄰右舍,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你得為他們捎帶一些東西。

我自己去過十多個國家旅遊,剛開始很不喜歡購物,也對國人的購物癖持嘲笑的態度。但是,接觸多了之後,我有了更多的理解,自己也開始買一些東西了。一些中老年遊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在前半生裏去趟上海都是奢望,如今更是充分地意識到,自己一生可能只有這一次機會到巴黎。緊緊地抓住唯一的機會,讓自己此生無憾,也讓沒有機會的親朋如同身臨其境,這就是他們瘋狂購物的原因。

我看見一些旅行社為中國大陸游客安排的行程非常緊張,每到一個景點幾乎只有照相留念的時間,但是遊客們也很滿意,因為他們並沒有多餘的心情來享受人文和風景,而是急於證明自己來過了。沒有經歷過被剝奪出行自由的外國人,以及在網絡上辱罵趙根大的中國年輕人,是不能理解這種心態的。

我也知道很多美國人一生都沒有去過巴黎,但是他們在心理上是自由的,覺得自己真是那麼瘋狂地熱愛巴黎的話,總是可以去的。而且他們的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也懷着同樣的心理,並不需要他們幫助滿足幻想。

有些中國大陸游客到了國外,言行舉止比在國內還要放肆,這是因為他們內心還沒有擺脱被禁錮的陰影,或者覺得自己比別的國人更有能力獲得自由,忍不住興奮過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