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演講稿

弟子規演講稿 800字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2.69W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

演講稿的格式由稱謂、開場白、主幹、結尾等幾部分組成。現如今,用到演講稿的地方越來越多,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演講稿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弟子規演講稿 800字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晚上好。我是模具101班的黃勝思。下面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的經典。

我喜歡看《弟子規》弟子規則,顧名思義,是學生的常態。它是中華民族數百年禮儀的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學習《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弟子規》增加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面對它,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真誠待人的優良傳統,自古有之,家喻户曉;打開《弟子規》,彷彿置身於文明的氛圍中,在做人的道路上,去閲讀。

俗話説;所有美德中,孝順是第一位的。孝順是作為孩子的天職,但我們往往以做大事來重視孝順,卻從不重視渺小。《弟子規》只是告訴我們,孝要從小做起,孝要一直做,而不是一時的念頭。古人云:“得一滴水,以泉還之。”。只有感恩,才能提升自己,感動別人。

古時候《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現在影響的人還是比較多的。他教我們如何做人。生活中重要的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生活的本質。人生最重要的是人品。想做一件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行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靈魂的永恆陽光!

學了《弟子規》,被它深刻的內涵打動了。這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底藴!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中國兒女。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寫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基礎。就像一棵大樹,只有當它的根扎牢了,它才能茁壯成長。做人也一樣。只有建立起最基本的道德,一個擁有謙虛、恭敬、善良、仁愛之心的人,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才會立於不敗之地。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己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就像學習《弟子規》一樣,背起來應該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還需要一段時間。學習《弟子規》,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中,貫徹聖人的教誨。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閲讀和記住《弟子規》吧!我深信,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一個提升自己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昇華自己思想的過程。一個人成長是非常必要的。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成為和諧社會,世界才能成為美好的世界!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2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好!

《弟子規》是古人留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它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裏一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幹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百善孝為先。星期六晚上,我做完作業後,覺得沒事,就想幫勞累了一天的媽媽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的事。我走進屋子裏,看到媽媽的毛巾髒了,我連忙拿起它向水池走去。我先打了一盤乾淨的水,再加上一些開水,照媽媽洗衣服的樣子,把毛巾放在水裏浸泡幾分鐘,再在水裏倒上一點洗衣粉,用手使勁的搓,水裏立即起了許多小泡泡。我搓了幾遍,又用清水洗了幾遍,然後才晾在衣架上。我心裏非常高興。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説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裏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今後,我一定要將古人的教誨記在心裏,擁有“孝、悌、謹、信、愛、仁”這些好品德,做一個有禮貌的小學生。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3

初次接觸《第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藴卻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着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説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

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説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

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20xx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4

尊敬的領導、敬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計算機11班的xxxxxx,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弟子規讀後感”。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以下就是我閲讀此書的點滴體會。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敍,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們達到的準則,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學習,如何講文明禮貌。

《弟子規》篇幅短小,共有360句,1080字,卻藴含豐富內涵。總分為七大部分,分別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渾文。“入則孝”告訴我們在家中要聽從父母、愛親人,家人有困難或者生病,要盡心盡力的幫助、照顧;要聽父母的話,不與父母爭吵。做到這一點會讓我們的家庭氛圍更加和睦、温馨。

“謹”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處處留心,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裏,小事上也可以體現你的性格,做人必須從小事做起。這使別人眼中的我們十分文雅,成為一個謙謙人子。“信”告訴我們要時時講誠信,誠實守信是做人本分,要直言不諱,不要喜怒無常。“泛愛眾”告訴我們,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勿喜新厭舊,要愛每一個人,要心胸寬廣。“親仁”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不要勾心鬥角,這就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密無間。“餘力學文”對今天的我們來説是最重要的,它告訴我們聽講時要認真,學習時要努力,寫作時心態要端正,要心無旁騖。

人應活到老,學到老,能學習的人,是最快樂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謹慎行事,努力學習,在自己喜歡的專業中暢遊,充實自己,提高生活品質,使人生過得更有意義,更幸福,更美滿。

中國是禮儀之邦,她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禮儀是中華傳統美德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禮儀之邦應為禮儀之民。我覺得現代人開始重視禮儀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希望我們祖國在不斷強大的同時,她的人民素質也在不斷提高。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5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踐行《弟子規》,做文明嶺南人

為了弘揚傳統美德,建設傳統文化濃郁的特色校園,學校號召我們學習《弟子規》,老師每週都會帶領我們學習這本書。我感受很深,《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我們有許多同學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連吃飯都非常挑剔。爸爸媽媽每天變着花樣給我們做好吃的,可我們卻挑三揀四,甚至當飯菜不合口味時,還亂髮脾氣。聽我爺爺奶奶説,在他們那個年代,每天吃的就是窩頭鹹菜,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幾斤肉,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大米和白麪。與爺爺奶奶們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我們難道不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嗎?不應該牢記《弟子規》裏“對飲食,勿揀擇”那句話嗎?

學了“衣貴潔,不貴華”這句話以後,我非常羞愧。我想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媽媽帶我去買鞋,我一眼就看中了一雙耐克的名牌鞋,標價三百多元,我吵鬧着要買,可是媽媽要給我買一雙普通的運動鞋,我死活不同意,在商場和媽媽大吵大鬧,最後媽媽沒辦法只好向我屈服了。其實我心裏很清楚,兩款鞋的樣式差不多,我只不過是想在同學們面前炫耀,滿足一下我的虛榮心罷了。

同學們,你們是不是也有過同樣的經歷呢?現在想想,我們實在是太幼稚、太不懂事了。“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我們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激勵奮發圖強,“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外表穿着、飲食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

同學們,我們是幸福的,在家裏有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學校,有老師諄諄的教誨,可是當我們站在這鮮豔的五星紅旗下,看着她冉冉升起時,我們難道不應該想起革命先輩們爬雪山、過草地時所經歷的苦難嗎?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難道不應該繼承他們那種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精神嗎?

同學們,《弟子規》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道理,有教育我們孝敬父母的“父母呼,應勿緩”,有規範我們行為的“鬥鬧場,絕勿近”,有告訴我們誠實守信的“凡出言,信為先”,這都是我們作為學生應該牢記的道理,同學們,學“弟子規”,做“文明人嶺南人”,大家一起努力吧!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6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麼説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

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7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寫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基礎。就像一棵大樹,只有當它的根扎牢了,它才能茁壯成長。做人,只有建立最基本的道德,一個有謙虛、尊重、善良、博愛之心的人,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就像繪畫一樣,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力,是不可能創作出優秀作品的。如果你不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則,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就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生活也不會幸福。我也沒受過正規的傳統文化教育。學習了《弟子規則》,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上載承這份文化瑰寶。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每一點做起,幫助每一個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總之,我接觸傳統文化已經一年了。其實這種計算不一定正確,因為每個生活在中國的人都是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文化畢竟是一個不斷傳遞的過程。就像我的一個語文老師説的“不管是世家子弟還是山裏的村民,不管是懂一點點字還是一個字都不會讀,他的言行舉止都體現了儒家文化的修養”。這句話,我感覺越來越深。一個觀念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哪裏不受影響?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遭受了許多災難,但她在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觀念,尤其是在行動方面。所謂紀律,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書用的,和《三字經》差不多。但是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個經典是合適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道德脱節,人心不老。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文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造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尤為必要。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己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比如我們學《弟子規》,應該很容易背下來,但是要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是需要時間的。人的一生一定有一些原則,這些原則在他們的潛意識裏被他們制約着。學習《弟子規》,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中,貫徹聖人的教誨。

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一個提升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昇華思想的過程。一個人成長是非常必要的。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成為和諧社會,這個世界才能成為和諧世界。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8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信……”上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誦《弟子規》。那時,我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我就拍着小手、晃着小腦袋,很快就背熟了一字一句。一有空,媽媽總是用淺顯話一句一句解釋給我聽。

“父母呼,應勿緩”這是我最熟悉的一句了。有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書,突然,從廚房傳來媽媽的聲音“知驍,快來吃飯!”我隨口説:“哦!過一會兒。”媽媽説:“不行,菜都涼了,快點!”在媽媽的話語中,我聽出了她的着急。我想:“父母呼,應勿緩”這不正是告訴我們父母叫的時候,不能慢吞吞。難道我連這也做不到?想到這,我連忙放下手中的書,飛奔到廚房。

還有“對飲食,勿揀擇”這句我也記得很清楚。今天吃飯時,我又挑食了,“我不吃!我不喜歡吃菜!”我説。媽媽説“菜單營養可豐富了,快吃!”“不!我不喜歡吃菜,一點兒味道也沒有,真難吃!”我依然不吃菜。“你想想,吃菜對身體有好處。對飲食,勿揀擇,就是告訴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要挑食,要不然會營養不良。”我低下頭,慚愧地説:“媽媽,讀書真有用,我以後再也不挑食了。”

《弟子規》還幫過我一回呢!那一次,外婆來我家做客,到了吃晚飯的時候,我想起了《弟子規》中的一句,“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我對外婆説:“外婆,您先坐。”外婆坐下來説:“乖寶貝,你也坐吧!”“謝謝外婆!”我説着也坐下來,外婆説:“真懂事!”我聽了心裏樂滋滋的。讀書真有用啊!

讀了《弟子規》我還懂了:“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父母所喜愛的,儘可能去滿足,而父母所討厭的,要謹慎地去除。“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和長輩交談時,聲音要放低,可如果聽不見,也不合適……

如今我已經上四年級了,書架上的“好夥伴”也多了,那本《弟子規》已不是我的“學話本”了,它成了我的良師益友,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學好課堂知識的同時,多讀一些經典作品,對我們是非常有益的,難道不是嗎?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9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晚上好,我是來自模具101班的黃升思,下面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

我喜歡讀《弟子規》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規範。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家喻户曉;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的氛圍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大道當中。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女的本分,但我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只有心存感恩之心,才能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他教育我們如何做人處事。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才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藴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藴!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優秀的中華兒女。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也是一樣,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就像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了。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誦讀並牢記《弟子規》吧!我深信,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10

先治國,先修身,先修身。

這本書《弟子規》是基於第一任老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其次,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語行為都要謹慎,尤其是信用方面;那麼就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平等,對世間萬物善良,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也要主動親近仁人,向他學習;最後,利用剩餘的時間和精力,學好其他有用的知識。

我們90年代的孩子,似乎每個人都有不同於別人的性格。有時候,我們想去哪裏就去哪裏,根本不會告訴父母。有時候,當我們回到家,我們會走進房間,根本不告訴父母。其實幕後的父母是極度擔心的。孩子在外面,他擔心自己是不是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想象不到他們的焦慮,只能自己玩,想不到別人的感受。愛父母的時候要“出門告訴父母,但一定要面對”,也就是出門告訴父母你要去哪裏,回來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有一次和哥哥姐姐們相處,可能是因為我們玩的太好了,所以我總是直呼他們的名字。可能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他們也不當真。我的兄弟姐妹們從來沒有告訴過我任何抱怨。但其實他們背後可能有一些怨言,但他們不會對我説什麼,也許是怕我尷尬。我愛我的兄弟姐妹,所以我們應該“叫他們長輩,不要直呼其名,要叫他們“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因為他們是長輩而尊敬他們。

我喜歡不分大小和長輩説話。有時候,當我不同意他們的意見時,我總是大聲爭論,不分等級。有時候他們會教訓我一頓,但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置之不理。其實他們心裏也很不滿意,但是不會嚴厲的罵我,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當我們愛長輩的時候,要“先壓低聲音,再尊重長輩”,也就是和長輩説話的時候,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聲拒絕。雖然他們不會給他們一個非常嚴厲的教訓,但他們實際上內心很難過。

我們經常喜歡“敲門”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我們根本不用。其實別人的房間不是你隨意進出的。有些人可能不在乎,但有些人在乎別人進入他的假期。但是,進別人房間之前不敲門是個壞習慣。當我們尊重別人的時候,要“入門問救哪一個”,也就是入門之前,要敲門問“有人嗎?我能進來嗎?”不要衝進去。

《弟子規》中的行為規則是大三學生應該有的規則。我們應該遵循《弟子規》給我們的優秀品質指導,努力學習,繼承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道德在當今社會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一定要學習《弟子規》的優良品質,才能紮好德育的根。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11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好!

誠實的語言需要信任的耳朵來傾聽,更需要善良的心靈來領會;高尚的人格需要公正的眼睛來發現,更需要道德的大廈來支撐。

而弟子規就是教我們要保持高尚的人格,教我們為人子弟,在家裏要孝順父母;離開父母要像敬愛兄長那樣與人相處;處事謹慎誠實,對大家友愛相處,親近有仁德的人。這些都要到以後,還有剩餘精力就去學習文化。

大家可能都知道上古時期的舜帝吧,孝順寬厚的舜帝,他出身卑微,七代以來,都是地位低微的普通百姓。

他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舜的生母早已去世,瞽叟再娶,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叫象,象很講究享受,待人很命傲慢。瞽叟偏愛後妻所生的兒子,總是想殺掉舜,但他都躲過了;可是仍然孝順地事養父親、後母和弟弟,而且越來越來恭敬,一點都不敢怠慢。

舜在二十歲的時候,因為孝順父母而出了名。三十歲時,堯帝詢問有沒有可以做天子的人,四方諸候都推薦舜,説只有他甚當比任。於是堯就是兩個女兒給舜,來觀察他內存在的德行;還派九個男人和他相處,來觀察他的外部表現。

舜的修養很深,處世嚴謹而且有威嚴,所以大家都很信任他。

在短短一年內,舜所居處的地方都發展成了村落,兩年之後,成了小鎮,三年之後就成了都會。普天之下的清明德政,都是以舜帝開始的。舜帝在位三十九年,繼續了堯時的太平盛世,被稱為“堯天舜日“。

同學們,雖然我們沒有先人那麼好的道德修養,沒有闡明完美、光明的德情,沒有使人民受到感化,成為新人,沒有達到道德上完美無的理想境界。

但是我們可以以古為鏡,以古為師,從身邊的點點滴滴開始。這也應了《弟子規》裏的一句話:“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跟躋。”

百善孝為先。星期六晚上,我做完作業後,覺得沒事,就想幫勞累了一天的媽媽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的事。我走進屋子裏,看到地上有一塊髒兮兮的手帕,我連忙拿起手帕向水池走去。我先打了一盤乾淨的水,再加上一些開水,照媽媽洗衣服的樣子,把手帕放在水裏浸泡幾分鐘,再在水裏倒上一點洗衣粉,用手使勁的搓,水裏立即起了許多小泡泡。我搓了幾遍,又用清水洗了幾遍,然後才晾在衣架上。我心裏非常高興。

同學們,我們要多讀《弟子規》,多學古文化,為祖國報效,為班級爭光,為自已!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12

尊敬的各位家長

您好,感謝您對我校工作的支持與配合。學校根據工作的需要,從 20xx年2月開展“誦讀《弟子規》、規範言與行”的讀書活動。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經典文化的精髓,也是一把幸福和諧的人生金鑰匙。師生們在誦讀的同時,可以從古人的經典中尋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崇高品質,激發他們崇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為此,我校制定了具體的讀書方案,並利用晨讀、讀書活動、班會等時間具體組織學生學習《弟子規》中的“孝、悌、謹、信、愛、仁”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讀《弟子規》,背,理解,踐行《弟子規》,使學生受到了中華文化經典的薰陶。

學生學習《弟子規》“有餘力,則學文”,“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內容,能明確學習的意義和方法。

我們把對《弟子規》的誦讀與師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相結合,從坐、立、走、着裝、説話等方面入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瑾》中有這樣一句話“冠必正、紐必結”,是要求帽子要帶端正,衣服鈕釦要扣好。

我們把《弟子規》作為文明禮儀的學習內容,開展“古人教我懂規範”活動。發動學生在《弟子規》中找《守則》、《規範》的影子。通過從古文中找事例,從古人身上學精神,使學生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弟子規》教育中,我們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建設。正如《弟子規》所述“兄道友,弟道恭,事諸兄,如事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着重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能運用《弟子規》的內容分析、解決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難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我們在師生理解《弟子規》的深刻內涵之後,還將開展了讀《弟子規》演講賽、讀《弟子規》讀書筆記和徵文的評選,讓師生們在讀中思,思中寫,寫中悟,悟中行,使讀書、做人、習文於一體,增加學生語言積累量。

今後,我們將繼續開展好誦讀《弟子規》的活動,在誦讀古詩文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師生的人文底藴。在我們的努力下,相信我們的學生們會繼承傳統,弘揚傳統,去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1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初三一班的藍xx,在此我很榮幸能夠代表六棟樓來和同學們分享學習弟子規後的心得,以及感受。

《弟子規》原名為《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淑敏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以五個部分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並正式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於20xx年2月進入校園,至今已快一年了,相信同學們對《弟子規》也有自己的感想,我認為“弟子”就是學生,父母的孩子;從廣義上來講,“弟子規”就是每一個人,“規”就是規範、道理。自從弟子規入校以後,學校少了隨手亂扔垃圾的人多了主動揀起垃圾的人;學校少了講粗言爛語的人,多了尊師愛幼的人。我認為《弟子規》要從小做起,從孝做起。這是我接觸弟子規以來最深的感觸。孝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良傳統美德,所以我們要一直傳承下去。在中國,父母無時無刻不再關心自己的孩子。我的父母老是這麼説:“好好讀書、好好吃飯、出門小心一點兒、不要感冒了——”但是他們去從來不讓我擔心他們的身體;每次他們總是重複着那句話——我們不用你擔心,你把自己照顧好就行了。我清楚地知道,我無法也不可能讓父母為我放下心來,因為我無論我有多聽話,或是有多麼快樂,我永遠都是他們的兒子,永遠都是他們心中最難割捨的、長不大的、不懂事的孩子。

除了行孝之外還要泛愛眾,論語中有句話是:“欲人愛己,必先愛人。”由此可見泛愛眾的重要性。

除了要泛愛眾之外,還要以“信為先”這裏就給我們的老師、教練和同學們敲了個警鐘。比方説教練、老師答應或承諾學生説你要做什麼事,但是你去忘記去做了或者是沒有去做都會造成學生對你的不良印象。而同學們也要以信待人,如果你沒有信用,別人就會看不起你,你就會沒有朋友!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學好、學透徹《弟子規》,並落實到生活中去吧!他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品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建設和諧校園、一起譜寫青春的樂章吧!!!!!!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1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弟子規,從小做起,從孝做起。這是我學習《弟子規》以來最深刻的感受。

講到孝,任何人都不會不想到自己的父母。

我的父親和母親如今已是天命之年。二十七年前,就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年齡,他們相知、相愛,一直相守到現在。他們沒有一天懈怠,把近三十年的青春年華毫無保留的付出;父親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和愛護着他們的孩子,我和弟弟;他們從來都是關心我和弟弟認為是最簡單,並且重複了一千遍、一萬遍的問題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好好吃飯、出門多加些衣服、不要感冒了…………;但他們卻從來不讓我們擔心他們的身體,每次也總是重複同樣的話我們用不着你們擔心,你們把自己照顧好就可以了;到現在,母親和父親還在為我和弟弟勞累奔波。我和弟弟都清楚地知道,我們無法,也不可能讓父親母親為我們放下心來,因為無論我和弟弟有多麼的聽話,更或是有多麼幸福的生活,但我們永遠是他們的兒子,永遠是他們心目中最難割捨的,長不大的,不懂事的孩子…………

父親和母親頭髮已經花白,他們也有自己的父母我的外公和奶奶。外公今年已經84歲了,奶奶也剛過了第78個生日。父親和母親,包括外公和奶奶所有的兒女對兩位老人都非常的孝順,他們的晚年過得都非常的幸福。外公最近腿腳不好,父親和母親雖不在身邊,但非常關心老人家的身體,經常寄錢、打電話詢問外公的情況,幸好外公的腿病已經慢慢地好起來,奶奶身體一直很好,這是我們一大家人最感欣慰的事情;深深地感謝我的父輩親人賜給了我和弟弟這一代後輩們如此仁孝、和諧的家庭環境,給我們創造了這麼幸福的生活。你們不僅是我們的親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後輩也會像你們孝敬外公、奶奶一樣尊重你們、報答你們、愛你們!

我偉大的父親,我善良的母親,我和弟弟深深的向二老鞠躬,我們永遠也報答不了你們的養育之恩,也不敢忘記你們的諄諄教誨,我們將用一生來履行對你們的諾言,用一生來孝敬你們…………

爸爸、媽媽,我和弟弟愛你們!

謝謝大家!

弟子規演講稿_800字1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美好的精神食糧《弟子規》。

《弟子規》以簡潔的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我們概括出來的精神財富,它教導我們,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與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為人子,早上要儘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成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寶貴的時光。

講到這裏,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話語了吧。沒錯,就是“朝起早、眠遲、易至、惜此時。“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這句話是歌德説的,他説得沒錯,如果我們不珍惜時光,就浪費了我們生命中的大好時光,大家千萬別忘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吶。

為人子女,對父母要時時關心、處處留意。二十四孝中的黃香,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母把牀被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温暖被窩,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來要向父母請安,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安心。

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來説,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嗎?

“孝為會意字,一個“老字,加一個兒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個“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像一個兒子揹負着一個老子。

試想想,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受過《弟子規》的教育,任由着自己的習氣來成長,長大以後,這個習氣已經變得根深蒂固了。因此,一個孩子的成長,如果沒有這種良善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只是這一個孩子啊!他會影響身邊所有的人,甚至是影響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一定要學好這本美好的精神食糧《弟子規》。

《弟子規》中講訴了太多的道理,讓我們再慢慢品味,從實際行動中驗證吧!

人人都學《弟子規》,如果我們都按照《弟子規》中的要求去做,那麼,我們的校園該是多麼的快樂、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安定、和諧,讓我們為做過美好的明天而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