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演講稿

尊重與理解演講稿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2.6W

演講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上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使用上演講稿的情況與日俱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演講稿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尊重與理解演講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尊重與理解演講稿

尊重與理解演講稿1

這幾天突然在書櫥裏翻到高中的一疊作文,饒有興致地一遍,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那就是有兩篇文章寫的話題都同樣是“理解與尊重”,可內容實在是…我無法形容,特將兩篇文章全部打出,供大家對比,不知道有沒有人看得出我當時各是什麼心態。

理解的價值,尊重的意義

沒有理解,花開又怎能絢麗多彩,失去關注,它又何需盡展華姿;

沒有理解,小苗又怎會頑強向上,此長彼消,它又何苦徒勞拼搏;

沒有理解,學生又怎肯忍苦負重,人生百年,他們何不逍遙玩樂。

但是,花兒依然用它柔美的面龐向人們展示世間的瑰麗,小苗依舊頑強地撥開土石向人們訴説拼搏的精魂,學生也仍然默默地奮鬥為了那一日輝煌,一世英傑。

是理解賦予了他們生機,有了理解,我們對他們肅然起敬。理解別人,你才會尊重別人;理解別人,你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

王安石理解蘇軾“秋花不比春花落,説於詩人細細吟”年輕狂放,出於對他個人意見的尊重,王安石沒有立即批判他,而是將他流放讓他親身體驗,待蘇軾親眼目睹了“吹落黃花遍地金”後對王安石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白居易理解劉禹錫因正直進言而被貶,寫詩表達對他的尊敬,劉禹錫感激他的饋贈,用“病樹前頭萬木春”作了最好的回敬。

清代賢才紀曉嵐理解百姓疾苦,他終生奔波,為民請命,最終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敬愛。

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生的意義,理解他人,尊敬他人,也必將得到他人的尊敬。

我們何曾不為叢飛潸然淚下,我們何曾不為李春燕驚心感動,我們何曾不為王順友拍手稱好,的確,他們理解的是失學的兒童,是無助的村民,是渴望的鄉親,他們從無顧忌,不加思索地給予了對方崇高的尊重,他們又有什麼理由不獲得我們乃至億萬萬人的尊重與敬愛呢?

蘇格拉底是大智的理解,他的尊重讓妻子擺脱尷尬。

巴爾扎克是同情的理解,他的尊重讓乞丐由衷感激。

温莎公爵是寬容的理解,他的尊重讓外賓免於為難。

一切一切,無不向我們展現出理解的價值,尊敬的意義。許多人,給予別人無私的理解與尊敬,他們如同黑暗中熠熠閃光的紅星,為我們指引前行的道路---

理解狂風暴雨,我們方能健步前行;

理解驚濤駭浪,我們方能揚帆起航;

理解重雲迷霧,我們方能自由翱翔。

克服一切困難走向成功,全世界將對我們肅然起敬。

尊重與理解演講稿2

世界上有一種情感,最為神聖,世界上有一種行為,最為可貴。這,便是尊重。

我曾聽説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遊覽中,一對夥伴遇到了一位殘疾人。在路上攀談起來,漸漸便熱絡起來。到達景點之後,殘疾人在殘疾人專用通道上順利的通過,沒有花任何的錢。其中一個人看到後,對他的夥伴説:“我也去試試。”説罷,便買了副黑墨鏡戴上,走到了殘疾人專用通道上,對工作人員説:“我的眼睛……”

還沒等他説完,工作人員便為他打開了通行的門,那個人高高興興地走了,他的夥伴很是疑惑!如果這樣,所有人不都效仿了嗎?等他排着隊到了大門口時,那名工作人員説話了:“請告訴你的朋友,以後不要再做這種佔小便宜的事了,我讓他進去,只是因為前面的殘疾人還沒有走多遠,如果和他爭執,只會讓殘疾人聽到之後受到侮辱。”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工作人員用理解與善良架起了這座尊重的橋樑。讓每一個人都為之陣容而感動。尊重,是人與人交際的重要一部分。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

不知你是否注意過,公交車上,總有那麼一個位置——殘疾人專用座。這是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懷與體諒,以及無言的尊重。但每每上車時,它總是讓形形色色健全的人佔有着,也讓每一位上車的殘疾人而感到尷尬。尊重是一朵花,只有你悉心澆灌它,它才會開出最美好的色彩。

不知你是否注意,街道上,總有兩行黃色的“綵帶”。黃色,多麼一種温馨亮麗的色彩!那條“黃絲帶”被行行色色的車輛所侵佔,所踐踏。這也讓盲人感到不便,盲道,普通的一件事物,卻體現着多少人對殘疾人的尊重與關愛,踐踏盲道,不就是踐踏尊嚴嗎?社會上,只有互相尊重,才會擁有一條真正的,將心與心連結的綵帶!

尊重是一個細節,但也是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只有讓尊重這朵道德之花綻放,才會擁有更加美麗得明天!

尊重與理解演講稿3

古人説,“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説,你不學“禮”,就沒法在社會中立身。那麼,什麼是禮儀呢?簡單地説,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所以,學習禮儀不僅可以內強個人素質、外塑單位更能夠潤滑和改善人際關係。

作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我們身在社會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變化之中。我們這一刻討厭別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別人討厭的對象。這些無非都是“不拘小節”的行為所致。

當我們身為遊客的時候,總是依着自己的興致,隨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亂寫亂塗;當我們是市民的時候,又是對隨地吐痰、亂寫亂畫的現象深惡痛絕。

當我們和同學相處的時候,總會埋怨同學的“不拘小節”,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説話、借東西;而我們自己又往往懶得去理那些“小節”。

當我們乘坐公共汽車的時候,總是為能搶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擠到、踩到別人的時候從不屑於説對不起;當我們被人擠到或踩到的時候,總是對對方不説聲抱歉的話而耿耿於懷甚至拳腳相加;當我們是老人的時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車上,總是渴望能有人為站立不住的自己讓個座。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和自我認知價值的越來越高,就越來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無疑問,在當前的形勢下,禮儀已不是個別行業、個別社會層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在家裏,如果家長能夠帶好頭;在學校,如果師長能夠帶好頭;在單位,領導如果能夠帶好頭;在窗口單位,窗口工作人員如果能夠帶好頭……

推而廣之,要在全中國推廣、普及文明禮儀,如果首都一千多萬人民能夠帶好這個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毫不疑問,我們的文明禮儀推廣和普及工作,就會更加容易。那麼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和物質文明建設一樣,取得飛速發展。我們十三億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會煥然一新,人們都會生活在友好、寬容、關愛、温馨的社會氛圍中!

文明禮儀,強調的是“尊重為本”。想讓別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那些陋習,圖的是一時之快,丟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一個連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別人還會尊重你嗎!

尊重與理解演講稿4

大千世界五彩繽紛,人的性格也多種多樣,每天,同學們都會與父母。同學。老師。家人甚至是陌生人發生一定的聯繫,如何與他人相處呢?這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要學會與他人相處,必須要善待他人。

善待他人包含的內容很多,其中有學會理解、尊重、寬容、關心、幫助他人等。今天重點討論一下理解,寬容他人,其它的平時老師講得很多,這就不講了。

1、理解是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也希望理解別人,假如你真誠地理解別人,會意外地發現你得到的理解要比過去多得多,而只希望別人理解自己,而不會理解別人的人,永遠不會如願以償。因為理解是愛,愛是真誠而且是相互的。

但是,日常生活中,不理解的現象比比皆是,理解的分量是厚重的,孩子理解父母真心的愛,能給家庭帶來無限的温馨和享不盡的天倫之樂,同學之間能相互理解,會給集體帶來勃勃生機,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師生之間相互理解,就不存在代溝,可見理解是一個座橋樑,是填平人與人之間鴻溝的石土。因而,在人際交往中,應學會理解,才能做到善待他人。這裏,我給大家講兩個真實的故事。

第一個:有個母親惦記着兒子的生日,一下班,馬上買了蛋糕就往家裏趕,半路上,知行車碰了石頭,蛋糕甩了,人也摔傷了。兒子見不到蛋糕,大哭大鬧,怪母親在同學們面前丟他的臉。母親也哭了,為什麼呢?大家想想。

第二個:有個中學生看到媽媽變老了,身體也差了,想到是為自己的成長付出的代價。她想在即將到來的“三八“節送一份禮物給媽媽。送什麼呢?無意中,她翻開相冊,看到媽媽年輕時美麗的動人的形象,她哭了,她悄悄地把相片拿去放大,又鑲上一個漂亮的鏡框,“三八“那天,她把鏡框放在家裏最顯眼的地方。媽媽回來一看就哭了,女兒撲進媽媽的懷抱,感到媽媽的淚是甜的。

兩個媽媽都哭了,但箇中的淚水那個是酸的,那個是甜的,同學們心中早已清楚,第二個故事道出了理解的真諦所在。

2、寬容。寬容精神是做人必備的美德。人際交往中離不開你我他,更離不開寬容

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説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人際交往;待人處事,如果沒有寬容,就沒有友情,沒有了寬容就失去了善。寬容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也是衡量一個人層次高低的標準。

3、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有個偉大的教育家叫孔子。他有一個得意門生叫顏回。

有一次,顏回看到一個賣書的人和買布的人吵架。買布的人説:“三八十三,你為什麼收我二十四個錢“!顏加上前勸架説:“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錯啦。別吵了。“買布的人指豐顏回鼻子説:“你算老幾?我只聽孔夫子的“咱們找他評理去。“顏回問:“如果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人説:“我把腦袋給你。“你錯了怎麼辦?“顏回説:“我把帽子輸給你。“兩人找到孔子。孔子問明情況,對顏回笑笑説:“三八就是二十三。顏回,你輸了,把帽子給人家吧。“顏回想;三八二十四才對呀?老師一定是老糊塗了。他只好把帽子給了買布人。那人拿了帽子高興地走了。這時孔子告訴顏回:“説你輸了,只是輸一頂帽子,説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説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呢?“顏回跪在孔子面前説:“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非,學生慚愧萬分!“

就像我們所説:“退一步海闊天空“一樣,寬容使事情變得簡單,而苛刻會把事情變得複雜。我們學校有個同學叫周昭林,他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很多同學都喜歡跟他交往。記得初一時,有一次他被同學欺負。但沒有還手,那同學還繼續打他,實在沒辦法,他只好説:“你再打我就告訴老師去。“邊走邊説,還未走到走廊的一半又折了回來,臉上還像平常一樣掛着笑容。以他的個子。力氣,還手不費吹灰之力,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用“告訴老師“來嚇唬那位同學,這是一種寬容,同時也是一個男孩子應該具備的氣度。他的寬容避免了一聲拳腳之戰。

其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碰撞。摩擦,只是看你如何去處理。年輕人爭強好鬥心較重。常為一點小事爭得臉紅脖子粗,自己做錯事,不着重檢查自己,而是一勁地找別人的不是,缺乏的就是一種理解和寬容。青少年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寬容他人,培養豁達的情懷。多點自我批評,多點自我犧牲的精神,如果是“老子天下第一“會使自己變得自私,狹隘。

總之,人是需要尊重。理解。寬容。關心和幫助的。在日常生活裏,一志“謝謝“,一句問候,一句道歉,一個微笑,都將給你和他人的心中帶温暖,帶來希望,使生活充滿友愛充滿陽光,學會善待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你的長輩、你的老師、你的同學吧,你的人際關係定會更加和諧。

尊重與理解演講稿5

尊重會讓人心情愉悦呼吸平順,尊重可以改變陌生或尖鋭的關係,若是有對彼此足夠的尊重,戰爭都不是不可避免。所以我渴望尊重。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甚至有些人不惜破壞別人的名譽來保護自己。不用説,這些人,都是卑鄙可恥的,將收到人們的鄙視。因此,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自己就必須學會尊重別人。

毛澤東是受人尊重和敬佩的,而蔣介石卻遭到後人無止息的唾罵。我非常尊重毛澤東,是他引導了中國人崛起,走向光明,我立志要像他受人尊重那樣。但是,卻事事都不能如人願。受到的尊重,真是少之又少。

我渴望尊重,並不是我沒有得到別人的尊重,只是,那一丁點尊重是渺小的,就像一張薄紙,隨時會捅破。為了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幫別人做事不圖回報,但並不能得到我想要的結果,如果尊重那麼可貴的話,我情願付出我的一切。

小時候,天真的我不懂得尊重的可貴,可我也不去追求尊重,那種日子無憂無慮,真的讓我回味無窮!長大後,我漸漸明白,受到別人的尊重的滋味是那麼的幸福,但是,尊重,它不是呼之而來的。它,不像錢,可以去掙;它,不像風,可以給予我們一絲涼爽;它,也不像雨,可以滋潤大地。它是可以使我們快樂的,它比一切都可貴。書裏説:被尊重的人是快樂的,他得到的尊重是付出努力的。是的,於是,我更加尊重每一個人,多説一聲謝謝,多報以一個微笑,多給一點掌聲……

人人也都有得到受尊重的權利,因此更要珍惜。蔡倫,受人尊重,是因為它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包拯,受人尊重,是因為它剛正不阿,清廉;雷鋒,受人尊重,因為它樂於助人,無私奉獻……而我,也想受人尊重。

我渴望尊重,多一份尊重,社會將會個和諧。

尊重與理解演講稿6

尊重他人是一種道德修養,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尊重,也不是每個人從出生就會尊重,從不會尊重到學會尊重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年齡的增長,也是一個人道德、心理的成長。

xx年前的今天,飯桌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正在吃飯。當時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很不懂事,更不懂得尊重。奶奶給我盛了一碗白花花的米飯,放在我眼前。我看着一桌子的飯菜,準備開吃。我東挑挑、西翻翻,把盤裏的好菜好肉都挑走了。我張着嘴大聲咀嚼着。口水差點噴菜裏。我摸摸肚子,再看看碗裏的飯和菜還沒吃完,不想吃了,就站起來轉身準備回房間,突然聽到一聲呵斥。爺爺張口了:“咦,那麼快就吃完了?怎麼還剩這麼多,快吃掉!”聽罷,我在心裏想着:我已經吃飽了,我當然不會吃了。便回頂了一句。爺爺有些生氣地,就和我展開了口水大戰。他説:“沒學過《憫農》這首詩嗎?這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的啊!你那麼浪費,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太不像話了。”這時,做在旁邊的爸爸也批評我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也不尊重長輩。當時的我只是個小孩子,看他們生氣的樣子,就不頂嘴了,但心裏還是不服氣。

四年前的今天,飯桌上,少了愛我的爺爺、奶奶。媽媽為我盛好飯,我會説聲:謝謝。讓爸爸、媽媽先吃,我後吃。我吃完飯後,我把粘在碗裏的米飯一粒一粒夾起吃掉,菜也不會剩。那時的我懂事很多。一個品德好的孩子要學會尊重父母、尊重勞動。

今年的今天,飯桌上,爸爸媽媽和已經上了中學的我一起吃飯,我為爸爸、媽媽盛好飯,端到他們的桌前,為他們倒上酒和飲料,為他們夾上菜。這時的我已養成了吃多少就盛多少的習慣,不會剩菜,也不會和大人頂嘴。

這時,我已知道懂得他人,就等於尊重自己,只要尊重他人的勞動,就贏得他人尊重。

尊重與理解演講稿7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比喻很是確切。當前國家正推行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這一系統教育必須通過塑造人的靈魂來實現,而塑造人的靈魂是教師特有的天職,是為“教人”。由此可見教師肩負着多麼重大的責任啊!又怎能不引起全人類的關心與重視呢?

因此,在全市乃至全國教育系統開展的“師德師風大行動”活動中,我通過園本培訓、報紙、網絡等途徑積極學習,提高認識,並結合自身工作實踐不斷尋覓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觸到最深的一點是:孩子與老師關係和諧的重要基礎是尊重和理解,尤其在幼兒教育的領域中表現突出。我認為:幼兒教師要優化自身形象,從樹立“以德立教,率先垂範,嚴於律己,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入手,提高自身素質,以良好的師德師風感召和薰陶孩子幼小的心靈,創造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和諧師生關係,在這種和諧關係的前提基礎上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並最終達到所制定的各方面活動目標。

作為奮鬥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我深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不少孩子因為教師的誤解而氣憤的不能自已,甚至由此記恨老師、害怕老師,不願意再上幼兒園、甚至由於恐懼的心理而在幼兒園不敢上廁所、不敢發言,只因為害怕老師批評,極大的損害了幼兒的身心健康,這樣的話,我們就辜負了家長對我們的信任;辜負了孩子對我們的崇拜;辜負了社會賦予我們的職責;也辜負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大家都知道:“愛心”對於每一個從事幼兒教育的老師來説:有着幾乎是第一位的權威作用,如果説沒有愛就沒有幼兒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對幼兒的有益教育。俗語道:“人怕敬,鬼怕送”。所以,我認為老師對孩子不要體罰,不要訓斥,不要高高在上

,而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一個堪為人師範的人。孩子雖然很小,但卻有強烈的自尊心,老師對孩子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為一種傷害,甚至還可能導致孩子逆反心理的'產生。因此在幼兒園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動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這一切都基於教師的楷模形象”,我想相對於幼教領域的特殊性來説,從事幼教工作的老師們更應該記住這樣一句量體裁身的話。我們的工作就是把孩子的心靈與智慧從沉睡中喚醒,挖掘他們體內的閃光之處,培養一代又一代創造性的接班人。

讓我們把尊重和理解孩子當成新話題從新開始説起,把這種思想意識變為實際行動。從“多一句表揚,少一句批評”做起,從“講究批評藝術”做起,從“不體罰孩子”做起,從“面帶微笑迎接每一個孩子”做起,從“低下頭來與孩子交談”做起,讓尊重和理解落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角落,讓和諧的師生關係不再成為期待。把自己變成孩子心中完美的天使形象,引導他們在自己的起跑線上有着最精彩的人生開端!也從而去實現我們自身的人生價值!

Tags: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