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演講稿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1.17W

演講稿是一種實用性比較強的文稿,是為演講準備的書面材料。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都可能會用到演講稿,為了讓您在寫演講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是三一班的蔡知恆,很小的時候,我問媽媽,為什麼給我取蔡知恆這個名字,媽媽認真地回答:“你姓蔡,爸爸和媽媽希望你長大後能知書達禮,做事能持之以恆,作對社會有用的人。”是啊,一個名字,承載着父母多少期盼,多少夢想。試問我們班的每一位同學,誰沒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呢!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 ”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深刻反映了這一點。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

除此之外,誠實守信,勤儉節約,見義勇為,勤勞善良等也是中華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無信不立,自然資源的匱乏需要我們節約每一粒糧食;當善良的人們生命和財產遭受不法侵害的時候,需要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勇氣……

立人就必須先立德,可是我們如果不付出行動,也不可能成為社會的棟樑啊!作為學生,我們應該修身養性,勤奮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其實,行動就在身邊,同學們,當你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彬彬有禮地問好的時候;當你向有困難的同學,夥伴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你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時候;當你學會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你學會”寬於待人,嚴於律己“的時候;當你敢於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當你志存高遠而又腳踏實地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繼和弘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昨天的習慣,已經造就今天的我們,今日的習慣,將決定明天的我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用自己的行動,崇尚美德,勤奮學習,來塑造更美好的明天吧,三一班,加油吧!哲商,加油吧!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2

前幾天晚上,我走在一條極其普通的街上,白色的紙巾和口袋肆意嘲諷,而夜市裏的人則隨着嘲笑聲的增加繼續扔紙巾。有的人脱了衣服在街上赤身裸體,有的人脱鞋赤腳在街上。以上説明文明離我們國家還很遠。所以我們學校每個人都要做文明學生,養成文明習慣。

一個國家再強大,沒有文明就沒有歷史,也不會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讚賞。文明禮貌是做人的出發點。當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學會做人從文明禮貌開始。孩子牙牙學語期間,父母先教他們文明禮貌,上學時老師教他們文明禮貌。在社會上,人們總是被要求處處講文明禮貌。文明禮貌不僅給別人和社會帶來快樂與和諧,還能創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温暖。

怎樣才能成為文明學生?首先,我們應該留下來,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有句老話叫“少成自然,習慣成自然”,文明和習慣的養成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意義重大。古人云:“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定要讓學生從小事做起,從小事做起。學生的文明習慣可以體現在文明交往中,學生在家裏孝敬父母長輩,在學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文明禮貌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是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尊重父母和老師是學生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家長具體與老師見面,主動向老師致辭,幫助家長和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社會文明交往的重要基礎。

第二,我們應該學會禮貌。俗話説“小樹不修剪,長不大。”同樣的好禮貌和禮儀,必須從小培養。禮貌就是使用“請、你、你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語。因為這些温柔、可親、謙虛的禮貌用語,會給人一種親切、真誠的感覺。為了對別人有禮貌,你必須禮貌和善地説話。説話要禮貌和藹,即説話要文明,語氣要和藹、熱情、和藹。在古代,一個漁夫的漁網破了。漁夫正忙着修理它。為了不誤產,他讓大兒子去隔壁張爺爺家借漁網。老闆一聽,覺得不簡單。然後跑到張爺爺家門口,粗聲粗氣地對着老人喊:“嗨!老頭,把你的漁網借給我!”張爺爺正在屋裏吃早飯。當他聽到這些話時,他非常不高興。他想:“這是誰的孩子,這麼沒禮貌?”於是他生氣地説:“不要借!”父親看到老闆沒有借漁網,就問老闆是什麼原因。老闆借了他的漁網。説了一遍,父親決定讓二兒子再借一次。第二個孩子來到張爺爺的門前,輕輕地敲門。不一會兒,張爺爺從屋裏出來了。老二立刻上前和張爺爺打招呼,然後和藹地對張爺爺説:“爺爺,我的漁網破了。請把你的魚網借我用一天,一用就還給你。”看到他的第二個孩子如此有禮貌,老人很高興借給他漁網。老二雙手接過漁網,説:“謝謝!我要走了,張爺爺,再見!”聽完這個故事,我讓同學分組討論,互相交談。他們還借了漁網。為什麼大哥不借,第二個順利借?通過聽故事,學生加深了對文明禮貌的理解。

我們學校的每個學生都能夠通過各種渠道和努力成為長安七中的一員。然而不幸的是。我們周圍和一些學生中仍然存在不文明的行為。比如我們的校園/樓梯上總能看到白色垃圾。尤其是在星期天,教室/校園裏隨處可見垃圾。有的同學甚至認為,反正有人打掃,何樂而不為呢?比如有的同學在教室/走廊裏嚷嚷,隨意砸門窗;比如有的學生隨意爬校牆,甚至有的學生故意損壞公物。因此,我們也應該愛護環境,保護公共財產。

同學們,讓我們全校攜起手來,讓文明禮儀之花盛開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為把我們學校建設成一流的現代名校而不懈努力。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3

同學們: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它,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它,就是---文明

我國是禮儀之邦,素來講究禮貌。孔子以為“不學禮,無以立”;漢代賈誼則把“是否講禮、守禮看作是人與獸的區別”。在現代文明社會,講文明,懂禮貌,這種美德是應當得到大力弘揚的,因為它對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正當別的國家學着我們的傳統美德時,我們卻在一點點兒的丟棄:因此,我們每一位公民應順應時代的要求,自覺遵守,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文明公民。然而,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常有不講文明、不懂禮貌的現象發生,例如:亂吐痰;亂扔垃圾;搶佔座位;亂闖紅燈;口吐髒話;不懂得謙讓,心胸狹窄……這些現象時常發生卻熟視無睹,甚至自己也曾做過。但是,我們有好好地反省過嗎?上次我吃完了一根冰棒,剩下的棍子在手中,我看到不遠處有個垃圾桶,做出投籃的姿勢,棍子劃出美麗的弧線,但卻落到另一旁。我也沒想什麼,就揚長而去,但走了幾步,回過頭看去一個4、5歲大的小男孩撿起那根棍子,扔到了垃圾桶裏面。着實令我慚愧。但這次經歷沒讓我保持文明禮儀,我現在仍有這樣的陋習。對此,我很愧疚。所以,我會盡快完善自己的文明禮儀。

説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説:“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説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説:“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零食袋,飲料瓶,聽着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説“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麪包裏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麪包發起來了麼。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文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之風與我同行”!去温暖身邊的每一個人吧!!!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4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西遊記》嗎?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學都喜歡看。《西遊記》中,有一次豬八戒深山探路,見一村婦開口便道:“喂,胖婦人,前面這條路怎麼走?”氣得村婦要用扁擔打他。後來孫悟空變做和尚上前施禮道:“這位大嫂有請了,前面是什麼去處?”正是由於孫悟空的禮貌待人,這才得到村婦的指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出門問路,工作學習上少不了向人請教。有求與人,卻又不尊重別人,自然也就得不到別人的幫助。文明禮貌是人們相互幫助聯繫的紐帶,是通向友好的橋樑。

記得有人説過:“人,一撇一捺,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要經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麼,我做得怎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人,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在每一個答案的背後都有一個基點,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個文明的人。文明是什麼?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早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

從前有一隻小老鼠,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對別人很不禮貌。一次他去上學,一隻蝸牛迎面走了過來,擋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兇巴巴地説:“小不點兒,滾開,別擋我的路!”小老鼠説着一腳踢了過去,把蝸牛踢得滾出去很遠。有一次,小老鼠到河邊喝水,覺得河裏的一條小魚妨礙了他,於是,撿起一塊石頭就扔了過去。小魚受到襲擊,嚇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説:“知道我的厲害了吧!”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隻小豬躺在路邊,就趾高氣昂地説:“誰給你這麼大的膽子,竟敢擋住我的路!”説着,一腳踢了過去。“嘭”地一聲,小老鼠正好踢到小豬的腳上,小豬倒沒什麼事,小老鼠卻“唉呦,唉呦”地叫了起來,原來他的腳腫起了一個大包。小豬站起來對小老鼠説:“你對別人傲慢無禮,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嚐到苦頭了吧!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傷的腳,羞愧地低下了頭。同學們,你們有過小老鼠這樣的舉動或心理嗎?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做這隻粗魯的小老鼠哦。

我們要爭做文明之人,要會用文明語,做文明事。再簡單地講就是要懂禮貌,明事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如果不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就不能真正做一個快樂的人。俗話説,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作為祖國花朵的我們,應帶好頭,做好文明的標兵。同學們,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校園,為了我們的家鄉龍泉;為了我們的社會,讓我們攜起手來,講文明、懂禮儀。我們一起來呼籲:

文明禮儀,人人有責。

文明禮儀,從我們做起。

願文明禮儀之花四季常開,開遍千家萬户,永駐你我心間!謝謝大家!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5

文明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不管什麼時候,讓我們抓緊時間。

我請了幾個朋友下樓玩。小李説:“我們玩三個字吧!”“好!”我和小王異口同聲地説。“剪刀、包袱、錘子”導致小王輸,我和小李贏。小王開始抓我和小李。小王第一次抓小李,只剩下一點點抓他!但是小王説抓到小李了,小李固執地説:“哼,你作弊!你再這樣,我們就不帶你去玩了!”“呸”小王朝小李啐了一口。“你在幹什麼?”小李説。“我不幹!”小王説。話音剛落,小王給了一拳,小李卻不服氣,給了小王一拳。就這樣,他們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小李説:“你不講理。”小王氣憤地説:“我不講理!”這兩個人打成平手。我氣憤地説:“不要打,不要打!”但他們仍在戰鬥。我説:“既然成了朋友,就要互相幫助。成為朋友後怎麼能互相爭鬥?”我説完後,他們停下了。小王不好意思地説:“我.不應該這樣,對不起."小李高興地説:“沒關係!”他們手拉着手,繼續愉快地玩遊戲。

聽着,我認為這種情況不止一個,所以朋友們應該互相幫助,以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文明禮貌是一種美好的行為,更是一種高尚的品質。

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講文明、懂禮貌,可生活中真正能堅持做到、始終如一的人卻寥寥無幾。但那天我卻看到了——早晨上學,我在路口焦急地張望。前面是綠燈,但來往的車輛不停地穿梭,我嘗試了幾次,為了安全,還是最終放棄。眼看就要遲到,就在我心急如焚的時候,交警叔叔大步向我走來,他果斷地站定,對我面前的車輛做了個暫停的手勢,我順利地走到馬路對面,回頭感激地望望:只見交警叔叔依然忙碌——左臂伸直,右手雪白的手套不停地揮動。他盡職盡責,細心周到,他就是我心目中的“馬路天使”。

交警叔叔的舉動深深感染了我。一年四季,他就是這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嚴冬酷暑,他就是如此堅守崗位,服務人民。他是平凡的,但更是偉大的。當大家坐在屋裏吹着冷氣喝冷飲時,他們揮汗如雨,指揮交通;當人們拍掉身上的雪花躲進房間時,他們哈氣取暖,毫不鬆懈;當節假日父母帶着孩子外出遊玩時,他們無怨無悔,笑對行人。假如每個人都能像他們一樣恪盡職守,認真負責,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多彩。如果人人都像他們一樣奉獻社會,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文明無小事,細節見真情。讓我們行動起來,文明禮貌從我做起!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7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作為高中生的我們理應明白文明二字對於自己的成長多麼重要,無論是父母的重視還是老師的強調都提到過文明禮儀伴我行的重要性,也許我們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能夠從表面上理解文明的含義,但是學過這部分的內容自然需要通過實際行動踐行下去才能有着更深層次的體會,這也是我站在這裏提倡大家做到文明禮儀伴我行的意義所在。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講文明懂禮貌的人,也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才會在學習上面對我們有所要求,畢竟學習成績高的學生自然也就能夠有着良好的素質,通過對學習的積累從而理解文明的含義便是過去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隨着年齡的增大也會讓我們腦海中的知識變得越來越多,無論是傳統的故事還是教材之中的課文都是引導我們積極向上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懂得用禮貌性的稱呼來對待他人,並且有客人來訪的時候也會做好端茶遞水的準備,雖然這樣做比較麻煩卻也是我們在家中對文明行為的體現。

進入學校以後的我們自然能夠體會到文明之風帶來的氣息,無論是自覺維護校園的乾淨整潔還是爭做文明學生都是我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理解文明帶來的好處並新生嚮往才是作為高中生的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但是提到這裏就不得不斥責一些校園之中的不文明現象,儘管學習任務繁重卻也不能將其當成不文明現象的後果,畢竟作為學生的我們應當在品德上面引起高度的重視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在我看來學習成績下降還可以通過平時的努力追上他人的步伐,但是品德有虧可就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才能洗刷自身的污點,實際上雖然我們明白怎樣的行為才是文明之舉卻在很多時候選擇無動於衷,作為學生的我們對於街上不文明的行為也很少有人做到出聲制止,也許因為自身的膽怯導致想要號召更多的人做到文明伴我行很困難,但是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並用實際行動來感染他人進行學習,也許還未踏入社會的我們無法讓那些不文明的現象全部消失,但是我們可以將自己看到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制止並引導他人向善。

既然我們身處於美好的校園之中便應該珍惜此刻的學習機會,學習書本中的知識並養成良好的習慣自然便能做到文明伴我行,我相信樹立學習目標併為之努力的話自然便能夠成長為文明的高中生。

謝謝大家!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8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某某某。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禮儀伴我行。文明禮儀已深深紮根於我的內心世界,甚至是深入我的骨髓和精神,所以我可以做到尊敬師長、愛護環境、保護公物、遵紀守法、勤儉自強,下課時我會主動幫助同學解決問題,與同學和睦相處。我是我們班的班長,對待班級工作也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文明禮儀不僅影響自身形象,有時也會影響到國家的形象,在清朝時,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個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肆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就是不遵守社會文明禮儀的歷史教訓,那麼我們怎樣做到講文明懂禮儀呢?首先,作為當代青年的我們正在接受知識教育,應當知書達理;應當以理服人,而不是拳腳相向。其次我們正逐漸長大,擁有了更深更廣的科學文化知識,但千學萬學,要先學做人,學做文明禮儀之人。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班級,為了我們的校園,為了我們的社會,讓我們攜起手來,講文明,懂禮儀。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9

文明禮貌是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基礎,是我們健康成長的武器。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老師有句名言:“教千教人求真,學千做人。”也就是説,教師不僅要教育學生學習知識,還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文明、社會。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遺憾地發現,隨着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我國公民的素質存在一些問題,隨地亂扔垃圾的現象日益嚴重。據相關報道,很多外國遊客來到中國,看到景區內到處都是垃圾,就自發組織垃圾,然後就可以安心玩耍了。作為中國人,在向外賓收垃圾致敬的同時,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12月19日,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文明志願者”活動,並舉行了一次會議。看了文明志願者的莊嚴宣誓,真的以為我們學校真的會成為文明校園!生活在地上沒有垃圾袋,學生之間可以和諧相處的校園裏,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能我的想法是錯的。真沒想到,不管普通學生,連“文明志願者”都只有“三分鐘熱度”。會議結束後,它恢復了原來的樣子。校園裏的地面還是學生扔的垃圾袋,學生之間還是一堆堆的髒話……一點變化都沒有。人就是這樣的嗎?習慣不能改嗎?

一則廣告説:一個小男孩在放風箏,但是風箏掛在樹枝上。他只能踩在公園的椅子上才能得到它。為了不把椅子弄髒,他拿出一張白紙放在上面。然後他站在白紙上,脱下了風箏。我意識到“文明有時候就是一張紙的厚度。”播種行動,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文明容易做到,但卻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也是最難堅持的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一言一行,一點一滴,培養良好的文明習慣,講文明的話,做文明的事,做文明的人,讓我們學校文明禮儀之花再結碩果!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10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美德”,我從來沒有仔細考慮過,美德到底是什麼?也沒有注意過身邊的人具有哪些美德。這次高橋小學之行——美德夏令營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老師用極其平常和輕鬆的語調問我們:“美德是什麼?”我愣了半晌,美德還能是什麼?不就是美好的品德嗎?可是經老師點明後,我才回過神來:原來,美德包括誠實守信、尊老愛幼、捨己為人、先人後己、勤勞節儉、團結友愛……很多內容。

在時間的推移中,我漸漸悟出一個道理。美德雖然人人都有,但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會將自己的美德發揚光大。想要將一份美德流失,是很容易的事;想要多發揚一份美德卻不是靠嘴説出來的,而是要用行動修煉出來的。

我突然間發現,在我身邊有很多美德值得我去學習。

記得我第一次讓座,是和外婆一起乘公交車。我正打着瞌睡,一個沉重的腳步聲傳進了我的耳朵,睜開雙眼一看,是一個一手抱着小孩,一手拎着個大大尼龍包的阿姨。她正四處張望着,尋找座位,但一個空位也沒有,這時,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將頭轉向窗外,我卻沒有,我站起身,給大媽讓了座。外婆説我真傻,我卻不以為然,心中自豪得很!這時,一個大伯給我讓了座,我感激地望着他,有一個年輕姑娘給大伯讓了座,一個小孩子又給年輕姑娘讓了座。

我當時真覺得,自己帶頭讓座這個舉動真是太正確了!因為,美德是可以傳染的!

這個社會不缺少美德,卻仍需要更多的美德,所以,讓我們的心中永遠都保留着一份美德,讓更多的美德常駐你我心!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11

一位母親正騎自行車帶着年幼的女兒迎面而來。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餅乾掉在地上。母親馬上停下車,輕聲對女兒説:“來,咱們把它扔到垃圾桶裏去。”説着便把孩子抱下來,倆人彎腰一起去撿地上的碎餅乾。就是這一普通的一幕,不由讓人想起一句話:素質,是一種習慣。仔細想想,不是嗎?無論這位母親,還是將來的孩子文明素質如何,在這一細節中已有了答案。

而現實中,還有不少與“素質不高”對號入座的行為,都是因為不注重、不在乎而形成習慣後在舉手投足間不經意就暴露出來的。説到文明素質,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只是日復一日,因自我約束的態度、力度不同,才有了令人一目瞭然的區別。這一漸變,既與思想熟悉有關,更是一個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真希望我們在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人能拋掉壞毛病、養成好習慣,不容“小惡”,不拒“小善”,讓不文明的畫面、不和諧的音符,少些,再少些。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縱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已對社會又有何用?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説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柳州要構建文明和諧社會我們作為學生應如何去做?這是八中在最近組織全校學生討論該話題的一個閲讀材料,學校要求每班每位同學針對自身、他人、班級找出與校園文明禮儀相違反的做法,用你手中的筆描述出來,用你的心聲去倡議大家自覺講文明禮儀並,用你的好點子去完善我們的文明條例。

這是八中佈滿人文氣息的德育育人活動的一個縮影,這裏沒有一點説教的意味,沒有對學生橫加批評和指責,沒有命令和強制要求,有的是反思,關注,傾聽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活動後從學生交上來令人叫好的整改措施,學校校容校貌的一點點改變,説明德育只有深入人心才會具有實效性。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1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中國是一個有着幾千年文明史的國家,禮儀之邦。“禮儀廉恥”之中“禮”排在首位,可見文明禮儀之重要。

自從學校開展了“文明禮儀伴我行‘的活動以來,我不斷加深了對文明禮儀的理解。在學習和生活中應堅持一些基本的原則:一是敬人。就是要求在運用禮儀時,務必將對交往對象的恭敬與重視放在首位,切勿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二是自律。就是要克己,慎重;就是要在運用禮儀時,積極主動,自覺自願,表裏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允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也不能人前人後不一樣,生人熟人面前不相同。三是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求在運用禮儀時,既要掌握普遍規律,又要針對具體情況,認真得體,掌握分寸,不能做得過了頭,也不能做得不到位。四是真誠的原則。應用禮儀,必須誠心誠意,待人以誠。這樣去才易於為他人所接受。

現在全社會都在倡導講文明的風氣,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不斷開展,社會上也湧現出許多文明禮儀的標兵。但與此同時,仍然有許多不文明的行為發生。這是否我們的個人意識有問題呢?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

講文明,不應停留在口頭上,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管住自己的嘴,不説髒話,管住自己的手,不亂扔垃圾,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把文明真正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讓文明禮儀伴隨我們成長。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13

文明之風在中國流傳了幾代人,延續了幾千年,但是要讓文明之風繼續流傳下去,需要後人的努力,這就是文明;相比之下,如果不珍惜今天,也沒關係,因為還有明天;如果你的錢丟了,沒關係,因為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錢……但是如果你拋棄了良心,背叛了文明,忍受了禮儀,讓自己浪費了,那麼你的人生就完全沒有意義了!

在這個文明的社會裏,我們需要文明的人讓這個社會看起來更美好。幾千年來,中國仍然被稱為“一個古老的文明”,因為我們的世世代代都在談論文明,這種文明的禮儀將會代代相傳。

文明禮儀不需要在重大事件中體現。普通的小事也能體現一個人的文明程度,比如撿地上的垃圾碎屑,在公交車上讓座,看到老師主動打招呼.

每個人心裏都有文明,但你不知道怎麼表現。我自己也發現了自己心中的文明!有一次:坐公交車去少年宮培訓興趣班。沒想到,車上只剩下一個空的地方,竟然有一灘水。看到這裏,我只能在這擁擠的人羣裏站一會兒。突然,在聯板站,一個戴着老花鏡的老奶奶上了車。她一手拿着枴杖,一手拿着老花鏡。她環顧了一會兒,發現了一個空的地方。我以為會有好心人提醒奶奶。然而,當奶奶正要坐下時,沒有人提醒我。我急了,提高聲音説:“奶奶,不要坐!有水!”這時,車上的人異口同聲地盯着我,紛紛議論起來。雖然我聽不到他們説什麼,但我相信這一定是一種恭維。這一刻,我心裏暗暗得意地笑了。後來又有一個阿姨站起來讓奶奶坐下,讓奶奶更開心,更沒錢花,誇我和阿姨!

由此可見,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文明的,只是你不善於表達。當你幫助別人時,你會感到非常快樂。這時你會發現,你心中的文明,比如火山爆發,不斷地從你心裏湧出,被幫助的人會很開心,因為他們也知道,有人關心他們,有人幫助他們。

文明之路是為我們鋪好的,下一步就是頑強地走下去,學會用文明來幫助自己,甚至幫助別人,不要讓社會上醜陋的“誘惑”讓你失去誠信,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只有這樣,我們的校園才能綻放出輝煌的生命力和社會之美,讓我們一起唱歌,一起走美德之路,與文明一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14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禮儀伴我行。

在一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對於個人來説什麼最重要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的素質,那麼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這樣一則關於新加坡的'報道。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來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 “不準隨便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

中央電視台曾經報道,國慶節後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污跡,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聖和莊嚴形成了強烈反差。

以上兩個事例表明,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見文明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甚至有的同學還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的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互相之間講髒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

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與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能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衞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造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的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記得一位名人曾經説過: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的構成,而不是文字。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精神風貌,什麼樣的思想品質和什麼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的中學生。那麼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説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鬥毆;管住我們得腳,不踐踏草坪、不損壞公物。我相信,經過我們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家園。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説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人,做社會人。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文明伴我行學生演講稿15

有一支歌,我們天天都在吟唱,有一支歌,就像鮮花四季開放,這首歌唱的是“文明禮儀”,它的文化底藴淳厚,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因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古文明的發源地,而我們的家鄉――孔子的故里,更是聞名四海的禮儀之邦。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良好的文明禮儀不僅能折射出一個人的形象和品質。也是衡量一個人的倫理道德和社會公德的標尺。從理念上來説:文明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範,而從具體的行為實施上,它的內涵卻並不像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複雜,而是體現於你的一言一行中,舉手投足裏。

如果説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一個微笑,那禮儀就是見到師長時的一聲問好;

如果説文明是上下樓梯時的謙虛禮讓,那禮儀就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説一句“請原諒”;

如果説文明是儀表端莊、講究衞生,那禮儀就是自覺地將地上的一片紙屑彎腰撿起;

如果説文明是有愛心,不自私,那禮儀就是同一把雨傘下的另一個人可能與你素不相識;

如果説文明是舉止文雅、待人接物時要彬彬有禮,那禮儀就是課間時不講粗話,看到不文明的言行能主動制止;

如果説文明是當你要問詢時先説一個“請”字,那禮儀就是當你在接受幫助後不忘記説一句感謝的話語;

如果説文明是聽從家長的叮嚀和老師的教誨,那禮儀就是給勞累的父母端一杯水,給年邁的奶奶捶一錘背;

如果説文明是維護公共秩序,遵守交通法規,那禮儀就是公交車上的主動讓座和買票時的自覺排隊。

如果説文明是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陽光心態,那禮儀就是誠實守信等高尚情操下的厚德載物,春風化雨。

播下一個動作,收穫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便收穫一種品格。

懂禮儀,然後知詩書,文明禮儀是你開創成功之路、走向未來輝煌的最關鍵的品質。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文明和禮儀,那也就意味着永遠失去了成功的基石,做人的真諦。

文明是春風,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同學的心跡。

禮儀是鮮花,它能將我們的生活裝扮得更加美麗。

同學們,讓我們在這春天爛漫的校園裏,在這三月明媚的陽光下宣誓: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爭做禮儀少年,引領文明風氣。

我相信:在文明禮儀的春風和諧裏,我們每個人的笑容會像花兒一樣幸福地綻放;

我相信:在文明禮儀的藍天白雲下,我們會編織出更美好的未來,實現更燦爛的夢想;

我相信:在文明禮儀的陽光普照中,我們校園定會充滿活力,蓬勃向上,演奏出更加和諧的樂章;

我相信:在文明禮儀的引領下,我們偉大的祖國――曾經的巨龍,定會再一次走向繁榮富強,昂首屹立在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