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實習報告

生態學實習報告八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33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態學實習報告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態學實習報告八篇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概況

1. 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遊客的交流, 增進我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以及瞭解人們對於環境的真正需求。

2. 實習路線及內容:20xx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後,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

3. 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繫起來,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還有大文章。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 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

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築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後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於嚴肅。

不能説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於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説沒什麼感覺,有的説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説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後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麼都好,後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裏的燈好看。這麼説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為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巖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裏印象要深刻。

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

2.“世外桃源”——燕:

在萬泉河邊,被眼前景象驚呆,河牀中已沒有水,只有一層散發惡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匱乏,使其沒有了生機。

經老師講解,路上那些穿着“鎧甲”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給樹木的養護添加麻煩。是為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樹上沒有掛牌,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樹就更危險了。是它適合種在此處,或是它長成後別有一番景象嗎?

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是將“京西稻田”除掉後的產物,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土倒是不少。老師介紹一種名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該種先鋒植物,無人管理,也可茁壯成長。

8.頤和園南如意門:

門前就是昆玉河,又稱京密引水渠,岸邊已被固化。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已經成了人們遊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駛過兩條遊船,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説的,為保護水體,將窗子封住,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

採訪中,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水裏魚也不少,但為了修路,樹砍了,岸修了,現在魚不見了,由於來往的車輛很多,又沒有樹,土也很大。我仔細觀察河水,發現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

9.頤和園內: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兩者均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橋而行,一路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同門外相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在同遊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歡這裏的風景,覺得“沒白花門票錢”,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

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濕地系統,這種濱水系統,淨生產力高,不僅美化環境,還可以造福環境。我夏天來遊園的時候,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當時不瞭解它原來還有這麼多生態功能。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穫。

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遊覽區隔開,從遠處看,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為一體,不仔細看,簡直無法分辨。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更讓人覺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烏黑的水正排到湖裏。圍帳很高,無法看到裏面,不知這水是施工後的廢水,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後者,還是情有可原的。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2

實習概況

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極大的壓力,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來調整人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係,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係,促進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學正是隨着全球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及尋求調節人類與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途徑而產生的。

通過一學期的《環境生態學》學習,我們已初步掌握了環境生態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對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發展趨勢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為加我們的實踐認識,老師精心組織安排了這次教學實習,我們也最終在實習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此次教學實習的安排與目的。

200x-11-3,晴。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早上八點乘坐學校班車,從學校出發經過兩個小時到達目的地——青島xx國家森林公園,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此次教學實習的安排與目的,於下午四點多返回學校。這次實習中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受益匪淺。

實習內容

1、xx國家森林公園概況

xx脈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險、清、幽於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台筒,大黑澗,紮營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峯環列周圍,小xx羣峯迭翠,怪石嶙峋,常年雲霧繚繞,瞬息萬變,忽隱忽現,或濃或淡,勝似夢境之迷離,素有“東嶗西珠,雙珠嵌雲”之説。小xx地處海濱,景物獨特,層巒疊嶂,奇峯陡峭,曾被前人列為膠州八景中的第一勝景。

2、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和功能

森林在人類的生存,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主要表現在:

(1)森林具有維持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複雜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種基因庫。多種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為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森林中藴藏的豐富動植物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使人類寶貴的財富。

(2)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減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徑流變為地下徑流,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的作用:森林的蒸騰作用對調節自然界的水分循環和改善氣候有重要作用。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氣含量大,並且蒸騰還可以吸收熱量,使空氣濕潤,氣温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4)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淨化空氣、防止污染的作用:森林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並且森林對眼成和粉塵有明顯的過濾、組織和吸附作用,淨化了空氣;通過對大氣中某些有害氣體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污染

(5)森林生態系統具有防風固沙、保護農田的作用:其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功能可為農業生產提供生態屏障,在防護林和林帶保護下的農田,風災、旱澇災還可以得到防止或減輕。

(6)除此之外,森林還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陽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人類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木材產品主要包括原木、鋸材、紙漿材、人造板材等;林副產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葉、花、果、莖、樹皮、樹脂、樹膠、樹液等和經濟林、以及森林動物與微生物提供的各種產品。

3、森林生態系統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的作用規律

森林是自然界多種環境中的一種類型,而森林不是單獨的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它同樣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兩者會構成相互平衡的統一整體。它們之間的作用規律有:

(1)林通過自身的生態功能和作用可以起到淨化和維持環境質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污染、淨化空氣等的作用。

(2)森林通過涵養水源的作用可以影響局部的氣候條件,從而影響周圍境的氣候狀況,使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更有利於自身植被的生長。

(3)森林有時還影響環境的水文狀況,降雨量等。

(4)森林對環境的影響無處不在,反過來,環境對森林的影響也不能忽視。環境的氣候狀況會影響森林植被的生長,決定植被覆蓋率,植被的狀況決定着森林的很多作用和功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5)環境中的生物可能進入森林生態系統,對森林中原有的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從而影響原有物種的生存,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結構。

(6)人類的作用對環境的破壞,使環境惡化,進而限制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

4、生態環境調查研究方法

主要的調查方法有:

(1)收集現有資料。從農、林、牧、副、漁業資源管理部門、專業研究機構收集生態和資源方面的資料,包括生物物種清單和動物羣落,植物區系及土壤類型地圖等形式的資料。

(2)收集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有關自然資源、自然保護區、保護規劃及國內國際確認的有特殊意義的棲息地和珍稀物種等資料。珍稀和瀕臨物種保護的規定、環境瀕臨物種等資料,並收集國際有關規定等資料。

(3)現場調查。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對環境評價區進行現場調查,取得實際的資料和數據。評價區生態資源、生態系統結構的條查可採用現場勘察和網絡定位採樣分析的傳統自然資源調查方法。

5、xx國家森林公園實習成果

通過實習老師的指導,在我們進行完野外調查後,對小xx所瞭解的概況如下:

平均日照率57%。

(2)地質:小xx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第二隆起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巖石以青山組火山類層十分發育,在小xx地區出巖極為廣泛,巖漿巖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巖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崗閃長巖和嶗山式花崗為主。

(3)土壤:花崗巖和片麻巖風化物為主的成土母質上發育或形成的棕壤佔的比重量大,所處的地形部位較高,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不高,較為貧瘠。

(4)植物:由於此次實習時間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連續幾個月的乾旱使許多山上多數植物特別是低等植物已乾旱枯死不能分辨其類型。小xx山腳至半山有少量土覆蓋,植物多分佈在有土覆蓋的地方。主要植物為:美國黑皮鬆(系飛機播種所形成的,佔小xx植物面積的絕大部分主要分佈在小xx山腳至半山)、刺槐、榆樹、蘆葦、茅草、野梨樹、野山楂樹等零星分佈其中。山頂巖石上生長着少量低等的植物如苔蘚、卷柏。由於小xx海拔僅724.9米,山腳到山頂氣温相差不超過6攝氏度因此植被隨海拔的增高變化不明顯。小xx森林植物中多為人工種植。其樹木均處在幼年期,森林結構簡單而清晰,分為喬木層(美國黑皮鬆和落葉喬木)、灌木層(藤本植物、鐵線蕨)、草本植物。

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通過着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小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瞭解xx生態系統的類型和垂直變化,而且學習並掌握了環境生態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成果心裏還是非常愉悦。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xx旅遊開發一些不合理現象,存在着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澤山,南部的小xx、大xx、鐵橛山, ,由於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巖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毛白楊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目前xx的旅遊開發剛剛拉開了序幕,我們相信開發者會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xx國家森林公園煥發出新的樂章,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和諧發展,造福人類。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3

二、實習地點:xxxx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三、實習目的:

為了進一步瞭解xxx地區生態環境及垂直土壤分佈差異條件對天然植被的影響。以及自然保護區的設置作用。通過實地考察,熟練運用課本知識,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提高動手調查的能力,團隊分工及其團隊協作能力。

實習出行路線:南寧(都南高速公路至府城出口,經府城、雷江二級公路)——xxx旅遊區大門區——xxx旅遊區。

四、實習地概況

4.1、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及歷史沿革

1965年7月經自治區林業廳批准,成立xxx林場,歸屬自治區林業廳管轄,委託南寧地區林業局代管。

1975年自治區林業廳和南寧地區行署決定停止採伐天然林,林場工作重點轉移到保護森林資源。

1981年8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將xxx林場改建為自然保護區,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xxx自然保護區”(自治區級),屬事業單位,隸屬關係不變。

20xx年7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xx年8月隸屬南寧市林業局主管。保護區人員編制218人。

4.2、保護區性質和保護區類型

以北迴歸線上保存較完整的常綠闊葉林為特色,以保護多樣性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以及珍稀頻危特有動植物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以自然保護、科研教學、宣傳教育為主要管理任務,適度開展多種經營和森林生態旅遊。所轄部分區域是廣西大學的實習科研基地,為此我們得以在此實習參觀。在我國自然保護區網絡中,具有典型地帶性特徵的國家級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4.2.1、重要保護價值

xxx季風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在全國範圍內或生物地理上具有突擊的代表性,森林植被保存之好,植被類型如此之多,實在罕見。其多樣性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的自然價值在國際國內是較為少有的。xxx保護區是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認定的中國40處具全球意義的自然保護區之一。是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基地。

xxx目前已知有植物209科764屬20xx種,野生脊椎動物有294種。xxx的動植物物種佔廣西已知種數的比例都在30%以上,形成了小面積高密度的生物多樣性區域。是廣西不同植物區系的交匯點,動物區系特徵上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質。是林學專業學習和實習的基地。

4.3、保護區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五、實習情況

在離xxx大門入口2公里處,做一個100平方米的森林記名樣方調查,在不同海拔高度處,觀察記錄各海拔出的植物種類。

該樣方喬木層主要以馬尾松為主,灌木層以桃金娘、崗鬆為主。有很強的熱帶植物指示性。還有木姜子、漆樹、鴨腳木等混雜在羣落中,草本層以鐵芒箕最多棕葉蘆次之。總體的植被覆蓋率高達95%以上。該記名森林樣方可以命名為馬尾松-桃金娘-鐵芒箕羣落。

2.2線路踏查

在590米的魚躍龍門處主要植物有八角(人工林)、馬尾松、杉木等。灌木有野牡丹、山茶等。草本有許多蕨類植物。土壤為赤紅壤。

在海拔900米的飛翔傘基地我們看到更多的山茶科的植物,馬尾松相對減少。苔蘚類增多。但依然有較明顯的優勢羣落結構。土壤為紅壤。

上升到1100米左右的橄欖大峽谷,山茶科及槭樹等闊葉樹非常多。有深山含笑、半瘋荷、山虎楠、毛桂、粗皮樺、羅孚栲等。優勢種不明顯。土壤為山地黃壤。

在1200米左右的神奇之旅植被更加的多樣化,有大頭茶、甜椎、小葉羅漢松、船柄茶、銀荷木、長葉木姜、基脈楠、吊絲紅、羊角杜鵑、五裂槭、毛楊桐、蛇葡萄等等優勢種極不明顯。土壤為山地黃壤。

其間我們還可以看到非常難得一見的灌草帶,在南方的土石山中竟然沒有喬木先鋒樹種的演替現象。

六、實習收穫與感受

夏日炎炎,細雨霏霏,我們乘車而上,在各個典型區域下車考察聽老師講解。如仙境般的感受讓人異常興奮。在低海拔的熱帶叢林看到雖有較大的人為干預。但完整的羣落結果依然讓人覺得清新自然。在魚躍龍門觀望點,我們看到武鳴盆地的壯觀和美妙,向脊的山脈形成鯉魚的樣子在眼前跳躍。知道我曾經就讀的廣西民族高中所在的大致方位。猜想着我們高中年代看日出日落的那幾座大山是否就是此山。一陣風吹來雲蒸霧繞,有時夢境般的美妙。在飛翔傘基地和山花爛漫、燈籠花苑我們腳踩才、石灰石在朦朧的大霧中感受飛翔的心情。觀賞着杜鵑花後凋零和生長。留下了密集的相機的咔嚓聲。兩次路過橄欖大峽谷和雲龍佛光景點但都蒙在大自然的婚紗中,看着懸崖峭壁和上面長着的龍鬚草葉子上、不停地參出的泉水,感覺但絲絲的秋意。清風吹過,兩側的山體顯現出高大魁梧的震撼力。步入神奇之旅,山上古木參天,偶有荒草連天。林中鳥叫蟲鳴,獸走猿攀,幾乎是人間的天堂,動植物的樂園。在北迴歸線紀念杯及科普走廊我們看到很多相關的知識和動植物氣息。進入天書草坪,路上有不少的銀荷、槭樹和竹子。大片的碧草,酸甜的楊梅,矮化的`杉木等等可以看到對面山上的微波轉發站和最高的山峯在層層的煙霧中託着。大有凡人不可及之勢。進入養生之旅,黃杞、檫木、石楠、青岡、樟樹、紅苞木、中平樹等等。數不盡數的樹木展現在眼前。其中有稱化石鐵杉的長苞鐵杉,雄偉高大的xxx鬆等等,一路風景,一路學問。在園林設計和生態保護的雙作用下,給我們學習和遊玩的感受。前往金龜瀑布的路上,我們一路觀看一路感歎。上百級的階梯和不可思議的古木是我們的驚歎!回來的路上,我們進入知青林,測出了70.5cm的杉木,以及在我腳下留情竹葉青。

經過xxx的實習,深切體味到林業工作的不容易。通過本次實習,不但得到了森林生態學上的實踐,同時,經過老師講解,樹木分類學、土壤學也得到了相應的實踐和鞏固,並且能夠把學過的各個學科的知識都融合了進來。團隊之間的協調和相互協助工作的經驗也進一步得到提高。這次是去xxx風景區實習,讓我有機會去接觸國家自然保護區,還有經過xxx黃伍導遊的解説,我們懂得了國家自然保護區的一些基本情況以及xxx風景區的亮點之所在。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4

實習地點: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

實習目的:參觀當地的生態農業模式;

瞭解無公害蔬菜的種植管理和栽培技術;

瞭解農業生產知識以及蔬菜大棚管理技術。

實習時間:20××年10月27日

我們在柳老師的帶領下,乘坐校車來到了實習地——夏莊街道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進行實習,期間實習地的郝經理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下面結合農業生態學的課本知識和老師的講解將此次實習總結報告如下:

一、從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看農業生態環境管理

建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農業技術措施,一方面取得投入少產出多,獲得最佳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還要化害為利,變廢為寶,防止環境污染與資源枯竭,取得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而這兩個方面又是同步進行的,這樣就需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管理。

位於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的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共有蔬菜種植基地210畝,其中節能型日光温室60棟,是國家農業部確定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基地生產的番茄、櫻桃番茄和芹菜三個蔬菜產品已通過國家無公害蔬菜認證,並申請註冊了“好家牌”蔬菜商標。該示範園已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在實習中我們瞭解到該基地在建設過程中,結合生態農業的需要,進行了有效的農業環境管理,其農業生態模式在硬件上的體現有以下幾點:

1、該基地的每座温室均配有10立方米的沼氣池,並配套了沼氣燈,合理利用自備能源;在生產過程中,利用沼氣為蔬菜增加温度和提供二氧化碳,沼液和沼渣作為蔬菜的有機肥料;

2、為提高灌溉效率和減少温室內空氣濕度,每個温室都配套了先進的滴灌設備,既節水又高效;

3、為有效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各温室都安裝了自動捲簾裝置;

4、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蟲害利用頻振式殺蟲燈、懸掛黃板等物理方式進行誘殺,病害則採用高效低毒生物農藥來防治,大大提高了蔬菜的質量與產量,同時又將農藥對環境的危害降到了最小;5、為全面提高基地蔬菜生產的科技含量,基地建設了無公害蔬菜檢測室、技術培訓室、生產資料服務中心和佔地面積 1100平方米的智能工廠化育苗温室。

二、無公害蔬菜的栽培技術及大棚管理技術

我們在基地郝經理的指引和帶領下參觀了各種蔬菜大棚。由於該地位置優越,下有嶗山地下水,上有適宜的温帶海洋性氣候,加上週圍政府、企業聚集,不用出門,品質良好的蔬菜就已經被訂購一空,給生態園帶來了良好的效益。

1、黃瓜的嫁接管理技術

在金黃一號黃瓜大棚,郝經理給我們詳細介紹了黃瓜與南瓜的嫁接技術。在黃瓜和南瓜生長出3-4片葉子時,用刀片分別在黃瓜和南瓜靠近根部的莖上切一個小口,使兩部分結合在一起,再用夾子夾住,通過嫁接,把黃瓜嫁接到南瓜的根上。大約3-5天傷口癒合,這時剪掉黃瓜的根,由南瓜根供給養料。黃瓜根系不發達,供給養料有限,而南瓜的根系很發達,養料供給充足,這樣就彌補了黃瓜根系不發達的缺陷,養料供給得到保障,產量也就大幅提高。

在管理過程中,8葉以下的瓜要打掉,同時黃瓜須也要打掉,防止他們爭營養,保證產量。此種嫁接的好處還有,南瓜不怕重茬,可以連續種植,保證產量。黃瓜的口味在於肥料,此處施用有機肥,既保證了營養,又保證了口味。另外,由於大棚薄膜以及草柵的應用,能夠產生較大的温差,利於糖分的積累,黃瓜的口感好,水分多,很受消費者的歡迎。

2、番茄的栽培管理技術

在番茄棚中我們主要參觀學習了櫻桃番茄的栽培管理方面的知識。

一般情況下,櫻桃番茄可無限生長,但其在地裏生長2年,次年由於温差小,而是口感下降,我們多隻栽培年前的一茬。定植種苗後,要插架綁蔓,其作用是調整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促進秧、果並旺。搭架多采用人字架、尼龍繩吊掛。一般第一層花序見果時需綁蔓,要鬆緊適度,為莖生長留有餘地。番茄的最適生長温度在15-30℃之間,當温度低於10℃時便停止生長,生產過程中要注意適當調控棚內温度。

在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對植株進行整枝打杈,方法是露地生長整枝留主莖,在第一花序下打杈只留1-2側枝。注意避免在下雨前、下雨時或露水未乾時整枝;同時在雨雪天后馬上打藥、殺菌,以防染玻生長後期需摘除下部老葉、病葉、病果以利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危害。在植株進入坐果期後,應結合灌水進行薄肥勤施,以滿足植株和果實迅速生長髮育的需要。果實成熟期的肥水管理,乾濕要均勻,以防止裂果。葉腋間極易發生側枝,必須經常、及時地整枝。一般情況下單株產量單株產量一般為3-5公斤,管理良好時,單株產量可達10公斤以上。

3、豆苗的栽培管理技術

用作芽苗菜生產的場地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必須能保持催芽室具有20℃-25℃ , 栽培室具有16℃-25℃的温度調控能力;必須有忌避強光的一定光照條件,綠化型產品光照強度一般在三萬到四萬米燭光以下;必須具有通風設施, 能進行室內自然通風或強制通風, 以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應具有自來水、貯水罐或備用水箱等水源裝置,以滿足芽苗菜對水分的需求。此外, 特別是棚室內生產, 還必須設置排水系統。

豆苗的生產流程是:分選出品質好籽粒飽滿的種子,用水浸泡10小時左右;將其播種在事先正好的畦中,同時在其上覆蓋1釐米左右的沙土,目的是用於壓住豆苗使成苗粗壯,沙土要在不到兩天的時間人工撤除;生長期一般為5-6天,這期間要每天用20米下井水進行噴灌處理,不用施加任何肥料,當豆苗長成即可採收;採收過後要對底土進行挖出處理,將其中的根系篩除後在移入畦中進行新一茬的生產。

三、心得體會

通過此次實習,瞭解了部分無公害蔬菜的生產管理技術,學到了很多農業生產和大棚管理知識,開拓了視野,豐富了實踐經驗;通過對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的參觀學習,真正的瞭解到農業生態管理的重要性和實踐意義,對我國的農業生態建設充滿了信心,極大的增加了對農業生態學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5

一、實習概況

我們於早晨8: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魚,出北大西門,穿過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柳浪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後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到達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結束實習。沿途就綠化、建築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於一條有爭議的路

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這條路周圍集聚着北京大學比較現代化的建築羣——理科一號樓、二號樓、逸夫一樓、逸夫二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韻味的仿古式樓羣。

很多人認為,路面的寬闊與筆直與周圍建築的仿古式屋頂不大協調。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路的兩面是栽種得整齊得近乎過分的小樹,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而遮蔭的大樹,不協調的感受更加強烈。

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謂的“視覺適應性”。在很多時候,我們很少考慮特定的環境,只是單純地去套用一種種看上去很好很先進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環境對建築等人為設施的特殊要求。

也許這也是規劃中的一個問題。就如同北大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新式建築與老式建築的交相輝映,也許不能算是完美的選擇。

2、校園裏的世外桃源——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園中只錯落着十幾幢精緻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這裏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人們常説,“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單説50年代,燕南園裏就住着馬寅初、湯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陳岱孫、侯仁之、林庚諸先生,後來又搬進來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執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澱了。

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指出,儘管略顯古老,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個原因是,儘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家裏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境。多年的積澱,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

那麼,除了書香,對於久在這裏居住的人們來説,它又意味着什麼呢?

在實習過程中接受採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裏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他們普遍認為,燕南園有着良好的居住環境,首先它位於一個台地上,地勢比周圍都高,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境。而其間各色的植物,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調的生態環境。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燕南園吸引着各方來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築特色。

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被採訪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來遊覽觀光的人羣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潔淨,過路的汽車揚塵和製造噪音,給園內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其二是公廁的問題。公廁佔用的土地是過去孩子們的遊戲場,而由於疏於管理,公廁的建設不僅消滅了孩子的遊樂,也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實在燕南園中,每户獨立的住宅中都有獨立的衞生設施,公廁的設立只是為園外小商小販提供了便利。作為北大校園中少見的幾個室外公廁之一,它的設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選址在富有文化底藴和深厚內涵的燕南園,選址在老教授們讀書治學的燕南園,或許並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辦公與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採訪者指出,燕南園中有的住宅已經被學校劃歸某些行政機構,行政機構的辦公進一步打破了園子的寧靜,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園的風韻,代表的正是北大風韻的一部分,是治學的風範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許,它的寧靜不應該遭到打破和窺伺……

3、蘋果園的變遷——靜園草坪

著名的靜園草坪過去是一片蘋果園,作為草坪,它取代的是過去的東草坪的地位。曾經的東草坪就在現在的新圖書館的位置,它曾經是很為學生們所喜愛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學生這樣寫道:“東草坪是北大老圖書館東邊的那塊地兒。這裏曾經是高曉鬆那幫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兒極盡能事的舞台,更是我們北大人讀書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侶相識、相約、相戀在東草坪,他們對這塊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誠説:這塊地兒空着怪可惜的,我給你們點兒錢,再修半截圖書館吧。一年後,這裏再沒有一人一張報紙一本書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還莊嚴肅穆的建築淹沒了本來該發生的好多故事。”

後經學生強烈要求,原先的蘋果園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復了,然而那片校園中不可多得的果園卻永遠地失去了。多少總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許真的很難。這些年來,北大為了接納越來越多的求學者,為了與國際接軌,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為的獨特的風景都只能讓位給新的建築,這引起了無數老北大人的感懷。而發展總是要有的,關鍵是怎樣發展,如何在適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們的驕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開始縮小,或者未名湖周圍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築,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悲哀。

4、匠心獨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徑

北大的校園北部可以説是古韻十足,像中國的傳統園林,在優美的浪漫中又給人以思想和歷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於傳統的文人士大夫。”一位總是喜歡留連於未名湖畔的清華學生説。這種文人士大夫氣,從那一條條通向未名湖的小徑也可以體現出來,它的廕庇和靜謐,構成了北大獨特的風景。

幽靜的小徑邊生長着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頭,它獨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針下部的蠟質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會使土壤受到酸化影響,土質變差,以至於到了颳風的時候會有塵土飛揚。而石頭可以防止揚塵,從而保證了這裏路面與空氣的清新與潔淨。

而路旁的傳統建築的大屋檐則為麻雀等鳥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鳥鳴聲不絕於耳。在這裏,人與自然真正融為一體,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

是的,在生態建設方面,我們的確在十分努力地做。就如我們後來在西校門,看到了一隻對人毫無恐懼的喜鵲。由衷的喜悦,升起……

5、蔚秀園與暢春園

有着悠久歷史的燕園,是我們的驕傲。

“北京大學燕園校區,早在金代就成為京郊著名的風景區。到了明代,大規模構築園林,至清代成了封建帝王的“賜園”。民國期間成為燕京大學校園。校園的用地中包括了八個古園遺址,即“勺園”、“淑春園”、“鳴鶴園”、“鏡春園”、“朗潤園”、“蔚秀園”、“承澤園”及“治貝子園”等。在位置上與圓明園毗鄰,在內容、造園風格上與圓明園之萬春園中的若干園中園有類似之處。不同於宏麗的皇家園林,也有別於咫尺山林的私家園林而獨具一格。後歷經滄桑,諸多古園或隨同圓明園一起付之帝國主義列強之火,或被軍閥侵佔變賣,不少已經夷為平地。……淑春園、朗潤園、鳴鶴園、承澤園為倖存者,其中的山丘水面尚為完整,這是校園歷史悠久的見證,也是寶貴的文物。

“1920年北京通州協和大學、北京協和女子大學及北京匯文大學合併,建成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從軍閥陳樹藩手中以六萬銀元買到了淑春園和南部的勺園故址作校址,由美國建築師H。Y。Mrphg負責校園規劃設計,並於1921年動工,1929年基本落成。校園最初用地40公頃,學生800人。1928年至1931年先後徵得朗潤園、鳴鶴園、鏡春園、蔚秀園、承澤園為教工宿舍福利區,同期還購得治貝子園為燕大農學系實習場地。北京大學未名湖燕園建築功能與環境統一,建築藝術與環境協調。採用傳統民族風格的個體建築與古老園林風格相協調,縱橫交替的建築軸線佈置與園林環境相互滲透,建築組羣母題的應用構成和諧的韻律。建築與山水、道路、樹木相溶合的空間序列,使人產生多種美的感受。”

回顧,讓我們擁有更多瞭解的渴望。今天作為教工住宅區的幾個園子,又是怎樣的呢?

走進蔚秀園,故園的風韻依稀可辨。然而“建築與山水、道路、樹木相溶合的空間序列,使人產生多種美的感受”的感懷卻蕩然無存。樓房與平房在同一個平面上昭示着自己的存在,柏油路與土路在同一個湖邊顯示着自己的功用。因為這裏修建了幾個條件十分簡陋的價格低廉的小旅館,往來的人更是各色各樣,破壞了那種靜謐而安逸的環境感觀。由於過度的對外開放和管理不善,蔚秀園的今天很是讓人失望,隨處可見的垃圾,簡陋的小飯館和同樣簡陋的小旅館讓人頓失興趣……

那麼,長期在此居住的住户的反應又是如何呢?

湖附近的住户對此處的反映多是“髒亂差”——垃圾隨處可見,湖邊的平房排放廢氣嚴重污染環境。湖水主要來自萬泉河,冬天不放水,到了夏天又因受污染而臭氣熏天,蚊蟲成羣。

至於住宅距離湖邊稍微遠一些的住户,則認為除了管理不善之外,這裏的生活還差強人意。而且位置比較方便,距離頤和園、香山、北大本部都很近,比較適宜居住。一個學者模樣的老人説,“大學裏能有北大環境的很少”。一個看上去有八、九十歲的隨兒子一起生活的老人説:“環境還可以,一天比一天好”。

6、未名湖的湖心島與翻尾石魚

湖光塔影,讓人留連忘返。未名湖景色出眾,已經成為北大風景的標誌。環湖的楊柳婀娜多姿,枝條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隱隱浮現。橫卧在湖中的有石舫,點綴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島。幽靜的湖心島是未名湖上的一顆珍珠。翻尾石魚,則是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從老師那裏,才知道了其背後的故事。小島原先是蘆葦等植物旺盛生長的優良環境,是一個生態極其協調的小環境,與翻尾石魚一道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然而在百年校慶時,學校為了更好地進行介紹和説明,在小島上設立了一塊説明牌,由此吸引了大量遊客上島,人的影響使得蘆葦的生長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直到蘆葦完全從小島上消失。

好在學校已經認識到這點,今天看到的説明牌,已經從小島上轉移到湖邊。具有自恢復性的生態系統,在得到長期發展的條件後,應該可以恢復到原先的狀態。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重新擁有一個優良生態的小島,然而並非所有的錯誤都可以得到補救,有時候,一個不很英明的決定是可以造成很大的遺憾的。規劃的長遠性由此可見一斑。只願小島的故事能夠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6

人與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築、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藴涵着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天際輪廓、各色建築、街市設施、區域地標、開放的空間、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其間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則、社會心理、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築學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發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那麼為城市的發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歡樂和親情的享受。”

“當我們漫步於城市中時卻可發現這種現象是無初步在的,周圍的建築物彷彿能夠講話、能夠行動,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而且通過城市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都繼續存活下來並且散發着影響。”正是為了充分認識到城市環境與在建構城市環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作為城市生態學的學習者,我們於20xx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實習。

一、實習概況

我們於早晨8: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魚,出北大西門,穿過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柳浪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後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到達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結束實習。沿途就綠化、建築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於一條有爭議的路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這條路周圍集聚着北京大學比較現代化的建築羣——理科一號樓、二號樓、逸夫一樓、逸夫二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

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韻味的仿古式樓羣。很多人認為,路面的寬闊與筆直與周圍建築的仿古式屋頂不大協調。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路的兩面是栽種得整齊得近乎過分的小樹,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而遮蔭的大樹,不協調的感受更加強烈。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謂的“視覺適應性”。在很多時候,我們很少考慮特定的環境,只是單純地去套用一種種看上去很好很先進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環境對建築等人為設施的特殊要求。也許這也是規劃中的一個問題。就如同北大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新式建築與老式建築的交相輝映,也許不能算是完美的選擇。

2、校園裏的世外桃源——燕南園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園中只錯落着十幾幢精緻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這裏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人們常説,“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單説50年代,燕南園裏就住着馬寅初、湯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陳岱孫、侯仁之、林庚諸先生,後來又搬進來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執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澱了。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指出,儘管略顯古老,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個原因是,儘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家裏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境。多年的積澱,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

那麼,除了書香,對於久在這裏居住的人們來説,它又意味着什麼呢?在實習過程中接受採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裏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他們普遍認為,燕南園有着良好的居住環境,首先它位於一個台地上,地勢比周圍都高,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境。而其間各色的植物,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調的生態環境。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燕南園吸引着各方來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築特色。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7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遊客的交流,增進我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以及瞭解人們對於環境的真正需求。2.實習路線及內容:xx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後,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3.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繫起來,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還有大文章。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築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後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於嚴肅。不能説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於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説沒什麼感覺,有的説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説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後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麼都好,後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裏的燈好看。這麼説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為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巖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裏印象要深刻。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2.“世外桃源”——燕:在萬泉河邊,被眼前景象驚呆,河牀中已沒有水,只有一層散發惡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匱乏,使其沒有了生機。經老師講解,路上那些穿着“鎧甲”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給樹木的養護添加麻煩。是為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樹上沒有掛牌,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樹就更危險了。是它適合種在此處,或是它長成後別有一番景象嗎?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是將“京西稻田”除掉後的產物,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土倒是不少。老師介紹一種名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該種先鋒植物,無人管理,也可茁壯成長。8.頤和園南如意門:門前就是昆玉河,又稱京密引水渠,岸邊已被固化。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已經成了人們遊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駛過兩條遊船,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説的,為保護水體,將窗子封住,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採訪中,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水裏魚也不少,但為了修路,樹砍了,岸修了,現在魚不見了,由於來往的車輛很多,又沒有樹,土也很大。我仔細觀察河水,發現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9.頤和園內: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兩者均為自然形成。沿西堤六橋而行,一路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同門外相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

三、實習報告

在同遊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歡這裏的風景,覺得“沒白花門票錢”,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濕地系統,這種濱水系統,淨生產力高,不僅美化環境,還可以造福環境。我夏天來遊園的時候,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當時不瞭解它原來還有這麼多生態功能。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穫。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遊覽區隔開,從遠處看,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為一體,不仔細看,簡直無法分辨。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更讓人覺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烏黑的水正排到湖裏。圍帳很高,無法看到裏面,不知這水是施工後的廢水,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後者,還是情有可原的。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顯眼,老師不講,我是不可能發現的。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有點象階地,這樣可以加強下滲,減緩水流的速度,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

但我想這隻適用於水量不大的時候。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這是一種褻瀆,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實習結束。三、分析與討論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不少關於植物的問題,因此這一部分想着重探討周圍環境中植物的選擇,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關於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對環境進行修理,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自然環境能讓人覺得舒服,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境感興趣;其次,要看自然環境的物理特徵。例如,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坐在草地上玩耍,會產生一種擺脱都市枯燥、乏味、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無法通過的灌木叢,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因此,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花園,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讚不絕口嗎?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壇,綠地,在心理學上,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更能夠吸引人。當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適可而止。老師是從生態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種類豐富,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點。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為主,這樣對資源和環境都有益處。但處處都是這樣,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還是環境生態重要?設計要以人為本,又要以環境為基礎,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如何處理,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將二者有效的調和起來。但,這立足點在哪裏呢?2.關於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前面提到,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對路旁種植穿“鎧甲”的杜仲樹不理解,回來後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徵,發現自己當時的看法過於簡單,是錯誤的。當時看到的樹,因為是剛移植過來的,樹幹很細,也沒有枝葉,再加上那圈鐵衣,覺得不是很美觀。

其實,據查得的資料②,杜仲幹形直,枝繁葉茂,樹冠多呈圓形或圓錐形,遮萌面積大,且樹體抗性強,病蟲害很少,不需噴灑農藥,是城市園林綠化非常理想的樹種。北京、南京,杭州、洛陽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樹或進行公園、庭院綠化,均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而且由於杜仲根系發達,耐乾旱瘠薄,也是廣大山丘地區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杜仲樹耐旱,耐寒,耐鹼,卻不喜濕熱,在北京種植非常理想。杜仲樹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可以説渾身都是寶,尤其是它的樹皮,這也是給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閲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杜仲樹的樹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對主幹某一區段樹皮進行全部環剝,只要及時採取保護措施,短期內在剝掉皮的木質部上又可長出新的樹皮,3~4年後即可趕上未剝皮部分樹皮的厚度。通過環剝皮還可以促進樹株直徑的生長。杜仲不管幼樹或老樹都存在樹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壯齡樹再生能力最強。所説的保護措施,簡單來説就是用有網眼塑料薄膜包裹樹幹。我想,既然剝皮不會給樹造成太大的損傷,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説還對樹有好處,何苦要把樹圍起來呢。而且我看那鐵圈很小,沒有給樹留生長的空間,不如沒有。希望這是因為樹還沒完全長好,進行保護的緣故,以後能看到小樹解脱枷鎖。那我們要怎樣選擇種植的植物呢?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當地的環境,因地制宜。不能將人的意志強加給環境。正如在實習中看到的,針葉樹的落針有一定酸性,會使周圍的土壤酸化,因此樹下的植被很少,我們強種上草也沒有用;還有在頤和園山坡上看到的側柏,它本是一種耐旱,耐鹼的植物,所生長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園如果片面的追求綠化效果,鋪上草坪,為保養草坪又澆灌很多的水,反而會對側柏的生長不利。還有前幾年,北京提出要給楊樹做“節育手術”,因為每年一到春天,楊絮就鋪天蓋地,無孔不鑽,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這是當初種植時所沒想到的。這些都是由於設計者不瞭解植物的習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一切,和諧才是基礎。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鄉土植物的應用。所謂“鄉土植物”是指未經人類作用引進的那些植物。“在鄉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材料,它們生長繁茂,管理粗放,無需對土壤作特殊的處理,可供選擇用於公園、娛樂場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噴泉花壇等處的鑲邊栽種。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應用鄉土植物種植可為城市居民區提供一個近似於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境。孩子們在這裏可以自由地攀爬樹木,摘取花朵和進行其他活動,而這正是現在很多設計沒有考慮到的。鄉土樹種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地的季節變化,而引入的外來樹種卻不能反映季節的特點。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8

實習目的1:

(1)鞏固和加強生態學課程的理論知識,為林學、森保、環境、生物學專業課後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

(2)使學生掌握生態學數據的蒐集和分析方法;

(3)使學生懂得並能正確地使用生態學調查一些常用的工具;

(4)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識,增強實習學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5)鍛鍊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習目的2:

1.通過實習,鞏固和提高課堂所學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一步培養獨立工作與與人合作的能力。

2.學習用正確的方法和手段來觀察和研究生態系統,達到提高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3.走出課堂,體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多樣性,達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激發學習熱情。

三.實習意義:

1.通過實習,可以複習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生態學理論知識,實踐檢驗理論,以達到知識的昇華。

2.培養實踐和動手的能力,提高我們各方面的技能,達到教與學的統一。

3.通過實習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體會合作達到成功所帶來的樂趣。

4.利用野外實習可以很好地讓同學們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激發學生積極探索自然界的奧妙。

四.實習內容以及體會:

我們於20xx年6月16日開始了生態學綜合實習。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在實習實習期間我感觸很多,不僅收穫了專業知識,也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野外實習是個很好的機會來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此次實習實習的第一個項目是在青島嶗山北九水景區進行的,我們主要的任務是認識嶗山地區的植物,並瞭解其經濟藥用價值;對嶗山地區的植被進行調查。雖然我們只有一天的時間領略北九水的美麗風光,但是由於我以前去過北九水,所以這次實習也就沒太注意已經看過的美麗風景。一天的時間,我們置身於風景如畫的北九水,親身領略大自然的奇特風光,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同時也更加的激發了我對生態學學習熱情。

爬山總是很累的,但是如果是集體爬山就會變得很有意思。所有人聚在一起,爬山的過程説説笑笑打打鬧鬧讓我們暫時忘記了疲憊。最喜歡的是中午吃飯的時候,大家三五一羣坐在石頭上,吃着自己從學校帶來的東西,看着嶗山美麗的風光確實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嶗山的路還算比較平坦,但是由於路途比較曲折蜿蜒,爬上山頂還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過,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終於相伴爬到山頂。在山頂休息的時候,大概每個人的心裏,都有着一種或大或小的成就感。

野外實習的第二天上午是在教我們生態學的柳新偉老師的帶領與指導下進行的。我們主要是在嶗山腳下做植被調查,選了兩塊不同類型的樣地來進行實地調查,一是用樣方法來對樣地分別進行了喬木調查、灌木調查、草本調查瞭解了樣地的植被物種構成,並利用實驗數據對調查地進行了物種多樣性分析,得出了物種多樣性指數;二是採用了相鄰樣方法對樣地進行了物種調查並繪製出來物種——面積曲線,以此來確定最小樣方面積。在這次野外實習中不僅學習到了生態學的一些基本調查方法同時也增強了我們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另外在野外較為艱苦的環境中也培養了我們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獨立自主、勇於探索的優良作風。我們擴大知識範圍,拓寬知識領域,正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為將來勝任本專業或其它相關專業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實習第二天的下午,我們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去認識嶗山地區的代表植物並瞭解了這些植物的藥用經濟價值。同時也學會了使用植物檢索表和植物誌來查詢不認識的植物,不僅能夠把課堂上所學的植物分類知識應用於現實的實踐中也握了在植物生態方面的一些研究方法與技巧。

我個人覺得認植物是很好的一個實踐活動。身在校園裏面的我們,對很多常見的植物的基本信息感覺很陌生。很多植物我們天天見,卻不知道它們的名字。通過這次認植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樹木和草本植物的名稱。比如,在嶗山最常見的黑松樹,以及以前從沒有見過的山茶黃楊還有櫻桃樹。但是我知道,這樣的認識只是表面性的。如果想要做進一步的瞭解,這就需要我在以後的日子裏,做一個有心人。多多動手多多動腦,遇見不認識的植物要多多翻閲資料或者上網查詢。

在這短短的三天生態學野外實習中,我親身體驗了生態學試驗中劃定樣方和數植物的全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領會了野外實習對專業的鞏固的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檢驗理論的一塊試金石;是課堂內與課堂外的互補;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教與學的互動;是感性與理性認識的昇華。這三天的實習過程,也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對大自然的新奇與美麗的驚歎與熱愛之情。我們學會了獨自思考、團結合作、不停探索。也提高了我們的綜合與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使我們的專業知識上了一個新台階。

熱門搜索
第一次覓得幸運草的人散文 立冬節氣的朋友圈祝福語 優秀5S年度工作總結 小學作文童話故事400字作文 暑期工辭職報告怎麼寫 小白兔讓路的作文 小螃蟹作文300字 一切都只為一天詩歌 我也喜歡動腦筋小學作文 魯迅的朝花夕拾初中生讀書筆記 消除自卑 飯店國慶節安全接待工作總結 我的發明夢小學作文 朗讀比賽作文400字 污染心靈的經典語句有哪些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畢業自我鑑定 黑板上的記憶-初二作文 我心中的那棵樹作文 兔子的大尾巴作文 難忘的第一次做飯小學生優秀作文 青藍工程校長講話稿 澳門玫瑰聖母堂的導遊詞 保育員師德師風個人總結 工作粗心馬虎的檢討書 精彩的元旦聯歡會四年級作文 我心中的安全作文 100字優秀作文:我最喜歡的小動物 我的老師初一作文600字 時間小學生作文400字 弘揚工匠精神高三徵文 熱愛生活的爺爺作文 心三 清遠一日遊小學四年級作文 七夕初中生作文 願望在心中努力作文 大樹的求學之旅作文 形容湖景色很美的詩句 陽光裏的微笑850字作文 夕陽樓李商隱閲讀答案 畢業生的求職自我鑑定格式 走過記憶中的那片土地作文 鎮婦聯主席工作總結 初中八年級除夕作文:快樂的除夕夜 讀影響世界的人——海明威有感 自然保護區管護站站長競爭的優秀演講稿 描寫人物的精美段落 六年級語文老師個人教學工作總結 王維的辛夷塢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