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實習報告

有關地質實習報告六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59W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有關地質實習報告六篇

地質實習報告 篇1

1.實習目的

複習和鞏固課堂上學習過的有關工程地質的理論知識,提高對斷層、滑坡、裂隙、節理等地質現象的認識識別能力,並在老師指導下學會鑑別頁巖、大理石、方解石等礦石和洪積物、坡積物、崩積物等巖層。初步瞭解水裏水電工程勘測的基本內容和方法,通過現場對各種地質現象的瞭解和認識,合理的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理論聯繫實際,結合實地的觀察加深對課本上知識的理解。

2.實習任務

在王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對龍門山脈紫平鋪水庫附近的比較直觀的、典型的地質現象進行概括描述和初步分析,如滑坡、斷層、裂隙等並相互討論詢問得出較為完備妥當的處理措施。

3.實習地點和過程

本次實習為期兩天,集中在20xx年12月28日和29日兩天。其中,28日主要學習地質現象,29日主要到水庫壩區近距離觀察學習,掌握水利工程勘測和地質現象處理的常用方法。

3.1第一天實習內容

時間:20xx年12月28日 天氣:晴 温度:1~110C 第一天的預定路線為:

學校

虹口山門(虹口)關鳳溝白沙河口二王廟後門學校

後因關鳳溝山體滑坡,正在進行施工,不便進行教學,故改為深溪溝,調整後的觀測點順序依次為:

虹口山門深溪溝深溪構大橋沙灣白沙河口拱橋處二王廟後山

3.1.1虹口山門

(1)水電站附近的地質條件

入眼可見,閘門及其他導水擋水建築構築而成的飲水式水電站:其水源來自穿流而過的白沙河(是岷江左岸的一級支流),其右壩肩下還有不可見隧洞用作泄洪衝沙等用途。右側還佈置有兩條傳送帶,是將生產水泥的原料自動傳送至拉法基水泥廠廠區通過高温煅燒來生產水泥。水電站的上游,是呈V字型的高山峽谷。通過觀察少許裸露在外的巖石並結合汪老師講解,可以知道它們形成於泥盆紀和石炭紀,主要由灰巖、石灰巖和白雲巖構成。而水庫地基是三疊系的含煤地層、礫巖和頁巖,庫區地形開闊,且兩岸山體不對稱。庫區的基巖上覆蓋着鬆散的坡積物,而河牀上則覆蓋着水流衝擊而成的衝擊物。

(2)建築物最佳位置比選問題

a: 若建在上游峽谷處,則建築物的體積變小,變矮,因而工程用於閘門的投資會減小;但由於引水線路置於鬆散的坡積物上,會導致引水線路的投資增加。 b:若建在峽谷盡頭,則會導致同樣水頭下的庫容減小,閘門變高相應的投資也會增加。

綜合考慮投資,收益和安全等因素,最終選擇了現在的壩址。

(3)建壩的工程地質問題及處理措施

地質現狀:庫區靠近壩址位置為含煤地層,由水流衝擊形成的鬆散層不厚,且主要由顆粒不大的礫巖和頁巖構成,另壩肩和壩基下地基有節理存在 導致問題:Ⅰ..地基的不均勻沉降處理措施清理鬆散層,做一個整體底板,擴散基底壓力,防止不均勻沉降。

Ⅱ.壩肩和壩基的滲漏處理措施水平方向可用黏土經壓實等處理後做隔水層;豎直方向可向下打鑽機,再向鑽孔內灌漿來堵洞,以防止滲漏。 Ⅲ.引水隧洞舊址處的含煤層瓦斯爆炸處理措施修建通風建築,內設抽風機等,且嚴禁煙火(瓦斯濃度達8%遇明火可發生爆炸,而達40%~50%時將引起窒息)

另,在運行發電過程中,發現右壩肩的鬆散體下游存在滲漏現象,且有加大趨勢,相關人員立即採取了灌漿堵洞的防滲措施,後發現效果不理想;又在此基礎上加大投入,進行了二次防滲處理。

3.1.2深溪溝(峽谷虹口漂流段)

(1)巖層產狀:入眼可見,河水水位較低,可見底,七、八月份的水位會比現今高兩米左右。據王老師介紹,此處巖層形成於泥盆紀、石炭紀或三疊紀。觀察裸露在外的河漫灘,可以發現主要由CaCO3構成的灰巖。新鮮的灰巖緻密而堅硬,加鹽酸會起氣泡,在地層上升和河流下切的作用下容易形成峽谷,這也是深溪溝峽谷形成的主要原因。觀察可發現巖層的層面走向與河流走向角度較大,幾乎垂直,因此深溪溝峽谷是橫谷。再觀察可發現層面上大下小,尖端指向老巖層,又可確定巖層存在泥裂現象。仔細觀察,會發現巖石有淺灰、深灰。灰白三色,這都是灰頁巖。灰頁巖的主要礦物成分是方解石,新鮮的灰頁巖質地堅硬,用榔頭划動會起白痕,敲擊其邊角濺起碎星、脆性大。砂巖、泥巖和頁巖發生強烈錯動,形成方解石脈;泥巖全風化形成軟弱夾層;CaCO3的頁巖、灰巖形成夾砂巖,這樣的巖層向上一直延伸到紫坪鋪水庫,一路觀察,只看到溶孔溶系,未發現較大溶洞。且巖層的延續性不是特別好。

根據巖溶形成的條件:a、可溶性巖石;b、巖石的裂隙性要足夠高;c、水的溶蝕能力要足夠大;d、巖溶水的運動與循環需滿足要求。這裏的前三個要求都以滿足,但因為是靜水,所以不滿足第四個要求,因此不會滲漏。

龍門山的飛來峯構造:上層是灰巖,下層是含煤地層,都有不同程度的風化剝蝕。

3.1.3深溪溝大橋

巖層產狀:橫谷:延伸方向和層面方向夾角大於80度,近於垂直。適於修壩修橋。傾角小於300時,壩基和壩肩易在在上游的水推力下產生滑移,穩定性不夠。而深溪溝大橋附近的裸露基巖是中到薄層狀的灰巖,且傾角很陡,不易滑坡。形成了V型河谷。

3.1.4沙灣

此處主要是認識滑坡現象,我們站在白沙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進行觀測。右側的弧形小山體,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滑坡形成的。

地質實習報告 篇2

1序言

1.1交通位置及地理概況

1.1.1交通位置

工區為四川江油市馬角鎮,距江油市57km,距成都市214km。馬角壩地區交通方便,寶成鐵路自北向南縱貫該區,國道108線從東南緣穿過,北經廣元出川,南經江油、綿陽可達成都。區內有公路,北通雁門壩,西至澄水,南達文勝等鄉鎮。山區有礦山公路和山間大道通行。附馬角壩交通位置圖1-1

1.1.2自然地理

馬角壩地區位於龍門山系的前山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為中山區,海拔>1200m,東南部為低山區,海拔<1000m。工區最高點大圓包海拔1028m,馬角鎮海拔640m,切割一般為300-400m,屬於淺切割區。工區山系呈北東-南西走向,屬於構造山系。山間有馬角壩、魏家壩等河谷平原。工區河流屬涪江水系,馬角壩河自北向南流經工區;主要支流澄水在馬角壩鎮注入梓潼江。河水的流量隨季節發生明顯變化,夏天水流量多,冬天減少,屬於典型的上游河流的特點。工區氣候温和濕潤,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255ml,其中7-8月280ml,12月10ml。日照充足,無霜期211天。四季分明,冬天平均氣温4-7o,夏天25o左右。最低氣温-3o,最高氣温34.5o。10月份降雨量74ml,氣温8-25o,11月份降雨量25ml,氣温2-21o。

1.1.3經濟地理

馬角鎮面積146.56km2,人口2.3萬,其中農業人口為1.1萬。農業耕地1.18萬畝,播種面積2.22萬畝。主要出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和蔬菜,年產糧食5300噸,農業總產值791萬元。馬角鎮以核桃、木耳、黃花為特色農產品。馬角鎮有省、市屬工礦企業和鄉鎮企業230多個,其中以水泥廠為主,還有鍋廠、鋼鐵廠、磷肥廠、電石廠、砂廠等,工業總產值1.35億元。其中雙馬礦山是區內最大的企業,年產水泥100多萬噸,雙馬水泥是四川的名牌產品。馬角鎮污染嚴重,污染源主要來自水泥生產。

1.2地質研究簡史

龍門山區地質調查開始於19世紀70年代。

1872年德國人創立“廣元煤系”。1879年匈牙利人發現廣元等地的海相中三疊統。本世紀20年代以來,趙亞曾,黃汲清等先後對龍門山區進行過調查。趙亞曾(1929)首創“飛仙關頁巖”、“昭化灰巖”。趙亞曾和黃汲清(1931)將三疊系劃分為“飛仙關頁巖”和“嘉陵江灰巖”;將“廣元煤系”更名為“須家河煤系”;建立了“平驛鋪砂巖”、“白石鋪灰巖”和“唐山寨灰巖”。朱森、葉連俊等(1942)將“白石鋪灰巖”進一步劃分為“養馬壩系”和“觀霧山系”。朱森(1942)首次在馬角壩地區發現下石炭統地層,稱“總長溝系”;並在嘉陵江灰巖之上劃分出“天井山灰巖”。解放後,西南石油地質處對唐王寨、仰天窩向斜兩翼的系統研究;北京地質學院在江油地區測制的石炭系剖面。60 年代,四川省地質局對龍門山區開展1∶20 萬區域地質測量。90 年代初四川省地質礦產局編制出版《四川省區域地質志》,並開展1∶5 萬區域地質調查,馬角壩屬龍門山北段片區。

1.3工作概況

作為石油地質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巖石

學》、《礦物學》、《古生物學》、《沉積巖石學》、《石油地質學》的基礎上,應該進行一次較完善的野外實習,以達到理論結合實際的目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完成地層系統的建立和巖石地層的劃分,剖面的測制,化石、巖石標本的野外採集和觀察研究,各種構造觀測以及填制地質圖工作,編制一些基本地質圖件,掌握區域地質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方法以及如何進行實測地質剖面,明白如何進行地質點的觀察、描述以及如何進行地質填圖。本次實習工作主要分為4個階段。分別為:野外踏勘,實測地層剖面,野外自由填圖,室內資料整理和作圖、編寫實習報告。工作計劃安排合理,除去因天氣、計算機考試原因稍有耽擱,工作進展還算順利,各階段填圖任務基本完成。

2地層

2.1概述

馬角壩地區地層屬揚子區龍門山分區,其東南緊鄰四川盆地分區,該區出露地層有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和第四系。其中泥盆系~中三疊統以海相碳酸鹽巖建造廣泛發育為特徵,第四系以碎屑巖鬆散沉積為主。由於工區內發育F1-F7及F2’北東-南西走向的逆斷層,所以除石炭系地層較全外,其餘地層皆出露不全。工區地層基本為北東-南西走向,地層傾向基本為北西向。碳酸鹽巖地層在工區廣泛出露,從志留系到三疊系,除志留系韓家店組(S1-2h),石炭系總長溝羣(C1-2z)部分巖層,二疊系梁山組(P2l),三疊系飛仙關組二段(T1f2)和嘉陵江組二段(T1j2)、四段(T1j4)之外,幾乎都為碳酸鹽巖地層。志留系在工區只出露了韓家店組紫紅色泥巖地層,與二疊系棲霞組為斷層接觸。泥盆系碳酸鹽巖地層由底到頂出露了觀霧山組、沙窩子組和茅壩組地層,底部中泥盆統觀霧山地層與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二段地層為斷層接觸;石炭系地層由底到頂分為總長溝羣和黃龍組,大部分為碳酸鹽巖地層,總長溝羣底部為含鮞狀赤鐵礦紫紅色泥巖;二疊系由底到頂出露的依次為黃龍組、梁山組、棲霞組和吳家坪組地層,其中吳家坪組與飛仙關組為斷層接觸關係,黃龍組與梁山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三疊系從底到頂出露了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嘉陵江組和中三疊統雷口坡組,飛仙關組二段與嘉陵江組五段為斷層接觸。

在本次實習中,我們對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地層進行了實測。在實測中,我們發現飛一段中基本為灰巖,但是地層在巖石構造和結構方面變化頗多。通過細緻的劃分,在構造變化上,我們能夠觀察到從紋層-厚層的灰巖;在結構變化上,我們見到了圓柱狀灰巖、核形石灰巖、蠕蟲狀灰巖、生物碎屑灰巖、鮞粒灰巖、微晶灰巖、細晶灰巖、礫屑灰巖、砂屑灰巖、含膏溶孔微晶灰巖;飛二段基本為泥巖、鈣質泥巖,其中夾一定數量的灰巖條帶,可見克氏蛤化石。

2.2地層分述

2.2.1志留系(S)

工區僅出露一組志留系地層——韓家店組(S1-2h),巖性以暗紫紅色頁巖為主,夾泥巖、粉砂質泥巖及;可見三葉蟲、筆石等化石;中統頂部不全,未見頂底,工區可見厚度大於100米,分佈於工區西北角,工區內與二疊系棲霞組為斷層接觸。該組為一套陸棚相-淺海台地相的頁巖,巖相穩定,厚度變化不大。附韓家店組與棲霞組斷層接觸。

2.2.2泥盆系(S)

實習工區可見三個組,巖性總體上以碳酸鹽巖為主。分佈於工區中部

及東北部。中上部為淺海相, 底部為濱海相。這一時期隨着川中古陸擴大,揚子準地台四川部分幾乎都隆起為陸,但是屬於龍門山前山帶的工區依然為海盆,總體上為一套海相碳酸鹽巖沉積。

觀霧山組(D2-3gw)

厚度大於100米,巖性為灰色、深灰色中~厚層灰巖,含生物碎屑灰巖、白雲質灰巖、白雲巖,頂部以豹斑灰巖為分層標誌。發育礁灰巖並含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分佈於工區東北-西南,與三疊系飛仙關組斷層接觸。附觀霧山組頂部豹斑灰巖圖2-2以及圖2-3生物化石-層孔蟲。

沙窩子組(D3s)

沙窩子組按其巖性變化可劃分為三段:

沙一段( D3s1 ),厚度約100米。巖性以灰、淺灰、灰白色中-厚層狀白雲巖為主,夾有灰巖、白雲質灰巖。分佈於工區西北-西南,與觀霧山組整合接觸,以豹斑灰巖為分界標誌。

沙二段( D3s2 ),厚度約100米。 巖性以灰、淺灰色中~厚層灰巖為主,底部有約1米厚瘤狀灰巖為分界標誌;分佈於工區西北部,與沙一段整合接觸。附圖2-4瘤狀灰巖

沙三段( D3s3 ),厚度約120米,巖性以灰、灰黃色中~厚層狀白雲巖為主,刀砍紋明顯,分佈於工區西北部,與沙二段整合接觸,二者巖性區別明顯。附圖2-5白雲巖刀砍紋

茅壩組(D3m)

厚度為50米,巖性為淺灰、灰白中~厚層狀微晶灰巖、球粒灰巖、粒屑灰巖。本組巖性較純,化石較少。分佈於工區西北部,與沙窩子組整合接觸,與沙三段白雲巖區別明顯。

工區內泥盆系地層的巖性為較純的碳酸鹽巖,且含有的生物碎屑較少(本次實習在泥盆系地層中未找到化石),表明在地層沉積時期,沉積水體不深,水循環受到限制,氧化作用不明顯,鹽度較大,為潮間帶—潮下帶瀉湖環境的中—低能帶。綜合其他時期工區地層的沉積環境和水體的變化,在中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馬角壩地區皆位於半封閉的瀉湖-濱海環境中,其沉積環境是穩定的,主要處於潮間帶-潮下帶之間,局部發育瀉湖沉積。在局部環境中主要受蒸發作用、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控制,形成了一套以潮上蒸發坪白雲巖和開闊台地灰巖為特徵的巖相組合。

2.3石炭系(C)

工區石炭系分為2個組,以灰巖為主,含有白雲巖、泥巖,巖石類型多樣。由於水泥廠的開發,石炭系地層在工區礦山樑~張一溝之間露頭較好,分佈於工區西北部。該地層幾乎為淺海台地相。

總長溝羣(C1-2z)

厚度100米,巖性多樣,底部為紫紅色泥巖,含鮞狀赤鐵礦,地層厚度在橫向上有變化,之上為似瘤狀灰巖,含珊瑚化石;中上部由礫屑灰巖、介殼灰巖組成互層,推測為風暴巖序列。該地層分佈於工區西北角。與下伏茅壩組地層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其分界標誌為紫紅色泥巖。附圖2-6總長溝羣底部含鮞狀赤鐵礦的紫紅色泥巖,及圖2-7珊瑚化石

黃龍組(C2~P1h)

厚度150米,巖性複雜,底部為紫紅色中~厚層礫屑灰巖;中下部為鮞粒、球粒、微晶、礫屑灰巖、砂屑灰巖;中上部為豆粒灰巖,蜓類化石豐富;頂部為白雲巖、白雲質灰巖。分佈於工區西北部,與總長溝羣整合接觸,二者的分層標誌為淺紫紅色礫屑灰巖。

通過查閲資料,對於總長溝羣底部的紫紅色含鮞狀赤鐵礦泥巖需要説明一下: 含鮞狀赤鐵礦泥巖為晚泥盆世大規模海退暴露後海平面上升的產物。其核心主要由赤鐵礦構成,部分為較大的石英顆粒或赤鐵礦和石英顆粒包裹體,未見生物碎屑。鐵質來源應為大陸風化的產物,鐵質鮞粒生成時應為半封閉環境,當三價鐵離子達到飽和後,在適當的情況下,大量鐵質圍繞石英碎屑或鐵礦物碎屑轉動形成膠體沉積。圈層呈同心狀,整體呈膠體狀態,未見到由於藻類生長造成的明暗分明的紋層。説明當時的環境為淺水動盪環境,水動力較強,且鮞粒形成與生物作用無關。總體而言,鐵質鮞粒的主要成因為:晚泥盆世法門期末大規模海退造成暴露環境,之後海平面開始上升,形成淺水的氧化環境,來源於大陸風化的鐵質和陸源石英碎屑在半封閉海灣中聚集,當三價鐵離子濃度達到飽和後,在適當條件下,大量鐵質圍繞石英碎屑或鐵礦物碎屑轉動形成膠體沉積鮞粒。附石炭紀古地理背景圖2-8

從整個石炭系地層巖性的變化來看,底部出現的幾層紫紅色含鮞狀赤鐵礦泥巖表明當時的沉積環境為氧化、半封閉的淺水環境,常產於侷限台地淺灘,相對能量較低的攪動環境。向上有似瘤狀灰巖的出現,其瘤狀為珊瑚化石。珊瑚化石的出現代表了台地邊緣生物礁的環境,由侷限台地相巖石到有生物化石出現的巖層,表明短期內海平面上升。之所以會形成似瘤狀灰巖而沒有形成國內珊瑚礁,是由於台地邊緣生物礁的垮塌作用而形成。地層中上部出現介殼灰巖與礫屑灰巖的互層。其中,礫屑灰巖的出現,表明沉積環境演變成了斜坡相,之前的碎屑沉積物垮塌後的礫屑與後來的碳酸鹽巖同時沉積,形成了礫屑灰巖。同時,出現的介殼灰巖,也可以認為是台地邊緣的淺灘相形成的。結合其他巖

性的沉積環境,礫屑灰巖沉積時的斜坡應為較緩的斜坡。黃龍組的紫紅色礫屑灰巖表明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氧化環境,含有鐵質膠結物,因此,作為與總長溝羣的分界標誌,比較可靠。黃龍組中上部發育一大段質地較純的灰白色灰巖,在結構上有一定變化,總體上為開闊台地沉積環境。黃龍組上部可見豆粒灰巖以及灰質白雲巖、白雲巖,可見,在開闊台地之後海平面開始下降,出現了淺灘動盪環境、以及蒸發環境。總體而言,石炭系沉積環境是在水體較淺的台地邊緣、斜坡、淺灘相下的較小幅度的水體深淺變化引起了氧化、還原環境變化和水體能量由弱—中到較強水體能量的變化。

2.2.4二疊系(P)

由於斷層錯動, 二疊系地層出露不全, 在工區比較分散,主要分佈於中部和西北部, 主要為淺海相,期間海平面有一定的變化。早中二疊世,川中古陸經歷了一次廣泛海侵,海水幾乎淹沒整個揚子準地台,工區海水變深,代表性地層為中二疊世棲霞組,前人稱為“陽新海侵”。

梁山組(P2 l)

厚度小於10米。巖性主要為淺黃色鋁土質粘土巖。分佈於工區西北角,與黃龍組平行不整合接觸。見圖2-9梁山組鋁土質粘土巖

棲霞組(P2q)

厚度約30米,巖性為灰色、深灰色厚層—塊狀石灰巖。分佈於工區西北角與梁山組整合接觸。其上與志留系韓家店組斷層接觸。

吳家坪組(P3w)

厚度小於10米,巖性為灰、灰白色中-厚層微晶~細晶灰巖,含燧石結核,含古蜓化石,分佈於工區東北和西南部,與下伏地層斷層接觸。

二疊系地層由於其本身厚度不大,再加上斷層作用的錯斷,使得其沉積環境的分析不夠準確。但總的來看,由於二疊系地層較其石炭系地層的泥質含量明顯增多,説明水體的深度明顯增大,沉積環境已變為台地前緣斜坡相。而其上巖性轉變為灰巖,表明水體再度為較淺的狀態,且由於棲霞組和吳家坪組地層中生物化石的出現,充分證明當時的沉積環境已為台地邊緣淺灘。

2.2.5三疊系(T)

工區內可見到的三疊系地層共有3組10段,廣泛出露於工區,主要分佈在工區西南部、東南部、東北部。早中三疊世,飛仙關組多紫紅色頁巖、灰白色灰巖,嘉陵江組、雷口坡組主要由白雲巖、灰質白雲巖構成,內含膏鹽,預示海侵即將終結。

飛仙關組(T1f)

飛仙關組一段(T1f1):厚約120米,以石灰巖為主,巖石類型較多,有圓珠狀灰巖、微晶灰巖、蠕蟲狀灰巖、紋層狀灰巖、核形石灰巖、細晶灰巖、鮞粒灰巖、礫屑灰巖、含膏溶孔灰巖; 由於斷層的作用,可見到揉皺現象,見圖2-10。

飛仙關組二段(T1f2):厚約130米,以紫紅色頁巖為主,部分層位為鈣質泥巖,並夾有灰巖條帶,其底部有5、6層泥灰巖與泥巖的.互層,化石有克氏蛤。從上述巖性特徵看,顯然本區的飛仙關組一段為碳酸鹽巖相,飛二段為泥巖相,代表較典型的淺海潮坪潮間沉積環境。

飛仙關組地層在工區刺林包出露良好,從龍宮寺至廟子樑我們進行了詳細的剖面實測,實際分為41個小層.詳見下表2-2

嘉陵江組(T1j)

主要分佈於工區東南部天平山~娃娃巖一帶,與下覆地層整合接觸。

地質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時間:20xx—20xx學年第一學期第9—10教學周

二、實習地點:

1、實體模型參觀——模型室

2、實際工程參觀——京娘湖(口上水庫)

三、實習目的及意義:

通過實習讓我們在大腦中建立起水利水電工程模型,對水工建築物的外觀、規模、作用及特點有了初步的瞭解,瞭解水利建設的程序: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及管理和運用。

同時對水工建築物和水電站的工作模式有一個直觀的感性認識,為以後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

四、實習報告內容

(1)預習內容:在這短短的學習中我認為水工專業培養具有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水利、水電等部門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所必需的數學、力學和建築結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使學生得到必要的工程設計方法、施工管理方法和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訓練,具有水利水電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同時還應該具備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水利水電工程所必需的製圖、計算、實驗和測試等基本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的基本能力。

我們還必須熟悉國家有關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方針、政策與法規,瞭解國內外本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

(2)現場參觀總結:

水利樞紐的組成及其綜合效益:口上水庫建於1966至1969年,最大水面2500畝,庫容量3200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和供水為主,兼有發電、旅遊等綜合效益的水利樞紐工程,水庫大壩為漿砌石結構,壩高74m,溢流面覆蓋30cm,材料是混凝土,閘門採用平卧式。

壩基為石英砂巖,硬度達10~12級。

口上水庫是由擋水建築物大壩,啟閉室,泄水口,涵管和發電廠房組成。

其中啟閉室是仿古建築造型。

車谷水庫是由擋水建築物大壩,泄水口,涵管和發電廠房組成。

a防洪。

水庫可以調節其出庫的徑流量,因此水庫下游洪災的概率就會減小。

這個效益一般在南方發揮的作用大,因為南方的降水量大,雨量充溢,而北方卻降水量少,不易產生洪水。

故此,防洪的效益在北方不是十分明顯。

b灌溉。

與防洪相對,在乾旱的季節或年份,可以適當調節水庫的蓄水量,滿足農業對水的需求。

地質實習報告 篇4

第一章緒言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許多地質理論和知識都必須經過實踐的過程,才能加深我們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地質學的野外實習是不可缺少的實踐環節。通過這次在昆明、武定、元謀地區的教學實踐活動,使我們有了一次理論聯繫實際的機會,使我對《地質學》的有關理論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地層、構造、巖石、礦物等地質學基本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一、實習目的,任務和要求

(一)實習目的

通過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運用這些知識去觀察、研究、分析和判斷各種地質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培養我們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鍛鍊我們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地質精神。樹立熱愛專業以及勤奮學習的思想和決心。

(二)任務

1、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着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2、初步對三大類巖石、地質構造和礦產進行觀察認識,瞭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佈狀況。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採集、地質現象觀察和描述記錄等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實習前認真學習實習指導書,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

2、實習中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講解。

3、認真細緻觀察各種地質現象,作好記錄,多提問、多思考。

4、採集3~5塊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5、實習結束後,編寫一份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的基本情況

(一)組織形式

以班為單位進行。每個班作為一個小組,由一名實習教師指導,組長和安全員協同老師工作,同時還有班主任負責學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實習過程

本次實習地點為昆明、武定、元謀地區。時間為一週,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武定縣五孔橋;

下午芭蕉箐採礦嘗雷鋼廠;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獅山石棉廠至獅山風景區;

下午由武定縣至元謀縣;

第四天上午元謀縣朱布超基性巖體;

下午元謀縣黃瓜園大橋;

第五天上午元謀縣德大大橋至那化大橋;

下午元謀縣彎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三、任務完成情況

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有了初步認識,如地質構造的識別、對風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現象的認識等;對三大巖類能進行初步識別;能使用地質羅盤測巖體的產狀;採集了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和化石標本並作了詳細的野外記錄。

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第二章1(20xx-12-2612:29:02)

第二章各實習地區地質概況

一、昆明西山地區

1、普渡河——西山大斷裂

大斷裂為昆明地區南北向的主幹斷裂。斷面向東傾斜,走向近南北,傾角較陡,近於直立,東盤下降形成昆明斷陷盆地,西盤上升形成觀音山、西山、龍門等山地地貌景觀。該斷層控制了昆明地區的地層、構造、礦產及地形地貌的形成與發展。受該大斷裂的影響,使昆明西山地區南瀕斷陷湖泊滇池,三面環山。(屬於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於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温15℃。氣候温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侯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羣羣躲避北方海域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遠方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正是在普渡河——西山大斷裂的作用下形成的這一特殊地貌特徵為昆明市提供了獨特的旅遊資源。

2、滇池——龍門地質現象

沿線觀察到的是西山石炭紀至二疊紀地層剖面,以及物理風化作用和負荷地質作用形成的倒石堆現象,出露地層由老至新有:

泥盆紀上統

宰格組:上部為灰色燧石灰巖,下部為灰色至深灰色厚層狀白雲質灰巖,厚324m。

石炭紀下統

大塘組:灰色、深灰色角礫狀灰巖夾厚層狀灰巖,底部為翠綠色頁巖,與宰格組呈假整合接觸,厚12.5m。

石炭紀中統

威寧組:為灰白色中至厚層狀灰巖,中部夾角礫狀灰巖。與大塘組整合接觸,厚112m。

二疊紀下統

倒石頭組:上部黑色頁巖與泥灰巖互層;中部呈黑色頁巖夾薄層砂巖,含植物化石;下部為雜色粘土、黃鐵礦及煤線,與威寧組呈假整合接觸,厚9m。

棲霞組:為淺灰、灰色厚至塊狀細晶白雲巖,虎斑狀白雲質灰巖,含豐富的珊瑚化石。與倒石頭組整合接觸,厚123m。

茅口組:上部為灰至灰白色中到厚層狀灰巖;中部為灰色厚層狀灰巖與灰色虎斑狀白雲質灰巖互層,含珊瑚化石;下部為灰色厚層狀不規則虎斑狀白雲質灰巖,與棲霞組整合接觸,厚276m。

二疊紀上統

峨眉山組:上部為黑綠色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巖、塊狀玄武巖。部分地段見柱狀節理或球狀風化;中部為紫色、紫紅色凝灰巖,可見由粗到細的韻律變化層理;下部為玄武質火山集塊巖,含灰質角礫玄武巖、含灰質角礫凝灰巖,厚>600m。

3、西山小石林

地表巖石在雨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風化、溶蝕形成巖溶地貌(kast地貌)。巖溶地貌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二、武定地區

1、五孔橋

通過觀察輝綠巖和三疊紀舍資組的接觸,下為灰綠色輝綠巖,上為三疊紀舍資組褐黃色礫石層,為含礫砂巖、砂巖及粉砂巖。二者接觸面特徵:接觸面呈波狀起伏,面上有5~100m厚的灰褐色鈦鐵礦及褐黃色的風化粘土層。輝綠巖中無舍資組的俘虜體,其上舍資組中底礫巖無烘烤現象。從以上特徵可看出存在沉積間斷且上下兩套地層產狀不平行,故該接觸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2、雷剛廠

通過觀察三疊紀舍資組與寒武紀西王廟組的接觸,西王廟組為紫紅色泥巖與黃色粉砂巖互層。舍資組為紫灰色泥巖夾多層淺灰黃至淺黃紫色薄到中層狀粉砂巖為主。底部為灰黃色薄至中層狀含細粒、含鮞狀赤鐵礦不等粒石英砂巖夾泥質粉砂巖,接觸面為含礫粗砂巖。與下伏西王廟組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觸。

3、芭蕉箐鐵礦

該鐵礦位於武定縣南東5公里,屬於文筆山——魚子甸鐵礦牀的一部分。礦體產於泥盆紀中統魚子甸組第一段內,屬於沉積型鐵礦牀。礦石主要為鮞狀赤鐵礦,含礦巖係為:

上覆地層魚子甸組第二段,為灰色薄至中層狀隱晶質灰巖,泥灰巖夾白雲巖、鈣質泥巖。

魚子甸組第一段可分五小層,主礦層為褐紅至暗紅色鮞狀赤鐵礦,厚2~5m不等。

下覆地層為縮頭山組:黃色中至厚層狀石英砂巖。

4、人民渡(獅山斷層)

該斷層為逆斷層,走向北東~南西,斷層面產狀300°~315°∠45°~80°,上盤為震旦系燈影組,下盤為奧陶紀湯池組和紅石崖組等地層。上下盤植被不同。斷層帶上發育大量構造巖。上盤多見大理巖化、角礫巖化等蝕變現象。斷距由北向南逐漸增大。斷層帶寬數米至兩百米,多由構造巖組成。

地質實習報告 篇5

一、地質背景

北京延慶地質公園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北部。地理座標為動靜115°49’-116°29’,北緯40°28’-40°45’。

延慶縣地處延懷盆地東部,燕山沉降帶西端,地勢東高西低,仙域形態為東北一西南延伸的橢圓形板塊(延慶縣誌編纂委員會,20xx)。

延慶縣境內出露的地層有:太古界變質巖,中、上元古界長城系、薊縣系和青白口系、中生界中侏羅統窯坡組、上侏羅統髫髻山組、土城子組和下白堊統東凌台組,新生界中更新統和上更新統(北京市地質礦產局,1991)。延慶地區區域構造演化主要經歷了穩定的蓋層沉積——準地台發展階段和強烈構造活動階段。第一階段時限為前寒武紀時期,該階段延慶地區沒有發生強烈的構造變形,只在局部地區發生斷裂活動繼而形成裂陷槽接受沉積。第二階段時限為晚三疊世晚期到新生代,包括燕山期和喜山期。燕山期發生的燕山構造活動奠定了延慶地區地質構造的基礎骨架,該期以斷裂構造和巖漿活動非常活躍為特點,廣泛分佈酸性深成侵入巖體和中性噴出巖體,僅見少量的基性巖脈。喜山期在延慶地區表現為差異性升降活動,形成新生代斷陷盆地,龍慶峽獨特的巖溶地貌景觀就是在該期形成的。

二、碳酸鹽巖

由沉積形成的碳酸鹽礦物組成的巖石的總稱,主要為石灰巖和白雲巖等兩類。

1、波痕構造

波痕為非粉性的沙質沉積物層面上特有的波狀起伏的層面構造。波痕反映了曾經位於淺海環境,可推測海岸線在附近。該波痕構造波峯寬波谷窄且整體連續,峯谷均圓,對稱性非常好,顏色為灰黃色至灰黑色,推測其為含泥晶有機質白雲巖,然而巖石晶粒細小,也可能為泥晶。波痕構造是地質歷史時期海岸線附近潮坪環境下由水動力反覆沖刷的結果。該處巖層厚度薄,性質穩定且顆粒細小,波痕為干涉波。且該處出露的其他巖層面巖性推測與波痕處相似,但顏色偏黑,顆粒細小,結構緊密顆粒間吸附力強大所以無法形成波痕。

2.疊瓦狀構造

在波痕構造附近還發現了厚度均勻穩定的白雲巖與碳酸鹽巖巖層。類似於疊瓦狀構造,該現象表示此處海相沉積的古環境十分穩定,沉積緩慢進行。此處由於是碳酸鹽巖,結構緊密,故即使巖層的傾向、坡向一致仍然不容易發生滑塌事故。

3.背斜構造

於實習第二個點,我們觀察到了一個由碳酸鹽巖發育而成的背斜以及旁邊的逆衝斷層一起構成的牽引構造,左翼平緩,右翼陡峭,由於逆衝斷層牽引而形成。

而在背斜的軸也有許多垂直的裂隙,也是由於碳酸鹽巖被雨水侵蝕形成的,還可在裂隙間看到紅色的底層。在這些白雲巖的層間長有植被,而層面上卻沒有,植物的選擇性 生長説明層間發育有巖溶風化形成的黏土質,層與層厚度差異不大, 説明沉積巖性差異不大。白雲巖有灰色和紅色兩中,色澤的差異決定了沉積環境是潮坪相 沉積,其中紅色為潮上坪,灰色為潮間坪。另在厚層的純白雲巖之間夾有薄的泥質白雲巖。這兩種顏色顯示了原始的沉積環境的位置是不相同的。

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為背斜處形成張裂隙,張裂隙風化被消滅,故無法成山。而向斜由於地勢低,各種物質在此搬運時接受沉積,進而成山。而此處形成了背斜山,推測該處山地形成時間距今不長,即使有裂縫也暫未被風化剝蝕。與該背斜上方可見巖溶裂縫,裂縫中的白色條帶推測為碳酸鹽晶粒。其成因為流水中溶解的碳酸鈣和碳酸鎂,在流水下衝時局部不飽和發生沉澱,沉澱出碳酸鹽,沉積長久即可形成白色條帶。溶洞下也可見白色條帶。形成機制同理,為新發育的碳酸鹽。

三、碎屑巖

巖石機械風化後形成的巖石碎屑和礦物碎屑,經搬運、沉積、壓實、膠結而成的巖石,稱為碎屑巖。此次實習主要觀察碳酸鹽巖,觀察到的碎屑巖較少。

1.花盆構造

在該觀察點對面,我們遠觀了硅化木形成的花盆狀沉積盆地,從其四周連續的厚層灰白色泥巖可以初步推斷出其沉積環境為海相沉積、遠處的山脊,可發現山脊是凸凹變化。凸出的底層抗風化能力強,可以斷定為為抗風化的石英砂巖,凹陷的底層部分為抗風化能力弱,則應該是泥巖。該處地層為晚侏羅紀時期地層。由於其沉積運動所形成的盆地,花季時可有幾十至上百畝的花海,稱其為花盆構造(如圖4)。

2.碎屑巖露頭

最後一個觀察點未觀察到成層性。巖層較平直 ,厚度變化很大。在晚侏羅紀時期,整個華北平原多處發生火山活動,該處地層開始活躍起來。拉張作用使地面產生許多裂隙,地脈裏的巖漿在高壓下開始向外噴湧,由此説明曾發生大量的火山活動。此處巖層的顏色整體為紫紅色,其中有些許深綠色為苔蘚。此處為一處典型的碎屑巖露頭。遠觀形態,礫巖由顏色分辨,呈正粒序;砂巖多為中砂至粗砂,個別存在海粒的中沙至粗砂巖;泥巖總體來説看不見顆粒,較光滑,手觸仍有顆粒感,對於沙礫巖來説,頂面較平,地面下凹,如透鏡狀。透鏡體多發育於泥巖之中,地面下凹面為沖刷面。從沉積構造上來看,可以觀察到沖刷面以及各種交錯層理。

四、鹽巖與碎屑巖的野外鑑定區別

1.顏色:酸鹽巖顏色單調,主要為灰色、白色、灰白色;碎屑巖顏色豐富,常見紫紅色、灰黃色、灰黑色、黑色、過渡色等

2.成層性:碳酸鹽巖具有成層性,層理面平行,長距離延伸;碎屑巖巖層厚度不穩定

3.地貌:碳酸鹽巖地層多為懸崖峭壁;碎屑巖為平緩陡峭交替,且平緩的多為細粒巖,陡峭的多為沙礫巖

4.植被:碳酸鹽巖地層不發育植被,以灌木叢為主;碎屑巖植被茂密 5.完整性:碳酸鹽巖溝壑發育,具有巖溶裂縫發育;發育平緩山溝 6.韻律性:碳酸鹽巖地層韻律性強薄厚交互規律;碎屑巖不規律

五、總結

在經過漫長的車上顛簸後到了實習地點,今天的實習我們主要研究了碎屑巖與碳酸鹽巖,在野外的實習中也收穫了課堂上學習不到的知識,也鞏固了課本上的知識。也鞏固了構造方面的知識。十分感謝老師的教導!

地質實習報告 篇6

摘 要

根據學校的教程安排,進行了為期一週的《普通地質學》野外實習。我們這次實習的目的在於 :鞏固和加深在課堂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瞭解野外地質工作操作步驟,分析沿途所見的巖石的性質以及瞭解我們萍鄉地區地質發展過程。瞭解了地殼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了一些常見的礦石,為學習後續課程打下穩定的基矗

實習地區:

1、 五陂下—王坑煤礦

2、 孽龍洞

3、 三口巖—新泉路段

人員組成:能源系地測(3)班 實習小組第四組(組長;**,組員共8人)

指導老師:***

起止時間:XX年5月24日—XX年5月28日。野外觀察3天,室內講課2天,室內編寫報告5天,共10天。

報告人:**

實習時間:XX年5月24日

實習地點:五陂下——王坑煤礦

今天是我們實習的第一天,首先我們沿着河邊往上走,沿途看到了河流的凹岸、凸岸、河漫灘。路邊陡峭的高山,在風化和侵蝕作用下巖層地質構造非常明顯,我們看到了巖層的褶皺構造,各種形狀各不相同。在王坑水電站公路旁,易老師帶領我們怎樣測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在水電站對面的山上的巖層中還能看到煤層,由於煤層厚度不到30公分,沒有可開採的價值!最後,易老師帶我們看了一個巖層的剖面,從剖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巖層的產狀。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環的重要路徑,對全球的物質、能量的傳遞與輸送起着重要作用。流水還不斷地改變着地表形態,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沖溝、深切的峽谷、沖積扇、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區,廣闊的水面對該地區的氣候也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今天我們所實習的主要目的和學習到的內容是:

河流,指陸地表面成線形的自動流動的水體。

河牀是指谷底部分河水經常流動的地方,也就是河流兩岸間的容水部分。河牀由於受側向侵蝕作用而彎曲,經常改變河道位置,所以河牀底部沖積物複雜多變,一般來説山區河流河牀底部大多為堅硬巖石或大顆粒巖石、卵石以及由於側面侵蝕帶來的大量的細小顆粒。平原區河流的河牀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積的細顆粒物質組成。

凸岸和凹岸(如圖一)又稱邊灘沉積,是沖積相沉積類型之一。凸岸壩是形成於曲流河凸岸的堆積地貌。這是由於在曲流河中,水流在凹岸處流速較大,凹岸受到強烈側蝕,形成深槽凸岸處流速較小,因此沉積物便在靠凸岸處堆積下來。凸岸壩通常由砂質沉積物組成,在剖面上呈板狀沙體,分選較好;下部具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和板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上部具中小型板狀交錯層理、沙紋交錯層理和平行層理。

河漫灘 位於河牀主槽一側或兩側,在雨季洪水時被淹沒,雨季過後水位下降時出露的灘地。河流洪水期淹沒的河牀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積作用形成。所以南方地區的河漫灘比較發育。由於橫向環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寬,沖積物組成淺灘,淺灘加寬,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為雛形河漫灘。之後洪水攜帶的物質不斷沉積,形成河漫灘。

階地:指由於地殼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階梯狀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寬廣的谷底突出在新河牀上,形成的階梯狀地形。寬廣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灘,河牀只佔小部分。當地面因構造運動大面積上升:或氣候變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減少;或海平面降低,都會引起河流強烈侵蝕河牀底部,造成下切現象,河牀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灘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為階地。河流如果發生多次侵蝕下切,就可能產生多級階地。階地表面平坦,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向傾斜,與新河牀間有很明顯的陡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