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中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22K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中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忽視文化教學等問題,從語言、文化、教學的關係出發,通過自身在第一線教學工作的實踐,提出了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重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必要性和重要價值,並提出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建議。

中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論文

關鍵詞語言文化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

記得看過一部電影,片名叫《刮痧》,是講由於中國兩千年、中醫傳統經絡療法“刮痧”不被美國認可,造成“虐待兒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許大同一家被迫服從法律,父子分離、夫妻分居。在中國人看來,明明是對爺爺對孫子的愛而用刮痧的手法為其治病,而美國人卻認為是虐待兒童。可見中西方文化差異是比較大的,為語言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要注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提出了要求。

在中學英語教學方面,我國頒佈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對於外語教學的交際性原則、語言與文化的關係等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可以説這是我國外語教學界在語言的本質和功能等方面認識深化的一種體現。同時我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也提到“要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外語教學應做到既教語言又教文化,寓文化教學於語言教學之中。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人們對交際教學法的實踐還不夠,對語言與文化關係的認識還很模糊,這主要表現在兩點上:一是認為中學階段外語教學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教學,一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中學英語教學最終面臨的是考試,文化教學根本沒必要,造成“高分低能”等現象。這些誤區的存在,導致目前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出現投入多,效果差,應試能力強,交際水平低等問題,亟待解決。

(一)語言、文化與教學

1、語言與文化的關係。這裏所指的文化,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音樂、文學、美術等,而是廣義上所指的: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俗、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從語言的特徵和功能以及文化的範疇和內容來看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十分密切。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並對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語言必須瞭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瞭解語言。語言是文化的符號,不同民族的語言反映和紀錄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風貌,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制約着其語言的發展。正如e所説:“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個民族的文化在其語言中表現得最為全面和完美。語言總是在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完整地、協調得反映文化,並將其固定下來,世代相傳,成為民族文化與知識的載體和集體經驗的儲藏器。”

2、英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的關係。不同的文化通過不同的語言來反映。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語言千差萬別。而英漢兩種語言是屬於迥然不同的語系——前者為印歐語系,後者為汗藏語系,所以它們的語言形式差別很大,所負載的文化也各不相同。我們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跨文化交際,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應抱着這個目的去進行英語教學。鑑於語言與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如果我們沒有對文化知識的深入瞭解,只侷限地以自己母語文化中所形成的箇中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習俗觀和世界觀去和外國人交往,必然會形成不同文化觀念在某個話題或論點方面的衝突和不快。

(二)中學英語教學中學習英語文化的必要性。語言與文化同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着如此密切的關係,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必要的。

1、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瞭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有助於提高英語交際能力。談到中西文化差異,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邀請別人參加宴會或某種活動,時間由邀請方確定,被邀請者視受到邀請為一種榮幸,一般都會按時赴約。而在美國,邀請別人參加宴會或某些活動被視為佔用別人的時間,需要雙方協商有關的時間。因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風俗傳統。在美國收到別人的禮物應當面打開表示對別人的禮貌、尊重,而在中國當面打開禮物是不禮貌的行為。所有這些説明了,在日常學習中,要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就必須儘可能全面地瞭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2、理解英語文化背景有助於閲讀。英語的閲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要讀懂一篇文章,除了要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外,還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文化背景知識。實踐表明,在語言難度小時,閲讀英語作品有困難主要是因為文化意識的缺乏。這一點許多英語學習者深有體會。因為英語作品的作者對文章的背景文化一般都比較熟悉,材料中詞語的運用以及文章意義的表達都自然得體,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但是讀者不一定了解這些文化背景,這就容易出現讀者認識每一個單詞,卻不能理解文章意義的情況。

3、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的介紹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教學中向學生介紹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引導學生了解西方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感受異國風情。如在SeniorEnglishforChinaBook3中Festivals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英語節日的由來及一些節日的風俗,引導學生將之與中國的節日比較。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呢?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進行嘗試:

(一)詞彙滲透。作為語言基礎的詞彙,在語言交際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詞彙的意義與文化關係最為密切,文化載荷量最大。外語中概念意義與母語一致的兩個詞很可能在文化意義上大相徑庭。因此,在外語詞彙教學中對一些看似相同而難以用其他方式表達的詞彙,我們可以從文化的角度進行講解,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思想認識上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二)直觀教學。直觀法要求教師對教材之中出現有可能引起學生理解困難的“文化點”,特別是那些含有文化意義的詞語和課文時可以直接闡述或利用物品、圖片、電影、電視、錄像、網絡等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的方法。例如,有一次我和外國友人逛超市發現一種洗髮水名叫“uglygirl”,翻譯成中文就是醜小鴨,形象代言人是李小璐。當時這位朋友很不理解,明明很漂亮的小姑娘為什麼叫醜小鴨,而且她説如果在國外,這種產品絕對賣不出去。為什麼呢?這就是由於文化、歷史、社會背景不同,人們可能會對某些詞或知識點產生誤解。我們知道,在中國,“uglygirl”意味着可愛,討人喜歡,是長輩對晚輩的暱稱。但是在英語中“uglygirl”卻是令人討厭的説法,聽話者會因此而生氣。於是,我以此為例,將這瓶洗髮水帶到了教室,讓學生們討論,然後講解中西文化差異,這樣學生們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三)討論式教學法。“討論法”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已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討論式教學內容應體現教材的本質內容,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運用,溝通教材內容各部分之間的聯繫,推動教學展開。例如同學們在學習中發現,美國人經常稱讚別人,被稱讚的人一般表現得受之無愧,當仁不讓,與中國人的普遍做法迥異。經過討論,同學們認為這説明了美國人彼此之間表達意思直截了當,反映了美國人坦誠、直率的性格,從而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有了一定了解。

(四)模擬角色。模擬角色就是根據教材的內容,由教師組織安排,以學生為活動中心,讓學生擔任主角或自選角色,採用演講、情景遊戲或劇本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助於學生對英語話語的理解,加深對話語含義的認識。由於大多數中學生沒有或較少有機會和英美人士接觸和交流,他們只能將課堂作為操練和運用的英語的主要場合。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語中有一篇文章“MillionPounds”,教師在講授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以此使學生感受語言在真實情景中的運用,加強對語言的理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模擬性的交際訓練是十分重要的。

總之,文化知識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文化具有民族性、獨特性,是變化的。離開英語文化,要準確地掌握和運用英語是不可能的。因而,英語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加深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在學習運用外語的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維,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方保軍.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質.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

2.黃希庭.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71~47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面面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72~7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上).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