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網絡發展探究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94W

摘要網絡將人類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但網絡圖騰、速度神話、虛擬無界等三大“異象”使人類的價值陷入了失落的危機。

網絡發展探究的論文

關鍵詞網絡圖騰速度神話虛擬無界

一、網絡圖騰

網絡圖騰是網絡與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一種結果。網絡圖騰表現出人對技術的圖騰,對人自身的人文精神的否定;表現出人對技術的信仰代替了人對社會的信仰。網絡圖騰是技術對現實社會的解構,是網絡對現實生活的解構,是設備對人的現實存在的解構。

隨着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展,技術與計算的觀念己經成為網絡時代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當前,一種建立在還原論基礎上的計算主義正在形成,認為從物理世界、生命過程到人類心智都是算法可計算的,甚至整個宇宙也完全是由算法支配的。有人甚至還肯定地説:“自然界這本大書是用算法語言書寫的!”、“宇宙是一個巨大的計算系統!”科學主義崇尚工具理性,①計算機技術對生產力改進的巨大誘惑力,使得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追逐與崇拜愈加狂熱。

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就是技術決定論的一種典型。他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媒介內容對傳播本身的影響遠不如媒介技術對傳播的影響,從古到今的傳播史就是一部傳播技術發展史,媒介技術決定了人類社會不同的文化模式、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階級和權力關係。他幾乎把媒介技術看作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動力。

而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它更是現代信息技術和電子技術集大成的產物。沒有計算機硬件技術按照摩爾定律的飛速發展,計算機不可能得到如此大規模的普及,最終進入公眾家庭,成為信息終端。沒有材料技術如光纖等以及衞星通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聯網的成本不可能低到讓社會大眾能夠接受的程度。可以説,網絡信息技術使傳播突破了時空限制,並以令人驚歎的各種形式加以表現,為大眾提供了一個遠比現實世界精彩的媒介世界,讓人流連忘返。因而更帶來了傳播者對技術手段的痴迷與受眾對信息技術的迷信。這種痴迷和迷信把技術看作是至高無上的、用以解決一切社會、自然的和人本的'問題的和矛盾的萬能良藥。網絡不僅僅被看作“人的延伸”,而且在許多方面已經成為了“人的替代”,網絡也不僅僅被視為一種中介和工具,而似乎成了一種全知全能、先知先覺的存在,它的某些效力和高技術性甚至受到一種集體性的仰視。如在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中,片面地誇大信息的作用,甚至誇大到幾乎可以脱離物質和能量而“獨立”發揮作用的程度,把信息與信息技術看作人類生存“最”重要的東西,甚至是“人類生存的本質”。

網絡圖騰湮沒的是人類理性的思維,使人喪失了對技術本身目的的關心與人文思考。以至於,連專門用來盜取他人密碼用來偷拍、跟蹤和監視他人的種種工具或軟件“琳琅滿目”、層出不窮,升級換代極快。有學者就指出:“信息技術帶來的變革勢不可當,代表着人類新的走向。但是這是否代表着新的文明的全部,我很懷疑。因為目前的信息技術,完全可以脱離人文精神而自然驅動。而且在這種節奏和速度下,人文成了一種宂餘,成了一種多愁善感。但是如此下去,當一個人被抽乾了人文素質之後,又將是什麼狀態?現在,我們有了明確的追求目標,但是未來是個什麼模樣,我們實在是毫無所知。”②

二、速度神話

對速度的追求似乎是人類永恆的追求,每次百米衝刺的新世界紀錄產生都讓人無比激動,讓人感覺到人類對自身運動速度極限的突破。速度更是技術領域的一個重要指標,法國學者保羅·維利里奧注意到“速度的決定性的重要性”,他從技術對人類文明的變革角度,認為每次技術革命的結果都是速度的提高。③

計算機領域著名的“摩爾定律”指出,每18個月,電腦芯片的速度提升一倍,而成本降低一倍。從早期的286微機到如今的奔騰雙核心繫列,電腦處理器芯片的計算速度超乎想象地不斷刷新,令人對信息技術的發展肅然起敬。然而,有多少人能夠清醒地認識一般民眾真的需要那麼高主頻的電腦嗎?有調查顯示,兩台綜合配置比較接近的電腦,一台以高主頻處理器搭配性能一般的顯卡,一台則以低主頻處理器搭配較高性能的顯卡,75%以上的用户樂於購買前者。④這説明速度的標識意義己經超出了其實際意義,速度不僅僅是速度本身,而是與進步、發展、現代同義,從而成為永不停歇的追求目標。

“你上網了嗎”、“你MSN了嗎”、“你博(播)客了嗎”……網絡技術裹挾着網民在速度快車上無目的地飛馳着。對追趕網絡的人們來説,一方面是基於網絡自身的魅力,另一方面是被懼怕落後的恐懼逼着上網的,似乎不上網就意味着被落後和被淘汰。這迫使網民們必須不斷地掌握和使用新的技術,否則即會在心理上產生緊迫感,產生不能適應新技術變革和社會進步的壓抑感。加上各種媒介積極炒作“速度意識、未來意識”,整個社會捲入了“速度崇拜症”。為了追逐速度,人們疲於奔命、無法止步。

在媒介傳播領域,對速度的追求更是其首要之義。傳播媒介的每一次大變革都表現了傳播速度的飛躍。如今,互聯網的發展更是迎來了一個高速傳播的時代,人們用不限速的“信息高速公路”來命名網絡。傳播速度的提升使人類傳播克服了時空的距離,信息無遠弗至,人們與遠方的事物建立起聯繫,精神獲得了更廣闊的漫遊空間。然而整個人類傳播也陷入了速度的漩渦。作為“第四媒體”的網絡,時效性成了它區別與傳統媒體的首要特徵和首要目標。不管報道的事件具有怎樣的意義,涉及的人物多麼重要,新聞價值總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減少,網絡傳播者必須在各種混雜的瞬間判斷中,以閃電的速度構造這個世界。當速度已成為了網絡傳播最主要的運轉特徵時,速度也就不再是一種手段,而成為了一種目的。網絡媒體必須傾其所有追逐最新科技成果,更新傳播設備,同時將先進的信息技術運用到極處。為搶時效,新聞滾動越來越快,新聞發稿時間越來越短,儘管信息總量大幅增加,但有效信息卻非常有限,從而使新聞製作越來越粗糙,虛假信息越來越普遍,嚴重侵害了受眾獲取真實信息的權益。對速度和即時性的無目的痴迷使展現速度的網絡技術和傳播形式走到傳播的最前台,媒介傳播信息似乎不是為了尋找世界的真相,而是為了證明世界是如此變動不居。

三、虛擬無界

數字化媒體和互聯網不僅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它構建世界和交流互動的新方式也在不斷激發和喚起人們的技術沉溺和技術想象。所謂“虛擬無界”,就是指隨着電子媒介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技術的發展,不同情境和語境下的虛擬現實完全可以無縫連接而構成一個自足的、無邊界的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人們能“自由”地呼吸與漫無目的地漂泊,而不需要重返現實,結果導致現代人沉溺於網絡所構建的擬態環境中不能自拔甚至不能自覺,虛擬向現實擴散、入侵至現代人生活和思維的各個方面時,人們也熟視無睹甚至渾然不覺。無界的虛擬導致了虛擬無界。

在電視時代,虛擬現實是在對真實世界的寫真、仿真和演真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是利用人的視覺暫留原理在一個彷彿透明的平面空間製造出的三維立體的動態效果,目光向世界延伸的同時世界也被延伸到了眼前。這時,現實世界和擬態世界的對應關係依然是清晰的,虛擬依然是存在邊界的。網絡時代,計算機建立的虛擬世界已經不再需要以現實世界為依據了,虛擬變得沒有了邊界。“點擊者的想象力幾乎可以把所有類型的空間——幾何空間、物理空間、文本空間、社會空間和想象空間統攝在網絡空間中,使其成為一個可以實現各種潛在意念、慾望和幻想的空間,人們可以在此解放被壓抑的意念,擺脱任何現實世界所加諸在人們身上的限制與束縛”。⑤現代虛擬技術和微傳感技術完全可以讓人以虛擬的方式進入你想去的地方,技術正在不斷地建造和完善一個個沒有邊界的虛擬世界,人們可以在身體缺位的情況下體驗各種虛擬時空。例如在網絡遊戲中,遊戲者可隨意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做出各種怪誕的事情,斬妖除怪、殺人放火等等,享受各種“快感”。這種虛擬生活對於真實生活的消極性,不僅在於它對真實生活感受的破壞或腐蝕,更在於它使生活的樂趣淪為“需求”,一旦“需求”難以跟隨技術升級,最終所有的生活都會變得乏味。

同時,由於虛擬世界之間是無縫連接的,並不需要一個退回現實的過程,人們可以從一個虛擬語境中平滑過渡至另一個虛擬世界,這就在心理上讓人產生虛擬世界具有自足性的認識,認為和現實世界相比,虛擬世界更安全甚至更真實,也就認同了它對現實世界的替代性。這種極易獲得的魅惑衍生了人們對虛擬世界越來越依賴、迷戀和沉溺。這種沉溺和痴迷往往促使現代人忽略理性判斷和自由選擇,走向對虛擬的盲從和崇拜,對虛擬的入侵自然也就熟視無睹。而且網絡愈發展,其功能愈強大,這種趨勢就愈加明顯。最終,社會的人被異化為網絡(虛擬)的人。

四、結語

當人們在盡情享受現代信息技術所帶給自己的實惠時,科學精神自然也就在社會中得到盡情的張揚。但是,科學精神與工具理性的膨脹也產生了多向的後果。人所創造的網絡技術與成果,在被人使用的過程中越來越嚴重地侵害人的尊嚴,背離人的本性,使人被分解,成為喪失人的精神的單向性的人、孤獨的人。

人類在盡情享受着網絡文明所帶來的信息便捷,工作、學習、生活便利的同時,技術至上、盲目的信息崇拜,工具理性的沙文主義擴張,造成了信息技術的扭曲和人的“異化”,使人成了網絡的工具和奴隸,而不是網絡的主人。網絡與信息技術是由人所創建、發明並加以運用的,但其發展和應用卻反過來危害人的自身,成為奴役人、壓制人、束縛人的東西,使人成為了網絡空間裏的一個沒有感情的數字化符號。這種即使“發達”的網絡社會也不可能是一個正常的社會,而只能是一個與人性不相容的“病態社會”。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本質上應該是一致的。科技以人為本。為此,我們要矯正過去的價值偏向,反省過去的發展觀念和發展模式,克服盲目的信息崇拜、技術至上,要在發展高科技、推動網絡建設的同時,不忘人類心靈的塑造,不忘對人的精神關懷。要使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網絡技術的發展與人文精神的培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有機統一起來。

註釋

李建會:《走向計算主義》[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年第3期。

方興東:《得到的與失去的》[N],中華讀書報,2000-06-21(11)。

喬治·瑞澤爾:《後現代社會理論》[M],謝立中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第192頁。

樊葵:《傳媒崇拜:現代人與傳媒的異態關係》[D],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2006年,第50-52頁。

陳衞星:《傳播的觀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8頁。

Tags:探究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