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國際貿易專業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6W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下面是國際貿易專業的論文,請參考!

國際貿易專業的論文

關於國際貿易論文

一、相關概念及區分

貿易環境措施是指為保護環境,包括有效、可持續地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人類、動植物的生命以及人類的健康,通過法律、法規或者行政命令而設立和實施的,對貿易有一定影響的措施,例如禁止進出口、配額、許可證、證明書、補貼、環境標識等。

“綠色壁壘”是指進口國或者地區以保護生態環境、有限資源以及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為由,以保護本國市場和貿易的措施。“綠色壁壘”在西方國家以國際和國內公開立法作為依據加以規定

國內很多研究將與貿易有關的環境措施都稱為“綠色貿易壁壘”,我認為這個提法還不太準確,忽視了貿易中環境保護的合理性。區分綠色貿易壁壘和正當環境措施主要不同點在於:

1.目的的不同

環境措施實施的目的在於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以及動植物的安全,以貿易保護為目的為貿易保護措施。現實中,很多的環境措施都伴隨着貿易保護的色彩,而實施一項環境措施的真實動機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環境措施往往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抬高了進口的門檻,也會將貿易伙伴的商品拒之門外,但並不能因此而排除是為正當目的的環境措施。

2.保護程度和限度不同

若一項措施能帶來環境效益,並且以保護環境為目的,但該措施的強度超過了保護環境所必要的程度,則構成綠色貿易壁壘。對環境的保護不但有程度的限制,並且在時間上也有限制,如原先的環境措施可能因為技術的發展而其又沒及時撤消而變成了保護貿易的壁壘。

3.是否具有歧視性

一國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技術標準等與有關國際公約或貿易協定不符合,與WTO自由貿易原則背離,則構成綠色貿易壁壘。一國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技術標準等應該對進口商品

的要求不得超過本國產品的要求。

二、我國的對外貿易與環境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進出口一直持續增長,2001年的外貿依存度為44%,出口依存度為23%,2002年上升到50%和26.4%,2003年的外貿依存度為60%,1980年至2000年我國經濟年平均增長9.5個百分點,其中1.8個百分點是依靠出口拉動的。

1.初級產品出口導致資源枯竭以及貿易利潤流失

我國的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佔到了出口商品的18%。這些產業主要消耗的是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不但其再生能力有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危害也大。初級產品的出口換來的是加工產品的進口,從國家長期利益來看這樣的貿易的代價大,無形損失巨大,污染將給社會福利以及生態環境造成巨大損害,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不利的影響,而恢復生態平衡也會花費鉅額的費用。

2.國內法律不完善和法律意識的淡薄

長期以來,中國的許多產業行業自律不夠,內部的惡性競爭普遍存在,由於國民知識產權意識淡薄,仿冒侵權事件經常發生,造成中國在國際形象上的不良影響。中國的企業在出口貿易的過程中法制觀念淡薄,經常在一些不法外商的授意下,採取非規範手段,向海關虛報價格以及易名報關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較低的環境標準使污染產業、淘汰產品向我國轉移

一國環境標準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該國的環境偏好,環境偏好程度高的國家往往有着較高的環境目標,環境標準高,廠商因為要達到其相應的標準,生產成本也相對高。我國較低的環境標準使發達國家通過貿易和投資輸出具有負外部效應的產品成為可能,根據綠色組織的一項調查報告,中國危險廢物入境數量巨大,1990年進口量為99萬噸,進口額2.6億美元;到1997年進口量828.5萬噸,進口額15.75億美元。甚至有些外商將母國淘汰的污染嚴重的產品、技術和設備通過投資的方式轉移到我國,如在上世紀90年代一些跨國公司將一些在其國內已被法律禁止的污染性產業或大量浪費的夕陽產業轉移到我國。

三、合理應對國際貿易的環境措施和綠色壁壘

以“綠色壁壘”為表現形式的貿易摩擦,是相關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以及不同的經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導致的。雖然貿易自由一直是提倡的,但應該看到,各個國家參加經濟貿易交往,是為了尋求自己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會使當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家間的競爭格局發生變化時,貿易自由和貿易保護就會發生碰撞。也應該承認貿易保護在一定的時期是不會消失的,所以應該正視貿易保護,在國際貿易中儘量規避別國的貿易壁壘的同時也應該把眼光放在自己國家的身上,儘量利用國際先進技術和標準來要求自己國家的產品,這樣才會有着長遠的發展和提高。

1.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

限制或減少造成自然資源破壞和附加值小的初級產品的出口,努力調整出口商品的結構,作為政府來講,對各個產業發展實施必要的引導和政策性的調控是必要的,要改變那種把行業做的越大越好的固守傳統觀念。對一些已經極大超級市場需求,並繼續盲目擴張的產業,政府應該在宏觀上給予適當的政策性控制以外,地方政府對本轄區一些區域性產業的宏觀調控也很重要,只有這樣才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除此之外還要積極引導資金的流向,避免部分產業發展過熱,防止惡性競爭。

中國的貿易區域結構失衡比較明顯,中國對美國、歐盟、香港、日本的貿易出口佔到了中國出口的'65%以上。出口市場的過分集中,使我們的市場風險集中在某種或者某幾種相似的產品和某一單獨的出口市場上,導致我們的出口極易引起進口國的注意,採取貿易壁壘限制我國的出口貿易。

2.以環保為基點培育競爭優勢

發展中國家具有勞動力廉價的優勢,發展貿易一般都選擇該優勢,但是該比較優勢也是相對的、靜態的。發展中國家容易陷入“三明治經濟”的尷尬境地:上有無法抗衡的發達國家競爭對手,下有來自勞動力更加便宜的國家的壓力。擺脱這一困境的出路在於從戰略高度構建中國的國家競爭優勢,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就是以環保為契機,培育中國產品,佔領國外市場並獲得利潤的能力,從而以符合發達國家環保的標準擴大出口貿易,也可以形成持久的出口競爭能力。競爭優勢的培育是對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更新,注入環境友好技術,增強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3.國內推行環境標準,完善環境標誌制度

2003年我國已經頒佈了51類產品的環境標誌標準,但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環境標誌制度才剛剛起步,產品種類少,遠遠不能滿足對外貿的需求。目前制訂環境標誌制度已經成為一種國際上的潮流,獲得綠色標誌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重視區域性的環境標誌標準,特別是我國出口的重要市場的環境標誌標準,這些國家往往施行統一的環境標誌標準,而這種統一的標準與國際標準又有較大的差異。

參考文獻:

[1]谷祖莎.綠色屏障——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問題與中國的選擇.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2]趙細康.環境保護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與實證分析.中國社會科學科學出版社,2003.

[3]世界銀行.1998-1999年世界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