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供給側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意義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47W

摘要:供給側改革是未來我國經濟改革的方向,對於現代經濟金融中樞地位的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我國商業銀行的轉型升級創造了新的機遇。本文從分析供給側改革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入手,找出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中存在的四方面問題,提出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應處理好的“四對關係”,最後提出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選擇。

供給側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意義論文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商業銀行;路徑選擇

“供給側改革”指從供給側入手,對導致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結構性問題的指定性矛盾進行改革。供給側改革決定了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運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會對處於現代經濟金融中樞地位的商業銀行產生深遠影響,目前商業銀行在支持供給側改革中也存在不足,商業銀行應積極研究,妥善處置四對關係,着力解決存在問題,積極支持供給側改革。

一、供給側改革給銀行業帶來的影響

供給側改革決定了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運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會對處於現代經濟金融中樞地位的銀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一)供給側改革將強力驅動商業銀行選定明晰的轉型路徑。雖然監管部門一直致力於推進銀行業金融機構(以下簡稱“商業銀行”)“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但很多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一直遊走於“大而全”和“小而精”,發展路徑模糊。在“需求側驅動”的環境中,金融需求單一且旺盛,受益於經濟擴張、利差鎖定、牌照稀缺等政策紅利,商業銀行依然取得了良好業績。隨着供給側改革的推進,產業調整、技術創新、消費升級將驅動客户的金融需求更趨多樣化,以往同質化競爭的格局將被全面打破,銀行模糊定位下“規模擴張+資本消耗”的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商業銀行必須根據供給側改革的要求,結合各自發展實際,選定適合自己的轉型路徑。

(二)供給側改革將深刻改變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我國現有的融資結構必須進一步優化,直接融資的比重需要進一步提高,不斷推動槓桿率降低。與此相適應,商業銀行必須進一步提高對資產端的重視程度,讓資產端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擴展資產配置的視角,必須將視角從信貸市場進一步擴展到整個金融市場,從原來單一的貸款為主拓展到表內外全資產配置,證券化、結構性融資工具比重會上升。在商業銀行的負債方,利率市場化、金融創新常態化及客户需求多元化都會使得商業銀行負債結構更加複雜,商業銀行以前依靠存款等被動型負債工具無法平衡商業銀行的收益性、流行性和安全性,金融債券、大額存單、中期票據、結構性存款、海外存款證等市場化主動型負債工具將成為商業銀行主要選擇。

(三)供給側改革將有效拓展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空間。供給側改革中結構調整、消費升級、技術創新、國企改革、併購重組都將為商業銀行優化傳統業務佈局、加快新興業務創新發展、形成多源動力增長提供了重要契機。服務消費、品質消費等消費升級勢必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兼併重組提供了大量的併購融資需求,商業銀行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把握住這一機會,為業務創新提供新的空間。

(四)供給側改革將全面考驗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短期來看,在去產能、去庫存及去槓桿的過程中,鋼鐵、煤炭、船舶製造、房地產等產能過剩、高槓杆率行業及其上下游企業的信貸風險將會集中暴露,驅動銀行資產質量加速尋底。長期來看,表內外信用風險資產配置的複雜化、多元化將加大信用風險管理的難度;主動型債務工具拓展、批發性負債佔比上升、新型表外業務或有負債增加、資金跨市場跨境流動日趨頻繁將使流動性風險管理難度上升;利率市場化深入、匯率彈性增強、結構性金融產品和衍生品的增加將直接考驗銀行市場風險管理能力;保險、信託、證券、租賃、投貸聯動子公司等全牌照附屬公司的設立將加大並表風險管理難度;各類風險的交叉共振將檢驗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水平。

二、商業銀行在供給側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供給側改革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但是目前,商業銀行自身存在諸多制約其助力供給側改革的問題。

(一)市場動力轉化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供給側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時間,商業銀行在支持部分過剩產能行業、落後行業中能夠獲得一定的穩定收益,在支持部分新興產業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風險較高制約銀行收益,導致商業銀行依然有動力去支持過剩產能行業及落後行業,對新興產業支持存在不足。隨着產業結構調整的穩步推進,商業銀行才有動力慢慢改變自己的行為,但這需要時間,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二)商業銀行管理價值取向轉換需要一個長期過程。我國商業銀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速度情結,喜歡拼規模、佔地盤,導致商業銀行存在同質化競爭,沒有形成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定位,走特色化的發展道路。從國內外商業銀行發展的歷史看,好的銀行是能夠經歷經濟金融週期的考驗,運營穩健、特色化、差異化的銀行。我國商業銀行在支持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管理價值,確定各自轉型升級的路徑,走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商業銀行管理機制取向轉換對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有深遠影響。

(三)商業銀行存量包袱消化需要一個過程。商業銀行長期對一些恢復生氣無望、需要長期“輸血”才能免於倒閉的負債企業投入信貸資金,不僅造成信貸資源的大量浪費,還影響了企業所在行業的有序競爭,造成社會資源的錯配。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要求商業銀行從部分過剩產能行業、落後行業、殭屍企業中穩步退出,但是商業銀行消化這些存量包袱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專業人才短缺。供給側改革過程中,需要商業銀行根據市場環境變化不斷創新業務,例如商業銀行積極參與PPP項目、投貸聯動試點等,這都需要商業銀行有相應的人才。雖然每年大量人員進入商業銀行,但是商業銀行風險管控、合規管理、特殊業務等方面的人才依然短缺。

三、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改革應妥善處理好“四對關係”

供給側改革給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機遇,優化了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環境,為商業銀行指明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方向;同時,供給側改革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挑戰,給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增長、產品創新、信用風險暴露等多個方面帶來壓力。商業銀行在支持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應該妥善處理以下“四對關係”。

(一)供給側改革和銀行轉型的關係。供給側改革與商業銀行轉型升級關係緊密。一方面,目前,商業銀行仍然是我國企業獲取資金的最主要融資渠道,供給側改革中需要商業銀行積極作為,要求商業銀行對原來的經營模式進行調整,放棄原來的粗放式的經營模式,通過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轉換髮展發展,進一步加強產品與服務創新,變革管理方式等,不斷提高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的質量與效率,全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供給側改革將在產業轉型、基礎設施建設、消費升級等方面帶來新的機遇,為銀行轉型發展提供重要契機。商業銀行要高度重視供給側改革,加強研究,積極應對,主動轉型升級。

(二)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供給側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決定着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運行和改革的方向,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一過程中,市場、法律及公共服務都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供給側改革中,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商業銀行要充分利用好“兩隻手”。一方面,商業銀行要充分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各自的經營策略,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商業銀行在“市場失靈”領域的作用,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着力做好小微金融、三農金融服務、精準扶貧等工作,補金融服務短板。

(三)創新和風險的關係。商業銀行要正確處理好產品服務創新和風險防控的關係。一方面,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支持供給側改革。按照“三個有利於”的標準,貼近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把握好金融創新與把控風險的平衡點,防控自身業務風險,保護客户資金安全。商業銀行要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市場變化等進行金融產品的創新,但這種創新的風險要可控,不可過度創新,導致金融風險過大,影響區域金融穩定。

(四)加與減、破與立的關係。結構調整是一場持久戰,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的過程中,商業銀行必須通過擴大其他領域的信貸投放,避免我國經濟在短時期內快速下滑。商業銀行需要把握好“有加有減、有補有去、有進有退、有破有立”四項原則:產融結合、投貸聯動、困難企業分類幫扶要加,企業融資成本、銀行服務收費要減;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消費金融要補,不合理的多頭授信、過度授信要去;重點領域、重大項目、新興產業要進,對過剩落後產能、“殭屍”企業要退;容易引發“兩鏈”風險的傳統授信管理模式要破,新的產品、服務、模式要立。

四、商業銀行業適應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選擇

商業銀行要積極適應供給側改革,加強研究,積極支持,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轉型發展。

(一)加強對供給側改革的研究,明確轉型升級的路徑。供給側改革決定了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運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會對商業銀行的發展產生長期的深遠的'影響。商業銀行要加強研究,結合各自實際情況,明確各自轉型升級的路徑,走差異化、特色化道路,把握好供給側改革提供的機會,在支持供給側改革中實現穩步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商業銀行必須處理好短期與長期的關係,不可急功近利,按照轉型升級的路徑穩步推進,不可追求短期利益,追求短期的規模、速度,而放棄長期的轉型升級。

(二)緊扣服務實體經濟,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商業銀行要充分認清經濟與金融的共生關係,在發展過程中,根據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採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實現共贏。一是商業銀行要着力支持新興產業和重點領域。商業銀行要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企業的信貸支持,加大對“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支持,緊貼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緊盯對宏觀經濟和區域經濟具有重要帶動作用的重點項目、重點工程、重點客户,提供優質金融服務。二是商業銀行要不斷提高金融供給效率。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強化金融創新,響應號召,積極推動投貸聯動、PPP模式創新,滿足不同企業的資金需求;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大數據等信息科技,提高風控能力,開展發展空間。三是積極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商業銀行要在遵循商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與企業形成共榮共生、共建共存的良性銀企關係;通過加強貸款定價管理,縮短企業融資鏈條,堅決取消不合理收費和不合理的中間業務等方式,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四是履行社會責任,提升薄弱領域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通過金融產品創新、下沉網點等多種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貧困人口、“三農”、小微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薄弱領域的金融服務水平。

(三)加大風險管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供給側改革給商業銀行的穩定發展也帶來一定的挑戰,在殭屍企業、落後產能退出、新興產業的支持以及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都對商業銀行的風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業銀行要積極採取以下措施積極應對。一是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商業銀行要結合自身實際,進一步完善風險管控機制,消除工作中風險防控的空白點,從源頭上減少風險的發生。二是強化風險識別化解。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健全風險識別、監測、計量和控制機制,不斷提升風險監測、控制與動態管理的水平,實現風險的早發現、早報告、早干預和早處置。三是加大風險吸收能力。商業銀行要利用撥備資源仍然充分的時機,進一步擴大資本補充渠道,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積極利用市場化手段處置不良,持續增強風險消化和風險吸收能力。四是加大對特殊行業的風險管理。商業銀行要根據供給側改革要求,強化對殭屍企業、過剩產能、落後行業的風險防控的研究,積極採取措施,確保商業銀行穩步退出;同時,在新進入部分行業、金融創新的過程中,也要強化風險防範,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中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作者:楊吉峯 肖起峯 劉相兵 單位: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煙台監管分局

參考文獻:

[1]勾東寧:《供給側改革的金融支持》[J],中國金融,2016.8。

[2]韓春劍:《金融創新是供給側改革活力之源》[J],中國商業銀行,2016.3。

[3]曹國華、劉睿凡:《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防控》[J],財經科學,2016.4。

[4]佘志遠:《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探析》[J],武漢金融,2016.3。

[5]邵平:《商業銀行的供給側改革》[J],中國金融,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