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教師流動機制是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26W

論文關鍵詞】教師流動機制,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教師流動機制是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的論文

【論文摘要】近年來,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讓適齡兒童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不僅是人民羣眾的基礎教育需求,也是教育均衡化、公平化發展的基本體現。因此,實現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構建並推動教師隊伍合理有序的流動機制是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

在教育均衡發展已成為全社會主旋律的時候,中小學教師流動問題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應該説,人才流動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中小學教師流動也是大勢所趨。教師合理流動有利於教師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競爭激勵機制的形成,從而有助於促進師資隊伍整體質量的提高。然而,目前教師不合理的流動,已給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帶來不小的危害,特別是嚴重危害教育的均衡發展和公平,因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本文擬對目前中小學教師流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並嘗試提出促進中小學教師合理流動的對策。

一、現階段河南省中小學教師流動現狀分析

1、性別結構

不管是在已經流動的教師中,注意的現象是已經流動在外的初中女教師已達到29%,而小學女教師則高達74%,這説明越來越多的女教師參與到流動大軍之中。

2、年齡結構

流動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據調查小學中20—30歲的教師較為集中,31—40歲的教師只佔29%。但31—40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初中教師高達82%。

3、職稱結構

在調查的初中學校中,小學的教師有小一職稱的較為集中,佔55%。但在流入地是初中的學校中,中高職稱的流動教師佔到了47%,這個數字顯示現在初中學校中高職稱的教師人數更是微乎其微了。

4、學科結構

流動的初中教師在新學校的任教學科較為分散,小學教師流動後大多任教於語、數、外三門。

二、現階段中小學教師流動問題的歸因調查

1、政策因素

(1)政策制定與落實失衡

儘管國家早已明確把教育作為各種工作的重中之重來優先發展,但是在把政策和實際結合的時候,其過程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2)教育政策調控失效

目前教師的單向上位流動是教師個體趨利性的一種表現,儘管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合理的。但教育領域不同於經濟領域,不能完全交給市場去調節,特別是基礎教育領域,更應該強調和加強政策導向。

2、經濟因素

(1)學校經費短缺

“一費制”取消了教育費附加、教育集資之後,導致學校每年出現的經費缺口更大。目前學校的經費來源主要有三個:雜費收入、寄宿生生活費、勤工儉學收入。

(2)工資數額發放不全

不少地方由於財政拮据,教師的工資低而且發不全,教師的勞動價值得不到承認,正當的權益得不到保護,嚴重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

(3)福利、補貼基本空缺

在調查中瞭解到,從公平的角度講,各地教師在福利、補貼等方面的差距不等,農村教師的福利少之又少;另外農村教師所承擔的捐款項目一點也不比城市教師不少,其中包括貧困捐助。

3、管理因素

(1)權勢與知識失衡

教師的發展是應該有所不同的,有的適合教學,有的適合幹行政工作,但部分學校的官本位的思想也很嚴重。

(2)職權與責任失衡

在官本位思想的驅使下,教師一旦擁有了一部分權力,就有了成就感,再也不願意從事費心費力的教學活動,開始熱衷於、勞心於“治人”的行政工作。

(3)利益與才能失衡

人都有利益需求,如果在解決住房、職稱評定、晉級等方面的管理中論資排輩,不夠公正,不向骨幹教師、一線教師傾斜,那麼勢必會引起教職工的不滿,當感覺干與不幹沒有什麼區別的時候,教師對於利益與才能的比較就會失衡。

4、個人因素

(1)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

絕大多數想調到能發揮自己才幹的學校,更大比例的教師想憑自己的才學和能力去應聘,這就反映出:教師對自己生存的關懷和對自己發展的憧憬。

(2)部分教師不滿意於各種壓力的存在

生活壓力大——神聖職業遭質疑。農村教師的配偶多數是農村户口,生活水平偏低,工資和待遇問題仍然是農村教師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

工作壓力大——責權利不對稱。部分學校教師人數少,超負荷運轉的情況較突出,任課科目和課時數明顯偏多,工作時間偏長,還承擔了很多與其獲得的利益不相符的工作,如到學生家進行家訪,做流失學生及家長的思想工作等。

繼續教育壓力大——好事做成壞事。部分教師的寒暑假基本上是在理論學習或業務進修中度過的,普通話培訓、學歷達標培訓、信息技術培訓、政治業務學習培訓等等。

社會壓力大——支撐系統失衡。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對教師強調的'往往是奉獻和責任、愛崗敬業,眾多的家長也對教師往往持以挑剔的眼光,忽視了他們也是一個個平凡的個體,所以從上到下對教師要求多,給予少。

心理壓力大——評價制度受指責。基於以上壓力,加之以升學率指標、教師考核、學生難教、評價結果與獎懲掛鈎等,教師長期處於緊張心態中,心態失去平衡,多數出現一些諸如自卑、精神不振、焦慮易怒等心理症狀,身心不適感等等。

三.教師流動機制是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

1、師資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其中過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理念的核心,它既是起點公平的延續,又是結果公平的必要前提。從微觀層面來講,教育過程公平主要是指同一層級的不同學生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是否享受到了同等質量的學校教育。

2、教師流動機制的重要意義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教師的素質是影響學校教育活動過程質量的決定性因素。不同的受教育羣體在學校教育活動過程中享有的教師資源狀況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儘管從客觀上看,不管是教師的羣體之間還是個體之間,素質的差異是永遠存在而且是永遠不可能消除的,不同學生享受到完全相同的教師資源是不可能的。但是,立足於教育公平,應該通過一些制度化的舉措,努力使不同的受教育羣體享受到儘可能同等質量的教師資源,尤其是不能人為地使本來已經存在的教師資源質量上的差異進一步擴大化。

四、如何合理有序的教師流動機制的構建

義務教育作為社會公益性事業,通觀各國教育發展的歷史,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國家都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1、建立新型經費管理機制,縮小地域差距

根據目前義務教育投資主體上移的國際趨勢,在條件成熟的適當時機,可考慮建立中央財政直接負擔義務教育經費管理體制,或由省級統籌、中央和省級財政負擔為主的保障機制。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結合税費改革的需要,建立科學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新機制—“中央與地方分擔,分級管理,按比例適度增長”。

2、實施城鄉一體化工程,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

切實改變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佈局調整工作,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深入開展科技、文化下鄉活動,豐富農民羣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提高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素養,提升農民的生活品味。建立城鄉銜接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積極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保證農村教師在醫療、再教育和子女入學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3、加快薄弱學校改造步伐,促進學校標準化建設

加強對薄弱學校的改造,對辦學條件低於基本要求的薄弱學校,通過採取名校兼併弱校、名校與薄弱學校結對等新的辦學模式限期改造。同時要建立薄弱學校投入保障機制,給薄弱學校政策傾斜,加大薄弱學校的經費投入,因此,要統一辦學標準,加快學校的現代化、標準化建設,使每所義務教育學校的校舍、基礎設施、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班額等均達到規定的辦學要求,減少義務教育學校硬件建設中的差距。

五、結語

建立和完善教師流動機制,對於解決當前教師隊伍結構失衡問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實施科學合理的縣域教師流動機制,不僅有利於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而且還能夠最大化滿足教師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顧明遠。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4)——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258—259。

[2]馬永成。均衡教育視野下的教育機制創新[eb/ol]。中國課程與教學網,2008—12—7。

[3]劉平。中小學教師流動的文化解讀[j]。中國教師,2005,(11)。

[4]石邦宏,戴霞。經濟理性驅動下的中小學教師流動[j]。中國教師,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