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創個人教學特色語文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31W

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已三十多年了,不少同志讓我談談經驗,我總覺着沒有什麼經驗可談。但是同志們卻説我的課教得好,什麼“如坐春風”啦,“是一種藝術享受”啦,溢美之詞,不一而是。這些話除了鼓勵的成份外,我想也有點“真情”在。究其原因,我認為自己的課有如下特點:

創個人教學特色語文論文

一、教材鑽研得深透

作為語文教師,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基本功”,但我覺着最重要的基本功還是掌握、駕馭教材的能力。對於一篇教材,我總是仔細地閲讀,從容地咀嚼,力求明其思路,探其精微,對作者通過一詞、一句、一字甚至一個標點來表達其深邃思想的所謂“文眼”,能夠抓準用活,對於一篇教材在本組、本冊的地位和作用,能夠全面權衡,充分發揮各類課文的功能和作用。在處理教材時能夠見微知著,深挖內涵,課上得有一定深度。《糶米》一課中農民聽了米行帳房先生的回答:“糙米五塊、谷三塊”時,只説了兩個字:“什麼!”當時我想“什麼”是問話,為什麼用歎號?再仔細體會下文“舊氈帽朋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滿的希望突的一沉,大家都呆了”才認識到這不是問話,而是農民對帳房先生答話感到震驚和憤怒的反映,表現出“舊氈帽朋友”受到了強烈的打擊,使他們無法忍受。

“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講這個打擊把農民震昏了,這是震於耳;

“美滿的希望突的一沉”,講這個打擊把農民滿懷希望的心震碎了,這是痛於心;

“大家都呆了”,講這個打擊使農民吃驚得連表情也呆滯了,這是苦於形。

這樣抓住震於耳、痛於心、苦於形來指導學生理解“什麼”這個詞、這個歎號的意義,就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舊社會農民對高利盤剝的憤怒和抗爭,真是含着血淚的呼喊啊!

在鑽研教材過程中,對名篇佳作我都一字不落地全文背誦。有些教材不需要全文背誦的,也要背誦其中精彩的片斷。我在教學中能做到:凡要求學生重點讀的,教師先讀好;凡要求學生背的,教師先背好;凡要求學生説的,教師先説好。這好比走路,你走過的路,印象深,哪裏有溝溝坎坎,記得住。再帶學生去走,就成了輕車熟路,可避免走彎路,甚至走錯路。

一次我教白居易的《暮江吟》,一個同學忽然提出:“一道殘陽鋪水中”這句詩,不應該用“鋪”字,因為“鋪”指人的動作,如鋪路、鋪牀、鋪桌布,陽光是從空中射下來的,怎麼能説“鋪”呢?聽課的同志覺着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很替我擔心。由於我事先認真地鑽研了教材,推敲過這個字眼,所以便能從容應對。我讓學生領會“殘陽”的意思,使大家知道一道“殘陽”是指留在西天尚未完全墜下去的太陽,這時暮色將臨,夕陽西下,陽光和地平線,幾乎平行了,好像平鋪在水面上。因此,作者用了一個“鋪”字,顯得準確、貼切、形象。假若是中午的陽光垂直射下來用“鋪”便不恰當了,這説明詩人的觀察是多麼細緻、遣詞又是何等準確啊!聽課的同志很稱讚這樣深刻地領會教材,恰如其分地解釋疑難。課後有位同志給我寫了一張紙條,上寫打油詩一首:

鑽研教材深,沙裏出黃金。

鑽研教材透,聽課是享受。

鑽研教材精,解牛如庖丁。

鑽研教材巧,幼苗成材早。

二、按教育規律辦事

作為一個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應該深諳教育規律,按教育規律辦事。因此,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十分注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注意教學領域裏的改革。

在閲讀教學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提出讓學生自讀、自學,發揮其潛能,培養其“自能讀書”的能力,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我把閲讀教學過程設計為:“讀書、思考、議論、質疑、練習。”教師的任務是導學、促學、解疑,協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如在發揮語文學科德育功能方面,我主要是讓學生“讀文以悟道”,不能領悟的.。再輔之以教師的“解文以傳道”。在指導學生表情朗讀方面,我不贊成急於求成,還沒有讓學生領會教材真諦時,就要求學生“表情朗讀”。我提出“表情,必須有情;有情,必須知情;知情,必須讀書。”只有理解了教材,受到了教材的感染,才能“表”出“情”來,否則小孩子讀書會“裝腔作勢”,不利於提高閲讀能力。

作文教學應遵循“生活第一”的原則。因為沒有生活的文章最難寫。讓學生硬着頭皮去寫,只能搜腸刮肚,寫出的文章也是套話連篇,人云亦云,甚至可能逼着學生去説假話,説自已不情願説的話。因此,我認為不應該讓學生只寫命題作文,而應另闢蹊徑,開闢作文新天地。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提出了“六變”,即:①變無話説為有話説;②變教師命題為自由命題;③變少寫為多練;④變訓練項目的分散為集中;⑤變小課堂為大課堂;⑥變一種批改方法為多種批改方法。這個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學生的作文能力迅速提高。河南、湖北、江蘇等省的刊物都發表過我在這方面的探討文章。

三、注意發揮教師的語言功能

教師的語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特殊的意義,課堂上能不能做到“精講”,除了在教學內容上擷取“精華”之外,教師的語言有時甚至能起到決定作用。

1.良好的教學語言可以烘托氣氛。有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用語言進行渲染與烘托,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現在十來歲的孩子對周總理的為人與事蹟瞭解得太少,因此,熱愛周總理的感情需要教師來激發。上課時,我除放了“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外,還根據學生學過的課文內容和錄相上的畫面設計了一段講詞,飽含深情地講給學生聽,我稱這種講為“誦講”。下面便是我設計的這段講詞:“周總理生前無微不至地關心人民羣眾,他把羣眾的疾苦時刻裝在心裏。他多次到過敬老院,對滿頭銀髮的老人噓寒問暖;他專程趕往幼兒園,抱起娃娃們親了又親;偏僻的山寨小學,他去聽過課;黎明時刻他曾在這十里長街上,慰問過清潔工人。如今總理離我們而去了,這怎麼不牽動着千千萬萬人民羣眾的心啊!”教室內哀樂低迴,我講得如泣如訴,孩子們淚光閃閃,聽課的老師也無不為之動容。

2.良好的教學語言可以化難為易。《鳥的天堂》裏有一句話學生不好理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我先讓學生看看窗外校園裏樹上的葉子在微風吹拂下顯現出的多種姿態,然後作如下講解:這些樹葉有的在輕輕地搖擺,好像在緩緩地起舞;有的左旋右轉,好像在抖動美麗的衣裙;有的發出沙沙的響聲,好像在和誰悄悄地説話;有的發出翠綠而明亮的光,好像要給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鋪上綠蔭。這些樹葉變得不僅會動,而且會説、會想,它們都有了生命,有了靈魂!我覺着這樣講可以讓學生在形象思維的活動中進入教材意境,深入領會這句話的含義,從而化解了難點。

總之,語文教師應錘鍊自己的語言,加強語言修養,使自己的語言規範準確、明快流暢,有時甚至妙趣橫生。這樣做無論是對完成教學任務,還是對學生情感的影響與陶冶,都將起到重要作用。

四、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把課教活

人們稱讚演員常説的一句話是“演啥像啥”。我們教師雖不是演員,但也應該在教課時進入角色,“教啥像啥”。語文教材不少的課是表現人的喜、怒、哀、樂、愛、憎感情的。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入情入境,表現出這種感情。教黃繼光、董存瑞,就要創造出激昂悲壯的情感氛圍,使同學們感奮不己,甚至潸然淚下。講祖國壯麗山河的課文,就要以優美動情的語言,或朗誦演講,或引徵抒發,或出示形象媒體,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教歷史故事的課文,就要模仿古人的舉手投足、眼神語調,使歷史人物形象再現在同學面前。如《火燒赤壁》中曹操笑了幾次,每次都是怎麼笑的,笑的含義是什麼?《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李白在岸上是怎樣眺望的等等。

總之,課文內容不同,教學也不能是一個套路。教師應該根據不同類型、類別的課文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