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開場白

《朗讀者》卷首語和開場白

欄目: 開場白 / 發佈於: / 人氣:2.67W

《朗讀者》中的開場白可以這樣來評價:教科書級開場白,流暢的文字直擊人靈魂深處,又給人以美的享受。它還可以豐富中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寫作技巧。

《朗讀者》卷首語和開場白

俗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謅。”可見,古人已經認識到閲讀與寫作有着密切的關係。好文、好句讀得多,積累得多,思維才能拓展,知識才能豐富廣博,寫起文章來才能信手拈來、文采橫溢!

那麼下面,就請同學們跟隨學習哥一起將第一至九期《朗讀者》的開場白梳理一下,做個收藏吧。

《朗讀者》第一期主題詞——遇見

節目卷首語: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那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説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

朗讀屬於每一個人。

節目開場白:

大家好,我是董卿。今天,是朗讀者節目第一次和觀眾見面,所以,我們第一期節目的主題詞,也特意選擇了——遇見。

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寫着各種各樣的遇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撩動心絃的遇見;“這位妹妹,我曾經見過。”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幸會,今晚你好嗎?”這是《羅馬假日》裏,安妮公主糊里糊塗的遇見;“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後,我結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這是錢鍾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

所以説,遇見彷彿是一種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開始。也希望從今天開始,《朗讀者》和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節目中間插播:

朗讀者第一季第一期,我們的主題詞是遇見,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了人,有了生命。那麼,《朗讀者》遇見了你們,又會怎樣呢?

《朗讀者》第二期主題詞——陪伴

節目卷首語:

為什麼是陪伴?其實我們每一期的主題詞的選擇,是非常慎重的。有時候為了一個主題詞會反反覆覆討論很長時間,但是陪伴是最早確定下來的主題詞,而且從來沒有改變過。

我想因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當然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後陪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就像我們的朗讀者,鄭淵潔、喬榛都談到了自己,夫妻之間的陪伴,父母對孩子的陪伴。

在這期節目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楊乃斌,一個在八個月的時候失去了聽力的孩子,為了能夠讓他像健全人一樣的成長。他的母親,在他上小學的第一天開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學。

所以,我覺得陪伴也是一種力量。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所以希望這一期以陪伴以主題詞的節目也能帶給大家一段美好的陪伴。

節目開場白: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倆站着不説話。”在顧城的詩裏,陪伴就是這樣簡單而美好。

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裏,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陪伴,比如説這會兒,你我之間是一段短暫的陪伴;比如説我們的學生時代,和我們的同學,那是幾年的陪伴;還有一種陪伴,是生命裏血脈註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們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陪伴。

那麼,下面,我們有請第一位嘉賓……

《朗讀者》第三期主題詞——選擇

節目卷首語: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永恆的選擇題。以至於到最後,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可能不在於我們的能力,而在於我們的選擇。

選擇無處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是海明威的選擇;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司馬遷的選擇。

在我們這期節目當中,你會看到的是,徐靜蕾選擇了挑戰和變化;耶魯村官秦玥飛選擇了希望的田野;紅絲帶校長郭小平,選擇了呵護與守望;最讓我感動的是麥家,曾經叛逆的他,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

選擇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讓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完善。如果説,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麼當千帆閲盡,最終留下的,就是一片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節目開場白:

我們這期節目的主題詞是——選擇。人這一生,要面臨多少次的選擇,小到今天我們吃點什麼,大到在一些關鍵時刻的決策。

有一年,法國的一家報社舉辦了一個有獎競答,其中有一道題目是,如果盧浮宮着火了,你選擇救哪一副畫?最終,獲得金獎的答案是,我選擇離門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説,選擇是一種智慧,而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選擇的結果。

《朗讀者》第四期主題詞——禮物

節目卷首語:

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

父母無私的愛的養育;經歷苦難之後的成長;不斷地學習所積累下來的智慧,這都是最好的禮物。

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米沃什,在詩歌《禮物》當中所寫到的: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於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這是詩人饋贈給自己心靈的一份禮物。

在我們這期節目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趙家和教授,雖然他已經在五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所播種下的一顆善的種子,是留給這個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禮物。

用純淨之心去創造、去發現、去感悟,你便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禮物。

節目開場白:

我們這期節目的主題詞是禮物。禮物,多美好的一個詞。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

那在我們今天的節目時間裏,就讓我們一起去打開一個個色彩各異,卻同樣充滿情感的禮物。

第四期開始之前,《朗讀者》還錄了一段花絮。

董卿説:

二十一年,似乎應該到了一定的時候,我終於有這樣一個機會,來做一檔自己想要做的節目。

很感謝我的父母,他們讓我懂得了我們不只是靠吃飯活着,除了吃飯,我們還需要別的東西來滋養我們,讓自己成長、壯大,變得更加完美。

閲讀是為了讓我們遇到一個更好的自己。《牧羊人的奇幻之旅》裏面有句話:當你真心想做成一件事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朗讀者》第五期主題詞——第一次

節目卷首語:

我們這期的主題詞是第一次,人這輩子,要遇到很多很多個第一次。

就像這次記憶當中,讓我記憶深刻的像劉震雲,第一次給《安徽文學》投稿,拿到了七十多塊錢的稿費,立馬就請女朋友去吃飯。

許鏡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擁有了屬於他自己一場音樂會,但是他為這一天等了三十年。

王學圻二十年前就第一次當導演了,可是這部電影拍到最後就剩下了三個人,讓他欲哭無淚。

這都是非常寶貴而難忘的第一次,因為它們意味着我們的成長。

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説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氣,但是第一次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它是探索,是挑戰,是機遇。

所以説,如果你的人生,能夠擁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們的人生,越豐富,越多彩。

節目開場白:

我們今天這一期的節目的主題詞是“第一次”。

我們的一生,會經歷許多的第一次,難忘而又寶貴,它意味着我們的成長。

其實細想來,每一個人都是在第一次過自己的人生不是嗎?

這條不能回頭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許多不可複製的第一次,讓我們從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來。

《朗讀者》第六期主題詞——眼淚

節目卷首語: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着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主題詞選擇的標準,首先是它的情感張力,我希望所有的觀眾在聽到這個主題詞的時候,都會有很豐富的'生命聯想——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在哪裏,不管你在做什麼,比如説眼淚。

這期節目當中,張家敏是一位和乳腺癌抗爭了二十三年的老太太,她説:她過去到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昂起頭,不讓眼淚流下來;導演陸川是一個淚點很低的人,愛流眼淚,所以有時候,他會抗拒眼淚;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別人的故事裏流着自己眼淚的優秀的演員,這一次在我們的現場,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淚,都屬於她自己。

眼淚是無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着最豐富的生命的色彩。

節目開場白:

我們本期節目的主題詞是——眼淚。説到眼淚,你會想到什麼呢?

軟弱?眼淚有時候是軟弱、有時候是堅強;有時候是懺悔、有時候是寬容;有時候是羞怯、有時候是勇氣;有時候是失敗、有時候是成功。就如同每一個人,都是哭着來到這個世界的,而當我們要謝幕的時候,也將會在別人的淚水裏告別一樣。

那今天,就讓我們在一顆顆晶瑩的淚水中,去感受那最真實的生命印記。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詞——告別

節目卷首語: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

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

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

雨季是對乾旱的告別;

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

山重水複後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

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悽美動人,或驚心動魄。

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節目開場白:

海子説:“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同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這是陸游和唐琬之間痛徹心扉的告別。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這是楊絳先生平靜超然的和這個世界告別。

在這期節目當中,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軒,他向我們娓娓道來和故鄉和父親的告別。也讓我們彷彿明白了一個道理“文學寫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實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離死別”。

告別是結束也是開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

《朗讀者》第八期主題詞——遇見

節目卷首語:

就像茨威格所説“勇氣是逆境當中綻放的光芒一樣,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勇氣就有了改變的機會”。

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貝多芬的扼住命運的咽喉,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這些勇氣,都彪炳在史冊上,流傳在故事裏。

勇氣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念。勇氣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節目開場白:

本期《朗讀者》的主題詞是——勇氣。勇氣是我們生命當中,最鮮豔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讚美着勇氣。

莎士比亞説“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會膽怯”。

試想一下,如果歷史失去了勇氣,那將失去改寫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氣,那很多日子就會變得蒼白無力。

在本期的節目時間裏,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讀者身上的勇氣。

《朗讀者》第九期主題詞——家

節目卷首語:

家是什麼?

家是靈魂棲息的彼岸,是心靈停泊的港灣;

是我們在風雨中的想念,是挫折痛苦後的温暖。

倦鳥歸林是家、魚翔淺底是家、落葉歸根是家,

每個生命都有歸宿,每個家庭都有不同。

讓我們一起走進幾個不同的“家”,看家裏的知冷知暖,庭前的雲捲雲舒。

節目開場白:

家,簡單一個字,能引起無數人的情感共鳴,因為家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莫爾説為了尋找想要的東西,我們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而中國古人則推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家是個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的紐帶,在今天的這期節目裏,讓我最有感受的是作家樑曉聲的那句話,每一個人都有現實的家園,書本可以構建一個精神家園。家,真的是一個充滿內涵又充滿温暖的詞。

【素材解讀】

經過多年的社會經濟發展,我們在物質財富方面,已經越來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卻仍然寥落荒蕪。社會文化整體呈現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狀態,很多人感覺精神過於緊張,心理壓力太大,社會太浮躁,希望節奏能夠慢一點,大家都能心平氣和一些。而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薰陶,也是《朗讀者》的意義所在。在經歷多年的娛樂節目轟炸後,觀眾也開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瑣的生活裏,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迴歸人文精神。《朗讀者》做到了這一點,讓觀眾感受到心靈的寧靜,優美文字對精神的陶冶,從而喜歡上朗讀,重新拾起書本,輕聲朗讀起來。

【適用話題】

正能量 傳遞的精神 朗讀背後傳遞情感 文字之美難以抗拒

用飽滿的真情吸引人 用健朗的精神鼓舞人 用優雅的文化品位征服人

【素材鋭評】

多一些《朗讀者》式的文化陪伴

《朗讀者》第二期的主題是“陪伴”。童話大王鄭淵潔的父親,支持、陪伴被學校開除的鄭淵潔搞文學創作,他們父子兩人深情朗讀鄭淵潔的作品《父與子》。著名播音員喬榛的夫人唐國妹,陪伴他度過心梗腦梗、罹患癌症等危難期,夫妻深情朗誦《我願意是急流》。飼養員林兆銘一個人靜心陪伴300多種動物,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他朗讀的是《瓦爾登湖》……他們用真心的陪伴,詮釋了情感的純粹,讓人淚流不止。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就應該多一些《朗讀者》式的文化陪伴。

用飽滿的真情吸引人。著名翻譯家傅雷説,真誠真情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文化娛樂節目的每一個橋段、構思、實施方案,需要宏觀構想,更要回歸到“老百姓”和“生活”原點,讓鏡頭充滿真誠,讓內容富含人文的温度,才能和觀眾達成內心的連接和共鳴。就像《朗讀者》,不搞虛張聲勢的豪華陣容,不搞刺激眼球的驚險場面,不搞矯揉造作的撒嬌賣萌,而是通過朗讀這種平常媒介,展現明星或普通人生活中的真誠故事、温馨感情。因為情感真,有温度,卻能不喧譁,自有聲,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用健朗的精神鼓舞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發出通知,要求電視文化節目要“豐富思想內涵,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實現積極的教育作用和社會意義”。是的,文化娛樂節目僅僅搞一些膚淺庸俗效應是不夠的,還應該讓觀眾有精神和道德收穫:既要重視愉悦程度,也要重視健康程度、品位程度、啟迪程度和精神發展指數。就像《朗讀者》,朗讀者的精彩的故事、美好的詩文,給人帶來畫面愉悦,也讓受眾得到視覺的震撼、心靈的淨化,精神的昇華。娛樂節目成為人們的文化夥伴、精神導師,當然就會受歡迎。

用優雅的文化品位征服人。當下,見多識廣的觀眾們的文化需求已提高很多,對娛樂化崇拜、靠明星拉動收視率、噱頭效應、過分刺激等,已有了厭倦的情緒。觀眾需求變了,節目品位當然要提升、求美。所以,就應該為娛樂節目注入文化內涵、書卷氣。或者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或者從古典詩文中尋找元素,或者從精彩的中國故事中尋找突破口等,將優雅厚重、清新脱俗、富有特色的節目推給公眾,滿足公眾的文化需要,就會有更好的視聽效應。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今天的《朗讀者》,都具有這種優雅的文化品位,這也是節目受歡迎的主因。

《朗讀者》等人文節目緣何只是清流?

見字如面,在聊天視頻已如此昌盛的時代裏漸漸消亡,如同詩句裏的行人與車馬。商業社會裏的人們行色匆匆,不消説停下來想想“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是發新年賀詞也都是千人一面,都太忙了。從黑龍江電視台推出的《見字如面》到春節期間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賽》,再到最近頗受關注的《朗讀者》,這些節目終於讓浮躁的電視圈有了些從容與雅緻。

一檔好的人文節目,製作起來需要小火慢燉,有點手藝人的定力;觀眾呢,能夠看完後咂吧出點味道,引起些思考的慾望。比如《見字如面》選取了遠到2200多年前的秦掃六合軍中的大頭兵黑夫和驚、近到寶島歌后鄧麗君的手信,一封信、一隻麥克風、一個朗讀的人、一羣安靜的聽眾,一幅幅逼真的歷史場景就被演員們的聲音再現,還順手營造出一種深邃的禪意。與其説這些人是一段段歷史的見證者,不如説歷史就是由這些個體回憶所構成的,這些年崔永元的“口述歷史”以及高曉鬆的“雜書館”都是出於保護微觀歷史的初衷,但與普羅大眾之間的連接尚顯薄弱,從這個層面上來講,《見字如面》做了一個很不錯的示範。

而在《朗讀者》中,在嘉賓朗讀之前都會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而這段講述的經歷與隨後朗讀的文章均有聯繫,像是把另一檔央視文化節目《開講啦》與《見字如面》揉到了一起。它的可貴之處,在於讓觀眾看到名人平凡可親的側影,而讓普通個體展現出不平凡的人生,世界小姐冠軍張梓琳讀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希望藉此對女兒説“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一對結婚26年的普通夫婦,妻子説了一句“我想要一個花園”,丈夫就變賣家產,送給她一片花海,他們朗讀朱生豪的情書“我一天一天發現你的平凡,同時卻更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愛你”。

汪峯在歌裏唱着“至少有十首歌曾給我安慰”,同理,總有一本書能夠讓你暫時消除了戾氣、浮躁與焦慮,像撇開油鍋中的層層肥脂,只剩下一個清澈見底的靈魂。

三檔人文類節目的興起,也讓樂觀者覺得:是不是也説明大家夥兒終於厭倦了綜藝爆米花,紛紛改吃有營養的文化食糧了呢?國內的人文節目並非近期才興起的,十年前《百家講壇》就捧紅了易中天、于丹、紀連海等人,且現在仍在中央十套定時定點的出現,只是關注度大不如從前,若不是央視並不把收視率放在考核首位,《百家講壇》怕是早和鳳凰衞視曾經的招牌節目《開卷八分鐘》一樣無疾而終了。不用説以後,就是當下這些人文類節目的熱播也是相對的——在騰訊視頻中,《見字如面》的播出量為340多萬次,而其他隨便一檔真人秀的播出量都遠遠超過這檔口碑上佳的節目。還是那句老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況且三檔文化類節目的熱播還遠遠算不上革命,要不然大家夥兒要稱《朗讀者》們為“清流”而不是“主流”呢?

如同GDP增長太快也是要付出代價的,人在追求成功路上狂奔也會丟失很多東西,而在歲月的長河中與一本書、一首詩、一封手札相遇,也許你會發現自己的茫然與困惑並非多麼獨特,也許你會發現一個更好的自己正在那裏等你,相談甚歡,一見如故——從這兒來講,《見字如面》與《朗讀者》給予人們不是知識而是啟迪。

《朗讀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迴歸

文化類節目在近期製造了個小高潮。《中國詩詞大會》之後,董卿以製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嘉賓們唸詩,讀散文和家書,分享曾經打動過、甚至改變過自己生命軌跡的文字。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有知名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也有從四川成都鮮花山谷裏走來的普通夫婦等。(據2月20日《新京報》)

一段文、一首詩歌、一封信、一個故事……,《朗讀者》並沒有複雜的情節,也沒有故意設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讀者簡單的回顧人生片段,以及打動或改變自己命運的文字,並給觀眾當眾朗讀一遍。《朗讀者》的首播收視率和口碑雙豐收,可謂獲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又一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現象級文化類節目。

《朗讀者》給觀眾帶來的並非視覺衝擊、戲劇化情節,而是在平靜的閲讀氛圍裏,將這些感人的文字,傳遞給熒屏內外的廣大觀眾,為大家在浮躁的繁華世俗裏,搭建起一座沉澱心靈的人文殿堂。朗讀是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經歷過的,但大多會忘卻,有些人則會愛上朗讀,並保持這種習慣,在生活裏、工作之餘,朗讀自己喜愛的文字。

總體而言,朗讀是一個小眾化的領域,與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娛樂節目相比,《朗讀者》乃是一股清流,顯得平淡恬靜,似乎很難吸引到觀眾。然而,《朗讀者》節目喚起了大眾對朗讀的回憶,帶領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裏,享受人文藝術之美。在熒屏到處都是喧鬧的娛樂節目之際,觀眾逐漸產生觀賞疲勞,希望看到不同的節目類型,這就給《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節目,創造了空間。

經過多年的社會經濟發展,我們在物質財富方面,已經越來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卻仍然寥落荒蕪。社會文化整體呈現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狀態,很多人感覺精神過於緊張,心理壓力太大,社會太浮躁,希望節奏能夠慢一點,大家都能心平氣和一些。而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薰陶,也是《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的意義所在。

事實上,很多電視台也都有讀書節目,只是偏重於介紹圖書和作者、時代背景等,傳遞內容侷限於知識,並沒有延伸到情懷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眾面相對狹小。而《朗讀者》比較貼地氣,將朗讀者的個人經歷,與文字連接在一起,更容易觸動觀眾的同理心,抵達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情感。

諸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節目的興起,並受到廣大好評,不僅是人文的復甦,也反映出時代潮流的嬗變。在經歷多年的娛樂節目轟炸後,觀眾也開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瑣的生活裏,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迴歸人文精神。《朗讀者》做到了這一點,讓觀眾感受到心靈的寧靜,優美文字對精神的陶冶,從而喜歡上朗讀,重新拾起書本,輕聲朗讀起來

加入高中升學交流羣 請加院長:longrich0808 一站式解決志願填報問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