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發言稿

學校三年級家長會發言稿

欄目: 發言稿 / 發佈於: / 人氣:8.71K

尊敬的各位家長

學校三年級家長會發言稿

你們好!首先,我代表我們班全體老師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能抽出寶貴的時間來參加這次活動。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你們對自己子女的關心,對我們學校工作的支持。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我覺得家長會的真正意義在於給孩子鼓勵,在孩子們心中,來參加家長會,也就是對他們的關心,對他們的愛,他們會感到無比驕傲、幸福。

我們班52個同學思想上都要求上進,有好好學習的願望,有的同學成績不理想不是因為孩子的智力有問題,而是由於他們的習慣差。課堂上精力不集中,老師講的東西根本聽不進去,課後的作業不認真,甚至不完成作業,這樣就造成課堂上的知識聽得一知半解,課下也得不到鞏固,所以成績一直上不去。但也有個別同學由於年齡特點,好動,持久性差,依賴性強,玩心較重。對這些學生,我們老師把精力、時間全部用在了他們身上,課堂上注意他們,課下耐心地跟他們講道理,正面引導,做到循循善誘,耐心細緻。在對這些學生的輔導方面,我們是非常重視的。要想提高這些孩子的成績光靠老師是不夠的,還要依靠家長的幫忙,在家督促他們寫作業,發現有沒學會的知識要及時給他們講解,或者告訴老師,讓老師利用課餘時間給他們補課。我們不希望有一個學生掉隊。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在座的各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只恨自己幫不上忙。當了這麼多年的老師,我發現有的家長對孩子太嚴厲,把打罵當作教育;有的家長則不管不問,稱之為自主發展,其實是放縱溺愛。那我們學校、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需要共同努力的呢?

一、習慣培養。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保證。因此,我們強調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習慣包括生活習慣、衞生習慣、學習習慣等。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則包括作業習慣、聽課習慣、閲讀習慣。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大多數孩子缺少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希望你們平時多督促孩子認真完成家庭作業,培養他們良好的作業習慣,寫字姿勢。我們要讓他們靜得下,活得起,幫助他們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個人衞生。有些孩子的衞生習慣不好,不刷牙,不剪指甲,希望你們督促他們勤換衣、勤洗頭、勤理髮,讓孩子學會謙讓,學會文明禮儀,做個講文明、有禮貌的好學生。孩子一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有益終身。

二、思想教育。

孩子是一張潔白無暇的白紙,他們要在這張紙上描繪出七彩的未來,但這期間需要家長、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和關心,把他們培養成愛集體、愛他人、愛學習、愛勞動、愛鑽研的品德高尚的人。有許多人在問:我們怎樣才能在孩子身上培養出健康的個性和品質?在這裏我用一位觀察者的話回答大家:"讓一個孩子和一對合適的父母在一起,這個孩子永遠就不會走上邪路。"

三、安全教育。

由於我校門前就是一條交通要道,各種車輛來來往往。在學校裏,我們每天都會關照學生,反覆強調,注意安全,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校內外不做危險遊戲,上學、放學路上不逗留,不玩耍,放學後要直接回家,相信各位家長和我們一樣關心孩子的安全,因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學校的希望,更是國家的希望。

四、加強聯繫。

孩子要健康成長,光靠學校教育肯定是不夠的,家校結合才能使孩子不斷進步,你們抽空可以來學校也可以打電話問問孩子的情況,或反映一下在家裏的情況,以便我們針對你的孩子的特點展開教育。我們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的工作中,難免也會出現疏忽或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及時、當面向我們指出,我們肯定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班級教育過程中,我們會盡全部的力量,盡心盡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一棵小樹長成大樹,這期間難免會長出一些多餘的樹杈,我們就要及時把這些樹杈修剪掉,使他們長成參天大樹。

五 給家長的幾點建議

長期從事家庭教育研究、諮詢和實驗工作的北京師範大學陳建翔博士發現,家教最大的問題,不是方法,而是觀念!許多家教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長錯誤的家教觀念所致。

在多年家教研究與實驗中,陳博士總結了幾個關係孩子發展的重大觀念問題,在這裏我們提出來與各位家長共同學習。

1、好家教在沒出問題時抓家教,差家教是出了問題抓家教

博士舉例:組織的夏令營裏有個男孩,各方面發展都不錯,深得大家好評。他的媽媽也來聽我給家長們講課,別的家長奇怪地問她:“你的孩子發展得那麼好,你怎麼還來聽課?”這就是家教觀念上的一個問題。許多家長是等到孩子出了問題,才想起要進行家教,但往往錯已鑄成。其實,家教應該是滲透於孩子生命成長每時每刻的事情,是孩子終身發展不可須臾缺少的陽光和水分。把家教當做孩子出了問題後的一種“補救”,一種臨時性的措施,這是很大的誤解。

“滲透型”的家教是好家教,而“補救型”的家教一般效果都比較差。

2、兩條腿走路更穩更快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兩套學習方案:一套來自學校,另一套來自家庭。在信息時代,家庭應該成為家庭成員的學習中心、成長中心。有的家長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一旦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他們就怨天尤人。我認為,傳統教育機構雖然具有其教育優勢,但不能完全依賴它;在信息時代,所有人的學習都要終生化、個性化、即時化和短週期化,並且要不斷學習課本以外的新知識。這就需要家庭的配合。

孩子的教育應該兩條腿走路,把整體化的學校教育和個別化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穩、走得快!所有的家長都應該必須成為自己孩子的教育專家。

3、把食指換成拇指

陳建翔博士曾經遇到這樣一個案例:豆豆是個比較聽話的孩子,可就是拖拖拉拉,對什麼都沒興趣。他給孩子的父母開的“處方”是:儘量少批評孩子,每天至少要表揚孩子一次。對於習慣了批評的父母,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一個月後,母親打來電話,話語中充滿激動和興奮:“孩子變了!”孩子變得愛説、愛笑了,那笑聲裏藴藏的開心和自信,是他們從未見過的。

家教是什麼?有的家長概括為“管孩子”。所謂“管”,就是批評、責備、督促。這就誤解了教育的使命。教育與醫生治病有根本的不同,教育更需要鼓勵、表揚,要盯住孩子身上的“亮點”“優點”,使之發揚光大。哪怕孩子身上的“亮點”“優點”還很小、很微弱,也要大張聲勢,讓它成為明天的現實。

所以,陳博士建議:與其每天向孩子伸食指,對他們戳戳點點,橫加斥責,不如伸出拇指,來鼓勵孩子、支持孩子,給孩子更多積極正面的能量。

4、沒有播種哪來收穫?

不少孩子學習上有困難,根源在於孩子在0~6歲的學前階段沒有得到較多的信號刺激和適宜訓練,進入學齡階段後,各種能力便會出現問題。這就是“沒有播種就沒有收穫”的簡單道理。

沒有播種卻很想有收穫,這是我們一部分家長的心態。他們對孩子發急,也對自己發急,滿世界找靈丹妙藥。其實,家長這時候着急是沒有用的,越急問題越多、越嚴重;這時候惟一應該做的事,就是對孩子更耐心一些,同時要想辦法儘快播種,播良種,以待來年的收成。另外,播種本身也不能太急功近利。好的家教,不僅是及時地播種,而且是隨時地播種。播種經常是滲透式的、隨機的,甚至有時候沒有明確目的,但從長期看,總會有意外收穫。

5、看得太近反而容易走樣

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瞭解和判斷常常與我們一些老師的瞭解和判斷有較大差距。往往家長認為是天大的事,老師們覺得並不太重要;而老師們特別看重的東西,家長卻不太在意。尤其是在分析孩子的優點與缺點、長遠發展與短期發展等問題上,分歧比較大。

按説家長應該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但是,有時候因為他們看孩子看得太近,反而看走樣了、看失真了。很多時候他們對孩子的缺點如數家珍,對明顯的優點卻視而不見。

教育需要大眼光。大眼光就應該拉長一點“焦距”。

總之,父母的'最重要的就是在於為孩子的教育選擇了什麼樣的觀念。因為孩子之間的競爭,其實在父母教育觀念的差異中就已經開始了。

六 再談良好習慣的培養

1、什麼是習慣?

習慣是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壞習慣是一種藏不住的缺點,別人都看得見,唯獨自己看不見,因為習慣就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潛意識表現的行為,並不一定是自己希望的行為。我們每個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習慣,也一定有些不好的習慣。20世紀60年代,蘇聯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叫加加林。當時挑選第一個上太空的人選時,有這麼一個插曲,幾十個宇航員去參觀他們要乘坐的飛船,進艙門的時候,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脱下來了。他覺得:“這麼貴重的一個艙,怎麼能穿着鞋進去呢?”就加加林的這一個動作,讓主設計師非常感動。他想:只有把這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他才放心。在他的推薦下,加加林就成了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

2、習慣有多麼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其實,剛才講的加加林事例,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好習慣可以給一個人帶來很多展示自己的機會。良好習慣對於人發展的意義也許木桶理論可以從某一個角度給我們一個解釋。木桶理論認為,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木板,而不取決於最長的木板。對於人的發展同樣如此,人的失敗往往由於自己的某種缺陷所致,它決定了人生旅程的價值、順逆,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之時,記者問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地説:"在幼兒園。"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講明瞭兒時養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意義。所以,中國俗語中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説,其含義之一就是從兒時的習慣如何可以推測未來。有了好習慣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壞習慣的孩子會讓作為家長的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寧。其實,這類事情大家在生活中或工作中都有了切身的體會,我無需我多説了。

3、怎樣養成良好習慣?

1)確定規範,明確好習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首先要確定規範。明末清初的學者朱柏廬,他做的《朱子家訓》是中國很有名的家訓。他講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這就是我們要給孩子確立的規矩。

2)改造孩子的世界觀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説:“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大家一定要有這樣的體會,培養孩子的習慣非常困難。最大的困難在於我們的父母,爺爺、奶奶,甚至也包括老師,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習慣。舉例説,孩子在學校培養了好習慣,放學了,遵守規則在校門口沒有隨便離開隊伍,有的奶奶卻會説:“看看這孩子,上了幾天學,上傻了!”回到家裏,與父母打招呼:“爸爸,你好!媽媽,你好!”可是我們有的父母就是不習慣:你客氣什麼呀?怎麼怪怪的!“爸爸,我回來了!媽媽,我回來了!”回來就回來吧,囉嗦什麼啊。大人們這樣的反映就讓孩子不知道怎麼辦好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變得在學校與在家裏是兩個樣,在學校乖巧聽話,在家裏專橫跋扈。實際上,要孩子學會關心別人,學會感恩父母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就有請安的傳統。孩子上學,走的時候得打招呼,回來的時候,要問候家裏人,出去玩的時候,也要説一聲去哪裏,父母都要積極響應他。要讓這個打招呼的行為成為每個家庭的一個很重要的習慣。

4、培養哪些良好習慣?

2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在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上,我們應該集中在三個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學習,而做人的核心是擁有愛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規則,學習的核心是勇於創新,這是我們養成良好習慣的三個重點。當然,良好習慣遠不止以上幾個,這裏只不過是擇其要而言之。

往往一個學生學習的動力來源於家長的期望,家長要經常性的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校的表現,和學生共同制訂學習目標。家長要投入更多一點的精力關心學生的學習,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管理,瞭解孩子什麼時間該上學,什麼時間放學,一天學習多長時間,有沒有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這樣,孩子感受到家長對其學習的關注,當然在學習上就會非常用功,努力把學習搞好。有些家長來找我,讓我對他家的孩子好好管一管,上課多提問,課後多找他談話。根據家長對學生的關心程度就可以大體判斷得出對自己子女的關心程度,比如有的家長甚至不知道學校放學的具體時間,不知道每天學生的作業應該什麼時間完成。有的家長總是説,工作太忙,我説,家長再忙,又是為了什麼?現在有許多的家長把精力用在為孩子攢錢,為孩子攢這個,為孩子攢哪個,那你有沒有想過用你現在的精力去為孩子攢個大學文憑,攢個孩子將來吃飯的好飯碗。再説你一生又能有多少時間用來陪子女呢?

各位家長,你們的孩子需要我們教育,我們的學生也需要您的呵護。學校和家庭和諧配合才能培育出人才,為了我們的學生,為了你們的孩子,讓我們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