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山西景點導遊詞(精選15篇)

欄目: 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1.76W

作為一名優秀的旅遊從業人員,就不得不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須是從實際出發,因人、因時而異,有針對性的。導遊詞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西景點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西景點導遊詞(精選15篇)

山西景點導遊詞1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天,而寒食節的出現是為了紀念一位名臣,而這位名臣是誰呢?大家先聽我講個故事,相信大家聽了之後就會明白了。

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不圖回報。十九年之後,重耳作了國君,即位後晉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他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報恩心切的晉文公,誤聽佞臣獻策,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是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之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痛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封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故事講完了,相信大家現在已經知道這位名臣是誰了,那麼今天我們就走進介子推的世界,體會他內心深處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邁。

現在在大家眼前這座綿延起伏的大山就是綿山,綿山是太行山的支脈,海拔高度為20_多米,因山勢綿亙而取名為綿山。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秀麗,樹木茂密,環境優美,清爽宜人,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

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現在我們來到的景點是有“天下第一道觀”之稱的大羅宮。“三清上,曰大羅”,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牆金瓦,建築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足以與拉薩的布達拉宮相媲美,大羅宮裏融合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主要供奉了一些道家的神靈,它一共有十三層,現在就請大家跟我一起登上大羅宮。

這是大羅宮的第一層建築叫財神殿,此殿中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別是利市仙官和招財童子。武財神趙公明座元寶座,左手持元寶,右手拿鐵鞭,兩位文財神一位懷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寶。大家可以看一下這香爐上的這幅對聯,是為了歌頌綿山的開發者閆吉英老闆而寫的,大家可以在這裏燒幾柱薄香來祈求自己來年發大財,大家上香的時候也得注意一下,不管是在佛家還是在道家,都講究的是神三鬼四,所以您上香的時候可以上三柱而不能上四柱,如果您不是道家或佛家的信仰者那也請您保持一份肅靜,信則有不信則無。

參觀了第二層的救苦天尊殿,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第三層建築——三官殿。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稱作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大帝。附近的鄉親為了感謝三官大帝除去水怪便在此處修建了三官殿。大家也可以進去拜拜,祈求三官大帝賜福、解難、赦罪。

看過第八層的200多尊雕塑,欣賞過第九層“介休三賢”的畫像,領略了第十層百名書法家題寫的108塊《道德經》木刻全文,拜過了第十一層的道教最高尊神——無形、無名、無上天尊,品味過羣仙殿內借鑑永樂宮壁畫繪製的300平米《羣仙朝元圖》,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頂層建築——藏經閣,珍藏有《道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金剛經》、《尚書》等道教、佛教、儒教各類經典藏書數萬冊,包括書法、雕塑、繪畫、考古、建築等門類,是全國風景名勝區中藏書最多的景區。

登過了13層的大羅宮,現在在我們身後的建築就是抱腹寺,又名雲峯寺。因建於抱腹巖而得名。抱腹巖座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餘間殿宇與腹內,為天下絕無僅有。綿山的三絕都匯聚在了雲峯寺景區,這三絕就是:還願掛鈴,包骨真身像,鐵索嶺。

頭頂上面的崖壁,半空懸掛的這些銅鈴,是當地的“還願掛鈴”民俗活動所留下的。前來還願的善男信女,請當地的人從後山到抱腹巖上,把繩子的一頭繫到山上的松樹上一頭繫到腰間,兩個人同時下放,當放到半空時,一個人推另一個人,使人蕩起來,把人悠進洞內,用鐵鈎掛住壁頂,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銅鈴掛到崖壁上,掛鈴成功之後鳴鞭炮以示慶祝。

前面是一百二十個台階,登上這一百二十級台階就是抱腹巖的主寺雲峯寺,台階兩旁的猛獸叫做狻猊,是佛和菩薩的坐騎,佛教中説人生一共有108個煩惱,每登上一個台階便可忘掉一個煩惱,登上這一百零八個台階便可忘掉人生中的所有煩惱,從而進入無憂無慮的極樂世界,其餘的12個台階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希望大家一鼓作氣,登上這一百二十個台階。

這兩根順巖而下的鐵索,每根的長70多米,供人們攀登鐵索嶺。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當年攀登時留下了“百丈危崖垂鐵索,千年古道天下奇”的感歎。鐵索嶺也是抗日時期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聖地延安的一條祕密通道,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條300多米長的“之”字形棧道,通往“正果寺”,又叫“真骨寺”,寺內所供13位宋、元、金得道高僧與道人,都是包骨真身塑像,這些塑像,雖然經歷了千年滄桑,但仍然保留着他們圓寂時的神態。

登過了13層的大羅宮,走過了擁有綿山三絕的抱腹寺,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今天將要最後一個景點——有着“十里畫廊”避暑勝地之稱的水濤溝,溝裏的五龍瀑,高80多米,寬10多米,瀑布下面的五龍潭,水面寬闊,水質清澈,涼爽宜人。雄獅瀑浩浩蕩蕩,似千軍萬馬,濤聲喧鬧如雄獅怒吼般震懾人心;進入水簾洞內觀賞風景,猶如霧裏看花,頗有一種朦朧美感。

感動過介子推的忠誠,體驗過大自然的美妙,在一片濤聲之中,我們的綿山之行也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今天對我的配合,祝大家一夜好夢哦。

山西景點導遊詞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天龍山羣山聳峙,溝谷幽深,森林茂密。無論是桃花盛開、柳葉抽綠的春季,還是薄霧翻卷、百花爭妍的盛夏;無論是天高雲淡、紅葉漫山的金秋,還是銀粧素裹、玉宇無塵的嚴冬,一年四季都有讓人觀不盡的美景,賞不完的佳境,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都有顧盼生輝的感覺。

天龍山既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設立的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奇峯兀立,溝壑深邃,山路迴轉,松柏相擁,葱鬱蒼翠,有蟠龍松、鳳凰鬆、鬆抱柏、石上柏、參天鬆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氣候涼爽宜人。

其人文景觀,除天龍寺和天龍石窟外,還有漫山閣、龍潭靈澤、高歡避暑亭、石刻題字、觀音塔等。1620_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晉藩靖安王題有天龍八,即重山環秀、佛閣停雲、龍潭靈澤、虯柏蟠空、鼎峯獨峙、石洞棧道、高歡暑宮、柳跖旗石。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風景名勝地。

山西景點導遊詞3

五老峯原稱五老山,晉代張僧鑑的《潯陽記》中有“五老峯橫隱蒼空,其形勢如河中府虞鄉縣五老山”的記載,《虞鄉縣誌》中有“五老山,在縣南十五里,玉柱、太乙諸峯之總名也”的表述。五老山之五老,源出於古代傳授伏羲《河圖》《洛書》五老之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奇峯霞舉,孤標峯出,罩絡羣泉之表,翠柏蔭峯,清泉灌項”的描寫。北宋魏野《送陳越之河中寧親》有”三台筵上飛觴送,五老峯前負米歸“。元代初年的嘉善大夫、詩人王惲在其所作《五老歌》中寫道:“曉披五老峯上雲,晚釣五姓湖中鯉。”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詩賦予以記述,如碑文記述“條山秀甲三晉,五老峯嶙峋萃律秀麗更甲條山”,20餘通明清時代修廟的碑刻記載了當時朝山廟會的盛況。

據現存石碑記載,五老峯的建築最早見於北周,即在西寨子所建的佛教寺院圓通寺和觀音閣,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花紋方磚隨處可見。五老峯的碑石記載了其千年繁榮紀事以及民間傳説軼聞,如宋代楊業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紮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的趣聞等。

山西景點導遊詞4

解州古稱解樑,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66600餘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豔,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佈局,佔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餘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佈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佈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氲着濃烈的生活氣息。

遊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台階上是戲台,鋪上台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捲棚歇山頂建築,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山西景點導遊詞5

大家好!歡迎您來大同參加晉北古建宗教之旅!在這次旅程開始之前,我先給大家通報一下我們此行的線路和景點。我們首先要和大家一起領略塞外古城大同的風采,參觀著名的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接下來,我們要參觀的是著名的北嶽恆山懸空寺,以及世界最古、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當然,我們還要登上華北屋脊,去朝拜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文殊道場五台山,參觀以佛光寺、顯通寺為代表的五台古剎,感受那裏清涼宜人的氣候風光。

好的,我們的旅程已經開始了,現在,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的概況。大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這裏是趙國的領地,漢代的時候設置平城縣,北魏在此設立都城,遼代設西京道、大同府,大同之名首次出現,取《禮記》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為大同”的含義,寄託着“同心同德,鞏固基業”的美好願望。大同市是山西省最北的城市,是全省第二大城市,面積1萬 4千平方公里,人口314萬,下轄5區7縣。這裏地處黃土高原,海拔較高,大陸性氣候較為明顯,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夏季短暫温熱多雨,春秋涼爽温差較大。因此,處於同一緯度的北京每年超過30攝氏度的炎熱天數達80多天,而大同僅為20多天,是一處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來到大同,雖然正值盛夏,但大家是不是感覺就像是初秋時節,特別的清爽涼快。

我們的右面是觀音廟,觀音廟的門前有一座流光溢彩的琉璃三龍壁。大同市著名的龍壁至城,除了全國最大、最古、最精彩的九龍壁,還有五龍壁、三龍壁、一龍壁,算得上是琳琅滿目了。

大家請看,這面就是著名的晉華宮礦。作為“中國煤都”,大同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別開生面的井下探祕遊,您可以身穿礦工的行頭,乘坐井下小火車,進入深達300 米的地下王國去了解煤炭知識、觀看採煤工藝和罕見的地質奇觀。 好,過了佛字灣,雲岡石窟就快到了。作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大同最輝煌的時代就是北魏王朝,而最輝煌的文化遺產則是北魏王朝傾全國之力營建而成的雲岡石窟,1500年過去了,北魏王朝早已煙消雲散,而云岡石窟仍然笑迎八方來客,向全世界展示着一部雕刻在石頭上的北魏史詩。

山西景點導遊詞6

堯廟位於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史稱平陽,《尚書》載"堯都平陽"。司馬遷《史記》雲:"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足見華夏文明自堯始。

堯廟位於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史稱平陽,《尚書》載"堯都平陽"。司馬遷《史記》雲:"學者多堯廟

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足見華夏文明自堯始。

堯廟原建於汾河西岸,晉元康中徙汾東,唐顯慶三年(685年)遷至今址,距今已1300餘年;歷代均為祭祀之所,並進行過多次修葺與擴建,清康熙臨汾和光緒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駕臨此。

堯廟現佔地5.33公頃,主要有山門、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古建築羣,以及距今已1600餘年的漢代奇樹柏抱槐、柏抱楸、鳴鹿柏、夜笑柏等景觀。

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舉行祭堯儀式並逢廟會,康熙帝巡幸堯廟時,定為皇會,屆時全國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謁祭,廟會之盛為華北之冠。歷代帝王將相,達官司顯貴,墨客騷人,對堯廟吟詠甚多,讚歎備至。

堯廟始建於西晉,距今有1700多年曆史。舊址在汾河以西,西晉元康年間遷至汾河東岸,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658年),廟址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現址。

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聖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堯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早的格局,平陽成為華夏文明早的發祥地之一,素有華夏都之稱。其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長廊內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龍刻雲,工藝不俗。由於老的廣運寺已毀於火災,現在看到的寺院是近年來重新修建的。

廟內還有10多座石碑,上面記載了堯王的豐功偉績。

進了堯廟,首先看到的是秀麗的五鳳樓。它始建於唐代乾封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樓高十九點三米,三層十二檐,樓底有磚建窯廊三孔,有直通三層角柱十三根,甚為雄偉。樓頂直立陶人三十餘個,陶獅為中,風吹可上下走動,十分美觀。據説,堯王常同他的四個大臣(既兩位宰相。

兩位閣老)登樓遠眺,而當時人們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為“五鳳”,並有“一鳳昇天,四鳳齊鳴”之説。“五鳳樓”之名便由此而來。五鳳樓的後面有堯井亭。該亭始建於東晉太寧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亭為六角高檐樓閣形式,小巧玲瓏,非常別緻。亭中水井據説是堯王親手所掘。井的直徑八寸,井壁為兩層,外層有卯榫磚九塊一圈,疊圈砌成。相傳堯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飲。

廣運殿亦稱堯宮,是召見眾臣共商國是的地方,也是廟內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唐顯慶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殿高二十三米,通進深二十六點三米,通面寬四十三米。

殿內有十二米通頂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細,獅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鬥可妍,實為國內罕見。大殿龕內,有高達二米八的唐塑堯王像,兩邊站着兩位宰相和兩位閣老。堯王,據説姓伊,是堯廟南八里伊村人。伊村現尚存刻有“帝堯茅茨土階”的石碑。相傳堯王以前就住在土階上的茅草屋子裏。《韓非子.五蠹》中寫道:堯王住的茅草屋,吃的野菜根,不加調味,用土缸盛飲水,粗布僅掩身體,冬天披鹿皮,衣履不到破爛不堪不換。可見堯王的生活十分艱苦。

廣運殿後是寢宮,始建於唐代麟德年間,距今約一千三百多年。宮龕內塑有堯王和其夫人的像。據説堯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於姑射山中。山上現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鏡石(約一畝多大)、梳粧枱等。廟內蒼勁的古柏,植於晉代,高十數米,直徑兩米多,十分罕見。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樹中間盛開着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遊興。

山西景點導遊詞7

崇福寺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築,規模可觀,氣魄宏大,是國務院批准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用減柱法建築,乃國內孤例,堪稱一絕,彌陀殿為全國金代最大建築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區東大街,門前有石獅一對,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佔地23400平方米,前後5重院落,佈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閣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後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和間復為增會,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現寺內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山門為清建,其餘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主殿,建於金皇統年間(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檐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彌陀殿建於2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於全寺,是全國現存較大的金代建築。建築面寬7間,進深4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後與觀音殿月台相連。單檐九脊歇山式。殿內樑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着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築不同。彌陀殿櫺窗也很精緻,鏤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築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聖”。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趺而坐,端莊慈祥,分佈於東西山牆和後牆。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於五彩祥雲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萬化。下左為婆藪仙,神情自若,老態龍鍾,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後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硃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阪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戧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築、壁畫、塑像、背光、琉璃、櫺窗、匾額等於一體,雖經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於彌陀殿的金代建築,其樑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後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樑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後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築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保護文物古蹟,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再現於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着一座展示我國北朝佛教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物棗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剎、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稱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層樓閣,樓閣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圍空間則佈滿小佛坐像,最下層每面中間都雕有一龕,龕內雕有一尊較大的主佛和左右脅侍佛兩尊,龕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態各異。整座佛像塔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把中國古建藝術和印度佛塔藝術融為一體,創造了我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令人驚歎叫絕。

但讓人痛惜的是,這件備受世人矚目的藝術珍品,因世事變遷,飽受風霜,在半個多世紀前身首分離,不能合璧。目前,塔殺只能以一級藏品保存於崇福寺內,塔身則被台北國立博物館收藏。

這座千佛石塔塔剎和塔身的分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於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獻文帝拓跋弘宮中的小官曹天度為了祈求國家太平,耗盡全家資產,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願寄託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運卻與這個願望大相徑庭。1937年,中華大地陰去密佈,血雨腥風,日寇入侵,國土淪喪。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難。當時,日本出版的《藝術美術全集》中收錄了千佛塔的全部資料。資料證實,當石塔在劫運日本裝箱時,朔縣城內一位愛國者,在敵人的嚴密監視下,冒着生命危險將塔剎暗自藏回家中。全國解放後,這位愛國志士把塔剎獻給國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歸初被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

塔剎高57釐米,中間是兩層樓閣,在每層的四化個轉角處都刻有一個負重交腳菩薩。樓閣上部雕有九道相輪及摩尼寶珠。經過無數的風雨滄桑,寶剎雖已殘痕累累,然而其細膩精巧、匠心獨具的藝術風采仍然熠熠生輝。每當人們在崇福寺欣賞千佛石塔塔剎的時候,總有一種遺憾,總要發出這樣的感歎: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石塔身分兩地的這種狀況,多年來備受仁人志士的熱切關注。1979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弗蘭茨先應我國文化部邀請來華訪問,將其所著的《中國塔及堵波》一書贈予中國歷史博物館,著名考古學家史樹青先生髮現該書中收錄的千佛石塔是崇福寺之物,史先生著文予介紹和考證。1995年台北國立博物館典藏組主任黃永川先生給崇福寺來函稱:“貴寺收藏‘曹天度造九層塔’一件,該件石塔為日本抗戰期間擄掠,勝利後歸還我國。該件石塔之塔頂據悉尚存貴寺,可謂大幸。現階段雖未能璧合,但該塔之價值不會因頂身分離而遜色。”歷史為我們製造了冬天的殘酷,也給我們講述着春天的故事。

山西景點導遊詞8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交通、信息中心,是一座具有2500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因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

這兒的精華遊玩點有:晉祠古典園林,其宋代的.建築和塑像尤為珍貴;天龍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為中原地區罕見的佳作;龍山道家石窟,是我國僅有的元代道家石窟;雙塔永祚寺,其〖雙塔凌霄〗已居為太原的標誌;交城玄中寺,為佛教淨土宗的祖庭;交城西北的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綠色寶庫;方山縣的北武當山,是集雄、險、奇、秀景色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榆次的城隍廟,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廟之一;平遙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三座完整城池之一;

平遙雙林寺,內有數千尊彩塑是我國罕有的五代原作;陽泉平定的娘子關,是唐平陽公主掛帥駐防的知名關隘;昔陽的大寨,曾在現代農村發展史上名重一時;汾陽的杏花村汾酒廠,是知名的汾酒之鄉;祁縣喬家堡民俗博物館,把往昔晉商的豪宅變為展示晉中民俗特色風情的勝地。

山西景點導遊詞9

天龍山風景區,海拔1700米,山戀起伏層疊,古柏蒼松泛翠,為省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歡的避暑行宮。寺內有大雄屋殿、禪院、九蓮洞、鐘樓、藥文殿等建築。最有名的是天龍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龍山石窟。

在龍山風景區氣候條件和晉祠(在晉祠景區西北10公里處)相近,日温差較大,有時乾燥多風,但環境優雅,天氣涼爽。該景區是太原市近年開發的,具有極佳的觀賞和遊覽價值。市區通往景區的道路,寬闊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種服務(餐飲為主)方便、實惠,能迎合遊人的要求。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葱鬱,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石窟分佈在天龍山東西兩峯,東峯八窟,西峯十三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石雕體態生動,姿式優美,刀法洗煉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第九窟中的彌勒大佛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瓔珞富麗,紗羅透體。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門對虯鬆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句,即指此景。

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秋來紅葉遍山,景色宜人。石窟開鑿於元初,道人宋德芳於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現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八龕,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卧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四十餘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樸實,衣着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石窟頂板上還雕有龍 鳳及花圖案,兩側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題記,為研究道教石窟藝術和道教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山西景點導遊詞10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靜升村。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34650平方米。東大院俗稱高家崖,建於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羣。城堡因地佈局,順勢而建。鳥瞰東大院,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東堡門位於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西堡門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北堡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南堡門外是一條長50米、寬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長127米,寬11米,全部用青石鋪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磚砌花牆,牆內建有60多米長的風雨長廊。東大院主體建築是兩座三進四合院,院門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馬石、旗杆石、石獅、石台階等。從佈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牆等。院中有院,門內有門,窯頂建窯,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後院是由一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為四個小院的護堡院。整個東大院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羣,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牆稍偏東的位置,正對着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恆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堡牆外高八米,內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磚砌築。堡牆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堡門左右及堡牆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牆。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堡牆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餘三甲均為七座。各院的佈局大同小異,多數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後院的門。

王家大院位於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築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於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築羣,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佈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裏既有北方建築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築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於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於一體,姿態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山西景點導遊詞11

太原是我長大的地方。要我來評價的話,那一定是“燈火通明中透出寧靜,來去匆匆中現着悠閒。”

我家旁邊有兩個早餐攤和幾個便利店。早上六點二十多的時候,賣餅子的攤就已經支起來了。人並不很多。出租車司機會去買幾個餅子,然後坐在車裏,開着車門,放着廣播,慢悠悠地吃着餅子,遇到認識的人還會笑着問候上幾句。

這個點已經有出門遛狗的人了,狗脖子上的鈴鐺發出清脆的“叮叮”聲,聽着很是舒服。

時間往後一點兒,早餐攤就支起來了。我喜歡吃攤子上的丸子湯,不管是什麼季節,只要喝上一碗熱騰騰的一碗湯就會覺得活力滿滿。茶葉蛋也不錯!那味道我形容不出來,但是和丸子湯配在一起簡直絕美!

便利店也會買早餐,大都買的是包子。那些包子我沒有吃過,但看上去應該味道不錯。比起包子我更喜歡麪包,我最喜歡一種鋪着一層厚厚的藍莓醬的吐司麪包,不僅味道甜甜的,而且還冰冰涼涼的,使常温且沒有味道的吐司麪包變得又甜又好吃。我也不知是我口味獨特還是別的什麼,那個麪包我總不見人買,那些去便利店裏買早餐的上班族連看都不看一眼。

離家稍微遠一點的地方有個狗市。我常常到那裏轉悠。早上人少的時候,狗叫聲會貫穿一整條街

天晚了,小巷裏的小賣部亮着燈,門前打牌的人安靜的只能聽見牌與桌子摩擦的聲音,偶爾會有幾輛摩托車呼嘯而過,在那一瞬間被打破了的寧靜很快又安靜了下來。店主家裏養的狗慵懶的趴在地上要孩子們摸。所有人都在享受着太原夜晚獨有的寧靜。

太原是我生活的地方,我所留意的從來不是終日繁華的街市,它吸引我的一直是人們看似忙亂,但總能慢下來的感覺。

山西景點導遊詞12

位於龐泉溝主溝東側的大沙溝。在綠林屏障的花草叢中,一股清瑩明澈的山溪緩緩流過潔淨的花崗巖衝向陡崖,從懸崖上垂直而瀉,如飛珠濺玉,閃閃發亮。瀑布雖然不大,但四季長流。每逢盛夏,遊人多在這裏消暑解渴,淨化身心。

在大沙溝深處山坡叢林中,一株奇特的百餘年的華北落葉松呈現在遊人眼前。它的樹冠形似一尊寶塔,矗立林中,下寬上窄,頂部尖削;四面的側枝平展伸出,如同級級塔層;枝梢的球果在風中微微搖曳,彷彿塔檐的風鈴。它夏季是座綠塔,雪後則變作一座白塔。在數以萬計的落葉松樹中,形狀如此偉岸奇異的獨此一株。

在八道溝口的灌木叢中,有一座形態怪異的巨石,像是一頭雄獅半卧半立,神情冷峻地盯着過往行人。傳説這隻巨獸本是一個水怪,經常傷害人畜,村民們從五台山請來一位高僧將其點化成石,從此為山裏除去一害。每當夕陽西下,霞光返照,這塊石頭又增幾分光澤,平添幾分神氣,令遊人浮想聯翩。

夏日午後,雨過天晴,驕陽西斜之時,龐泉溝西側山巒中,茂密的森林水氣蒸騰,氣團在林層上空飄蕩,羣山雲遮霧繞,嵐氣橫生,使幽深險峻的天門山一帶更顯得神祕、奇特,成為深邃莫測的仙境。

古人認為山中嵐氣預示祥瑞。尤其是夕陽餘暉返照蒼翠羣山,在紅光、白雲和青山之間隱約可見吉祥非凡的淡紫色霧氣,人們稱其為“天門瑞氣”,寓意神秀吉祥。

八道溝口北側山崖上,兩座奇石佇立於崖壁之側。一石略高,形似駝背老人;一石低小,宛若山中少年。兩石相近,不僅形身兼備,而且頗有守山站崗的神態,故名其為“翁孫守林”。

龐泉溝主溝內自大沙溝口向北至末後溝口的兩公里地段,道路兩側巨樹林立,濃廕庇日,高大的雲杉和華北落葉松夾道挺立,雄偉秀麗,儼然形成一條幽深靜謐的綠色長廊。夏天的早晨或傍晚,在這條長廊上散步,會享受到清爽濕潤的“森林浴”,空氣彷彿洗過似的潔淨,飽含負氧離子,帶着林中植物特有的清淡芬芳,吸入肺腑,使人清爽異常。

山西景點導遊詞13

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太原市境內,批建於1992年,總面積26766.9公頃,園內植物生長茂密,共有各種植物66科169屬213種,各種動物55科197種,森林覆蓋率達70%。天龍聖壽寺建於北齊元年,分佈着大小石窟25窟,現存大小石佛500餘尊,浮雕、畫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東魏、北齊以及隋唐五代近5個世紀的作品。

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峯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天龍山景區包括晉祠鎮的武坡、南坪、窯頭三個自然村和柳子溝源頭的南山、北山(即天龍山),佔地約185公頃。山中多砂頁巖,呈現出奇特的地質地貌;山上多山泉,有豐富的泉源;山內多林木,森林覆蓋率達7O%;山間多鳥獸,屬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有二十多種。景區風光秀麗,山不高而挺拔,清幽涼爽;樹不大而茂密,萬木崢嶸。古有“天龍八景”,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現今,它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

遊天龍山習慣從公路上山巔,沿石級下山,先遊途中景點及石窟,再到天龍寺遊其他五點。如從柳子溝步行西進,沿途有餵馬槽、三合村、下馬村、寨峁哨所、跑馬場、支鍋石、溜馬坪、安穀梁和插旗石等,且問巒秀美,五色壯觀,有人説這是春秋時代奴隸起義領袖柳下拓的遺蹟,實為附會,被傳為笑談。遊人從南山到北山遊覽,則另是一番情趣。遊程中應以天龍寺為結點,以石窟為重點。

山西景點導遊詞14

天龍山有東、西兩峯,東峯叫“仙巖山”,西峯稱“大佛山”,雙峯對峙,風采獨具。在兩峯南坡的山腰間,開鑿25個石窟,即東峯12個窟,西峯13個窟,除第11窟面東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異,大小不一。計有造像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尊(幅)。它以精煉、細膩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藝術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據説排名為第六位,可惜後來被盜,至今仍有150餘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開鑿者是東魏大丞相高歡,即東峯的第2、3號窟;其子高洋開鑿3窟,即東峯的1號窟和西峯的第10、16號窟;北齊至隋之間開鑿了東峯第11號窟;隋煬帝為晉王時開鑿東峯第8號窟;餘為唐代開鑿18個窟。共跨越4個朝代,歷時400多年,反映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和藝術成就,卻又有着一線相連的傳統關係。如北齊的第1、10、16號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結構的前廊,廊雕二柱,柱頭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補間則施人字形叉手,是現存北齊的唯一建築實例,有重大的科研價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箇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開龕設像,結構複雜卻處理得十分貼切,雙鈎衣紋簡潔平穩,有獨到之處。西峯的第9窟是晚唐罕見的精品。峯頂有高755釐米的彌勒坐像,姿態端莊的華麗形象中略具樸素、温暖的感覺,衣紋處理虛實結合、聚散合理,使在嚴的佛像增加了活潑的氣氛。下部又以高500釐米的十一面觀音為主尊,文殊、普賢菩薩為脅侍的三大士像,用男體女態的方式處理,極妙地表現出肉體、紗衣、飾物三者之間穿插迂迴的雕塑功力。後壁又用倚坐彌勒、坐佛和許多化佛坐在蓮座上的淡浮雕構成一組反映彌勒淨土世界的背襯。崖壁間又附若干龕窟,寬猛相濟,繁簡結合,寓意十分深刻。為保護這組石窟,重建仿明樓閣三層,下承漢白玉台階步步登高,間內置木梯直到彌勒佛頂部。沿用舊名,曰“漫山閣”。“高閣停雲”是天龍山八景之一。

天龍山石窟還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個唐窟,南坡柳子溝灘地懸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時期的五個窟(其中三個窟無佛像),這樣,天龍山石窟應該是33個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個窟,而不僅僅是25個窟,只是由於南北兩處路線不順,崖壁險要,又是較晚的作品,故鮮為人知。

綜觀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它是以石窟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聞名遐邇、稱譽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感情的細緻,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以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於其他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我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山西景點導遊詞15

古碑位於呂梁山脈之巔、海拔2830.7米的孝文山山頂。碑高3米,寬1.6米,由於風雨剝蝕,碑文已無一字可辨。據史書記載推測,此碑應該是北魏孝文廟碑。

魏孝文帝(467—499)是鮮卑族人,複姓拓跋,後改姓元,名宏。他五歲登基,由祖父成帝的皇后馮氏撫養教育,並代他主持朝政。馮氏是漢族人,頗有治國才能,使少年的孝文帝得益不少。這位“太皇太后”與孝文帝感情頗深,至孝文帝成年後病故。馮氏亡後,孝文帝萬分悲慟,竟一連五日水米不進,後又離朝避政,進入呂梁深山的幽靜之處以寄哀思。他“居憂避政”之地,後人命名為“孝文山”,又建孝文廟於此。

赫赫巖山海拔2711米,山頂是一片廣闊的亞高山草甸,在綠茵坦坦的大草甸上,開滿色彩鮮麗的山花,美不勝收。夏日黎明前登上山頂,遙望東方,在天際山凹處,鮮紅的光點在上升中逐漸變大,顏色也慢慢變為橘紅,最後成為一輪紅日,完全離開地平線,冉冉升起。此處登山觀看日出,絲毫不亞於泰山、華山。

筆架山三峯並聳,中峯突出。每當雨後天晴、夕陽映照之時,滿山青松熠熠生輝,姿態奇異,景色壯觀,令人心馳神往。此處山勢險峻,峯巔三峯頂部面積僅有8平方米左右,兩側山峯離主峯水平距離大約百米。各峯頂部都有古廟遺蹟,中峯可以見到古代九龍聖母廟殘缺的牆基和零亂的磚瓦。三峯峯尖之側,各生長一株奇特的叢狀油松,主幹很短,十餘根側枝均直立向上,鬱鬱葱葱,神態不凡。農曆五月初一是“九龍聖母”的生日,每年此時,陽坡村的村民們便用小紅轎把她的神像從筆架山上的陽圪台村廟內抬回“孃家”,供奉五日。此風俗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方山、交城兩縣交界處,人稱“大路峁”。此處有一古式涼亭,朱棟黃瓦,飛檐挑角,亭額上書“文源晚翠”四字。秋日下午,當夕陽照射着羣山之時,遠處蒼茫無際,天高雲淡,暗綠的落葉松、淡綠的山楊、鵝黃的白樺、鐵紅的櫟樹和五顏六色的各種灌木,組成了一幅錦繡畫圖。它以綠色為基調,其它色彩為陪襯,壯美絢麗,令人目不暇接。夕陽西下時,餘暉映照,更是景象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