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各地景點導遊詞

欄目: 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2.81W

篇一:劍門蜀道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叫劉德青,很高興今天由我來擔當大家的導遊。今天,我帶大家去遊覽的就是以險著稱的劍門蜀道。 首先,我們來到的是女皇武則天的祀廟——皇澤寺。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民間傳説武則天死而為神,給她建廟命名“皇澤”,是祈望“在天之靈”能澤被鄉梓,因而祀廟內一直供奉她的真容,而且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三都要舉行盛大廟會,廣元人民要去皇澤寺前烏龍潭一帶劃舟競渡、遊河灣紀念武后生日。皇澤寺內現保留有則天殿、中心柱窟、大佛樓、小南海、呂祖閣、五佛亭、望江樓,新建有女皇山莊,宋代墓室浮雕牆。則天殿是皇澤寺的中心大殿。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殿堂正中的武則天石雕像,神態安詳,頭戴着嵌有一小佛像的寶冠,身着纓絡彩褂,袒露胸臂,一身佛門聖母打扮。相傳,唐朝武德期間,武則天的父親武仕彠在利州任都督,每年端午節他與夫人楊氏都要參加利州老百姓組織的龍舟盛會。公元623年武德六年端午節,武仕彠攜夫人楊氏乘坐官船,在嘉陵江上觀看龍舟競賽。當官船行至黑龍潭時,一團烏雲罩在江面,天地一片昏暗,隨着一道閃電劃破天空,江中突然躍起一條烏龍,撲進官船。

各地景點導遊詞

剛才還是眉開眼笑的楊氏夫人,隨着閃電雷鳴,烏龍進船,駭倒在船上,不省人事。稍過片刻,烏龍衝出官船,縱身騰空,在官船上空盤旋一週搖頭擺尾地向西山飛去。幾乎同時,一隻鳳凰也伴着彩霞飛來,在官船上空翱翔長鳴,飛向東山。眾人都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惟有同船的袁天罡仰天驚呼:“龍鳳呈祥,此地必出貴人。”武都督見夫人昏睡在船上,急忙叫隨從人員駕船送夫人回府。回到府中,夫人楊氏一直卧牀不起。一月有餘,醫生再次診視,方知有孕。從此,金輪轉世、烏龍感孕的傳説便不徑而走。第二年正月二十三日,武都督的妻子楊氏生下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就是後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兩歲時,袁天罡再次到利州府上,武都督請他給孩子看相。當時武則天身穿男孩服裝,袁天罡端詳一會兒後驚歎道:“伏羲之相,貴人之極。”當得知是女孩時,袁天罡斷言:“若是女,當為天下主。”這話很快在利州傳開,武都督也非常高興,於是就把藏龍的西山、隱鳳的東山喚名為烏龍山和鳳凰山。人們便把黑龍潭視為神潭,把利州視為靈地。每年正月二十三日,武家便備辦香燭供品,帶上人馬到嘉陵江上祭祀黑龍潭,感謝上天。“烏龍感孕”傳説流傳自今,為武則天的出生增添了很多神祕的色彩,這也是廣元女兒劃鳳舟起源的傳説。

參觀完一代女皇的故里,覽得女皇真容後,我們將來到有“中國曆代石刻藝術博物館”之稱的千佛崖摩崖造像;千佛崖摩崖造像始於北魏時期,歷經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長200多米的峭壁上,佈滿了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層,密如蜂房。清咸豐帝四年(1854年)碑文記載,全崖造像達“一萬七千有奇” 可惜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一半以上造像被毀。現僅存龕窟400多個及大小造像7000餘軀。大雲洞居於千佛崖中心位置,規模最大,共計造像234尊,左右兩壁雕有148尊蓮花觀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為彌勒佛。據説該尊彌勒佛是武則天的化身像。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時,白馬寺法明和尚薛懷義等12名和尚為迎合武則天當皇帝的需要,撰寫《大雲經》呈武則天。《大雲經》中稱武則天是彌勒佛降生,應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則天看後大喜,親筆作序,頒佈於天下,且令各州要營造大雲寺,以珍藏《大雲經》。因武則天生於利州,當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雲洞,並且刻了這尊彌勒佛立像和後壁龕中二聖——高宗李治、武則天。按中國傳統應男左女右,而該二聖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龕男高女低,這體現出設計者的巧妙構思。

行走在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棧道上,聆聽車轔轔、馬蕭蕭的歷史迴音。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棧道遺址羣——朝天明月先秦棧道。明月峽集古今六道於一峽,有“中國交通曆史博物館”之稱。朝天明月峽史稱“連雲古棧之脊柱”,素有“秦蜀重鎮”、“出入咽喉”之稱。古棧道又稱蜀道,是古代由中原入蜀,進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三國劉備進取漢中時對這段棧道進行了大力整修,從朝天出發沿嘉陵江北上,經清風峽至陽平關,上達興州(今略陽)一線也是諸葛亮北伐"平走隴右"的一條重要線路。蜀漢末年,蜀王朝放棄了對蜀北重要關隘的防守,致使鍾會順金牛道南下,攻克明月峽,直破晉壽,近臨劍州,使鄧艾奇襲陰平,直取成都。南宋時宋將劉子羽強守潭毒關、明月峽,以擊潰金軍,保住西南半壁江山。

如果朝天明月峽的險還不能令你驚歎的話,那麼劍門關“劍門天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絕”一定會讓你折服。劍門關居於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 直入雲霄,峯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 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 地。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 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 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羣峯雄偉,山勢 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巖,架飛樑,搭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 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 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 萬兵馬退守劍門 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劍門關集雄、險、幽、秀、奇於一體,它除山雄關險之外,還以 峽谷的幽深、翠雲廊的秀麗、巖石的怪異、山洞的奇特而聞名。這些勝蹟和傳説,給 秀麗的自然風景增添了風采和稚趣,更讓遊人流連忘返。在劍門關遊 覽,能充分領略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詩句中所描寫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神韻。現在大家所來到的就是翠雲廊了。翠雲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險著稱的劍門蜀道的一段,是由近萬株行道古柏組成的綠色長廊。號稱"三百長程十萬樹",最大的須7-8人合圍,小的也要3-4人方可抱攏。翠雲廊---當之無愧的蜀道明珠!這個由近萬株行道古柏組成的綠色長廊,民間又叫“皇柏”,也稱為張飛柏,傳説是當年三國名將張飛駐守蜀國閬中時號召人民所植。但據史料及民間傳説,古柏是歷代的開成羣體,其栽植時間,上起秦漢,下至明朝中葉,歷時2000餘年。隨着古蜀道的開拓和驛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長的樹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樹,逐漸形成數百里的林蔭大道。

俗語云:不吃劍門豆腐,枉遊天下雄關。劍門關豆腐宴:草船借劍、大戰七板坡、三足鼎立等豐富多彩。説 起劍門豆腐,還流傳着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哩!相傳三國蜀漢景耀六年,魏將鍾會、鄧艾領大軍分十路殺入蜀境,蜀主將姜維兵敗,退到劍門天險拒守。當時,姜維營中兵士疲憊而不能再戰,馬乏而不能騎。而魏將鍾會全力奪關,眼看劍門關危在旦夕。此時董厥向姜維獻計,號令劍門百姓家家磨豆腐、做豆腐,以豆腐犒賞士兵,以豆渣喂軍馬。數日後姜維兵馬體力恢復,遂引兵殺出關去,直殺得鍾會、鄧艾大敗而走。從此,劍門豆腐名聲遠揚。劍門做豆腐,都是用石磨推、拐磨拐,磨出的豆渣少,點出的豆腐不僅量多,而且柔滑水嫩,吃起來上口。

品完美味佳餚,上精神食糧。梓潼七曲大廟是海內外文昌宮觀之祖庭,在一千多年的造神運動中,張亞子由人七曲山大廟自古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門”之稱,建築輝宏。到神被歷代皇朝追封至“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説。七曲山大廟現存元、明、清古建築23處,被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譽為“古建築博物館”,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源於文昌祖庭的洞經音樂因談演“文昌大洞仙經”而得名,隨着文昌帝君的聲名遠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全人類寶貴文化遺產”。 擁有全國最大的純古柏2萬餘株,最老的“壽星”皇柏有2100歲,最年輕的“壽星”潘家柏也已200歲高齡。

“古今尊國土,中外仰詩仙”一千三百年前,李白飽吸家鄉靈氣,仗劍遠遊,卻再也沒有回我們現在來到就是詩仙李白的故里,在這裏可以瞭解李白出生、成長的故事.隔着一千多年的風雨體會詩人當初辭親遠遊、仗劍去國的沖天壯志:漫坡古渡,紅巖夜雨等遺址的動人傳説又會令你產生無盡遐想,新近開發的太白碑林又會讓你留連忘返。

三星堆古遺蹟使我們的最後一站。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年曆史,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文化遺址。作為人類上古奇珍的三星堆文物,在中國浩如煙海蔚為壯觀的文物羣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羣體之一。

劍門蜀道以其險,其峻,其秀吸引這無數遊客的眼光。雖然我們只是做了短暫的停留,但相信大家以對它有了較深得了解了吧!很開心這一次和大家一遊覽了劍門蜀道,有什麼講解的不好的地方請大家見諒。

篇二:四川省梓潼七曲山大廟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

七曲山大廟是文昌帝君發祥地,歷來稱“文昌帝鄉”,為中華文昌祖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古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門”之稱,建築恢宏。

大廟始建於晉,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晉代張亞子而立的“亞子祠”,元初,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後,在此建造“文昌宮”,後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形成了一組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古蹟建築羣,整個大廟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為文昌宮和關帝廟的總稱,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築羣所組成的七曲山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從元代到民國各時期的建築風格。由於大廟在佈局上,依山造勢,顯得極其宏偉壯觀,古建築、古柏、古道、九曲潼水互相輝映,既為祭祀聖地,又是風景名勝區。

七曲山為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同時也是川北三國旅遊線和九環旅遊線的重要旅遊名勝地。

篇三:四川省梓潼七曲山大廟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

七曲山大廟是文昌帝君發祥地,歷來稱“文昌帝鄉”,為中華文昌祖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古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門”之稱,建築恢宏。

大廟始建於晉,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晉代張亞子而立的“亞子祠”,元初,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後,在此建造“文昌宮”,後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形成了一組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古蹟建築羣,整個大廟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為文昌宮和關帝廟的總稱,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築羣所組成的七曲山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從元代到民國各時期的建築風格。由於大廟在佈局上,依山造勢,顯得極其宏偉壯觀,古建築、古柏、古道、九曲潼水互相輝映,既為祭祀聖地,又是風景名勝區。

七曲山為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同時也是川北三國旅遊線和九環旅遊線的重要旅遊名勝地。

篇四:杜甫草堂——詩史堂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

我今天帶領大家遊覽的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於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 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請遊客們攜帶好隨身物品注意安全並注意保護環境。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是杜甫草堂的整個平面圖,咱們今天的遊覽線路是:先從大門進去,依次進入大廨、詩史堂、柴門、浣花祠,然後是工部祠,最後從後門出去,在後門集合登車。

杜甫草堂修建於公元759年,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佈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基本保持了民居建築的特色,就連朱大元帥也曾為草堂作詩説“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呢!

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是詩史堂。它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在草堂中建築面積也是最大的。詩史堂,詩史堂,詩史堂中講詩史,大家知道為什麼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嗎?我想大概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我們大家可以看到,在廳堂的中央,安放着的是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塑像的眉宇微蹙,目光深沉,嘴角冷峻,準確而凝鍊地刻劃出詩人憂慮國家,民族命運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説到這兒呢,我們不得不想到杜甫坎坷的一生。杜甫生逢亂世,顛沛流離,他將自己所見所聞的萬方多難的社會現實,感的歎的是民怨國恨,思的想的是輔君中興,他把這些完完全全用詩歌表現了出來,讀杜甫的詩就像讀一部反映唐王朝由興盛走向衰微的歷史鉅著。

第二,是獨特的平民史觀。我們都知道古希臘有《荷馬史詩》反映了邁錫尼文明,再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的圖景,但也只是對古代口頭文學的再改造,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有《吉爾伽美什史詩》的古巴比倫文明,也不過是賦予了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浪漫色彩的神話傳説故事,就連我們青藏高原上的《格薩爾王傳》所表現的也是一個半人半神的英雄拯救藏族的神話,它們所表達都是偉大的英雄史觀,而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傳承中,我們偉大的詩聖杜甫則是用“詩”來描寫普通人民大眾的生活狀況,用“詩”來描寫廣大羣眾在戰火烽煙的年代親人生離死別的社會現實來揭示社會的混亂與朝廷的腐敗,這可謂是中華文明獨特的平民史觀。

第三,就是集成傳統,開闢新風,杜甫的詩歌創作于于“安史之亂”時期,也是伴隨着苦難形成的,他深入社會,關心百姓疾苦,重視寫實,他揹負這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真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呢,他的詩又是研究唐中期社會的重要史料。所以就因為這些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當之無愧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崇的。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游完了詩史堂,接下來我們將要遊覽的是柴門,而柴門又是幹什麼用的呢?我就在這裏買一個關子,待會兒我們大家就一起去見證吧。謝謝!

各位老師,我的景點講解完畢。

篇五:蜀漢三國旅遊線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

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廣元,可以説今天的旅行就是一次三國文化之旅,在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幽美的山水風光中,咱們一起去尋三國遺蹟,品蜀漢文化。從成都出發,經過了4小時300公里的車程,沿途咱們經過了德陽、綿陽、梓潼等地,現在我們到達的地方,就是與廣元絲絲相關的“天下雄關”劍門關了,同時它也使廣元在三國時期成為四川的防禦重鎮。

大家請看在我右手邊的車窗外,那碩大的廣告牌上寫着“天下雄關—劍門關,歡迎您的到來!”。劍門關是古蜀國通往中原的一個重要關口,也是由旱路出入四川的必經之道,稱為“蜀北之屏障,兩川之咽喉”,以山雄、關險、峯翠、谷幽而著稱於世。李白《蜀道難》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中的“關”便是這劍門關了。古人曾把四川的風光名勝,歸納為“四個天下”,那就是“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出,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可見古劍門在人們心中佔有何等重要的位置。劍門關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劍門蜀道的中心,也是國家森林公園,同時也是國家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劍門景區的核心景區翠雲廊已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評審,成為了廣元歷史上第一個4A級旅遊區。

另外,劍門關還藴含了深厚的三國文化,除正史《三國志》有多處記載外,小説《三國演義》中也有數十處的詳細描寫,同時,在劍閣還有多處三國遺蹟,如武侯坡、武侯橋、張飛柏、插旗石、張飛井等等,不計其數,至今,這裏三國故事也是廣為流傳,幾乎是每一處遺蹟就有一個生動的傳説,如張飛一拳捶開一口井;諸葛亮在劍門關絕壁上藏兵書等等,可以説劍門關無論説是從戰爭、人物,還是人民生活來説都是與三國曆史密不可分的。

在劍門還有一道名菜,大家知道是什麼嗎?對,這位遊客説對了,它就是劍門豆腐,中外遊客在品嚐完劍門豆腐之後,都有着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不吃劍門豆腐,枉遊天下雄關”。

相傳劍門豆腐始於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軍姜維在漢中被魏將鍾會、鄧艾打敗後,退到險峻的劍門關,當時,姜維營中的兵疲不能戰,馬乏不能騎,眼看蜀北屏障劍門關危在旦夕,劍門一地方官員忙向姜維獻計説:“閉關三日不戰,號令百姓家家磨豆腐,以豆腐犒賞士兵,豆渣喂戰馬,待兵馬體力恢復再戰。”,此計確實很靈,士兵和戰馬得體力迅速得到恢復,三日之後,姜維僅引五千兵便大敗鍾會,使魏兵倒退數十里下寨,解了劍門危急。

説到這有遊客們問我了,這劍門豆腐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它呀,有個特色:一是顏色雪白;二是質地細嫩;三是韌性極強,無論切塊、拉條、開片、切絲都得心應手,隨意成型,不碎不爛;四是味道鮮美。

説到這,你是不是和小吳一樣已經流口水了呢!

好了,各位遊客,不知不覺被我們的車已經駛出劍門關了。關於劍門的話題就暫告一個段落。請大家稍作休息,再過半個小時就到達今天遊覽目的地——廣元。廣元是我國曆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女性的故鄉,那麼這位成功的女性是誰呢?在我國的歷史上又取得怎樣的豐功偉績呢?等到了廣元,小吳再和大家繼續聊。

篇六:九寨溝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今天我們的遊覽目的是九寨溝。沿途我們將領略到獨特的藏羌風情和偉大的'紅色文化,以及觀賞到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從成都出發大約經過9小時330公里的車程。沿途咱們經過了郫縣,都江堰,汶川,茂縣。現在我們已經到達松潘古城了。距離我們今天的遊覽目的地大約還有3小時100公里的車程。

大家請看在車窗前方松潘古城門上的“鬆州”二字。大家可能會奇怪,不是松潘古城嗎?那為何城門上只寫着“鬆州二字”呢?潘字去哪兒了呢?其實,松潘原是唐朝的兩個邊陲重鎮——鬆州和潘州。但這裏實際上是古鬆州,因為松潘在若爾蓋,宋朝時中央政府才將潘州遷到了此處。所以合稱松潘。但主體仍是鬆州,所以招牌上還是寫的鬆州。

松潘古城始建於明洪武12年,也就是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松潘縣志》記載“城周九里七分三,,高丈五,深一丈九尺,廣三丈,開五門。”可見當時剛建時的規模是非常大的。雖然由於風雨侵蝕和人為的破壞,使我們無幸觀瞻這個全貌,但僅從殘存的城牆,城門洞上那巧奪天工的龍鳳鵬石雕,我們不得不對鬆州人的聰明和氣魄心生敬佩之情,由於當時生產技術條件的限制,整個鬆州城從開工到完工整整花了60年的時間。

經過百年曆史的沉澱,松潘已成了藏區,嚴格説是漢藏回三大民族雜居,但這裏主要生活的是藏民。大家透過車窗可以看到山腰上,房屋上那飄舞的彩旗。那大家知道那彩旗在這裏叫什麼嗎?這位遊客説得很好,它就叫經幡,説到這有朋友可能在想,這經幡有什麼用途呢?為什麼到處都要掛着呢?這裏啊,還有一個傳説故事。相傳:松贊干布手下的一大將,名叫阿瑪加。他非常驍勇善戰,為藏民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有一天阿瑪加又打了勝仗回來,松贊干布就問他:“阿瑪加,你為我們藏民立下了這麼多汗馬功勞,你想要什麼獎賞呢?”阿瑪加平靜的説到:“我只想讓讓大王把您尊貴的名字寫在我的戰旗上。後來阿瑪加就把這面展期插在房屋前,再後來佛劍傳入藏區,人們為了能時時念經,便效仿阿瑪加的方法將經文寫在旗子上,每當風起幡揚,這經幡就相當於幫人們念起經來。那這經幡為什麼是五顏六色的呢?其實每一種經幡都有不同的含義,紅色是權利和信仰的象徵;黃色代表收穫和財富;藍色是世俗生活的理想和生活的寄託;白色的就代表着純潔和高貴等等等等。這些顏色不僅體現在經幡上,還突出表現在藏民的服飾建築,藝術,生活上。苦難沉重的人生沒有難倒藏族人民,他們用色彩裝點生活,感染生活,豐富生活,讓這些色彩融入他們的歌聲,舞蹈和笑臉。以至於聽他們唱歌,看他們跳舞的時候都會有着強烈的色彩感。

好了,各位遊客,不知不覺我們的車已經駛出松潘了,請大家稍作休息,大約再過3小時100公里的車程我們就要到達今天的目的地“童話世界”九寨溝。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將要到達今天下一站——川主寺。川主是“四川主人“的意思,那麼這四川的主人究竟是誰呢?請大家稍作休息,待會小吳再給大家揭曉謎底!謝謝

篇七:峨眉山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

今天我們遊覽的目的地是峨眉山,距離成都160公里,需要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從成都出發,經過1個多小時60公里的車程,途中經過雙流、新津,我們現在所行駛的地區是眉山市彭山縣。

彭山,在民間有好多別稱,這不,大家看右邊窗外那塊廣告牌“忠孝之邦”,説到這彭山的忠孝,就不得不提到這一忠一孝,兩位彭山籍的代表人物。一忠,就是東漢名臣張綱,他忠直敢言,不畏權貴。這一孝,就是大家熟知的著名《陳情表》的作者李密。正是由於這兩位忠孝典範的出現,使得蓬山的忠孝文化成為彭山的一大特色。當然,也為彭山挽來“忠孝之邦”的美譽。大家再看現在道路旁的廣告牌“長壽之鄉”,長壽也是彭山旅遊的一大文化特色。大家都知道,在重慶有個長壽縣,那麼在彭山,則出了個我國著名的百歲老人,哦不對應該是八百歲老人!他是誰呢?對了,就是彭祖。傳説這彭祖是3000多年前,黃帝玄孫的第三個兒子。生活在夏商周時代,那個時候,我們國家還不富裕,醫療水平還不高,社會保險制度還不完善,人們活到三四十歲也就敝下孩子撒手而去。彭祖他看在眼裏,心裏也照價!為什麼人們就不能延年益壽呢?不能長生,總可以長壽吧!懷着諸多的疑惑,帶着人定勝天的意志,彭祖開始了家艱苦卓絕的漫長研究道路。他系統地研究了人和自然,健康和飲食之間的關係,他所創立的引導術、膳食術、煉丹術,都是中華民族養生長壽文化中的瑰寶,據《彭祖列傳》介紹,彭祖的養生之道在於“莫傷己身”,也就是説,吃飯不能夠太飽,喝酒不能夠太醉,運動不能夠過度,一起都適可而止。他所主張的生活態度,使清心靜慮,抱朴 守一,退一步海闊天空。就這樣,彭祖一不小心就活了八百多歲,而這彭山,正是彭祖當年修身養性、刻苦鑽研的地方。傳説歸傳説,我們也不再去考證它的真實性。但另外一個事實,卻證明了這長壽之鄉名副其實。在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彭山百歲老人比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7倍!據詳細數據統計,彭山百歲老人有102人,其中最為年長的已經106歲了!這裏90歲的老人極其常見。好多人來到彭山,都想尋仙求道,希望找到長壽的祕訣,在彭山,有句民諺,或許道破了長壽之鄉的祕密所在:一捆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五穀雜糧要吃夠。其實簡簡單單平平凡凡的飲食習慣、生活態度,原本就是最好長壽祕訣吧。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過了彭山境內,再過大約半個小時,我們將到達我國曆史上三大父子文豪的故鄉-眉山,那麼,他們到底是誰?又對我國文學作出過多大的貢獻?不急,大家請休息片刻,待會兒XX在和大家接着聊!

謝謝!各位評委老師,我講解完畢!

篇八:將帥故里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今天我們的遊覽目的地是蜀道南路的咽喉之地——古成閬中。沿途我們將走近眾多的將帥故里,去領略他們指點江山的雄韜偉略。成都到閬中320公里,大約需要5個小時的車程。從成都出發經過2個多小時220公里的車程,途徑金堂,大英,遂寧,馬上就要到達南充了。距離我們今天遊覽目的地大約還有2小時100公里的車程。

南充位於四川盆地嘉陵口中游。自古有“絲綢之鄉”和“果城”的美譽。它是一座充滿文化底藴的城市。不僅山清水秀,而且人傑地靈。

説到人傑地靈,我們都知道成都有司馬相如,郫縣有楊雄,江油有李白,眉山有蘇東坡,那南充又出了哪位名人呢?他又是以什麼名垂千古呢?

大家請看我右手邊的車船外,那巨大的廣告牌上寫着陳壽萬卷樓!説到這相信大家都猜到這位名人是誰了吧?這位遊客反映了真快啊!沒錯,他就是陳壽了。

陳壽的萬卷樓取意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傳説這裏是陳壽年輕時和歸隱後讀書的地方。陳壽出生於亂世,一生歷經坎坷,但他為人正直,不附權勢,但同時也正是因為他剛正不阿,曾多次遭到黃皓的排擠和打擊。不僅這樣,而且在他入晉後仍然沒有得到重任,於是飽經風霜的陳壽便和歷經滄桑的杜甫走上了同一條路——壯志難酬。雖屢受挫敗,但他卻並未因此頹廢,相反的他是逆流而上,頑強拼搏,用手中的筆寫出了一部鉅著《三國志》説到《三國志》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吧!要知道正是因為有了以此為藍本的著作,之後才創作出了中國古代四大小説之一的《三國演義》。從而使南充成為了三國文化的發祥地,同時也給南充蒙上了一層三國文化的神祕面紗。

《三國志》於《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四史。正是有了《三國志》這樣的鉅著,從而使我們對三國文化的認識有了依據。另外陳壽在一生的創作中一絲不苟,持史有據而又公正嚴謹,因此被人們高度讚揚為“並前雙固”。可以與一流的史學家司馬相如相娉美了,從此中我們便可以看出他的史學地位了。

當1700多年前,陳壽揮筆寫下三國志的時候他或許不會想到,這部耗費了他畢生精力的創作,竟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影響着之後歷朝歷代的中國生活。直到1700年以後,演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好了各位遊客,關於陳壽的話題小吳就和大家聊到這裏了。剛才有位遊客問我南充有什麼名小吃?俗話説的好“民以食為天”那接下來小吳就和大家聊聊吃的。説到小吃,在我們四川有就有很多,比如説鍾水餃,龍抄手,賴湯圓等等,真是説都説不完。那説到南充的小吃,當之無愧的就要數最為有名的川北涼粉了。最先它原是清朝末年以一位叫謝天祿的農民創作的,後來經過陳洪順德精心研究和改良,使其製作工藝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於是我們的川北涼粉就變得越來越細質柔嫩了。可以説是明而不透,細而不斷。另外在調味方面也頗具特色,它主要是以麻辣為主,香辣為輔。聽到這您是不是和小吳一樣已經想要流口水了呢?

不知不覺我們的的車已經駛出南充了。好了,請大家稍作休息,大約一個小時90公里後,我們將抵達我們今天的遊覽目的地——蜀道南路的咽喉之地的古城閬中,郎中到底是怎樣的一塊風水寶地呢?它又是如何“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的呢?別急。等到了閬中小吳再為大家一一揭曉!敬請期待!

篇九:成都——樂山途中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

常言道:“天下山水這觀在蜀”。歡迎各位到四川品味這無窮的山水勝景。沿着筆直的成樂高速公路我們直奔樂山而去,李白感歎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已一去不返。今日的蜀道可謂四通八達,天塹變通途。

樂山市位於成都西南,為地級省轄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古稱青州、江州、嘉州。途中我們要經過雙流、新津、彭山、眉山、夾江五縣市,全程近160公里,行車約兩小時。 各位,現在我們正行駛在雙流縣境內。大家請看,遠處薄霧似輕紗,溝渠流水伴農家。這裏沒有北方農村那種凝重、厚實感也比不上江南水鄉的靈秀,卻有着蜀中農鄉的淳樸和閒適。雙流位於成都市西南部,古稱廣都縣,隋仁壽元年(601年)改名為雙流縣。古史中將雙流與成都、樊都(廣漢)並稱“三都”。其地名正如左思在《蜀都賦》中所形容的“帶二江之雙流,枕峨眉之重阻”。此“二江”為郫江、檢江,即今日的府河和南河。據史料記載,開明時期的古蜀都城位於雙流境內,至開明九世,蜀都始由今雙流、華陽一帶遷至成都。雙流地處成都市外圍,又是河流下方,地理位置不甚優越,古時常受水患之擾。早在古蜀國時期,開明已在岷江上游分水入沱,以除水害。《水經·江水注》也説:“(岷)江水東別為沱,開明之所開鑿也”。在分水的基礎上,戰國時期秦國蜀守李冰又築都江堰,分洪以減災,引水灌田,並於成都穿檢江、郫江二江平行於城南。至唐僖宗時高駢又築糜棗堰,使府河繞城北東流,與南河於合江亭匯合,平緩南去。明清二代則形成了完整的疏浚制度。至此,雙流水害之患逐年減弱。據《華陽國志·蜀志》載,蜀中第一口鹽井於李冰治蜀時期出現在雙流,時稱“廣都鹽井”。於其後,巴蜀地區才陸續出現大批鹽井,蜀中鹽史上亦須記上雙流一筆。斗轉星移,時至今日,雙流已成為全國首批年產值超億元的先進縣,礦產以芒硝為首,農副產品以海椒馳名,家畜以“成都麻羊”聞名,西南地區最大的航空港雙流國際機場也駐足於此,更有以“恩威”為龍頭的一批集團產業匯聚於斯。雙流真可謂因水而困,因水而興,再因水而榮、因水而發。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首詩是“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其好友杜少府(少府為官職名)赴蜀州(今崇州市)為官送別即景而作。其中的“五津”就是指岷江在川西河段上五個著名的渡口,我們正經過的新津便為其中之一。新津為成都市轄縣,蓉城門户之一。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置新津縣,其名沿用至今。20世紀90年代中期,成都平原發現了長江上游古文明的大量遺址,“寶墩文化”便位於新津境內。這些石器時代的遺址又一次告訴世人,中華文明之源不僅依附着奔流到海不復還的黃河,更與滾滾長江東逝水相生相息。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相傳,孟獲欲奪成都,屢屢派兵侵擾蜀中,當時曾屯兵於此,被老百姓稱為“孟獲村”。自南北朝置縣後,新津因其地勢之重要,一直是出川水路的重要渡口之一,上臨成都,下控川南,又扼成都通往雅安、西昌要道,為兵家必爭之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同志軍曾於此與趙爾豐屬下新軍血戰數日,殺敵無數,牽制了四川清軍主力,支持了川東南革命的鬥爭,其功斐然。新津名勝古蹟眾多,最負盛名的當推九蓮山觀音寺,寺中有七幅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畫,其最大的特點是突破了傳統繪畫所採用的植物配製顏料,而以天然礦物質為底色,配以珍珠粉、生漆等,結合瀝粉描金技法,使畫面富麗堂皇,經久不壞,很值得以觀賞。新津在民俗節日方面還有一絕,那就是有名的“龍舟會”。每到農曆五月初五,河上龍舟戲水,高潮迭起,呼號聲、划水聲、鞭炮聲、鑼鼓聲交織轟鳴,響徹河面。龍舟賽後,滿河漂放鴨子,男女槳手紛紛入水,你爭我奪,上演一幕“搶鴨”鬧劇,將龍舟會活動推向高潮。入夜,兩岸綵船華燈齊放,樂聲四起,爭奇鬥豔;四面禮花騰空而起,好一片火樹銀花不夜天!各位朋友,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到龍舟節上一睹為快,到時候我們約好不見不散!

我們現在已進入淺丘陵地區的彭山縣。大家知道,“四川盆地”是全國著名的五大糧倉之一,它的東面為花巫山,北面為大巴山,西南為岷山,南面為大婁山、武陵山。因其羣山環抱,天公造出一塊相對平緩的綠洲,習慣上稱它為“盆地”。要説“盆地”,其實也是丘陵為主的地帶。連綿起伏的丘陵都有一個特點,即除了一些植被外,更多的是套種的農作物,那都是因為人均耕地少的緣故嘛。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卻是滿目清山,想必大家都防護林帶,下大力退耕還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結果。這裏的一山一水都與長壽息息相關,各位請深呼吸,千萬別錯過了這“長壽之氣”。彭山為眉山市轄縣,建縣於公元前316年,初名武陽,至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南北朝時曾名隆山,唐代為避玄宗李隆基名諱改為彭山至今,真可謂一波三折!各位看看這青山綠水,注目這紫煙升騰的彭山,這就是“高山仰止”的八百歲壽星——彭祖的故鄉,所以這山也稱彭祖山。彭祖,姓籛名鏗,帝顓頊之玄孫陸終氏第三子,高壽八百,歷夏、商、週三代,可謂奇蹟。當然,八百高壽更大意義上象徵了古人對長生的渴求。據史料載,夏、商時期四川當地人習以六十天為一小甲子,按現在計年算法,彭祖也高壽近140歲,在遙遠的古代,他的確算“中華第一壽星”。彭山縣江口鎮茶場村便是彭祖的故里和羽化之地。彭祖一生積累了豐富的長壽經驗,總結了卓越的長壽理論。其精華為“養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已”。講究順其自然,天人合一,注重膳食,和順陰陽,要求人順春秋四時而協調,尊陰陽轉換而修身。彭祖的理論衍生出我國流傳至今的長壽文化體系,洋洋灑灑,蔚為大觀,尊之為“長壽之源”並不為過。至於其“煉丹,以求長生”,以至於歷代帝王爭相效仿,形成大煉丹藥、追求永壽的荒誕之風,當然是不可取的。但中國人傳統“養身”中的價值取向,“先天不足後天補”的學説是值得肯定的。談完了“一祖”,我們再説“二像”。在彭祖山景區有兩座唐開元初鑿的佛像,人稱“齊山雙佛”,一立一坐,通高28米,在世界大佛中名列第八。“日有行船數百艘,夜有明燈勝萬盞”,遊彭山少不得要提到江口古鎮,號稱“南方絲綢之路第一站”。這裏是有記載的最早茶葉市場——武陽茶肆所在地,也是有名的茶葉之鄉。西漢才子王褒在《僮約》中就有“武陽買茶”的記載。西晉常璩《華陽國志》也有“武陽產名茶”之説。被後人譽為“茶聖”的陸羽更是在武陽長住10餘年,寫出了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書中同樣盛讚武陽名茶。為此,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中央農業電影製片廠、《話説長江》中日聯合攝製組、中央電視台等先後在此拍攝《世界茶葉發源地》、《茶葉史話》、《茶葉故鄉》、《武陽茶肆》等專題片,彭山因此名揚四海。

車到眉山,我們已進入眉山市境內。先請各位猜一謎語:“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打一文人家族。對了,這就是蘇門三父子——蘇洵、蘇軾、蘇轍,人稱“三蘇”。眉山是三蘇故里。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曾置眉州,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置眉山縣,直至民國撤州留縣其名保留至今。眉山建市後,原眉山縣改名為“東坡區”。這是四川的一個農業區,除了傳統的農耕文化,應該説她是因“三蘇”而聞名全國。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四川歷來為卧虎藏龍之地。地處盆地,山水險阻,不少時候,“諸侯割據,腥風血雨其外;農時不誤,風平浪靜於內”。再加上土地豐饒,環境優越,歷代便出了不少揚名青史的文人,“三蘇”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在蘇氏父子中,尤以蘇軾最為著名。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宋代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博學多能的全才,他著作宏富,政聲卓著,詩、詞、賦、文及書畫均是獨樹一幟的開派宗師。

在文學上,蘇軾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同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並稱“唐宋八在家”;在宋代“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中居於首位。他的詩有四千餘首,自由瀟灑,情趣橫生,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作三百多首,豪邁奔放,傾蕩磊落,一掃晚唐以來豔麗柔靡的詞風,成為豪放詞派的創建人,與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並稱“蘇辛”,人贊“東坡胸次廣,稼軒力千均”。他的散文,與歐陽修齊名,並稱“歐蘇”,主張辭能達意,文貴自然,大力推進古文運動,所作數千篇,筆力縱橫,雄辯滔滔,如行雲流水,被譽為“文

章之宗”,成為後世效法的典範。他的繪畫也是別開生面,而且在繪畫史上創立了“文人畫”的理論,強調詩、書、畫三味合一,主旨在寫意傳神,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 蘇軾從嘉祐二年(1057年)二十一歲時進入仕途,雖然兩度進京任過翰林學士兼侍讀、中書舍人、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但終因黨爭之禍,幾經折磨,一貶再貶,多次外調任地方官,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惠州直到流放偏僻的儋州。一生顛沛流離,極不得志。儘管政治上備受壓抑,橫遭斥逐,他的才能未得到應有的施展,但他的從政業績和浩繁的詩文集著,卻得到人們的熱愛和尊重。如杭州的“蘇堤”,黃州的“東坡赤壁”,惠州的“白鶴故居”,潮州的“藏圖書處”和儋州的“天涯海角”刻石等,都成為和他相關的名勝古蹟。

蘇軾的著述有《東坡七集》等1000餘卷,書法存世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他的詞作更有《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兩首千古名篇。

蘇軾不僅在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全面發展,卓有建樹,而且在社會生活、自然科學的許多方面,都是一位罕見的博聞多識的高手;如他長於水利,疏浚西湖的“蘇堤”至今仍是蘇杭名勝;精於醫道,有《蘇(軾)沈(括)良方》傳世;還善於烹調,有“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等佳餚,真是一位全才、奇才,值得四川人民驕傲。

蘇軾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軾都是著名的文學家,在古文方面具有相當成就。蘇洵(1009~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著有《嘉祐集》。蘇洵的散文,風格雄奇,擅長議論,《權書》、《衡論》等篇,縱談古今形勢和治國用兵之道,大有戰國縱橫的風度。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晚號潁濱遺老。他一生著述豐富,有《欒城集》等著作。蘇轍最擅長記敍文,他的《黃州快戰亭記》、《武昌九曲亭記》都是傳世名作。

各位朋友,我們將在返途中前往“三蘇祠”瀏覽,到時我們再去深入瞭解這位“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學士蘇東坡。

現在經過夾江縣,夾江為樂山市轄縣,於隋開皇十三年(593年)置縣至今。夾江是著名的書畫紙產地。中國為世界馳名的文明古國,“四大發明”婦孺皆知,其中印刷術、造紙術兩項便與四川密不可分。據考證,活字印刷術便肇始於四川。早在唐代,四川已有大量的刻版印刷品上市出售。印刷品的出現,使印刷術、造紙術革新,更上一層樓。至北宋時期,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政權平穩帶來了“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據記載,當時四川的茶、絲、糧、棉等大宗商品佔全國總產量的1/6。笨重的銅錢、鐵錢已不能滿足攜帶方便、節約成本的要求。精明的商人開始以“字號匯票”的方式取代沉重的金屬錢,後逐步演變成“通行於蜀”的紙幣“交子”。“交子”的誕生不僅是中國古代商業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一件大事,同時也是四川印刷術、出版史、造紙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其紙料為褚皮紙,經久耐用,其色分黑、青、紅三色,其版為銅版套印間插花紋,甚為精美,是極高的藝術品。剛才談到蜀中一絕印刷術,別忘了蜀中二絕造紙術。各位可知道,夾江所產的“大千紙”是能與“宣紙”相提並論的名貴紙品之一,其特色也有“紙壽千載”之説,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鍾愛。相傳20世紀30年代張大千遊歷峨眉後,慕名來到夾江紙坊,深深被坊中每一道精湛的工序所折服。出於對家鄉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大師親自指導、改良並監製了“大風堂造”書畫紙,其紙落墨如漆,百載存真,大師作畫也專用此紙。夾江造紙業的發展因此長盛不衰,這就是“名人效應”。今中國第一個紙業博物館建於夾江縣漹城鎮,館藏文物紙品2300餘件,年接待觀眾達10萬人次。夾江不愧為“蜀中紙城”。夾江的另一特產是豆腐乳,始創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質地綿軟,細膩化渣,開胃助食,曾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説到這兒,我都快垂涎欲滴了。有機會各位一定品嚐品嚐,否則將會遺憾此行。 山迴路轉不見君,路上空餘踏歌聲。一路邊走邊聊,我們也進入樂山境內。樂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風光秀麗,文物眾多。峨眉山——樂山大佛名滿天下,更有麻浩崖墓、烏尤寺、郭沫若故居增光添彩,不可不來,不可不看。我將在瀏覽中為各位作詳細介紹。順便提一句,成都——-樂山的水上瀏覽線路正全面恢復中。也許數載後,各位再到樂山,我將陪着各位從南河登船,於輕風徐來、水波不興中游雙流、新津、彭山、眉山、夾江至樂山,一路細細品味岷江兩岸的風土人情。

Tags:景點 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