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西安城牆導遊詞怎麼寫

欄目: 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1.15W

西安的明城牆是一個環繞的四四方方的城牆,很大,鐘樓坐落在城牆內的中心。這是出了名的,那西安城牆導遊詞怎麼寫呢?下面小編為你推薦兩篇西安城牆導遊詞,希望能幫助到你!

西安城牆導遊詞怎麼寫

西安城牆導遊詞怎麼寫(1)

各位遊客:

中國擁有數百座古代城牆,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牆規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牆先後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於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牆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君皇訪華來西安時,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蹟"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於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牆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牆。

【城牆的起源】

各位遊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牆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牆腳下,請大家走上城牆遊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城牆"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説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牆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牆的意思。只是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牆的軍事用途。城牆的軍事作用是保衞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牆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牆,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傑出成就。

【城垣規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牆2590米,西城牆2631.2米,南城牆3441.6米,北城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牆四門外築有護衞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牆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鼈,無法逃脱。甕城外還築有拱衞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後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後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牆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衞四城門的四個夯築土城叫郭城。據《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祐年間,韓建築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後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牆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裏曾經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牆。外城牆稱蕭牆,全系土築成。內城牆因外砌青磚,故稱磚牆。明滅後,蕭牆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築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於

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闢有箭窗,是當時發箭防禦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闢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後,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後也開闢了新城門,南牆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牆有尚德門。東牆有朝陽門。

一般遊客知道明代建築西安城牆時有98座敵台,台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牆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後,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迴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後遭兵火毀壞。後來在原址上覆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新顏的古城牆】

各位遊客,經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古都西安已把位於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城旅遊風景區。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牆,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現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牆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衞工具,城下復設吊橋、雲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牆下到環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遊客,西安古城牆的開發,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牆看作是妨礙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蹟;而西安明代城牆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後,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西安城牆導遊詞怎麼寫(2)

各位遊客:

中國有數百個古城牆,其中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牆規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牆卻遭到破壞或嚴重破壞,始建於公元1370年西安古城牆至今仍保持完好。日本帝皇訪問西安,把“世界第八奇蹟”秦兵馬俑坑不能,他們登上了600年前的西門高塔建起來的',嚐到了古城牆雄偉的外觀。請跟着我去參觀西安的古城牆。

對於參觀者來説,這些日子我們已經在車庫裏欣賞日落,在古城牆的黎明時分,色彩斑斕,古老深邃。現在我們來到牆腳,請到城牆遊覽。

你一定想知道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城牆”一詞最初來源於“城市”一詞。“城市”據“説文”解釋,拼音貸款人物“勝”,“盛”滿足於人,所以“城”這個詞的本義是人民和國家周圍的土壤,導致城牆正義。被譽為中華民族的“長城之都”的骨幹,也是這座城牆的意思。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城市”這個詞也包含了對當今城市的解讀。 “城市”最早出現在金文中周代,從形態上看到了古城牆軍事用途的實體化體現。牆的軍事角色是保護私有制,在意識形態,牆體尺寸和宗族制度

嚴格反映。顯然,統治者是創造牆壁,用它來保護自己,保羅。現在我們看到西安的城牆,是中國最有名的建築史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頒佈詔書修城啟動,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竣工,歷時8年,在隋唐都城在皇城建築擴張的基礎上,經過歷次修繕,基本上保持了完整的封建社會建築外觀的牆壁,體現了中國古代防禦技術的突出成就。

同行的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要多少呢。它的結構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公里,東牆2590米,西牆2631.2米,南牆3441.6米,北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是比較少見的。

我們看到在城鎮的四個守衞門外面建起的城牆被稱為甕。所謂的骨灰盒,一旦進入內部就意味着敵人,就是四面八方的巴比肯牆,如瓶裝,無法逃脱。翁城還在鎮上建了一個後衞,叫做山羊馬。古門啟封了規定的時間,關門後未回城可以一起抱着他的羊,在俄克拉荷馬城和現代城市公園區駕車趕羊,等待開門市。西安城市在晚清已經被徹底摧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市安定門外(西蒙)巴比肯以北約17.5米處的地方發現了羊角城北側的俄克拉荷馬城,

長5.5米,寬2.4米。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翁城側門修復了羊城麻城,牆長198米,高9.5米。

熱門搜索
最新小學四年級作文:我給爺爺泡杯茶 補上了彩虹的夢作文900字 午後初二作文 給媽媽洗腳英語作文帶翻譯 《浴血無名川》觀後感 前台行政年度工作總結 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小學作文 我成功了寫事作文500字三年級寫事作文 高一作文:珍愛生命 小學生作文:生活的發現 黑貓警長智救小白兔作文 幼兒園小班數學課教案《小兔分蘿蔔》含反思 以快樂的週末為題的作文500字 青春年華作文550字 高中班主任開學寄語 記讀 幼兒園園長六一兒童節致辭 王人鑑《冬夜閒居》閲讀訓練和答案 青銅葵花讀後感初二 堅強鼓勵自己勇往直前的個性簽名 校園裏的香樟樹作文500字 工作失誤向領導寫的道歉信-道歉信 胡先生 第一次看立體電影 發現你一直在我身旁作文 幼兒園園長六一優秀講話稿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説課稿《顏色變變變》 形成的近義詞是什麼 爸爸女兒想念你小學作文300字 也許的近義詞和解釋 我的動物朋友作文寫小狗400字左右 如數 不一樣的五一假期作文 抬糞作文300字 憶夏 一加侖 描寫大自然的詩句 高二軍訓作文敍事文 《十萬個為什麼》的讀書筆記 假如黯淡鋪陳了你的婚姻殿堂詩歌欣賞 鑰匙初二記敍文 冬至雨朦朦作文 齊襄王 最新秋季運動會主持詞 週記:我學會放風箏了 星星別眨眼高中生作文 温馨植樹節祝福語33條 從關好門做起個人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