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策劃書

校園文化節的活動策劃怎麼寫

欄目: 策劃書 / 發佈於: / 人氣:1.23W

校園文化節是以幼兒園為空間,以教師和幼兒為參與主體,運用獨特的表現形式展示幼兒風貌,以求達到愉悦身心,豐富經驗,樂於表現的教育價值。校園文化節也是園本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進園本文化發展,構建和諧校園的教育途徑。校園文化節還是傳播價值觀的最佳載體,是激發幼兒興趣,陶冶審美情趣的教育手段。

校園文化節的活動策劃怎麼寫

最新頒佈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幼兒園是幼兒成長的“搖籃”,“搖籃”是生命體成長的發源地、根據地、家園。因此,校園文化節有着以下的特性:幼小性,幼小代表着弱小羣體——幼兒,他們是校園文化節孕育的主體;生命性,幼兒是搖籃文化節的靈動生命,具有存在和活動的能力;創造性,幼兒的思維具有想象和創造力,他們好奇、好問、好想、好模仿,是天生的創造家。

由此引出:校園文化節的“搖籃”價值觀——孕育希望,特指關注幼兒的生命本源,關注幼兒的過程是孕育希望的過程,是堅守以人為本、觀望幼兒發展價值的過程。其一,以呵護兒童的童真、童趣為兒童觀,營造尊重、安全、對話、温馨的人文教育環境。其二,以尊重兒童自然成長為原則,創設健康、豐富、誘導幼兒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其三,以“適宜兒童”為教育觀,構建有利於幼兒在遊戲和生活中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園本特色文化活動內容和模式。我們在策劃、組織、觀察、感悟的螺旋式發展過程中,摸索出校園文化節具有“尊重、呵護、適宜、發展”幼兒的特性,才是幼兒喜歡、樂於參與的文化節,才能建構“孕育幼兒的希望、孕育教育的希望、孕育社會的希望”的“搖籃”價值觀,最終形成幼兒園“搖籃”文化品牌。

一、創設智趣環境,引導兒童的情感投入

社會生態學告訴我們,兒童的發展是一個以自身為主題,與周圍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過程,創設優質外部環境對促進兒童優質發展尤其重要。兒童發展的環境可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物質環境是指有形的、靜態的環境,如物質材料、設施、場地等。精神環境則是無形的、動態的環境,如師生關係、活動氛圍等。校園文化節是兒童的節日,環境氛圍的營造需要體現兒童的心理渴望:温暖、安全,需要體現兒童的發展希望:“潛在的生命力”。因此,我們的舉措是讓環境薰陶,讓材料引導,讓規則引領,讓作品説話,引導兒童對文化節活動的內驅和情感進行接收。

舉措一創設特色環境感染幼兒的視聽

“快樂閲讀節”——我們創設“閲讀吧”,用兒童沙發、布藝抱枕、火車頭書櫃營造出温馨的閲讀環境。伴隨舒緩的輕音樂,教師靜靜地坐在幼兒身邊,退居在幼兒的身後,給予幼兒自由的選擇機會,充分地表達、交流空間,讓孩子們體驗閲讀的快樂,分享閲讀的精彩。兒童之間的交流沒有對錯、沒有優劣,只有不同的兒童世界。

舉措二採集自然材料吸引幼兒的腳步

“智趣科技節”——材料是兒童的夥伴,探索材料的過程能激發兒童智能的成長。我們將視線投向幼兒身邊,投向幼兒的生活,蒐集幼兒熟悉的自然材料。如提供紙盒麥稈、智高玩具、購物紙袋,吸引幼兒停下來看一看,摸一摸,動一動。幼兒自由地選擇材料,進行壘高、連接、旋轉、粘貼、組裝的工作;提供電池、電線,幼兒嘗試着這頭碰碰,那頭連連,讓機器人的眼睛亮起來。幼兒遊走在材料之間,教師陪伴在幼兒身邊,敏鋭地發現他們的探索點。

舉措三設計圖文規則引導幼兒的手腦

“圖書漂流吧”——教師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將“漂流”的規則形象地展示在幼兒眼前:小箭頭表示漂流的方向,小鐘表示漂流的時間,愛心表示愛護圖書等,引導幼兒開展活動。我們發現適宜幼兒的必然是幼兒能看懂的。將活動的內涵以兒童思維的特徵表現,形成科學童趣的規則,能將兒童從思維的認知引向生活,引向實踐。

舉措四搭建特色展台激發幼兒的創造

“繽紛藝術節”——我們鋪設大塊的地毯,張貼閃亮的音符,表演服裝、頭飾、道具整齊擺放,那是幼兒展示自己的舞台。幼兒穿上閃亮的表演服,戴上漂亮的頭飾。教師用欣賞的眼光環視着幼兒。鮮明的節奏響起,幼兒互相商量着先後走到地毯的中央,唱一首歌,擺一個造型,轉一個圈,他們的表演各具特色。兒童在自己的舞台上一次比一次舒展,一次比一次投入,一次比一次笑得燦爛,一次比一次創新。

我們意識到兒童的認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中不斷髮展;環境的內容和氛圍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暗示和引導作用;環境的內容和氛圍、活動空間的安排及活動材料的投放等會通過兒童交往過程中的情緒狀態、交往對象的數量等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產生影響。教師在組織開展搖籃文化節時,關注兒童成長的環境,自覺科學地創設感染兒童、激發兒童、催化兒童的文化環境。

二、創設互動內容,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

校園文化節是互動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就是所謂“互動式”教學模式。文化節的互動有三個方面:文化與兒童的互動,內容與兒童的互動,教師與兒童的互動。文化節所倡導的核心價值:孕育希望——其靜態目標是兒童合乎自身發展規律,達到健康人格的全面和諧發展;其動態表現主要是在文化節的內容與兒童的互動,教師與兒童的互動過程中進行生命價值、社會價值的呼吸和滲透,構建共同的搖籃文化的核心價值。內容是將文化與兒童,教師與兒童連接的紐帶和橋樑。為此,我們梳理出一些基本原則和規律。

1.文化節內容契合兒童生活的原則

文化節具有生命性的特徵,兒童的生命力來源於自然天成的存在感和運動感,根植於所生存和生活的環境。文化節是為幼兒生命力量的更強更好發展,有價值取向地提供生活、生存、成長的教育支撐和影響的土壤。

內容一 我們“親子感恩節”活動之“大聲説出你的愛”。活動倡議——收集愛的方式——發放邀請函——現場互動。我們收集親子間“愛的一百種語言”。最樸實的語言:“媽媽,我愛你!”最真實的行為:“媽媽,抱抱!”最感動的表達:“媽媽,請吃顆糖!”最動情的表演:“感恩的心!”

內容二 我們“繽紛藝術節”活動之“唱出童謠”。自主報名——班級秀——校園“歌詠會”。《兩隻老虎》《小毛驢》《數鴨子》《馬蘭謠》等,幼兒遊進音樂的海洋,放開歌喉歡唱,克服表達和交流的障礙,變得活潑、開朗。兒童鮮活的生命存在於生活中,生活的內涵是感性的經驗,情感的交流。文化節的內容從兒童的生活出發,選擇基於兒童生活經驗與生活實際,能夠激發兒童的情感需求,產生活動的內驅力,豐富自身生命的內容。

2.文化節內容追蹤兒童水平的原則

搖籃文化節的節律性特徵,決定了活動內容與兒童水平相匹配。我們用追蹤的`視線發現兒童的發展水平,依據搖籃文化節的價值取向——以“適宜幼兒”為教育觀,構建有利於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搖籃特色文化的活動內容和模式。

內容一 “智趣科技節”之“奇思妙想”親自制作。活動經歷收集廢舊物品——想象設計——製作展示。孩子們收集了很多的廢舊物品,有牛奶罐、吸管、掛曆紙、一次性筷子等。設計用掛曆紙拼貼帆船,用一次性筷子和吸管搭建小屋,用牛奶罐串成火車。

內容二“繽紛藝術節”之“才藝展示”。嘉嘉一身唐裝、一把摺扇,將一曲《荷塘月色》詮釋得淋漓盡致;張景文紮上小花頭巾,自信滿滿地唱一曲《採蘑菇的小姑娘》;表演歌曲《小兔乖乖》,亮亮扮演小兔,戴着媽媽準備的小兔子頭飾,又唱又跳。

充分了解兒童的水平,設計兒童有自信參與的活動內容,才能引起兒童活動的興趣,產生活動與兒童之間的互動,教師與兒童之間的探索,也就實現了兒童與文化的親密接觸,兒童在寬鬆的文化節中自主、自然、自信地爆發生命的能量。

3.文化節內容均衡兒童素質的原則

素質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一般指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搖籃文化節追求的是為幼兒未來健康體魄的茁壯成長,個性品質、情感態度的社會化良性發展,知識技能的科學化掌握,播下希望的種子。均衡地選擇具有傳統文化特徵和時代特徵的內容,均衡地整合具有知識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內容,均衡地組織具有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內容,才能滿足兒童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素質需求,才能為兒童一生的幸福奠定好基石。

內容一 “快樂閲讀節”設定了圍繞閲讀圖書的經驗,表達交流的經驗,創意表現的經驗等內容。具體內容為“圖書漂流”“閲讀小站”“詩畫同樂”“經典童謠”“童話小劇場”。圖書漂流是分享國內外優秀兒童讀物,“閲讀小站”是集體閲讀經典繪本,“詩畫同樂”是誦讀童趣古詩,創意繪畫故事情境。例如《詠鵝》,幼兒在誦讀的過程中瞭解了白鵝的基本特徵,誦讀與創作相結合,繪畫出白鵝自由遊弋的畫面;集體閲讀《鳥窩裏的樹》。

內容二 “繽紛藝術節”設定了圍繞感受美的經驗,表現美的經驗,創造美的經驗的內容。具體內容為“品味地方韻味”“小不點歌詠會”“才藝現場秀”。例如“評彈”是蘇州的傳統藝術,但對於現在蘇州的孩子來説,卻幾乎是陌生的。我們邀請評彈演員用蘇州話與孩子們交流,教孩子簡單的唱腔,孩子們驚歎道:原來評彈就是用蘇州話唱的呀!老師引入評彈《九連環》,以該曲調為基礎,讓幼兒用蘇州方言演唱歌曲,把蘇州特產創編進歌詞,將民族音樂貫穿在活動中,引導幼兒唱出吳儂軟語。

均衡地挖掘有價值的教育要素,將兒童的興趣引向一個新的起點,兒童在望、聞、問、動的過程中,積累多元的文化經驗,品味着文化精髓,由此豐滿自身的文化素養,提升自身的認知情感。

我們希望:校園文化節是兒童與文化相識的練習場,是兒童生命與自然社會互生的微型場,也是兒童成長與社會價值相融的同構場。校園文化節重在迴歸兒童生命本位,體現“搖籃”價值觀,促進幼兒認知和情感的發展,在文化教育的養育中成為品性高尚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