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熱】課改經驗總結9篇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1.71W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有助於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並運用這些規律,讓我們抽出時間寫寫總結吧。那麼總結要注意有什麼內容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改經驗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熱】課改經驗總結9篇

課改經驗總結1

20xx年9月,隨着我校承擔的市級“十一五”規劃課題的正式啟動,我校的課改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經過三年的實施,課改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尤其是我校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回顧三年走過的路,雖艱辛卻也頗感欣慰,小學語文課改經驗工作總結。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我嘗試從低、變、多、勤這四個方面入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就是起點低。考慮到新課程的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在理念上的差別,為便於教師的施教與學生的接受,確保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首先是從新的課改理念的高度出發,幫助學生了解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特點,讓學生知道現在老師將怎樣教,學生該如何學;二是通過多種途徑逐步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以及合作學習的方法與能力;三是課堂教學設計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上進行,不僅要面向每一位學生,而且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相適應,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進來,以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讓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喜悦。在實施課題研究的起步階段,我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扶”到“放”,從邁小步開始,做到先幫助引導學生嘗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既產生濃厚的興趣,又能深入進去學會自主操作,並學會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使學生逐步擺脱對老師的依賴性,並最終完成由“接受式”學習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轉變。

“變”就是轉變,首先是教師角色的轉變。我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開始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總是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時時、處處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體現在:

一、教學語言的變化(1)由強制性的語言向商討性的語言轉變。如,“請你把課文讀一讀。”“我們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好嗎?”“誰願意把這一自然段讀給大家聽?”(2)由命令的語言向建議式的語言轉變。如,“你的勇氣可佳,你能試着説得更具體一點嗎?”“如果你的聲音能再響亮一些就更好了。來,試一試!”(3)由要求性的語言向希望性的語言轉變。如,“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説的一段話。”“你為什麼這樣想?能説説自己的理由嗎?”(4)由封閉性的語言向選擇性的語言轉變。如,“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這篇短文。”“你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就請把它多讀幾遍並背下來。”(5)由單一的評價語言向富有指導性的評價語言轉變。如,“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讀書時是用心思考的。”“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二、教學設計的轉變。深入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更好地發揮教材優勢是搞好課改實驗的前提。為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在實驗中,我加強了對教學設計的研究。首先依據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深入學習課程標準,明確年段目標,把新課程理念貫穿於各環節中;其次依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語文是一門母語學科,有非常廣泛的學習環境和途徑。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接受水平出發,靈活地處理教材,拿出符合學生知識和心理需求的教學設計,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其次,依據教材進行教學設計。人教版實驗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單元前的導語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要點。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充分發揮導語的導學功能,從整體上把握單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針對精讀、略讀課文在本單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為了呵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富有個性的經驗,我站在促進學生髮展的高度,以學定教。課堂上我更加關注學生靈性的閃動,在注重預先設計的同時,更注重把握課上生成的知識,珍視學生獨特的見解,抓住契機引導、拓展並及時地進行課後反思,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第三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三者是有機聯繫的一個整體。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對未知的探究,對小學生來説,相互的合作、啟發必不可少。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學生就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為此,為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我注重通過示範點撥、引導領悟自得,發現來源於學生中間的好的學習方法,並加以推廣等方式來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在學生進行自主、合作的學習過程中,這些語文學習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達到了“會學”。第四是評價方式的轉變。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制約課改能否順利進行的瓶頸。為實現“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目標,在近三年的實驗過程中,我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在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標準等方面做了大膽的可操作嘗試。1.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針對以往評價過於注重學業成績,過於注重期末評價的弊端,在評價中,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了日常評價,體現了動態的評價管理。在評價內容上,分為平時的形成性評價、期末終結性評價。2.開放評價過程,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為避免傳統評價中教師為主體的侷限性,在實驗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來,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在評價中,結合評價內容採用了學生自評、互評、家長參評、教師綜合評定的民主、開放式的多元評價方式,增加了評價的客觀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多”即是多活動,多參與,多評價,多開發。主要是課堂上突出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突出合作與交流,體現分層優化,讓不同類的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去。突出評價,在活動過程中我常常激勵學生進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評價。讓學生在這種交流活動中快樂成長。在教學中,我還積極開發多種課程資源,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溝通課內外,實現由教材文本到豐富的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聯繫,由語文學習中的讀、説、思、做等到跨學科的多種能力訓練的結合。當然,在引領活動的過程中,我特別注重創設寬鬆、平等、和諧的課堂人文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適時點撥,引導,可淺處深問,可靜中得疑,可變中求新,層層深入,激起波瀾。

課改經驗總結2

當我欣然地邁進新學期,在探索與期待中迎來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一論的課改給我在課堂教學中帶來了新的活力。

一、師生合作,增加感情,激發活力。

在教學中我經常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表演,一起做遊戲。我可喜地發現,教師喜歡學生的同時,學生就感想感説,主動與教師交往,如我在執教《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與學生一起做“小葫蘆找朋友“的遊戲。學生各自拿着自己親手畫的小葫蘆去“闖關”。教師手裏也拿着一個小葫蘆問一個學生:“你想不想得到我的小葫蘆?如果想得到,就要闖關,一、讀出它背後的字二、用這個字組詞或説一句話。”學生闖關後,老師就把小葫蘆貼在你身上,然後,學生也同樣問老師,老師回答正確後,我們也把小葫蘆貼到你身上。這樣的遊戲,加深了師生關係。增加師生感情,激活了課堂 的活力 。

二、讓學生自評,激發課堂活力。

學生學會自評有利於學生對自己形成一個正確評價有個認識。例如:學生朗讀,表演或講故事時,教師會讓他門自己對自我表現作出判斷。開始學生只會説:“挺好或者,不太好”。之類概括性評價。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學生已能作出“我讀得沒有感情,”我的動作不好看“。我的聲音不響亮”等較客觀,具體的評價了。提高了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

三、學生互評,激發課堂活力。

學生在學會自評的基礎上有個上升的活力和正確評價他人的態度。例如:在教《四季的腳步》一課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隨時評價他人。在讀“春天的腳步悄悄,悄悄的它笑着走來,”中“悄悄的”應該輕讀,才能表現出輕輕的感覺。他重讀了。有的同學在朗讀中非常有感情,學生們就評價她,“她讀的有感情,聲音宏亮”。學生在朗讀中學會了互評,激發在從中帶來了快了。

課改經驗總結3

讓“課程適應每個學生的發展”是“多彩課程”建設的基本訴求。“尊重生命、以生為本、基於生活、生態發展”為核心理念的“多彩課堂文化”以及我們漢川街小學自主、安全、開放、生態的“博雅教育”都需要我們立足學校實際,整合課程資源,創生多元特色的課程,研發適合自己學校的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挖掘藴涵在課程之中的無限生機和活力,把課堂營造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樂園,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自然、有序地學習。如教學《8和9的組成》,在新課引入時,我創設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從數數就開始思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並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節課老師帶來了好多同學們喜歡的小紅花,並將全部獎給表現好的小朋友;想知道有幾朵嗎?讓我告訴你:比9朵少,比7朵多。”學生猜中後,故意先出示7朵小紅花,讓學生數一數有幾朵?7朵再添上1朵是幾朵?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8和9的組成。學生看到小紅花,情緒立即高漲起來,爭先恐後地回答,齊聲數數,對要學習的內容充滿了好奇。

接着我把8朵小紅花分別抓在兩隻手中,讓學生猜猜左右手各有幾個?猜中後亮出雙手再來。幾次下來,學生的情緒高漲,人人都想參與到這一遊戲中來。為滿足學生的強烈慾望,我讓學生2人一組用學具玩這“猜數”遊戲。猜中後,猜的同學及時記錄下猜中的結果,然後交換再來。就這樣,每位學生都在“玩”中多次體驗着8的組成。並適時把猜中的結果記錄下來(即8的組成),然後展示各種不同的記錄結果,引導整理得出8的組成,並引導發現規律、幫助記憶。

學生對這個猜的遊戲很感興趣,課堂氣氛非常好。學生自己也覺得很好玩,躍躍欲試。同桌2個人猜的很起勁,還不忘記記錄數據,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如此,很快就能夠説出8的組成來並記下來。

通過老師帶着研究出了8的組成,對於9的組成學生很快能夠探究出來。

這樣教學,我覺得不僅引入、過渡自然,且學生個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興趣高昂,學生在不知不覺的玩耍中就體驗和掌握了數的組成,提高了教學質量。

課改經驗總結4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要求: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為了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目標。我校初中語文教師努力做到:

1、教師觀念的轉變。變課堂的管理者為組織者,改過去獨霸課堂的佔有者為參與者。新課改使教師真正地覺得解放了自己,走下了“講”壇,走進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引領者的角色,還時間於學生,學生會的不講,書上有且一看就懂的不講。真正落實“精講精練”,使教師從“累”而不討好中走了出來,真正地融洽了師生關係,開語文教學另一番新天地。

2、教學方式的轉變。新課改使教師們的教學方式也悄然發生着變化,老師們也光明正大地、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研究教學方式方法,非常注重學生學法的鑽研。一改過去上課“一隻粉筆,一張嘴”的只注重講授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變重知識傳授為重學生的發展變化,變重教師“教”為重學生的“學”,變重結果為重過程,變重統一規格教育為重差異性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上課的'新形式,新方法,一改過去傳統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學生記;老師講,學生做”的老套路,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活躍,學生踴躍參與進課堂中來了,真正第一次做起學習的主人,表現在:或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裏、日復一日地重複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後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而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學生掌握了些許學習方法,並運用它延伸到課外的學習當中去。最可喜的是學校中又有了“教研”的氛圍,教師們又有“教研”的動力,尤其是我校與重慶巴蜀中學捆綁發展後,我校派出了大量的語文老師到巴蜀中學學習,借鑑巴蜀中學初中語文組對新課改的做法,學習了他們集體備課的先進方法,同一年級的語文教師集體先備課,再上課.這樣使得教師資源共享,形成了師資的優勢,教學備課時思維的優勢,教學方法進行了一個集體的大討論和切磋.教師教研的氣氛濃烈,教學方式的交流熱烈,教師的教學熱情再次被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被激發,語文教學生機重現。

3、新課改下,激勵教師對教材正確的解讀。語文課程性質與地位決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強調“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或重視 “人文性”,淡化“工具性”,都是對語文教育的曲解。我校初中語文教師在課改中,經過備課組集體討論,一致認為在教學中,應注意了處理三個方面與教材的關係:①語文基礎知識與語文能力的關係。②文本的閲讀和課外延伸的關係。③語文知識的傳授和學生思想情感教育的關係。

課改經驗總結5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以提高課程的選擇性與適應性。這一新的變化,使校本課程的開發成為21世紀初期我國課程改革乃至教育改改革的熱點問題。開發校本課程,不僅可以改變自上而下的長週期課程開發模式,使課程迅速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以學校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教師)和受教育者(學生)為本位、為主體的課程開發決策機制,使課程具有多層次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能力。

基於對這一理念的學習和理解,我們鎮江三中把校本課程建設作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課程的育人功能,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獲得充分和諧的發展。我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參與了我校校本課程的研究,感到收穫非常多。

一、認真學習,認識校本課程。

1、校本課程的重要意義。

校本課程開發意味着一種權力,即實施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學校有權自主決定部分課程,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士合作、共享與探究,以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現場課程資源。校本課程開發意味着一種責任,即學校負有學生髮展的責任,學校發展一切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意味着一種機會,即學校特別是教師都有機會得到發展,教師在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和反思中,將逐步加強對學校的認同意識,提高歸屬感,形成課程意識,掌握課程技術,加快專業發展的進程。因此,校本課程開發是廣大教師一次自我更新的機會。

2、校本課程開發要遵循的程序

過去我們在“選修課、活動課”的過程中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這可以説是為校本課程開發觀念的生長準備了良好的土壤條件,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源頭活水。然而許多“拍腦袋決定”或者説沒有學生需要決定的課外活動、活動課、選修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一項具有持續性的專業活動。它需要有一種理性、民主、科學決策的過程。這一過程一般有4個主要步驟:

——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學校教育哲學、調查學生需求、分析學校資源、把握社區發展需要等等。

——確定方案(目標與計劃):包括確定校本課程總體目標、課程結構、科目、課程綱要。

——組織和實施:包括選擇安排知識或活動序列、班級規模、時間安排、資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事項。

——評價與改善:涉及教師、學生與課程方案三方面;評價內容與方式、結果處理、改進建議。

通過這樣一種理性的課程決策過程,並制定相應的制度和組織,才能保證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持續性的、不斷改進的過程。這裏尤其要提到的是,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自主進行的,校本課程的評價更多地依靠學校進行自

覺自律的自我評價,不斷反思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自我批評、自我激勵、自我改進,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健康順利運行。建立較為規範的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是一所學校成功地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二、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依託校本課程建設,學校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管理者,校本課程開發使課程更加符合我校學生的發展特點與實際需要,並且與本地的經濟發展和教育資源相結合,從而提高課程的實效。這對教師來説,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讓每一位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發展,我們學校把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作為辦學理念。然而,教師如何把這一理念貫穿於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它走進課堂呢?我校是以省級課題《生活教育與生活生產科普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和國家級課題《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構建初中家政校本課程體系的研究》為龍頭,把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作為實踐這一理念的鑰匙。學校專門開設了校本教材的研究課,幾乎所有的班級都參與了研究。學校有80多位教師報名參加研究,學校把所有參與研究的教師按照生活科普類和生活教育類設立了九個子課題組,有《科技與生活》、《信息與傳播》、《生活與體育》、《生活與服裝》、《生活與編織》、《休閒與愛好》、《舒適的家》、《飲食文化》、《生活修養》等一系列的子課題,我校很多普通的教師都積極參加校本教材的研究,我也積極報名參加了《生活與服裝》子課題組,把這作為提高自己的一次良好的學習機會,我勇敢地擔任了這項子課題組的組長,帶領全組老師積極開展了校本課程的研究工作。

三、創造機會、勇敢實踐。

依託校本課程建設,教師成為新課程體系建構的參與者,我校從學校領導到普通教師都非常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特別是學校的普通教師參加了校本課程的編寫和實施,這也體現了在課改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我們學校提供了部分校本課程研究的目錄,但是具體過程並沒有任何規定,而教師成了校本課程編寫者和實施者。教師從選擇子課題、編寫教案到具體的研究方法、操作過程,都要我們自己經過一番認真的學習和思考,這樣才能在上課時給學生以明確的指導。

我們《生活與服裝》子課題組成員曾經很困惑,服裝知識浩如煙海,什麼才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呢?後來,我們就把生活中的“服裝”問題帶到課堂上去,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通過口頭調查、拍照片等方法,學生研究了自己和家人的衣着,促進了學生和家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市場調查,同學們研究了市場上流行的一些服裝面料,知道了什麼是綠色服裝既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環保意識;有關民族服裝這一課題的選擇就是學生看到APEC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以後,中國掀起的唐裝熱而在班上提出來的,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通過指導學生上網、去圖書館查有關資料,同學們大量的蒐集了有關民族服裝的資料,並對民族服裝的知識進行了分門別類,學生既開闊了視野,又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我們師生通過課堂的大膽實踐,完成了一個子課題〈〈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裝〉〉的研究,併入選即將出版的校本教材。

四、尊重學生,和學生共同成長。

校本課程開發要始終貫穿"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改指導思想,要首先評估學生的需要,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也是主要實踐者參與者,最後把一部分課程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生真正擁有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學生在參與校本課程的構建過程中,在知識技能、經驗過程、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教師也在校本課程的實踐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教師要引導和組織學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館藏書、報刊資料、影視和其它媒體信息、民俗文化、等等,)啟發他們發現問題,併力求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和智慧來解決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其中發現問題最能反映個體自我發展中的創新意識,因而也是最為難能而可貴的首要問題。從課程的學習過程來説,校本課程必須注重人的實踐,堅持實踐第一、感受第一和體驗第一的原則,力求達到課程活動化,活動課程化。無論是操作實踐還是創作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只有在感受和體驗中才能培養個體獨特的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如果離開了個體豐富多彩的具體實踐和獨具魅力的感受與體驗,校本課程也會變成由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和名詞術語組成的理論學科或操作系統的技術説明,失去其應有的特色。

例如:我們子課題組開設過一節〈〈名牌服裝〉〉的公開課。這節課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首先是青青百花園的小使者們穿着自己最炫目的服裝,落落大方地為在場觀眾獻上了一場出色的有關冬裝的時裝模特表演,並向大家介紹了自己漂亮的服裝。“哇,好美!”“真靚!”讚揚聲此起彼伏,在下面觀看的同學個個讚歎不已。

隨後,幾位同學老練地給大家講述了一些生活中關於服裝的小常識:怎樣選擇羽絨服;如何辨別名牌;品牌服裝的真偽及區別等等。另一些同學給大家介紹了自己所瞭解的國內外著名的服裝企業以及本市有名的品牌服裝店,並把他們這一研究小組經過市場調查設計的導購圖現場畫了出來。同學們還一起談論了現今青少年的流行服飾款式。

這節課最精彩的部分是那場自由辨論賽,圍繞“中學生追求名牌服裝的利與弊”,兩組同學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雙方脣槍舌劍,各抒己見,賽場氣氛緊張熱烈,扣人心絃。辯手們思維機敏,緊扣辯題、侃侃而談,還不忘捕捉對方詞句措辭中一點一滴的漏洞,以此擊敗對方,有的同學則使用司空見慣的平常事來為自己的觀點佐證,精闢!比賽難解難分,真是過癮!

鈴聲響起了,緊繃了45分鐘的心絃鬆了。情不自禁的掌聲在教室上空盤旋。

這堂課上完後,我強烈地感受到同學們青春的風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有獨自深思的,有小組討論的,有動手描繪的。可以説,我們感受到了曾經一直追求的每個都能動起來,都能將所學的在課堂上充分體現的熱烈氛圍。學生們有從原因上探究的,有從色彩搭配、布料選取、身材比例、性別差異、個人愛好、性格特點入題的,也有學生從生態環保,、民族工業、時代氣息角度分析的,更有一位學生在一張白紙上描繪了一幅自己創意的服裝草圖。可以説學生們展示的“青春風采”讓聽課者都看到看到了“課改”的光輝前景。課程設計的目標應該指向人,使之定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主發展。這就要求課程目標按主體的成長規律選擇課題,在發現問題中培養他們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科技應用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在分析問題中培養主體綜合運用各種技能查找資料、獲取信息、篩選信息、辨別真偽的科學態度和素養,並在解決問題的各項實踐活動中培養主體尋求自我成長的實踐精神和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校本課程才能真正補充國家和地方課程過分側重學科知識體系建構這一課程目標定位之不足,使課程內容由學科知識的構建指向人的能力培養。

五、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教師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時的新課程理念,不僅僅適用於校本課程,還應該把這些理念貫穿在平時的國家規定的學科課程中去,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校本課程的探究性學習形式已不僅侷限在生活教育的課堂中,更有向學科教學伸展之勢,語文學科的教學就是最好的例證。這些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形式大體可歸納為以下4種:

(1)引導型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由教師引出話題、場景,由學生運用各科知識發散性探究的師生互動型學習過程;重學生所學知識的理解、應用和求異思維的訓練。例如:在〈〈“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提出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船長在救出其他人以後,應該積極逃生,沒有必要和船一起沉入海底,他太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了,你認為呢?這個問題像一顆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湖水裏,同學們自動形成贊成和反對兩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老師最後也沒有規定答案,而是讓學生查找相關的背景資料,結合自己的理解,寫成一篇作文,來集中闡述自己的觀點。

(2)分層型探究性學習,主要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題,由學生自己根據各自的知識層次和興趣、愛好分工協作的能力,拓寬學生自主張揚個性的時空。學習了冰心的詩三首,我給同學一個選做題,或者給一首詩配樂,或者給一首詩配畫,或者有感情的朗讀一首詩,讓能力不同的每一個同學都能有事可做。

(3)小組合作型探究性學習,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題,自己協調組成研究小組,主要是重學生團隊關係的維持、內部協調和合作研究等能力的鍛鍊。

(4)開放型探究性學習,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在互聯網上建立個人主頁,建立單獨研究、合作交流的空間,重在培養學生自主選題,自己研究,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我校的文學社,學生在互聯網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頁,校本課程的研究和文學社的創作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們把參加校本課程的研究經過、研究感受、調查報告等及時寫出來,省級報刊《時代小記者》安排專版刊登了我校文學社成員對校本課程進行研究的一組文章,在省內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在各門功課的學習中,學生在活動的設計和材料的準備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書本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個性的惟一渠道。學生們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感官,通過觀察、調查、實驗、經驗總結等方法;通過報刊、互聯網、圖書館等蒐集信息;討論、設計調研方案;蒐集、分析和解釋所獲得數據;撰寫研究小論文、製作多媒體演示文稿、表達與交流等形式獲取所需的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悦。

新課程實施半年來,所帶來的新變化讓全校師生有了全新的體驗。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讓學校、教師有更多的自主權。下一階段我們每一位教師將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深入開展研究,在課程改革中不斷積累材料、總結經驗,為使學校充滿濃郁的科研氛圍,形成一套有自己風格和特色的校本課程,我一定會發揚鍥而不捨,不折不撓的精神,挑戰現實,追求卓越,我渴望在新課程的探索、實踐和反思中迎來一個全新的未來。

課改經驗總結6

經過幾年的課改實踐,我感覺自己的角色和教學策略與以前比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程標準走進教師的心,進入課堂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教育教學改革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新課程標準》在無數雙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課堂上大家都在嘗試或積極準備嘗試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構建"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其中不乏許多成功的經驗與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她的形式簡單易學,幾個人分成一組,七嘴八舌,謂之"小組合作學習",一些公開課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競賽課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顯示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奧祕"。究竟是學生問題,還是教師假以"小組合作學習"來搞"包裝"?……就目前而言,許多課堂中"小組合作"搞得轟轟烈烈、五彩斑斕,但美麗的外表只是一種形式,實在無法掩飾其空虛的內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

授課教師已從以前的單純知識傳授轉變為幫助學生髮現問題,探究真理;不僅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合作。老師已從以前的演員轉變成了現在的導演,從權威變成了學習者的摯友,從評價者變成了參與者。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而且掌握學習這些知識的方法和手段,並且愛學數學,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師生關係從以往的"先知先覺"的絕對權威地位轉變為教師尊重學生,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朋友關係。在課堂上,我們看到了教師允許學生髮表自己的獨到見解,看到了教師不是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運用信息解決問題。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研組長的帶領下,緊扣新課程標準,和我校“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三、新課改使我們面臨挑戰

我們面臨許多挑戰:由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不是積極主動投入到探索之中?他們對學習是不是充滿熱情,是不是積極思考問題?老師是不是也投入到學生的活動中,對學生的研究進行適時的啟發和指導,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活動?是不是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是不是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維空間等等,這些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還有一些問題,提出讓同行共同磋商:

1、教師唱主角的現象依然存在,學生的學是為了配合教師的教,教師期望學生按教案設計做出回答,並努力誘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學生學會如何揣摩老師的心理。

2、教學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仍有一些教師過分依賴教案,出現硬拽學生進入教師預定的軌跡中的現象。

3、如何更好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小組合作學習表面上形式熱熱鬧鬧,但小組討論的有效性沒有很好體現,有些問題的拋出,學生沒有經過獨立思考就進行交流,這是沒有意義的、無效的學習。

4、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的教學是按課件走,還是按學生走,是關注活生生的課堂,產生真切的師生互動,還是流於形式。有些課看似熱熱鬧鬧,但流於形式沒有實效。

5、教師如何把思考還給學生。

四、一堂好的數學課應具備哪些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應具備以下特徵:

(1)確定符合實際的內容範圍和難度要求。

(2)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3)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與獲得成功的機會。

(4)尊重學生的需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運用靈活的方法,適應學生的實際和內容的要求。

(6)為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一節好課應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生是課堂的教學主體,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一節好課能讓學生受益一生,課堂教學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一種知識,還是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不懈的追求,好課留給學生的精神是永恆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課改經驗總結7

一、教學設計的變化。

深入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更好地發揮教材優勢是搞好課改實驗的前提。為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在實驗中,我們一年級的老師加強了對教學設計的研究。首先依據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們能深入學習課程標準,明確學段目標,把新課程理念貫穿在各環節中。其次依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語文是一門母語學科,有非常廣泛的學習環境和途徑。老師們能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接受水平出發,靈活地處理教材,拿出符合學生知識和心理需求的教學設計。再次,依據教材進行教學設計。北京版實驗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單元前的導語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要點。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能充分發揮導語的導學功能,從整體上把握單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針對精讀、略讀課文在本單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

為了呵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富有個性的經驗,教師能站在促進學生髮展的高度,以學定教。課堂上,教師更加關注學生靈性的閃動,在注重預先設計的同時,更注重把握課堂上生成的知識,珍視學生獨特的見解,抓住契機引導、拓展並及時地進行課後反思,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

二、課程改革中評價方式的變化

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制約課改能否順利進行的瓶頸。為實現“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目標,在近一年的實驗過程中,我們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在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標準等方面做了嘗試。

1.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針對以往評價過於注重學業成績,過於注重期末檢測評價的弊端,在評價中,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了日常評價,體現了動態的評價管理。在評價內容上,分為平時的形成性評價、期末測試終結性評價。

2.關注學生個體,實現評價方法多元化。

平時的形成性評價,包括“跟蹤作業”、“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學科活動測試”、“書面階段測試”等。

3.開放評價過程,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

為避免傳統評價中教師為主體的侷限性,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鼓勵學生本人、同學等參與到評價中來,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在評價中,結合評價內容採用了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綜合評定的民主、開放式的多元評價方式,增加了評價的客觀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課改經驗總結8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一方面強調課程教材的三級管理體制,另一方面則倡導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在信息網絡條件下的更大改革,把社會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選擇性課程等多種新的嘗試納入發展目標,這對學校教育教學及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課改校,我們存在班容量較大,許多科任教師都是兼職實驗課改,從工作量看,很難達到全面掌握課程的實質與不斷分析更新教學方法。儘管如此,幾個月來,我與課改組幾位課改教師,仍以嚴謹的態度,積極的深入學習,廣泛交流感受,共同促進課改工作,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具體管理實方案

一、創設硬件環境。

21世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網絡的實時交互特點,以及可以廣泛搜求現代科技發展信息的功能,都為課改工作,特別是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實現自主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我校積極開發網絡資源,組織課改教師製作課件,觀摩新型課例,使老師們受到了很大啟發。

二、轉變教育觀念。

“以學生髮展為本”是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改方案的基本理念,它立足於學生的發展,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不斷的學習與討論中,真正使這種觀念,貫穿於教師的教育教學之中。《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在選擇中學習選擇”,提出教師不是教材的“奴隸”,而是教材的“主人”,不是照本宣科的“奴隸”,而是實施教材的“導演”,因此創造性的整合與實施新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實踐21世紀實驗教材的必由之路。在此方面,數學教師結合馬芯蘭教材新世紀教材進行大膽的融合,使學生的口算能力明顯提高;英語教師在口語訓練方面也把生活中的知識融入課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領悟教材教法:

實驗之初,我們都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學習,設想着新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當嶄新的教材發到手中時,感到眼前一亮,內容、形式確實與以往有許多的不同,靜下心來,仔細分析,認真研究,發現這套課改教材完全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根據轉變觀念理論知識的學習,我們在課改組內製定出“引發學生興趣”為主題的備課思路,引發學生在各科學習中的積極性,聯繫生活實際進行備課,使得課與課之間,學科之間有良好的聯繫,便於學生髮展。

四、注重課堂實施。

起初,由於對新方法的不適應,加之資料有限,課堂效果不太理想,通過課改組的及時交流,我們又開始新的嘗試,在課堂上通過活動促學生的內化,通過內化促學生髮展。例如:語文課中《老山羊當醫生》讓學生髮揮想象,並結合自己的生活來創造性表演,學生的興趣很高,效果很好。在選擇中選擇教材我們也做了些嘗試,由於書中內容不多,作為北京的孩子,我們又十分有必要讓他們瞭解更多的北京童謠,所以採取《打花巴掌》、《豬拱地》等兒歌豐富課堂內容,實踐效果很好。較好的課堂效果又必要大家共同交流,於是我們組內進行互聽互評互借鑑,很受老師歡迎。

五、其他方面。

由於實驗特點,在備課過程中,要求教師只提前備出一週的教學內容,針對上一週學生的反饋,採取更適宜的形式來準備下一週的教學內容;此外加強課改教研組的活動次數和活動形式。每週三進行活動,形式以理論學習,聽課評課,觀看錄相課為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學校為每位課改教師準備一個檔案袋,一個札記本,隨時把課改中出現的問題,好的課例、思路;學生的作業、作品積累起來,作為實驗的第一手材料。

課改經驗總結9

我校語文教研組順應新課程改革形勢,熱情投入新課程改革大潮,紮實開展新課程改革的工作。教育教學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教師素質有了極大的提高,學校的教學研究氛圍空前濃厚,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豐富多彩,學生學習興趣有了很大提高。總之,新課程改革帶給了我們新法、新探索。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把新課標中定量性的規定熟讀成誦, “依法行教”。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我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貫徹以學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

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

2、讓學生自主學習

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縱觀瞭解全冊書的內容結構。其次是介紹學習方法,如:什麼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善於利用網絡資源,善於利用校內、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再提出學習要求,如:每週要背誦並默寫 “課外古詩詞背誦”其中的一首。一學期內要閲讀完“名著導讀”中的所有作品,並寫好讀書心得等。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發

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

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裏、日復一日地重複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

4、重視創設學習語文的環境,提供展示學生成果的機會。

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閲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向閲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5、在課上努力營造融洽的氛圍

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可以發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課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別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繫現實、密切聯繫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節日、紀念日、剛發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國際新聞等,使語文課程內容不再侷限於教科書,成為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6、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使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使之在最佳的狀態下自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使學生在自己的起點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教室,借語文課件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熱情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形成了良好的個性。同時簡化了教師的教學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於教學本身,從而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